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doc7888
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doc7888

渭南师范学院2011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项目名称:陕西华县皮影戏项目作者:李智慧指导老师:***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前言陕西华县被称为皮影故乡。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
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华县皮影戏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
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
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研究目的: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了解要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交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对华县皮影戏的研究来呼吁相关部门以及更多的人来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华县皮影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华县皮影戏作为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为了深入了解华县皮影戏的历史、现状和传承,我们一行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华县皮影社会实践调查。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2. 探讨华县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3. 分析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4. 提出保护与传承华县皮影戏的建议。
三、实践内容1. 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华县皮影戏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华县皮影戏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戏曲艺术形式。
华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2. 华县皮影戏的艺术特点(1)造型独特:华县皮影戏的皮影造型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表演形式多样:华县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音乐优美:华县皮影戏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华县皮影戏的文化内涵(1)民间信仰:华县皮影戏反映了民间信仰,如道教、佛教等。
(2)历史变迁:华县皮影戏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战争、政治变革等。
(3)道德教化:华县皮影戏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通过故事情节传递正能量。
4. 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1)现状: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华县皮影戏逐渐衰落,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
(2)困境:华县皮影戏传承人老龄化,观众群体减少,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3)对策: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华县皮影戏的知名度;培养年轻传承人,传承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元素,创新表演形式。
四、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华县皮影社会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华县皮影戏的历史、现状和传承。
以下是我们对华县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建议:1.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华县皮影戏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华县皮影调研报告

华县皮影调研报告华县是中国民间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华县皮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华县皮影戏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制作工艺独特,原料选用优质牛皮并经过特殊处理,再结合木质或竹质骨架,经过雕刻、上色等多道工序制成精美的皮影人物。
在表演方面,皮影掌柜用操纵皮影人物的手法完成各种精彩的演出。
不仅如此,皮影戏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多个主题,充分展示了华县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同时,皮影戏在华县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不仅有传统的艺人世家,更有皮影戏学校和培训班,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许多当地政府和机构也积极投入与支持。
这种积极推动的态度促使华县皮影艺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享有盛誉。
然而,我们也发现华县皮影艺术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人对皮影的兴趣和接受度有所下降。
其次,受限于表演场地和条件的限制,皮影戏的市场推广和演出范围相对狭窄。
此外,制作皮影的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缺乏传承的机会和平台也成为制约因素。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当进一步推动华县皮影的市场推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皮影戏的认知度和兴趣。
其次,应该加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推出创新的皮影演出形式,如影视制作、网络直播等,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此外,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皮影艺术教育体系,为有志于发展皮影事业的年轻人提供培训和传承的机会。
总之,华县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华县皮影通过不断改良和发展,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皮影课题研究报告

皮影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皮影的发展历程、表演技巧、艺术特点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应用及推广建议。
2. 皮影发展历程皮影起源于中国,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皮影的影子。
而真正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要追溯到唐朝。
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推陈出新和传承发展。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皮影艺术经历了繁荣期,被广泛应用于庆典、娱乐等方面。
然而,近现代时期,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型媒介的兴起,皮影艺术逐渐式微,濒临失传的境地。
近年来,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文艺界的传承者加入到了皮影艺术的复兴工作中。
3. 皮影表演技巧要想精通皮影艺术,除了需要熟悉皮影戏曲剧本和角色的设定外,还需要一定的手法和技巧。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皮影表演技巧:3.1 制作皮影人物首先,制作皮影人物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一般使用羊皮。
选定材料后,需要根据剧本中角色的特征和神态,用专业的刀具将人物形象精细地雕刻出来。
制作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仔细,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3.2 控制手法在表演过程中,影子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等是需要通过控制手法来实现的。
影子的大小和位置可以通过调整灯光和投影角度来控制,而移动和变换影子的动作则需要手指的灵活控制和准确把握。
3.3 配音与音效与影子的动作相配合的配音和音效也是皮影表演中的关键环节。
配音需要与剧中台词的内容相符,同时还要注意语调和音量的掌握。
音效则主要通过器乐和声音的处理来实现,可以增强表演的舞台效果和戏剧张力。
4. 皮影艺术特点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鲜明的艺术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
其主要特点包括:4.1 艺术形式多样皮影艺术形式多样,既包括单幅皮影表演,也有多幅联排皮影表演,表现方式包括悬挂、固定、旋转等,可以根据具体表演需要而选择。
西安回民街华县皮影产业化发展调研

西安回民街华县皮影产业化发展调研本文为西安市科技局计划项目:西安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研究《西安汉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本文调查了西安回民街华县皮影产业,分析了回民街皮影及皮影戏发现现状,针对创新能力欠缺,品牌缺失,认知分歧,传承断层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华县皮影创新能力;加强皮影戏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扩大受众群体。
标签:华县皮影;产业化;回民街一、华县皮影历史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西汉时期的关中,而关中皮影发祥在华山脚下东府华州(华县)的灯影。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华县皮影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影戏艺术品种,已被皮影界公认为皮影艺术之集大成者。
二、西安回民街皮影产业调查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西北地区的旅游胜地,是华县皮影主要销售地之一。
在西安各大景点都有卖华县皮影,但是相对分散,唯一比较集中的地点就是回民街,而且都集中在回民街的主要街道上。
本文对回民街主要街道的主营皮影和兼营皮影的店面进行调查。
化觉巷的皮影店面最多,广济街最少。
兼营皮影的店面有24个,主营皮影的店面有13个,兼营皮影的店面多于主营皮影的店面。
对回民街皮影店名的调查发现兼营皮影的店面40%没有店名,40%的店面以玉器、茗茶、烟酒命名,20%的店面有自己的店名。
对回民街皮影店名的调查发现主营皮影的店面50%以“皮影批发”命名,50%的店面有自己的店名。
三、回民街皮影产业的现状分析1、回民街皮影发展现状(1)创新能力欠缺,皮影人物样式单一。
华县影人包括古代人物,刀枪剑戟,山水庭堂,金銮茅舍,花草虫鱼等诸多形象。
但是在回民街的皮影中发现,《才子佳人》占了一半的市场,虽然表现出陕西人民对爱情的向往,期待百年好合的民众心理,但是在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人物形象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2)不重视树立品牌。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回民街皮影店名的调查发现兼营皮影的店面40%没有店名,40%的店面以玉器、茗茶、烟酒命名。
【优质】皮影戏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word版本 (3页)

【优质】皮影戏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皮影戏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引导语:皮影又被称为“蚕花戏”,用于祈求来年蚕茧的丰收。
因此皮影成为风靡一时的表演艺术,而皮影的传承也靠着上一辈人的演出得以继承。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皮影戏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皮影戏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皮影又被称为“蚕花戏”,用于祈求来年蚕茧的丰收。
因此皮影成为风靡一时的表演艺术,而皮影的传承也靠着上一辈人的演出得以继承。
实习报告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彩的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徒步走进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感叹时间匆匆流逝的同时也坚定起在大学的暑假里做一些事情来对得起“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年少青葱岁月。
现在很幸运,我在这个暑假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我回到了海宁,开展了赴海宁探寻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之旅。
海宁皮影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相传是随宋朝政府的南迁而进入江南,在各地发展而最终在海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主要与海宁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有关,作为典型的江南蚕桑基地,皮影又被称为“蚕花戏”,用于祈求来年蚕茧的丰收。
因此皮影成为风靡一时的表演艺术,而皮影的传承也靠着上一辈人的演出得以继承。
然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皮影文化的传承有了断层,现在能进行皮影制作表演的都是一些60、70岁的老人,因此现在对皮影的保护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了解了海宁当地相关单位对皮影的重视,在古城盐官成立了江南皮影戏馆用于专门的皮影表演并结合每年的下乡文化演出,文化局表示每年会拨款100万元用于包括皮影在内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
但是,很多皮影人都没有落实相关的资金补助或者说这样的补助力。
灯影下的艺术:华县皮影调查

灯影下的艺术:华县皮影调查一、陕西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就陕西华县皮影戏自身来说,在全球化趋势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张,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被淡忘,生存环境遭受挤压;陕西华县皮影戏申遗的成功,为衰微的皮影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法律法规,政府在落实资金和建立保护工作机构的力度不到位,后续传承与发展的工作并没有很好的展开;皮影戏是一门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传统文化技艺,在当下,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戏班锐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且在互联网相当发达的今天,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皮影戏的创新力度不足,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对华县皮影传承的问卷调查团队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皮影文化传承没落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依托陕西当地皮影文化,调查皮影如今传承发展现状。
(一)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数据本次项目共发放线上问卷112份,线下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61份。
问卷范围较广,包括西安市、安康市、华县等,问卷覆盖人群较多、职业广泛。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了解程度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7.86%的人表示对皮影戏不太了解,而十分了解的人占比为0,16.96%的人不了解皮影戏,比较了解的人占15.18%,和不了解的人占比接近,这说明,在如今这个时代,无论农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对皮影戏并不了解,这可见皮影戏的推广程度是十分低下的,它的关注度也非常低。
2、了解状态本次调查显示,有高达79.64%的人表示自己是偶尔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皮影戏,这说明影视剧作在宣传皮影戏上贡献卓越,这也说明人们很容易于在影视剧中看到皮影戏的出现等;有10.71%的人表示从他人介绍或者书本知识中得知皮影戏这门技艺,可见教材课本也不乏为一个宣传皮影戏的好方法;仅有3.57%的人表示自己曾看过皮影戏的现场表演。
3、第一次了解途径占比最多的还是影视剧作,达到了56.25%,这是皮影戏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关注点,既然大部分人都是从影视剧作了解到的皮影戏,那么至少能够说明影视剧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能够宣传皮影戏,并且有利于皮影戏发展的途径;有19.64%的人从书本中看到的,但书中基本局限于一个剧目名词,只能看到皮影相关的介绍和历史,无法真切的感受到皮影到底是种怎样的传统技艺;还有15.18%的人是从网络媒体得知这一传统技艺,如今网络媒体飞速发展,包含的内容数不胜数,传播速度也非常迅疾,这也是一个推动皮影戏发展的好方法;他人介绍占比4.46%;宣传讲座占比0.89%;甚至有0.89%的人因为此次调查才得知皮影戏这一传统技艺,可见,皮影戏推广程度还是太低,社会关注度不够高。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人物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贾未名“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大明宫词》中国的皮影是一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窥看到它的样貌,那段出自于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关于皮影戏中的对白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尘世的诸多情感被表现为质朴的艺术形态,简练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再现,并且以华丽动人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宋代是皮影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于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些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即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他们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后来,宋·岳珂《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帝益以幻眼、走棠、寻橦、舞轮、弄碗、影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史记》、《汉武故事》中也有关于影戏处于汉武帝的记载。
在《故都百戏图考》中,齐如山认为影戏发源于唐代长安。
虽然关于影戏也就是萍影艺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考,但在宋代皮影戏已在中国城市中得到普及,并且影人的雕刻已从素质雕镞发展成为了刻皮设色。
元代以后,影戏盛行不衰,并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活动等二流布全国,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艺术的魅力就包含了很多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带有戏曲含义的皮影戏,另一个则是作为道具的皮影,除了带有各地风情的唱腔中对各种动人的民间传奇的表现,为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外,作为道具的皮影本身也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绵延数千年,流传广阔,遍布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华东各省,由于地区的差异又产生了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丰富多草的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南师范学院2011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项目名称:陕西华县皮影戏项目作者:李智慧指导老师:***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前言陕西华县被称为皮影故乡。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
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华县皮影戏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
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
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研究目的: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了解要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交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对华县皮影戏的研究来呼吁相关部门以及更多的人来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华县皮影戏的历史及由来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
著名民间老艺人番京乐这样说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华县皮影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仅仅留有光明、光艺、光庆、光华四个班社靠演“样板戏”生存。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先后恢复成立皮影班社13家,有皮影艺人60多人。
华县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练演出150多出剧目,除了众多丰富的历史传统剧之外,还有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演出经久不衰。
在许多戏文中,充满华县巷言俚语,通俗生动。
一说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
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十三世纪右传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甚称“国宝”、“中华一绝”。
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之美称。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
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二、华县皮影戏的发展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
长期以来,他们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帝王们相信生命可以无限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此处所说的“弄影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
《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
《事物纪原》卷九曰:“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
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
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
由此可见,在汉代,由“弄影术”衍生演变而出现的影戏(还不能称皮影),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
其影人制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戏还有很大差距,但其毕竟是中国皮影的发萌孕育时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唐开元、天宝以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影戏的发展。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具体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包括影戏--皮影戏)皆摹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配以说、唱、音乐,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影戏--故都百戏考(之四)》云:“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又云:“汴京之影戏即由长安流传而来,言颇近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
传曰:“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
《中国影戏》著述:“中国影戏从陕西发源,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技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
其时,宋王朝变迁,高宗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拓出黄河流域,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植于湘、鄂、粤、皖、浙、赣等南方各地。
据考证: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流传至今。
古之渭南,泛指骊山到潼关渭河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时为华州所辖之地也。
《燕京岁时记》载曰:“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中则是中国影戏的发源地。
近代陕西皮影戏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
四路皮影,尤以碗碗腔中的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代以来即在关中的二华(华阴、华县)潼关地区流行。
”《华县志》记述:“ 在清末时……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
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
”中国的皮影戏于13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8年)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传入土耳其。
众多的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
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三、华县皮影的特点及其在其他地区皮影戏的影响陕西华县皮影独具特色,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有异于东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而且与陕西西路皮影也情趣各异,流派纷呈。
陕西华县皮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鲜明强烈。
(一)、造型特点传统的陕西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堂会的娱乐之物。
观者为少数“上等”官宦、富豪、贵人,故而造型均趋向小巧。
陕西华县皮影身高约三十三厘米,而陕西西路影人高约四十三厘米;影人由十一个部件组成,身和头的比例为五比一,有别于西路影人身高比例的七比一。
其头部较大,类似于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人物中的大头娃形象,和我国传统的绘画人物比例有共同特点。
这一点也正好弥补了陕西华县影人偏小的不足之处。
它不仅适应了戏台下数丈之外观众的视觉要求,而且突出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
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塑造形象,个别丑、怪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
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形特点。
陕西华县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额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采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
影人性格的塑造,首先对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进行强调夸张,作延长处理,通过艺术的夸张变形,达到高度的神韵表现。
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阴柔与阳刚。
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
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净角形象,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鹞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赋美态于陋型之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
对于特殊的物体,其又有自身的一套特殊处理手段和形式。
如桌椅帘帐等物,为了追求立体感,而作为显示三大面的俯视处理,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看起来倒也舒适自然。
这些似乎不合乎现代艺术法则的处理手法,由于适合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千百年来并无人提出非议。
另如对官帽两侧的羽翅作为脑后正处理,正面方领又作为侧面处理,对称的发髻却作为半侧处理等等,均不受现实生活形象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据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审美要求予以灵活处理,这一独特的手法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绘画中可找到依据。
影人的服饰图案看,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
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做正面处理,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
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院绣阁、天堂地狱等,多做满屏幕设置,构图力求饱满充实,装饰趣味浓郁。
空间布局巧妙自然,真窗实门不显拥塞紊乱而气势宏大。
花木怪石亦颇奇特,构图精巧、完整紧凑,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
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开合聚散,自然成趣。
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别强调装饰性,不一味拘泥于自然形象的逼真摹拟,而是现实形象和主观想象巧妙地揉和,经过提炼、升华、变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观赏性。
如把龙驹塑造成龙爪狮身、豹眼虎尾、马面鹿角,汇诸兽之精华于一兽,形象既威猛又矫健,鬃毛翘卷,口吐火焰,虽凶猛却望而不畏,虽不伦不类而无怪异之感,反而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