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二》

整体处于两个乐 章的组 曲向单乐章 过渡 的套 曲单 了匈 牙利人民对民族不 幸的哀痛和控 诉 , 也表现 了匈 牙利人 成的组曲 , 不屈不挠 的坚 毅性格。这是 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在高音区变 章化结构 , 具有结构 自由、 散化 的狂想风格 。如前所 述 , 李 斯 恰尔达什 ” 的形式 。 化反 复之后 , 音乐转入一个 舞曲性旋律 。它那轻快跳跃 的旋 特在本 曲中使用 了匈 牙利民间 舞蹈 音乐“ 恰 尔达什 ” 舞曲通常 包括在 节奏 上存 在鲜 明对 比的 律、 匀称 而规整 的节奏 , 使舞曲变得富于动力性 。这支旋律还 传统 的“ 构成 了后一段音乐 的基 础。第二部 分音乐速度加 快 , 出现 了 两大部 分 , 本 曲就 拥有对 比明显 的这 两种段 落 , 具 有显著 的
音乐从第 4 2 2小节 起 , 由“ p p ” 开 的性格和 载歌载舞 、 欢 腾热烈的歌 舞场面 。在整 体上则表现 富多彩的民 间生活 中。最 后 ,
一直走向“ ’ , 是一个八度琶音音型 。右 手一 直是八度 , 左 出匈牙利 民间舞蹈 “ 恰尔达什” 的典型特征 。李斯 特非 常了解 始 , 这种 “ 恰 尔达什 ” 的结构形 式而且对 融于 这种形 式之 中所 表 手 由单音跃 升到八度 ,两 个手 的八度 一前 一后 切磋着 往前 像齿轮一 样 , 两个手 的音 量统一就 带来 了整 个旋 律所 要 现 出的 民族 情感 有着深 刻的体验 。乐 曲开始 有一个 速度 缓 走 , 两个 手和 谐的配合是重点 , 不 能出现 慢、 节奏 自由、 带有装饰音且 沉着有 力的引子 。这段引子迅速 求 的效 果。演奏过程中 , 使狂烈的音乐漂亮 、 把听者 引入 民间生活丰富 多彩 的美丽画面 。接着音乐进入 性 主题外 的重音 。应稳稳地把音乐推上去 , 格豪放 的“ 拉 苏” 第一部 分。音乐从 中音 区开始 , 在滞缓 的节 干 净地结束在主音上 。由于速度 、 调性 、 织体 的强烈对 比 , 这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5号的演奏--以罗伯托·齐栋和齐夫拉的演奏对比为例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5号的演奏--以罗伯托齐栋和齐夫拉的演奏对比为例杨嘉骏【摘要】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塔索》《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13部前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其中,本文所介绍的拉科奇进行曲是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15号。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508)005【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演奏家;对比;音乐【作者】杨嘉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首》又名《拉科奇进行曲》,约写于1840年代,与李斯特之前所写的狂想曲不同,这首狂想曲没有太多的在速度上对比,整首曲子除了有着自己强大的推进力量外,基本上都保持着进行曲的速度。
中间有一段运用右手刮键的技术,使音乐更显得气势磅礴。
而在结尾处,八度级进的运用,更是让音乐进入最后的高潮,展现出了无与伦比、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罗伯托·齐栋(Roberto Szidon),1941-2011巴西钢琴家。
他热烈生动的指触,丰富变化的音色和优美起伏的抒情性,证明他的演奏属于浪漫派的传统风格。
评论家们认为,他有着超人的技巧、艺术的智慧、个性和准确的理解力。
齐夫拉(Gyorgy Cziffra)1921-1994法籍匈牙利钢琴家,他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
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在音乐的语言中所谓的速度有两层含义:“其一,某一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演奏者处理这一速度的方式”不同演奏者对作曲家创作的意图有不同的理解,无论作品所表示的速度如何,演奏者无论多么刻板地按照原定速度演奏同一首作品,其效果都会有微小的差别。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作者:曾君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在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史册中,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的名字始终与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紧密相连,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和表演是浪漫主义乃至整个钢琴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他的音乐创作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息息相关,而其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地位的是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他的“爱国音乐”,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情结和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
在国内以他的第二首和第六首为例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多,而以第十一首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的较少。
因此,本文将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切入点,就他的创作风格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关键词:创作风格;民族性;浪漫主义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天才作曲家兼演奏家,在他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中,融入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本民族民间音乐被他在作品中运用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例,就他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进行分析。
笔者以为,想要全面地了解李斯特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就必须对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创作的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是像李斯特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这部分的内容就更不可或缺。
1 李斯特的生平及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斯特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1886年7月31日晚在拜罗伊特离开人世,父亲是音乐爱好者,六岁随父亲学习钢琴,九岁登台演奏,故乡的人们都能歌善舞,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1820年李斯特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学习钢琴。
在一年半的教学时间里,李斯特获得了极大的进步,无论在技术或是音乐思想方面都受益匪浅,这对他以后作品中的即兴式和炫技性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演奏技巧难点及解决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演奏技巧难点及解决1. 引言1.1 概述《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是李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难度。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这首乐曲旋律奔放,情感激烈,表现力极强。
演奏这首曲目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快速的指法和手指灵活性要求,处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节奏变化,以及准确把握音乐细节并传达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本文从演奏技巧难点入手,通过分析乐曲的结构和特点,提出解决这些技巧难点的具体方法,并对演奏《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1.2 研究意义研究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演奏技巧难点及解决方法的意义在于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具有挑战性的作品。
这首曲目充满了激情和复杂的结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该曲目的演奏技巧难点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有效地准备和演奏这首曲目,提高演奏水平和表演效果。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和进步,为更多乐手提供学习和参考,促进钢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深入探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演奏技巧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钢琴演奏技艺的提高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演奏技巧难点演奏技巧难点是学习和演奏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时需要面对的挑战。
这首曲目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出色的音乐表现能力,许多技术难点需要克服才能完美演绎这首曲子。
快速的指法和手指灵活性是这首曲目的关键难点之一。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充满了快速的音符和琶音,要求演奏者具备灵活的手指技巧和快速的指法。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专注训练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速度,以确保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奏这些快速的音符。
复杂的音乐结构和节奏变化也是演奏这首曲目的技巧难点之一。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策略

共 计2 2 1 个 小节 。第一部分为1 N4 0 d , 节 ,降 D J < 调 ,进 行 曲风格 ,庄 严而稳重 的 中板 。 其 中有很多小连线及跳音 ,因此在演奏 时我 们要注 意仔细读谱 ,正确把握重音及气 口的 停 连 ,小连线 的 “ 落与滚 ” 。 全 曲第 一部分 有 四处出现了双手和弦 的递进弹奏 ,在演奏 这 个部分一定要控制和弦上方 的旋律音 ,用
力。第四段旋律声部转移到左 手,因此 右手 的反向琶音要弱处理它的音量 ,凸显主旋律
的 声 音 , 这 一 段 落 在 技 巧 上 是 全 曲 最难 的 , 跨 度 远 跑动 快 , 右手 的三 连 音 节 奏 与左 手 主
四五指 “ 扣 ”住上方音 ,使主旋律清 晰。在
强 弱力度上也要做到鲜 明的对 比,这样层层 递进 的关系更能表现出匈牙利 民族斗争性 的 情绪特 点。从技术难点上说 ,第4 0 d , 节 的一 连 串3 2 分音符是最难完成的 ,全部在黑键上 完成快 速下行的跑动 ,在练 习时放慢速度一
揣 摩 , 在 这 里 不 仅 仅 要 做 到 与 前 段 急板 鲜 明
之后再练习分解 和弦,这样就 可以避 免音和 节 奏的错乱。第 五段 是急板段 落,速度 力度
都 要达 到 全 曲 的 最 高 点 , 将 吉 普赛 人 的 热情
颗粒感 ,然后再划分几个音为一组 的递增练
习 ,这 样就 能 做 到 清 晰 连 贯 、 由弱 渐 强 的将
音 ) ”和 “ s m o r z( 渐 消 失 的 ) ” 的 表 情 术
旋律形 成 “ 二对 三 习中,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赵芳达摘要:李斯特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系列,是一部不朽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技巧性、表演性还是欣赏性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许多学习钢琴达到了较高水准的,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两首进行学习,并作为自己的一个演奏水平的标志。
但由于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所以弹奏的方法和方式也略有差异,在这里我将自己在弹奏《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列出。
关键词:创作匈牙利狂想曲倚音节奏一、李斯特简介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诞生在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腹地管家的小屋里。
这座府邸曾经留下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足迹。
或许,这也是一个征兆,在这里降生的李斯特成为了三位音乐巨人的后继者。
不满六岁的李斯特开始跟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儿时的他便已展现出对音乐无比的狂热。
他的才华使得六位匈牙利贵族联合起来送给他6年求学费用,让这位天才少年到维也纳深造。
十六岁的他定居巴黎。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创作中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他特别的创作风格也使之在浪漫主义的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青少年时期的他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潮流。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二号》(S.244-No.2)的音乐风格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二号》(S.244-No.2)的音乐风格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李斯特许多钢琴作品被后人所演绎,他的绝大多数钢琴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李斯特的作品技术难度比较大,能够演绎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代表了钢琴演奏水平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斯特对于音乐界来说至关重要。
《匈牙利狂想曲》和李斯特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也由于李斯特的创作而在钢琴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
李斯特一共谱写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而《匈牙利狂想曲(二号)》是李斯特十九首狂想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首。
《匈牙利狂想曲(二号)》非常具有炫技性,要想演奏好就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情感把握。
《匈牙利狂想曲(二号)》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影响非常深远,这首作品可以说是狂想曲的典范,借助这首乐曲让我们看到了李斯特不凡的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二号);音乐风格;演奏分析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描绘着他对国家深厚的情感,通过描写匈牙利的民族特色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他把深厚情感写进乐曲中,借助钢琴来表达深深的热爱之情,从而造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狂想曲的前一段通常速度比较缓慢,后一段速度变快,热情激烈,与前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常匈牙利狂想曲的乐曲中间部分都会插入一些华彩,最后往往以非常快速的速度结束。
巴托克认为这些狂想曲所具有的“自由的形式、怪异的转调、冲击力,浪漫主义式的紧张度”是此种形式的完美创造物。
1838年匈牙利遭受多瑙河洪水袭击后,李斯特连续举行音乐会并收入捐给灾民,《匈牙利狂想曲(二号)》也是在之一时期创作的,于1847年完成。
作者使用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它通常包括节奏有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拉苏”节奏缓慢,多为慢板;“弗里斯”节奏轻快、多为急板。
整首乐曲让人感到悲伤、沉静、宁静、争执、激动、热情的情感特点。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演奏技巧

指 古 希 腊 时 期 用 轩 昂 的语 调 朗诵 的 史 诗 片 段 。 李 斯 特 所创 作 的十 九 首 《 匈牙 利狂想 曲》 , 在 他 的钢 琴 作 品 中
占有 着 重 要 的 地 位 , 是 李斯特 于 1 8 4 7 —1 8 5 3年 之 间 陆
一
李斯 特是 浪漫 主义 高潮 时期 最代 表 的音 乐家 之
和音 乐表 现上 , 都有 浓郁 的匈 牙利 民族色 彩 , 作 品都
是 以 当 时 匈牙 利 的 民 间 音 乐 为 素 材 。
二、 《 匈牙利狂想 曲》 第 十 一 首 的分 析 1 . 第 十 一 首 简介
《 匈 牙 利 狂 想 曲》 第 十一首约 写于 1 8 3 9 —1 8 4 9年
+ ( f + f ’ ) 1 的结 构 , 是 一 个 复 三 部 曲式 。A部 分 是 一 个 单
三部 曲式 , a ( 1 — 5 ) 和 8 1 . ’ ( 6 — 1 0) 是 a小 调 , b ( 1 1 — 1 2 1 , 第 十 一 小 节 是 C大 调 , 第 十 二 小 节 是 E 大 调 ,a ” ( 1 3 —1 7 ) 是 第 一 个 乐 段 的扩 充 , 在 十 七 小 节 转 向 A 大 调 。 B部 分是一个 乐段 , c ( 1 8 — 2 5) 与它带有扩充性 质 的 c ’ ( 2 6 — 4 1 ) 组成 。 C部 分 是 一个 单 三 部 曲式 , 采 用 了新 的 素 材 。 3 . 第 十 一 首 的 创 作 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赵芳达
摘要:李斯特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系列,是一部不朽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技巧性、表演性还是欣赏性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许多学习钢琴达到了较高水准的,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两首进行学习,并作为自己的一个演奏水平的标志。
但由于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所以弹奏的方法和方式也略有差异,在这里我将自己在弹奏《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列出。
关键词:创作匈牙利狂想曲倚音节奏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着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诞生在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腹地管家的小屋里。
这座府邸曾经留下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足迹。
或许,这也是一个征兆,在这里降生的李斯特成为了三位音乐巨人的后继者。
不满六岁的李斯特开始跟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儿时的他便已展现出对音乐无比的狂热。
他的才华使得六位匈牙利贵族联合起来送给他6年求学费用,让这位天才少年到维也纳深造。
十六岁的他定居巴黎。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创作中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他特别的创作风格也使之在浪漫主义的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青少年时期的他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潮流。
这一切都大大的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极为深刻之一的即是匈牙利的狂想曲。
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创作背景
“狂想曲”这一词来源于一段古希腊诗rhapsdia,狂想曲通常取材于民族民间或一些流行于民间的旋律。
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时常用来描写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
其中第二号(升c小调)、第六号(降D大调)、第十一号(a小调)和第十五号(a小调,又名《拉科奇进行曲》)流传最为广泛。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至1847年编选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还有一首题为“匈牙利”的交响诗。
在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中,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匈牙利艺术家。
如果解析一下《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这样认为,他的音乐根植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同时,他的音乐又带有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狂想”风格,即热情的幻想、真挚的感受以及奔放的色彩。
毫无疑问的,李斯特其人其作深深的烙上了浪漫主义的印迹。
李斯特创立的狂想曲题材,是两个对比性的段落为基础,前者慢速度,是独舞的音乐,叫做“拉苏(Lassan)”,带有傲然的武士气概和浪漫主义式昂扬的特点,有时是威风凛凛的行列或舞蹈,有时又像即兴式朗诵或叙事史诗,有很多装饰;后一部分是快速度,迅急、热烈的,是双人舞的音乐,叫做“弗里斯(Friskan)”,他的进行轻快无羁,常用以描绘民间欢快舞蹈的情景。
作于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无疑是其中最为通俗的一部,其中题是献给泰勒奇(LaszloTeleky)伯爵的。
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
该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乐曲形式的限制,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浅析《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乐曲为升C小调,从即兴宣叙式的短引子开始。
乐曲的序奏速度缓慢,节奏自由,为随想曲风格的慢板,这里曲调上的倚音,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特有的装饰,而伴奏中带倚音装饰的和弦,则像是模仿民间弦乐器的拨奏,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听众引入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画面中来。
如:谱例(序奏,开始的1--6小节)
紧接在引子后出现的便是李斯特狂想曲常有的性格豪放的“拉苏Lassan”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
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
这是第一主题。
这里出现的歌调全是匈牙利民间歌曲旋律,只是也含有舞蹈因素,最先出现的歌调就是这样,其中每一个乐句的“威本科什”舞曲型的结尾,使他带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色彩。
主题依借八度音和华丽的经过句而获得广阔的发展。
如:谱例(第25—30小节)
第二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他那轻快地倚音装饰和低声部的持续音,同样鲜明的强调出民间弦乐器的演奏特点。
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将是后一段音乐的基础。
在这里,他先以变奏的方式发展着,可以看到它暂时被拆散开来,凡不在一系列位于高音区中奔驰的三十二分音符之间,但他的发展为一个华丽的乐句打断,音乐又回到乐曲开都的那个即兴宣叙调上来。
这是我们已经熟知的这支歌调移到低音区,待到它逐渐升到高音区时,还有一个经过句在闪烁着光辉,歌调也因此变得更加温柔可亲,色调更加明朗,更有表情。
但在此之后,他只留下那富有特性的结尾这么一点痕迹,便又沉落到低音区去了,并消失在乐曲开始时出现的歌调之中。
谱例:舞蹈性的旋律
谱例:旋律转到低音部
这首乐曲的后半段,出现了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即“Friskan”部分,描绘民间节日越来越热烈的欢乐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经过一系列变奏发
展而成。
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越勇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名族和别的一些民族民间乐器常见的特征。
可以说,所有的变奏都保持着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的音调特征。
如谱例:快速的模仿洋琴的节奏
音乐在变奏中速度逐渐加快,音响也逐渐加强,舞蹈变得越加活跃,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
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到达高潮以后,舞蹈才逐渐安静下来,似乎动作也变得缓慢了,跳舞的人们好像已经走远,只是在远处还可以听到那舞曲的余音而已。
后来,这穿着节日盛装的欢乐人群又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舞蹈的旋风重又刮起,所有的人都卷进这舞蹈的热潮,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谱例: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李斯特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他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
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音乐圣经》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说明上指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实有两套,S.242为早期创作的《21首匈牙利主题和狂想曲》(2l Hungarianthemesandrhap-sodies),作于1839—1847年间,其中包括《匈牙利民族旋律》(Hungarian Nationalmelo-dien)4卷共11曲及10首《匈牙利狂想曲》。
当中包括e小调《悲歌型英雄诗》g小调《罗马尼亚狂想曲》。
1846—1885年间,李斯特在此基础上编定为《19首匈牙利狂想曲》(S.244)。
在李斯特这19首钢琴曲中,第十六号之后的4首演奏机会极少
参考文献:
[1]杨臻编着.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
[2]西方音乐.明信片.李近朱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牛津音乐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