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复习资料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教案+素材新人教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个人感悟或描绘春天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阅读:《韩愈诗选》、《唐宋八大家文选》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韩愈及其作品。
-视听资料:提供关于唐代文化的纪录片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5.教学手段:
-课堂讲解
-分组讨论
-互动提问
-诗词朗诵
-情境创设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来自5分钟)目标:引起学生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对早春有什么印象?古人是怎么描绘春天的?”
展示一些关于早春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
简短介绍诗人韩愈及其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唐宋诗词选》、《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选取与早春相关的诗词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
-视频资源:推荐观看古诗词鉴赏类的视频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韩愈诗词的讲解和赏析。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唐代社会风貌、文人墨客交往的故事,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诗词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体会古人的创作心境。
过程: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其描绘的早春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体会古汉语的精炼与优美。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每组挑选一句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准备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单元复习资料

行:háng银行 xíng行走,本课读 xíng
2.看注释
(1)薇:野豌豆
(2)雨[yù]:下雨,落下。雨雪,下雪。
3.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
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一、会背《采薇(节选)》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知背景 《采薇(节选)》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 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和心情。原诗共六章, 本诗节选的是第六章:归途之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
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从渭 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即使骑马也要用半年的时间。
二、会背《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解诗意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 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5.知诗人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雅”“颂”三大类。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悟诗情 《采薇(节选)》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戊边战 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爱国恋家服役思归的思想感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是《诗经》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一、古诗汇总在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有不少古诗呢。
这些古诗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二、古诗具体介绍1. 石灰吟作者介绍:作者是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一位名臣,他为官清正廉洁,这首诗也体现出他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锤:捶打,敲击。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翻译:(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是在写石灰的开采、烧制和用途,实际上是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诗句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每一句都充满力量。
2. 竹石作者介绍:郑燮,也就是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首诗也是托物言志之作。
诗中的竹子象征着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诗人通过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古诗三首》课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古诗三首》课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对于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课程来讲,其同学生以后的成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小偏整理了《古诗三首》课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古诗三首》课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我会写:侯hóu:侯爵公侯封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简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丰盈盈利盈余热泪盈眶脉mò:脉脉脉脉含情栖qī:栖息栖居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鸦片战争多音字:处:chù办事处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形近字:宫(宫廷)官(官员)侯(王侯)候(等候)栖(栖息)柄(把柄)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答:“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课后习题答案:二、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答:《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单元复习资料课件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下
人文主题
★春天 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十首古诗词,包括《采薇
(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江上渔者》《泊船瓜洲》《游园 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 乐》,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春天的多彩,并借春抒情, 表达了作者爱春、惜春、赞春、诵春之情。
三、《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读准音 “潜”这里读qián “重”(chóng)重新(zhòng)沉重这里读zhòng
三、《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看注释(1)乃:于是,就。(2)潜:飘洒。(3)晓:早晨。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 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 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六、《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读准音:“重”这里读chóng 2.认清形 :“洲”的左边有“三点水” 3.看注释
(1)泊船:停船靠岸。泊,停泊。(2)绿:吹绿。 3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1采薇教学设计+教案+素材新人教版

5. 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学习的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采薇》的学习内容,包括诗句解读、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文化传承和个人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采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节,进行仿写或创作,以加深理解和应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古诗词朗读与感悟: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采薇》,掌握其韵律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增强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创作背景的把握:理解《采薇》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教师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画面。
举例:在解读“是用之行,是用之止”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古代用法,联系上下文,解释其表达的是对生活节律的遵循。同时,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诗经》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加深对创作背景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采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薇亦作止”所蕴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关联。通过学习,学生对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古诗词意境的领悟能力。
3. 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认识到《采薇》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重点复习ppt课件

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 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公园里,正进行菊展,到处是盛开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菊花,这让我想起了诗句“不是花中 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这 是元稹写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四、诗海拾贝
1、《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2、《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杜甫。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裁宋词,作者辛弃
疾。
4、《天净沙·秋》体裁元曲,作者白朴。
欢这样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 磨。(刘禹锡)《望洞庭》冬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5、妈妈的 生日,我会用这句诗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6、中秋节的夜晚,明月
当空,合家举杯同庆,这会让人想起古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表达想念不 能团聚的亲人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真让人感慨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 词。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古诗词复习PPT)

CONTENTS
目 录
拼音复习 佳句赏析 课文回顾
拼音复习
pīn yīn fù xí
易读错的字。
wèi
渭城
lú
鲈鱼
huàn
浣纱
qián
潜伏
jī
屐齿
jìn
浸透
sū
酥糖
fēi
柴扉
fēi
雨雪霏霏
多音字。
zǎi (刊载) 载
zài (载重)
zhāo (朝霞) 朝
拓展练习
3.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维,字摩诘,与_孟__浩__然__合称“王孟”,有“诗 佛”之称。宋代苏轼评价曰:“味摩诘之诗,_诗__ _中__有__画__;观摩诘之画,_画__中__有__诗__。”
(2)_《__采__薇__(__节__选__)_。》”选自《_诗__经__•_小__雅__》。《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_诗__歌__总__集__,又称 “_诗__三__百___”。
赏析:诗人通过触觉和视觉描写,点出初春小雨,以“润 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雨的特点。
句子赏析。
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赏析:诗句中“君”的意思是你,“出没风波里”的人是 渔者。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关切和同情。
句子赏析。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诗人用“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 其传神,让人感受到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 态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明月何时照我还”中 诗人用疑问的语气,想象出了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喜雨》
课 文 回 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综合性(第六单元+古诗)复习资料
1.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是指在走七步的时间内吟成的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手足相残的悲愤与斥责。
2.鸟鸣涧作者: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描写的是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
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诗人通过送别朋友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4.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欣赏鲜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5.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咏物诗,诗人借着吟咏石灰,表达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6.竹石清郑燮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所题的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那种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8.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描写了当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9.浣溪沙(词牌名,不是题目,是作者按‘浣溪沙’的调子所填的词)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的小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意:(小序的意思)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上阕:描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脚下,溪岸边的兰草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
沙净无泥,一尘不染。
傍晚细雨绵绵,寺外传来布谷鸟的阵阵啼。
下阕:借景抒怀。
写出乐观的人生态度。
谁说人老只会变老,不可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执着地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烦恼、感慨时光的流逝了。
这首词描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服老、自强不息、执着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是一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活到老、学到老啊!)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卜算子》是词牌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篇诗文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类似,都是表达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来人们用这首诗来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很深。
上阙: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
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下阙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和人巧妙地结合,“送春归”“送君归”,表示好友与春同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祝愿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1、《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
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演讲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2.《老师领进门》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3.《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
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4.《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
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
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5.《作文上的红双圈》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
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
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
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6.《给老师的一封信》中,作者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7.《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文中,小作者回忆了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事:①(上小学第一天);
②(三年级时的运动会);③(六年级的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