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

合集下载

陕西的风俗皮影戏作文

陕西的风俗皮影戏作文

陕西的风俗皮影戏作文
前两年,我和爸爸妈妈去过一趟陕西的西安,在那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满街的皮影戏。

在西安的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有好多店铺都在卖皮影戏,价格不贵,一个作品大约三四十元,上面的图案各种各样,形态各异:有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古代威严的'君王,由古代娇媚的女子,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们……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可见我们民间的匠人们手艺是多么高超啊!
皮影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第一步是选皮,包括牛皮,羊皮,驴皮,陕西的皮影多使用的是生牛皮,特别是公牛背上的皮比较适中。

第二步是制皮,首先把皮固定在树干上,用刀刮掉表面的杂质,现在这道工序已经由机器取代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第三步是潮皮,磨好的牛皮用湿布擦湿,让它变的潮软,再用木板压制,这样可以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还可以解除皮质的收缩性,方便描绘。

第四步是过稿,又叫描画样,这些图稿从清朝时代相传,制作时用钢针把图稿上的图像分别刻画在皮面上。

经过四个步骤,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图片在匠人的手中就诞生了。

皮影戏上面的人物小巧玲珑,只有半边人脸,高约28厘米左右,女性娇媚秀丽,男性比较凶悍,但是造型都很优美,不管画上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我都喜欢他们。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陕西皮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皮影是以羊皮为主要材料,表演方式也比较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皮影逐渐发展成了流行于农村和城市的一种戏曲形式。

清朝时期,陕西皮影成为了民间庆典和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陕西皮影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些有名的皮影艺人开始在国内外进行演出,使陕西皮影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

同时,皮影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和完善,切割、上色、穿孔等环节逐渐变得细腻,使得皮影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陕西皮影提供了更多的表演场所和机会,同时,皮影艺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使得陕西皮影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艺术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皮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加,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国际展示机会,使得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一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皮影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创新,音乐、灯光等元素的加入使得陕西皮影的表演效果更加出众。

目前,陕西皮影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享有着国内外的盛誉。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是技艺的发展成熟,更是陕西皮影艺人们一代代的坚持与努力。

陕西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陕西皮影应该保持其传统的魅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陕西皮影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表演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同时,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为陕西皮影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总之,陕西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介绍 (2)

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介绍 (2)

四、绘画步骤






绘画材料:卡纸、镜片纸 、勾线 用勾线笔画出皮影人de五官,接着
笔、马克笔 、暗扣
用浅黄色de马克笔画出头饰,然后
用橘色叠加上细节de变化,再运用
同样de颜色深浅叠加de方法画完
所有de身体部分.
用暗扣将身体各部位衔接de部分 用暗扣连接起来,注意人物身体 各部分de前后遮挡关系.
学习剪影人物de制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图片、课件PPT、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镜片纸 、勾线笔、马克笔 、暗扣.
de
第皮 影 戏
一概 述

基本概述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 兽皮或纸板做成de人物剪影,在灯光 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de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de传统艺术, 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 人,一边用当地流行de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de 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 各地所演de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 de皮影戏.中国皮影戏于二零一一年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古筝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柳琴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术民 皮间 影传 戏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了解中国古老de戏曲艺术,提 高学生欣赏与审美能力. 绘画目标:运用综合技巧,表现出皮影人物de特点和 魅力. 情感目标:了解皮影de特征及制作过程,感受我国古 老民间艺术de魅力,产生表演皮影戏de兴趣.

陕西皮影营销策划方案

陕西皮影营销策划方案

陕西皮影营销策划方案一、引言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陕西皮影的知名度和受众面临着挑战。

本篇营销策划方案旨在通过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提升陕西皮影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推动陕西皮影艺术的发展。

二、市场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增加,陕西皮影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尤其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陕西皮影是一种新奇而有趣的旅游体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在节假日期间和各类文化活动中,陕西皮影表演也受到广泛欢迎。

2. 竞争对手分析虽然陕西皮影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娱乐市场中,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如电影、电视剧、演唱会等。

这些竞争对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平台和更高的知名度,给陕西皮影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三、目标与目标受众1. 目标本次营销策划的目标是提升陕西皮影的知名度和受众口碑,促进其在娱乐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推动陕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目标受众本次策划将主要针对以下两类目标受众进行营销:- 外地游客:陕西皮影作为陕西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外地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 学生和教育机构:通过校园宣传和推广活动,培养陕西皮影的年轻受众群体。

四、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案1. 品牌推广策略- 组织团队参加各类社会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与其他地方文化艺术组织进行合作,扩大陕西皮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通陕西皮影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关于陕西皮影的新闻、活动信息和故事,吸引更多粉丝和观众关注。

- 制作宣传片和微电影,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将陕西皮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2. 市场开拓策略- 与旅游机构和景区合作,推出陕西皮影主题旅游线路,将陕西皮影嵌入旅游体验中,提升游客对陕西皮影的认知和了解。

- 在大城市开展巡回演出,组织陕西皮影团队到各地演出,将陕西皮影艺术带到更多的观众中去。

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

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各地的皮影

各地的皮影
质朴单纯,富 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 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 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 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 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 得宜、虚实相生。
二、晋南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 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 与陕西皮影相似。皮 影的用线除了虚线、 实线之外,虚实线、 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 为别致 。
三、陇东皮影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 平凉、庆阳各县 。陇东皮 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 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 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 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 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 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 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四、唐山皮影
皮影艺术是以 民俗生活为基 础而生存和发 展的,另一方 面,皮影艺术 又深刻地反映 了丰富多彩的 民俗生活,是 民俗文化传播 的重要载体之 一。
皮影本身也是一种 极具价值的研究对 象,大而言之,它 对中国的民俗研究、 民间文学研究和历 史、美术、戏剧的 研究都具有极高的 价值。具体而言, 它也为中国传统建 筑的研究、家具研 究、室内陈设研究 和服饰、生活用品、 交通工具及兵器的 研究提供了可资参 考的形象资料。
电影推荐:皮影王
江南水乡海宁。艺人王大江自小昆曲科班 出身,但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 “走马灯”在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 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某夜,当他在月 下的江边观赏夜潮时,一只神秘的木箱被 巨浪冲上岸。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 而是三个皮影人物,还有一本戏考《芙蓉 记》。于是一个泣神鬼、惊天地的皮影和 皮影王的故事开始了。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通过皮影、背景音乐和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陕西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演出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它还被称为“风灯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以皮影为载体,用灯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产生阴影效果,再配上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情节。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形象和幕布的背景,所有这些都是由操纵皮影的戏曲艺人完成的。

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舞台背景、音乐歌曲以及流程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定,使得陕西皮影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多采用黄土制成的皮影,因此皮影多呈现出浓厚的陕西特色。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操作皮影的技巧,这其中包括了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

同时,演唱的音乐和歌曲也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凭借着他们的技巧和才华,将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陕西皮影戏在故事内容上主要以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题,包括了大量的英雄、美女和妖魔鬼怪等角色。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陕西皮影戏还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舞蹈、曲艺等,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富有魅力。

陕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中国,陕西皮影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国内的一些剧院也常常邀请陕西皮影戏团到他们的剧场进行表演。

而在国外,陕西皮影戏也频繁地在不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之,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

皮影戏源于唐代,是由宫廷艺人为皇宫内院演出而逐渐流传民间的,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皮影戏流传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传至山西、甘肃和河北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

陕西皮影戏音乐唱腔既有传统曲牌联唱(又称“十番”)又
有西皮、二黄、青鼓等多种板式变化。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同时兼用月琴、琵琶、三弦等,也有用笛子和唢呐伴奏的。

唱腔以西皮为主,它以委婉缠绵而著称于世。

陕西皮影戏最大的特色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俱全,它包括:道具、布景和人物造型三个部分。

道具主要有:灯(灯)、台(台板)和皮影。

布景主要有:幕布、桌子和各种道
具等。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皮影戏
──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级***
指导教师齐**博士
摘要: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关键词: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弦板腔灯影戏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

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皮影,体形较大,高约12寸许,其轮廓比例匀称,造型美观,脸谱图案夸张。

男性角色刀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多刻通天鼻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

疏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陕西皮影艺术表演:北京市前门大栅栏中华皮影文化城,热河皮影剧团每
天演出七场,袖珍皮影剧团。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陕西皮影起源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

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

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

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陕西皮影代表作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陕西华县皮影
陕西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

全县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分布12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

现有各类学校284所,在校学生49990人。

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1088人。

此外还有阿宫腔皮影造型,亦属西路皮影范畴,其人物大小与弦板腔皮影相差无几,只在造型上更显魁伟壮丽。

自清代中叶,经皮影艺人的努力,汲取了东路皮影制作工艺的精巧细丽,扬长避短,从而使阿宫腔皮影造型更显刀工劲拔、精美纤细。

尤其是后来改用特制的灰牛皮刻制,色泽更加晶莹透美,层次分明,颇具典雅之美。

陕西皮影戏演唱的形式与当地群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流体系。

其中,不仅有早期的“老腔”,也有后代新创的“时腔”。

现陕西目前经常演唱的皮影戏腔调就有十余种。

在这十余种中,较有影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

其它还有“陕北的碗碗腔”,“陕南的安康越调”、“陕西各地的道情”和“八步景”等等。

弦板腔皮影戏,陕西称其为西路皮影,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弦子”与“板子”而得名。

主要盛行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

此外,其流行演出的地区还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诸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及天水一带。

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计有五百本以上,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各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多。

武戏多、文戏少,连台本戏多、折子戏少,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易于被百姓接受。

阿宫腔皮影戏属陕西西北路系,流行于渭北平原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

其剧目大本戏约三百余本,现只保存下来六、七十个剧本,除三国、列国故事外还有《屎巴米招亲》、《王婆娘叮嘴》和《打砂锅》。

阿宫腔皮影戏在演唱时采用真假声并用,其拖腔部分既悠扬柔腻又豪迈奔放。

演唱韵味的独特之处是比之秦腔幽雅婉转;比之碗碗腔更显慷慨激越。

碗碗腔为东路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因使用形如小铜钟似的碗作为主要节拍乐器而得名。

流行的区域有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渭北平原一带。

碗碗腔皮影的特点为花脸戏吐字重,杂声如雷,生旦戏则启口轻圆,疾徐情柔。

其传统剧目有手抄本二百多本。

一般观众视能否演唱李芳桂写的“十大本”(戏)作艺人优劣之分。

老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潼关、华阴一带,其演唱声调比较豪放、激越。

演出剧目多以三国戏为主。

另外,陕南安康越调、八步景及各地道情的演唱各有特异,传统剧目也同样十分丰富,如《胡子烧山》、《推豆腐》、《刘青山打壶》、《张良归山》、《三渡文公》等。

内容多系民间传说,幽默风趣。

至于“陕北碗碗腔”的剧目,多以《西游记》、《封神榜》的连台本戏为主。

表演时,擅长“耍火彩”、“驾云雾”等等。

根据近些年的实地考查,陕西皮影戏表演团体之众多,影戏箱底之雄厚,足可称全国之首。

一九七六年在陕西礼泉县颁发演出许可证时,参加演出的弦板腔皮影戏竟达四十一台,一九八一年凤翔县登记演出的皮影班有二十四个,其影箱大多系代代嬗递、井序衍传下来的老箱,这些箱一般均能凑出几十出至上百出戏来。

有的影箱,如大荔县,泾阳安吴堡的一些私人影箱,其价值可达二、三万元以上(按1960年前计)。

最难得的是在这众多影箱中,大多齐备“十大本戏”的影人,“桌椅马”,“大帐”和系列布景。

“十大本戏”系出自清代乾隆中叶李芳桂之手,他当时因进京会试不中,竟立志于创作剧本。

这位举人先后为碗碗腔皮影编写的传奇故事有:《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意簪》八本戏,再加上《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艺人们俗称为“十大本”。

这些戏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当地农民自娱时,可以上台清唱其中的优美唱段。

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陕西的皮影戏风靡于西北地区,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难怪陕西歌谣说“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

过年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了。

参考文献:
[1] 《光影岁华.陆丰皮影戏》, 广东教育出版社
[2] 《中国曲艺. 杂技.木偶戏.皮影戏》, 文化艺术出版社
[3] 《中国皮影戏》, 商务出版社
[4]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