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说课《踏雪寻梅》说课稿

合集下载

四年级《踏雪寻梅》教案(通用6篇)

四年级《踏雪寻梅》教案(通用6篇)

四年级《踏雪寻梅》教案(通用6篇)四年级《踏雪寻梅》篇1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是一首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其中b段的第二乐句是a 段的第二乐句变化再现,b段的动也采用a段第一乐句的开头。

因此,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唱来十分流畅、亲切。

由于时代的不同,歌曲的主人公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情趣相距甚远,因此在歌曲新授前先尝试进行了欣赏教学,使学生对黄自极其作品的创作年代背景有所了解,歌曲的意境格调也更易让学生接受。

歌曲短小精炼,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还尝试设计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表现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教学目标:1、学习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

注意断音记号的演唱,感受断音和连音的区别。

2、能用适当的力度来演唱歌曲,特别是掌握渐强和渐弱的演唱。

3、为了使歌曲演唱的更有韵味,能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处理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熟练处理力度记号。

2、歌曲中出现的难点节奏和前八分休止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1、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踏雪寻梅》,想听老师来朗诵一下吗?生:想!师:好,那听老师来朗诵一遍,听的时候,请大家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老师把《踏雪寻梅》的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老师再有感情的朗诵一遍)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生: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腊梅花开,有个小朋友骑着毛驴去赏花,小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

师:同学们描绘的真好,现在诗情画意都有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乐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幅美妙的画面所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

苏少版音乐四上第八单元踏雪寻梅说课稿

苏少版音乐四上第八单元踏雪寻梅说课稿

苏少版音乐四上第八单元踏雪寻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歌曲,选自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梅花傲雪盛开的情景,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坚强和顽强不屈的品质。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词曲作者通过歌曲传递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善于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梅花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梅花的文化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踏雪寻梅》,培养学生对梅花的喜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他们乐观、坚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踏雪寻梅》,了解梅花的文化内涵,能够用适当的情感演唱歌曲。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踏雪寻梅》,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以及对梅花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和梅花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梅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激发他们对梅花的喜爱。

2.聆听:播放《踏雪寻梅》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导他们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学唱:引导学生跟随多媒体设备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5.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感受梅花的高洁、坚强和顽强不屈的品质。

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生动地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唱出歌曲的意境。

⒉能在演唱中充分体现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⒊了解词曲作者及歌曲相关背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⒈弱起拍处的演唱。

⒉调音记号的演唱。

⒊大调音程的演唱。

⒋歌曲中力度的表现。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双响筒、串铃、碰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要考验一下同学们的耳朵。

老师播放一段大家熟悉的音乐,看谁最先说出这首曲子的名字?(学生聆听《铃儿响叮当》伴奏音乐,举手抢答。

)学生:《铃儿响叮当》(学生回答时暂停音乐)教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

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没关系,让我们继续听听看。

(继续播放,教师带领学生和着音乐哼唱。

)音乐中叮叮当当的铃声是那么欢快、活泼。

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段很短的音乐,我想考考同学们的音乐模仿能力,看看哪位能用嘴巴模仿这段声音?(播放《踏雪寻梅》的铃声,学生模仿。

)教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而且学得很快,让我们再来听一次。

(再次播放,出示曲谱。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曲谱。

(用稍慢的速度跟琴声视唱曲谱,引导学生注意曲中的八分休止符以及最后一小节的音准。

) 2/4 3 5 5 0 ︱ 2 5 5 0 ︱响叮当响叮当2/4 3 5 5 0 ︱ 1 1 1 0 ︱响叮当响叮当教师:铃声清脆、悦耳,应该唱得跳跃、有弹性。

老师给它加上记号“﹥”,这是什么记号?学生:跳音记号。

教师:让我们再来唱一唱。

(学生跟琴演唱)教师:这叮叮当当的铃声来自哪里呢?学了今天的歌曲大家就明白了。

二、歌词欣赏教师: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歌词。

(教师配乐朗读歌词,并解释“雪霁”、“坝桥”。

)教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吧!铃声是从驴脖子上传出来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骑驴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愉悦、悠闲、心旷神怡、怡然自得……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踏雪寻梅》说课稿(通用3篇)

《踏雪寻梅》说课稿(通用3篇)

《踏雪寻梅》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踏雪寻梅》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踏雪寻梅》说课稿1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五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此单元在特定环境中——冬天(或者是下雪天),容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为带变化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歌曲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从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并即兴为歌曲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教具: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选用钢琴、多媒体课件、(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本课中我是采用以下教法来进行教学的—情境导入法、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节奏律动法、图谱示意法、对比演示法三、说学法: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视觉图像法、联想想象法、模仿伴奏法、对比听赏法、模拟演唱法、合作讨论法四、说教学过程这一部分,也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

小学音乐《踏雪寻梅》试讲逐字稿

小学音乐《踏雪寻梅》试讲逐字稿

小学音乐《踏雪寻梅》试讲逐字稿试讲要求:1、弹唱歌曲;2、讲解音乐记号知识;3、师生互动;4、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一)导入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开启今天的音乐之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铃儿响叮当》,请同学们听老师来唱一唱,并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师:老师唱完了,我听见同学们说这是美国的一首歌曲,在圣诞节时经常播放。

师:看来同学们的音乐储备很丰富,我们国家也有一首“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我们来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二)初步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一边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师:歌曲听完了,你最积极请你来说。

师:你说歌曲的情绪是愉快地。

你的音乐感知力不错,请坐!师: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歌曲,这次的问题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歌曲听完了,请语文课代表来说一说。

师:你的语言很优美,描述的很准确,请坐!师:歌曲描写了雪后天晴,蜡梅吐香,骑上毛驴赏雪赏花时愉快的画面。

师:踏雪寻梅,为中国作曲家黄自据刘雪庵词创作的独唱歌曲。

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

前两句以富于跳跃的旋律,描写雪后骑驴外出时的情景;第三句模仿铃铛响声;最后一句是第二句旋律的再现和发展,刻画了郊游人喜悦的情绪。

歌曲短小精炼,生活气息浓厚,也富有诗情画意。

师:两位音乐家创作的这首歌曲深深吸引了我,老师也想用歌声和同学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三)学唱歌曲师:请同学们腰背挺直,口腔打开,笑肌提起,跟老师用mi和ma做发声练习。

师:同学们状态不错,继续保持。

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声先来用lu模唱一下旋律,在唱的过程中,注意看看旋律当中有没有我们不认识的新朋友。

师:旋律唱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师:我听见同学们说有个黑色的三角,不认识。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新朋友,叫做顿音记号,顿音记号要在演唱或演奏时要表现得短促而又轻巧有弹性。

老师来唱一唱,你们来听一听有顿音记号和没顿音记号的区别。

师:你们感觉到了吗?看同学们点点头想必是明白了,老师这里有个小口诀帮你们记住它,黑三角,小有小,唱的轻巧短又跳。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踏雪寻梅》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踏雪寻梅》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踏雪寻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一首四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属于人音版。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雪中寻找梅花的场景,歌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踏雪寻梅》的歌词内容,理解歌词所蕴含的哲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会歌曲的演唱,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踏雪寻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节奏。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较高的音符,以及节奏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模仿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歌词图片,引导学生模仿演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踏雪寻梅》的歌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蕴含的哲理。

3.演示: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跟随演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4.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加强歌曲的演唱技巧。

5.展示:各组学生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踏雪寻梅》歌词内容:XXX旋律:XXX节奏:XXX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演唱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

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生动地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唱出歌曲的意境。

⒉能在演唱中充分体现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⒊了解词曲作者及歌曲相关背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⒈弱起拍处的演唱。

⒉调音记号的演唱。

⒊大调音程的演唱。

⒋歌曲中力度的表现。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双响筒、串铃、碰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要考验一下同学们的耳朵。

老师播放一段大家熟悉的音乐,看谁最先说出这首曲子的名字?(学生聆听《铃儿响叮当》伴奏音乐,举手抢答。

)学生:《铃儿响叮当》(学生回答时暂停音乐)教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

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没关系,让我们继续听听看。

(继续播放,教师带领学生和着音乐哼唱。

)音乐中叮叮当当的铃声是那么欢快、活泼。

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段很短的音乐,我想考考同学们的音乐模仿能力,看看哪位能用嘴巴模仿这段声音?(播放《踏雪寻梅》的铃声,学生模仿。

)教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而且学得很快,让我们再来听一次。

(再次播放,出示曲谱。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曲谱。

(用稍慢的速度跟琴声视唱曲谱,引导学生注意曲中的八分休止符以及最后一小节的音准。

) 2/4 3 5 5 0 ︱ 2 5 5 0 ︱响叮当响叮当2/4 3 5 5 0 ︱ 1 1 1 0 ︱响叮当响叮当教师:铃声清脆、悦耳,应该唱得跳跃、有弹性。

老师给它加上记号“﹥”,这是什么记号?学生:跳音记号。

教师:让我们再来唱一唱。

(学生跟琴演唱)教师:这叮叮当当的铃声来自哪里呢?学了今天的歌曲大家就明白了。

二、歌词欣赏教师: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歌词。

(教师配乐朗读歌词,并解释“雪霁”、“坝桥”。

)教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吧!铃声是从驴脖子上传出来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骑驴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愉悦、悠闲、心旷神怡、怡然自得……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踏雪寻梅说课案

踏雪寻梅说课案

踏雪寻梅说课案踏雪寻梅说课案1.一、说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四年级的歌曲教学中,通过歌曲的演唱,揭示歌曲的主题思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有感情的演唱,并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教育,通过歌曲的演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借助生动的形象,把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中。

根据教学时间的安排,教授第八单元时,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本单元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

编写的歌曲意在让学生感受冬天的意境,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畏严寒。

《踏雪寻梅》是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

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

歌曲表现了雪天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明快流畅,琅琅上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的美好意境。

2、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感受歌曲《踏雪寻梅》。

3、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点1、断音的唱法和前半拍休止的唱法2、能用轻快活泼、丰富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3、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四、教学难点1、渐强渐弱的的演唱技巧2、“骑驴”和“好花”这两个一字多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五、说教法和学法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视觉图像法、声势律动法,对比听唱法,示范演唱法。

学生的学习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谈话法、听唱、内心感受法,跟琴模唱法等。

具体有:1、借助多媒体课件,设境悟情,以情激趣,利用情境导入法,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节奏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中,相当于人的骨架,很好的掌握了节奏,也是歌曲学习的成功的重要之路。

《踏雪寻梅》中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教难掌握,我准备在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利用肢体语言,更好的掌握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雪寻梅》说课稿[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寻梅》一课。

[教材地位和作用]《冬天的故事》是这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

安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选择的作品动静结合,活动设计应体现情趣性。

旨在驱散严冬的寒冷,增加学生音乐的感受积累,从作品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比较中发展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本单元可分四课时来完成,本课将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是以《踏雪寻梅》歌曲教学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进行导入的一堂新授课。

[教材分析]童声合唱曲《冬天的故事》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一、三乐段为2/4拍,抒情、柔美,表现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乐段为3/ 4拍,欢快、跳跃,描绘了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尽情嬉戏,玩耍的情景。

《踏雪寻梅》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炼、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

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四次“响丁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

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目标:*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断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据力度记号对歌曲进行力度的处理。

3、方法目标:*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模拟自然界的音响。

*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添加合适的前奏和尾声,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1、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

4、用合适的音响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1、弱起句的正确演唱。

2、“骑驴”和“好花”这两个一字多音处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教师教法]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本节课中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具体的教法有:1、情景导入法2、预设悬念法3、谈话讨论法4、节奏律动法5、图谱示意法6、对比演示法[学生学法]学生的学习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这节课,孩子们将在听、唱、动、创造中反复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他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1、视觉图像法2、联想想象法3、模仿伴奏法4、对比听赏法5、模拟演唱法6、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保鲜袋、可乐瓶2、学生座位的摆放(车厢式)[教学过程]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冬天的故事二、冬天的声音四、冬天的音乐会五、冬天的畅想下面我将结合教法和学法具体地阐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一、冬天的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

(一)激趣导入1、首先我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童声合唱《冬天的故事》,展示一组冬季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

“随着冬爷爷一起敲开冬天的大门。

”2、随后出示无音乐的画面: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问:“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见后,师小结:“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它们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艳色,一片生机。

”3、随后出现儿童骑驴由远到近的画面:“看,谁来了?”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朋友骑着毛驴悠哉悠哉地赏花(或者赏雪)来了。

”4、通过以上这种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渐渐引出自然界音响的模拟。

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猜一猜、比一比、练一练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中冬天的各种音响。

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进行模拟。

为后面歌曲的二度创作,作好铺垫。

(一)说一说1、首先问学生:“这么美的画面,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学生会说:缺少声音,太安静了。

2、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可能会有:呼啸的寒风、树枝上的雪花“簌簌”抖落的声音、小毛驴的脚步声、驴脖子里的铃铛“叮当”作响、小朋友的歌声、风吹树枝的声音……(二)听一听1、随后让学生闭目聆听音响,运用联想想象法,享受音画结合带来的美感。

师在一块预先准备好的小幕布后演示: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红通通的笑脸,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终于停了,风儿推开冰雪的窗帘,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朵朵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寒风仍是“x- x- 呼呼”(可乐瓶吹气)地刮着,雪花“x x x x 簌簌簌簌”(揉搓保鲜袋)像棉絮似地从梅枝上轻轻地抖落,小毛驴欢快地奔跑过来。

“xx xx xx xx 咯哒咯哒咯哒咯哒”(口技,无力度变化),驴脖子上的小铃铛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响,“xx x0 xx x0 xx x0 xx x0 ”(敲击碰玲),脚印串串,雪地上盛开出朵朵的白梅来,一朵接着一朵……(三)比一比待学生猜出创造音响的方法后,老师单独用口技表演驴蹄声,(师表演,力度渐强渐弱),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受驴子由远及近的音响变化。

(四)练一练1、在教学过程中,用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真是有一双超级灵敏的耳朵!”再次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2、师生合作,自己动手来演绎,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音响。

三、冬天的歌声(一)揭示课题后,简单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

(二)完整聆听歌曲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2、让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比较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3、再次聆听老师范唱,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些乐句,自主选择学唱的顺序。

(在课件中我制作了多个热区域链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三)下面是分段学习歌曲环节。

在此环节我将着眼于解决歌曲的重难点:1、当学生选择第一乐段时*按节奏跟老师分句读歌词,同时解决其中的生辟字“霁ji”和“坝桥”的读音及词意。

*用模唱法分句学唱歌词。

重点解决两个附点处的演唱:*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师演唱:雪霁天晴朗(向外张望),腊梅处处香(闻花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听铃声)。

*用画弧线的方法解决“驴”的音高*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动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2、当学生选择四句“响叮当”时,这样安排:*请学生说说此情此景中小毛驴的铃当声,应该是怎样的?*让学生用对比法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铃铛声,表现欢快而又轻巧的情绪。

*学生选择后介绍断音记号。

*师生一起探讨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了驴子由远及近,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3、当学生选择最后一句时,如下安排:*直接跟老师跟琴唱一唱,让学生找出最难唱的地方。

*用图谱示意法解决“好花”的一字多音。

用闻花香的身势解决弱起乐句的难点。

4、最后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用以上所有提出的要求多次加以巩固。

四、冬天的音乐会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操作如下:1、首先用这样的话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冬天万物凋零,万籁俱寂,显得格外清冷,让我们点燃创新的火花,为萧条的冬天奉献一场热热闹闹的音乐会好吗?”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合适的方案。

3、然后让学生分组汇报。

4、师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练习。

并为表现好的学生颁发不同颜色的音乐会入场券。

*伴奏演员用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歌手们加上合适的力度记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配音演员用可乐瓶,塑料袋,口技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声。

5、再次环节以后,老师参与创作,提出新的建议。

*用回声法处理四句“响叮当”。

(师示范)以丰富歌曲的情绪性。

6、最后完整地配乐演绎歌曲。

五、冬天的畅想1、出示俗语:“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师小结:这皑皑的白雪,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赏的美景,更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基础,还为大家提供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撬的好处所。

来,让我们坐上冬爷爷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3、生在《踏雪寻梅》音乐声中律动走出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