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中期李斯特钢琴作品创作特点

96鉴 赏浪漫主义中期李斯特钢琴作品创作特点李春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中无疑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时,艺术空前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
他们在承袭古典主义时期哲学性音乐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也对音乐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认知。
李斯特作品创作倾向于发挥钢琴的外在表现力,演奏技法征服了整个欧洲。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开端稍晚于文学上的,大约从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
浪漫主义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主义形式,注重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
在钢琴演奏艺术上,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与钢琴演奏都具有强调个人的抒情性、以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特点。
乐曲通常在一种意犹未尽的状态中结束,表达内心在现实世界不可企及的理想和渴望。
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音乐创作的巅峰期,也是钢琴演奏艺术的黄金时代。
钢琴演奏由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感、平衡感、理性与克制发展为强调情感内涵,注重自由表达、抒情、感性与夸张的审美追求;风格上以炫技性、歌唱性、交响性、即兴化、个性化为典型特点;演奏上,解除对手型的约束,采用多样化的触键,运用全身参与弹奏和协调;技巧形式上,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与创新,大力开发了钢琴的性能,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
李斯特是著名音乐家,他的钢琴作品演奏技巧丰富,风格富有个性特色,具有极强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十分独特且极富个性,对于整个欧洲钢琴演奏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一、李斯特钢琴作品创作背景与风格李斯特是肖邦同时代的伟大钢琴演奏大师,他对肖邦的创作天才非常崇拜,但其本人演奏风格与肖邦音乐风格截然不同。
李斯特虽然没有录音传世,但从相关历史记载和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可以获得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如果说肖邦更倾向于挖掘钢琴的内在表现力,那么李斯特则更倾向于发挥钢琴的外在表现力。
李斯特从小随车尔尼学习,有极强的视奏和即兴演奏能力,也曾在贝多芬面前演奏,并受到褒奖。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钟》

作者: 马堃杰[1]
作者机构: [1]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68-6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改编曲;炫技风格
摘要:19世纪,钢琴已经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钢琴演奏家也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李斯特是众多钢琴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体裁繁多,包括清歌剧、交响乐、声乐曲,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钢琴曲。
同时,他还率先举办了钢琴独奏会,开创了背谱演奏的先河,为钢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成练习曲,炫丽地展现给了世人,这套改编曲在钢琴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颇受大家的喜爱,堪称经久不衰的作品。
本文将从李斯特生平及主要作品的风格内涵进行概述和对《帕格尼尼练习曲》特别是《钟》的音乐表现、技巧方法以及练习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概述。
李斯特钢琴曲《钟》 简介

李斯特钢琴曲《钟》简介
李斯特的钢琴曲《钟》是他在1834年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夫妇的作品,也是《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曲子基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后,被他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深深打动,决定在钢琴上复制帕格尼尼的成功。
《钟》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便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
此时,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
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也形成了乐曲中高难度的段落。
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由于这首曲子颇具难度、极负盛名,也让李斯特获得了“炫技之王”的称号。
李斯特四部钢琴练习曲简介

李斯特四部钢琴练习曲简介作者:周婧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有“钢琴王子”之称。
他的钢琴练习曲以其宏大的足以与交响曲媲美的音响效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练习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60-01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钢琴方面他有着令人嫉妒的天赋,这一点在他的演奏和作品中表现地一览无余。
19世纪的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制造技术与构造上已没有太大区别,钢琴的表现力也被淋漓尽致的挖掘和拓展,而李斯特更是把钢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他实践把钢琴当做交响乐队一样运用的同时,也创新了许多钢琴技巧以实现他的“钢琴交响化”的设想,如大量高叠置的柱式和弦、远距离超八度范围的分解和弦跑动、双手八度音阶音程、长时间震音颤音的进行、快速炫技的华彩片段的等。
这些新奇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比比皆是,使我们在欣赏他让人眼花缭乱炫技般的演奏时,也听到了作品中乐队齐奏、鼓声擂动、具有千军万马之势的辉煌的音响效果。
这一切,都使的李斯特无愧于“钢琴之王”的美誉。
李斯特一生创作的练习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十二首超级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和1869年出版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不再是枯燥纯粹的手指练习,它不仅具有了练习曲必备的高超的技巧训练,而且具有生动的形象和诗意的标题,这是李斯特对练习曲这种体裁做出的巨大贡献,音乐会练习曲更是打破了练习曲不能作为音乐会曲目的传统。
从此,练习曲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十二首超级练习曲》最初发表于1826年,是献给李斯特的恩师车尔尼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十分贴近车尔尼,没有过多的音响色彩。
1838年,李斯特对这套练习曲进行了修改,这次的修改他不仅将练习曲的技巧难度提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的音阶半音阶、大跨度的和弦琶音、四五指颤音等技巧随处可见,而且开始关注内容、形式及其音色音响的变化。
浅谈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的演奏技巧,对李斯特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831年,李斯特在听完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后,被帕格尼尼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感情、华丽的演奏风格以及他的激情所感染,立志要成为和帕格尼尼一样出色的演奏家。
所以李斯特在《狩猎》这首作品中运用了许多炫技的手法,也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塑造了画面感,如:作品第一乐段开始的旋律部分模仿长笛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多元化的形象。
紧接着音区提高一个八度,旋律出现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晶莹剔透。
描绘出一幅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穿过树枝照到森林里,森林里不断传来小鸟清脆地叫声然后猎人们骑着马儿出现在森林里的场景。
在中音区旋律上,作曲家在和声上进行了填充,使伴奏丰富起来。
仿佛是狩猎者骑马时给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展现出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第五乐段中的“刮奏”是李斯特运用的不常出现的创作手法,他的这部分设计具有幻想色彩。
每一次刮奏音色不同,好像是凸显出这次狩猎的复杂。
一次刮奏代表一次的失败,虽然每次失败但猎人仍然坚持从头再来,说明了当时人们即使遇到困难,仍要战胜困难。
也表现出人民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李斯特曾说过,他改编曲子的目的就是要把各个时代优秀的音乐和歌曲作品更好地创新发展并传播下去,以便让人们更有兴趣地去了解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钢琴改编曲《狩猎》把原本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提取与融合,使得这首作品不仅仅有旋律上的激情澎湃和跳跃,更具有他的炫技手法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也用音乐表达了对匈牙利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憧憬。
(二)创新性的创作风格李斯特除有浪漫主义风格外,还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的创作风格。
在《狩猎》这首作品中,很容易发现他改善了和声在以往的曲子中偏弱的情况。
在西方传统音乐中,和声效果往往表现得比较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和声的作用和效果。
李斯特创新出独特的和声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把简单的音乐效果复杂化,从而能更好地表现出多层次的音乐色彩使和声表现得更饱满,音乐节奏也更加自由。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摘要: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他一生的写作都是钢琴曲,并且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作品,李斯特写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演奏效果像交响乐般辉煌庞大声音效果具有立体感,仿佛一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狩猎》是《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曲目短小精炼,但把猎人捕猎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仿佛看到了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
本文对《狩猎》的音乐研究、两位演奏家演奏版本的比较和自身的演奏心得,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为其他演奏者提供更加深入的指导。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演奏技巧一、李斯特《狩猎》分析概况(一)李斯特《狩猎》的创作背景与内容介绍青年时候的李斯特在一次音乐会中,听到了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出,对于帕格尼尼的作品让李斯特感到很震撼,之后凭借着李斯特超凡的记忆,将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创作成了钢琴曲,名为《帕格尼尼练习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狩猎》主要讲述了狩猎者在打猎与动物们逃跑的场景,乐曲轻快活泼,好像在游戏。
(二)乐曲创作特征、音乐特征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将打猎从开始到结束描绘的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开头1-16小节为引子,引子描绘了一副恬静的森林,猎人们从远处而来;16-68小节生动的刻画出猎人们打猎的场景,打猎者个个精神抖擞;68-111小节从猎人们打猎失败,再一次重整旗鼓,开始准备新一轮的捕猎,猎物四处逃窜的场景;112-129小节猎人们打猎结束,满载而归,渐行渐远。
二、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比较分析(一)吉列尔斯、基辛演奏版本介绍说明笔者选取了吉列尔斯、基辛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这两位钢琴家是不同年代的,吉列尔斯生于20世纪早期,基辛生于20世纪70年代,每个年龄段的音乐家表达式有区别的。
演奏中要根据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来进行二度创作。
同一首作品经过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国家、不同生活经历的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时,都有各自的演奏特点和风格。
李斯特钢琴作品赏析

术方面 , 进行研究与赏析 。
一
三、 李斯特钢琴作品赏析
后 来 音 乐 艺术 发 展 带 来 重要 的 贡 献 。
关键词 : 李斯特 ; 钢琴 艺术 ; 赏析研 究;
中图分类 号 : J 6 2 4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9 — 0 0 7 4 — 0 1
1 . 作 品 与 文学 的联 系 。作 为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代 表 人 , 李斯特 Nhomakorabea、
李 斯 特 的 创 作 和 演 奏 风格 概 述
早期 的音乐作品都充满了浪漫色彩 ,也 是由于其受到 当时浪漫 主义 文 学 的影 响 , 所 以其 作 品 与文 学 的联 系是 非 常 紧 密 的 , 所 以 赏析其作品 , 文学 即是一个有效 的突破 口。即如 : 《 但 丁奏 呜晌》 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文学 中但丁的《 神 曲》 , 而对其 的赏析 , 则需 要联 系到文艺复兴 的社会现状 ,即体现 出的人文特点 以及 人性 的解放 , 此外 , 李斯特 的作品还会将 其阅读的书籍 以及 自身 的感
是对 于作 品主题 内容 的一种概述。 最 为典型 的作品之一就是《 旅
游 岁月一瑞士》 , 通过 对于标题 的诠释 , 读 者可 以很快 在脑海 中
勾勒其在瑞 士游玩 的情景 以及风土人情 ,可 以说这种创作 的才
能也是音乐所罕见 的 , 往往会 让整个作 品充 满内涵以及表现力 , 最 后 给 听众 带来 独 特 的魅 力 与 体 验 。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分析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La Campanella)是他根据尼科洛·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而改编的作品,是他融合了小提琴技巧和钢琴技巧的一首非常有挑战性的钢琴练习曲。
本文将分别从速度要求、琶音技巧和连奏技巧三个方面对《叹息》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速度要求。
《叹息》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其惊人的速度要求上。
曲子始于宁静悠扬的旋律,接着迅速的音型变换让整首乐曲几乎如飙车一般,要求演奏者具备非常快速的指法。
在练习这首曲子时,可以先把练习速度放慢,慢慢熟悉曲子的音型和指法,并逐渐提高速度。
要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琶音和连奏来训练手指的速度和敏感度。
琶音技巧。
《叹息》中大量使用了琶音技巧,尤其是在左手。
琶音是指在一个和弦中将各个音符逐个地按次序用手指弹奏出来。
在演奏琶音时,要注意将各个音符的力度和音准掌握好,使得每个音符都能清晰且平衡地表现出来。
在换弦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转位,以保证琶音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连奏技巧。
《叹息》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连奏技巧,包括音阶、跳音和变化频繁的手指逐渐接触键盘的技巧。
在演奏连奏时,要注意手指的协调和力度的均衡,使得每个音符都有自己的韵味和表现力,同时还要注意手指的准确性,以避免错误的按键和失控的演奏。
可以通过分解练习,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再整合起来演奏。
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一首充满挑战性的钢琴曲,需要演奏者具备快速的指法、灵活的手指、准确的音准和清晰的力度掌握。
通过对速度、琶音和连奏技巧的熟悉和练习,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曲子的艺术感和华丽的音乐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
术风格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李斯特创作《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第六首的必要前提条件和演奏风格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 李斯特 钢琴
格尼尼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对当时李斯特的
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受帕格
尼尼创作的影响,李斯特产生了想把这些随想曲改编在钢琴
上演奏的想法,并发誓要做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他从帕
格尼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超群的演奏技巧,还有将钢琴变成
管弦乐团中心地位的雄心。李斯特为帕格尼尼写的一篇有名
悼文中说:“帕格尼尼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了,那些辉煌的
造物之一已随他而消失,彷佛是大地把他赠予我们,只是为
了又匆匆把它索回那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他在艺术王国中只
有一次,这是唯一的一次。”
一、音乐中各段落的演奏技巧风格
主题部分:开始标注的是P,此段可以用两种方法来
弹奏,分别是双手交替叠加进行和双手同时进行,这就要求
手指必须要有很好的独立性,即在弱奏中也可以保持极好的
颗粒感,断开演奏,但同时又要在气息中连贯,在每句乐段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最后一小节要求连起来弹奏。
第一变奏:使用有弹性并且精准的手指来演奏,低声
部的主题一定要强调出来,李斯特自己加上的这一声部,让
变奏与变奏的主题叠加在一起。
第二变奏:在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原著中,8个十六分
音符是用一弓一气呵成拉出来的,16和17小节一定要将右
手和弦的时值演奏饱满准确。
第三变奏:此段落在原作品中做了非常大的改变,颠
覆了原来自由、随想的音乐感。
第四变奏:此段采用了非连音八度来表现曲子的旋
律,演奏途中,手要贴近琴键,保持平衡,放松手腕,做微
颤,声音要精致。
第五变奏:与变奏四在风格上对立而行,此外还要注
意到双音和八度两个动机的对比性质。
第六变奏:要求很高超的弹奏技术。并且始终要用巨
大的力量来强奏。
第七变奏:关键点是手指对三连音相当准确的把握,
千万不要把三连音最后的一个音符时值缩短,音值要相当的
准确,当双手交替弹奏三连音的时候,节奏要相当稳定,此
外要注意不要使三连音孤立化,放在主题中要有所表现。
第八变奏:采用双手错位坚定的情绪来演奏,果断的
断奏代替连贯的奏法,音位不断升高,和声旋律不断叠加,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音量逐渐被强化,所有主题显示出未所未闻的强大气魄。
第九变奏:对此变奏的奏法指示用了类似于波奏的断
奏,前苏列著名小提琴家莫斯特拉斯基在阐明这一变奏的小
提琴奏法时这样说道:“和原谱的指示应该相适应,交替波
奏和拉奏,用弓尖打击用琴弓演奏的音符,演奏的尖锐和短
促,接近于波奏的性格,另一种方法是把原谱的波奏改为拉
奏。”这一说法对钢琴的演奏有所启示。
第十变奏:唯一一个慢速演奏的变奏,在柔和的氛围
中低声部加长了和音,形成如瀑布般的华丽,应注意左手指
尖贴键,演奏的均匀而清晰,有如呼吸般安逸,一定不要加
快,声部要有层次性,歌唱的声音要使用明亮的音色。
第十一变奏:篇幅较大,交响性的终曲,性质非常庄
严。始终要用很强的声音来弹奏。
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华美动听的旋律
在《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李斯特为了使得乐
曲欣赏起来华丽而上口,让人过耳难忘,加入了新的和声配
器效果,虽是变奏曲式,但李斯特却在乐曲主旋律的变化安
排上显现出层出不穷的美妙,像是运用了使人欣赏完主题部
分就难以走开的法术,为了使得改编后的钢琴曲仍然拥有小
提琴上那般吸引人的魔力,在音型、时值的选择上李斯特更
是别出心裁,显示出钢琴音色的独到魅力。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二)丰富多样的手指指法练习
在《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李斯特设计了各
种各样的对于手指的锻炼,从和弦、琶音、抓奏、手腕放松、
三对二音符连贯等等,为一个初次练习这首练习曲的初学者
安排了各种对于手指能力提高的练习,为练习者日后更为丰
富的演奏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的提高手指的能力与独
立性。
(三)变化莫测的音乐内涵
聆听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我们可以
听到英雄般的巨典史诗,也可以看到人类勤劳勇敢如奔流般
前进不止的果敢个性。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
中出现了很多使钢琴家望而止步错综复杂、艰难的风格与技
术把握。李斯特在对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的
改编时,加入了自己独到音乐的理解,更好的传达了帕格尼
尼自创练习曲的高超内涵。
在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潜藏着巨大
的启示效果,它带给人类如闪电般的冲击,又像史诗般那样
辉煌大气,是全人类音乐艺术的瑰宝。一方面在乐曲中体现
了帕格尼尼的音乐要点,同时也在音乐中融入了自己的技术
特点,可以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欣赏到帕格尼尼创作的原汁原
味的作品,同时,进一步了解到了李斯特创作的其他音乐。
参考文献: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1]周小静.李斯特其人其乐[J].钢琴艺术,1997,
(03).
[2]廖明.李斯特及其钢琴改编曲[J].钢琴艺术,
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