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价值与价值观
哲学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

哲学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人生是一场意义探求和价值观塑造的旅程,而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生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哲学人生的意义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探寻如何通过哲学的引导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价值观。
一、哲学人生的意义1.1 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类不断追问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价值,通过哲学思维来探讨这些问题。
在面对生死、痛苦与快乐、爱与恨等人生重要问题时,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方法。
1.2 哲学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众多哲学派别和学说从不同角度解释人生意义。
康德将人生意义归结为自由和道义,认为人应该自觉地追寻道德价值;尼采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追求巨人般的人生。
二、价值观的重要性2.1 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价值观是一种对人生、行动和道德应对准则的态度和信念。
它们在我们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有积极价值观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追求真理和和谐的生活。
2.2 哲学对于塑造积极价值观的影响哲学提供了不同的道德和伦理系统,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追求内在的美德;伦理学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律的重要性。
这些哲学观念启示我们如何发展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哲学引导下的积极人生态度3.1 哲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能够影响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通过哲学的指导,我们能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如乐观、勇敢和审慎。
3.2 哲学思考对人生态度的塑造通过哲学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超越狭隘的视角,拓宽对人生的理解。
例如,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教导我们要勇敢承担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哲学引导下的道德价值观4.1 哲学对道德价值观的引领哲学是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伦理学提供了道德决策和行为的准则,通过对权利与义务、善恶与正义的讨论,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和价值观不是同一个意思。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6.1价值和价值观PPT(26张)

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用? 狼烟起,危机四伏,谁能出征?想父母,含辛茹苦,何惧献身!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最后,请我们来欣赏8.1班同
学演唱的《精忠报国》!
一、人的价值
议题一 防疫物品的价值 议题二 通过抗疫英雄看人的价值何在
一、人的价值
议题情境一(同导入)
为应对新冠肺炎,各位同学 家里准备了什么物品?这些物品 都有什么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4)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 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 神力量是全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人 们 在 认 识 各 种 具 体 事 28.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地图事此处仅一语带过,便不再提,而奥秘尽在其中,至“图穷而匕首见”,真象乃白。如此章法,妙!而“得樊将军首”,难啊!更何况太子又不忍伤长者。] D. 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
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其文化底蕴浓重,凝聚着多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虽然已经有些遗失,但对后人和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并尝试分析其现代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教育和自律,提倡仁爱和诚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最高尚的美德与目标,同时也是治理社会的最根本之道。
此外,儒家思想还提倡礼仪和道德规范,认为这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保障。
在儒家的文化体系中,“礼”是一个核心概念之一。
通过遵守各种礼仪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对社会秩序的信仰。
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儒家思想不同的是,道家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或者遵守刻板的道德规范。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即道和德,其中“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所在。
而“德”则是一个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其实质是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与所有事物进行和谐的互动,就能够达到最优秀的境地。
三、佛家思想中的“慈悲”佛教在远古时期由印度传到中国,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中国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慈悲”。
佛家认为,人应该具有无私的爱心和慈悲之心,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此外佛家还提倡“菩萨道”,鼓励人们投身于救度众生之中,为世界带来正面的力量。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虽然已经历了许多考验,但多数人在生活中仍然能够受到其影响。
这种影响力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展现出其生命力和价值。
从政治角度来看,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可以为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思想基础,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道德支撑。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公开课教案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公开课教案第一章: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价值观的基本特征1.2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念、价值观价值观的内涵: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价值观的特征:客观性、主观性、稳定性、可变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价值观特征的理解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的重要性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讨论价值观的特征第二章: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2.2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个体经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宗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因素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因素第三章:价值观的判断与评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方法分析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准则3.2 教学内容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方法:比较法、分析法、实证法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准则: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方法和准则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具体案例,运用判断与评价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重要性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判断与评价的方法和准则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具体案例,运用判断与评价方法第四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风气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第五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5.2 教学内容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学习、实践、反思、修正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新课导入:讲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第六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价值观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东西方文化差异、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的表现: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社会观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差异对价值观的影响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关系新课导入: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化差异对价值观的影响第七章: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过程分析影响价值观传承与变迁的因素7.2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传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价值观的变迁: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影响影响价值观传承与变迁的因素:科技发展、文化交流、教育改革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过程及影响因素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价值观的变迁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传承与变迁的意义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过程及影响因素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价值观的变迁第八章:价值观与道德规范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分析价值观对道德规范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价值观与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内涵、价值观对道德规范的指导作用价值观与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对道德行为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及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价值观对道德行为的影响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联系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及影响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价值观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九章:价值观教育与个体成长9.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价值观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价值观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际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及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价值观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及影响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价值观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第十章:价值观与社会和谐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价值观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分析如何构建和谐社会10.2 教学内容价值观与社会和谐:价值观对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弘扬核心价值观、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和谐价值观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新课导入:讲解价值观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和谐价值观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补充和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高中哲学与生活价值与价值观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哲学与生活价值与价值观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哲学课程中,生活价值与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可以获得以下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和分析不同的生活价值观:哲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活价值观以及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形成这些价值观的原因。
学生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辨和分析,对不同的生活价值观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比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价值观。
2.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以及如何去权衡取舍,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处理价值冲突。
3. 增强价值观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哲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筛选出合适的价值观,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不同价值观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价值观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和冲突都来自于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通过哲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应对这些挑战。
4. 培养价值观相关的思维和表达技能:哲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时。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逻辑思维分析及清晰表达思想,同时要考虑到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沟通与交流。
总之,哲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不同的价值观,并扩展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更为独立、自信、开放、理性和负责任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哲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哲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且其辩证思维、实践观点等思想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
因此,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思维方式,以辩证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素养。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公开课教案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公开课教案第一章:价值观的概念与特征1.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案例,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
1.2 讲解:介绍价值观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第二章: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2.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变迁,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形成的思考。
2.2 讲解:介绍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包括个体社会化、文化传承和环境因素等。
2.3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的见解,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第三章:价值观的判断与评价3.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价值观冲突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判断的思考。
3.2 讲解:介绍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的相对性和客观性。
3.3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价值观判断和评价的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第四章:价值观的实践与冲突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价值观实践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实践的思考。
4.2 讲解:介绍价值观在个人决策、社会政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和冲突。
4.3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价值观实践和冲突的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第五章: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承5.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传承案例,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塑造的思考。
5.2 讲解:介绍价值观的塑造方法和传承机制,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的代际传递和社会责任。
5.3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价值观塑造和传承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第六章:个人价值观与生活决策6.1 导入:通过展示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决策案例,引发学生对个人价值观在决策中作用的思考。
6.2 讲解:介绍个人价值观在生活决策中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对个人选择的指导作用。
6.3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依据价值观做出的决策,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的价值: 事物的属性
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满足 满足
满足
人的需要
他人、社会的需要
你我有价值吗?你我怎样 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价值内涵是什么?
2、人的价值的内涵包括哪两方面的内 容?(请举例说明)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 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 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包含两层含义: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
A.价值观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由一定社会的生 产方式决定。
价值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 级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由他们所处 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B.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它不 会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这就好比社会主义社会还 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残余思想,这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的特点。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
注意: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形成 的。离开了社会,不可能形成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在于 创造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 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思考: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什么呢?是看更多 地享受价值(索取)还是看更多地创造价值(贡 献) ?
3、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A.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
值的大小,就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在今天,人的
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B.人的贡献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不应忽视个人对社会的精神贡献。
C.人的贡献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 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2.群众史观的原理、方法论
1.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B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B
组长带领组员,合众人智慧解决下面5个问题。
要求:深入思考,积极参与。
1、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价值的内涵,并说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与具体领域价值的关系。(能举例说明) 2、人的价值和其他物的价值有什么不同?人的价值的内涵包 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能举例说明) 3、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4、什么叫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雷锋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 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体现了: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 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C.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
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 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生价值的大小是看社会对他满足的程度 B、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完善自我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5、概括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原理和 方法论。
【原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 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的这些行为呢?
我们为何会破坏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将自然 看 作是食品、原料和资本的源泉,导致对自然资源利 用的不够合理,使自然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2010全国一卷,30)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 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 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 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 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 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 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④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对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的是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就不同
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 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 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段话说明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 人的价值是与他们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他们所从事 的活动紧密相关的。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 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 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引导 作用;反之,阻碍作用。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三点 1)价值是一种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 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他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 如果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有价值。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 义关系、作用关系。价值大小,归根结底就是意义的大小、作用 的大小,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 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3)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2.人的价值和其他物的价值有什么不同?
①物的价值:在满足主体需要时,物是无意识的、被 动的。 人的价值:在满足主体需要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物的价值反映的是物与人的关系,人的价值反映的人 与人(社会)的关系。 ③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事 物 属 性
客 (物、人) 体
特定 关系
满足
住
----房屋可以满 足人们住的需要
人 们 的 需 要
主 体
(人)
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被人发现时,并不具有价值。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能观赏和食用,才具有了价值。这说明 ①价值是人的需要和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的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属性存在,就具有价值 ③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的意义 ⑤价值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事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A.①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什么叫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
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 用。一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影响人 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5、概括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原理和方法论。
1、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价值的内涵,并说明哲学 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价值的关系。(能举例 说明)
是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 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哲学意义 上的价值
具体领域的价值(经济 价值、艺术价值等)
----
房 屋 可 以 满 足 人 们 住 的 需 要
(2010安徽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 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10湖南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 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 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 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 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 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粮食、水果等食物 可以满足人们营养需要
生活中的 各种价值
艺 术 可 以 满 足 人 们 精 神 需 要
----车辆等交通工具 可以满足出行的需要
思 考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 的两个方面。
吃
----粮食、水果等食物 可以满足人们营养需要
我们怎样解决环境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认识到了人 要与环境和谐相处。例如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保护发法》,对环境实行依法治理和科 学化管理。倡导义务植山绿化工程等。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B.价值观人皆有之 C.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 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这一事实 说明: ①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