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阜成门旧城改造及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

“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

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

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

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

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

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

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

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

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

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

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知识讲解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知识讲解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来源:北京文博查看次数:4117 时间:2004-7-27 14:48:00【大中小】【打印】【关闭】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基础上,自2000年7月起,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这项《规划》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原则、标准和要求,对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评估分类和规划编制。

经过公众参与、两轮规划方案预审及专家审议,《保护规划》已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

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

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

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消失的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

消失的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

消失的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作者:周海南来源:《北京档案》2017年第05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北京公交车出城的第一站就是关厢。

所谓关厢,清朝黄六鸿著《福惠全书》记载:“其四关厢自东南西北之四城门始”,即靠近城门二三里之地称关厢。

老北京城的内外城门,除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外,城门口外二三里的地方都称为关厢。

西城区档案馆保存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记录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地区的隶属和建置沿革档案。

通过档案,可以大致了解两个关厢的变化。

两个关厢地区大体位置就是今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以东至西二环路。

明朝蒋一葵《长安客话》中曾记载当时阜外关厢地区的风光:从八里庄抵都城,一路多僧寺。

丹墙碧瓦,鳞错绣出。

寺尽处人家稀阔,高垣颓圃,夹道皆是花果,蓺植成列。

杏子肥时,累累压墙外,行人可以手摘。

盖半村半郭,正不失郊园风味。

蒋一葵对阜成门外的描绘,包括西直门外一带,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也没有太大变化。

从这以后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可谓天翻地覆。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2月,中共北平市委派员接管旧政权,建立各区人民政府。

同时,建立村(街)公所,成为基层一级政权组织。

今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地区属阜外街公所、北礼士路街公所、博物院路街公所辖地。

1949年7月3日,北平市重新调整北平市市界和郊区行政区划,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地区属第十六区(1950年8月,第十六区改为第十三区)北礼士路街公所、博物院路街公所、阜外街公所辖地。

北京市政府为便于市政管理,决定将各关厢划归连界城区管理。

1951年4月27日起,阜成门外关厢划归第二区;同年4月28日起,西直门外关厢划归第四区。

阜成门外关厢、西直门外关厢地区属第二区阜外街公所、第四区博物院路街公所辖地。

1952年9月1日,第二区改名西单区,第四区改名西四区。

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地区属西单区阜外街政府、西四区博物院路街政府辖地。

1954年12月,北京市成立街道办事处,阜外街政府改称阜外街道办事处,博物院路街政府改称西直门外关厢街道办事处(1956年改称西直门外街道办事处),阜成门外、西直门外关厢地区属西单区阜外街道办事处和西四区西直门外街道办事处。

那些设计师,到底是在替谁做旧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吗(2)

那些设计师,到底是在替谁做旧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吗(2)

那些设计师,到底是在替谁做旧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吗(2)设计师和地产商们可能习惯了在半完成的房子里进进出出,但居民和其它参观者不是这样。

在白塔寺住了 37 年的戴立莹觉得,这些房子是在“浪费钱”。

在她的印象里,旧城改造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改善居民生活”。

而胡同居民们需要的“不是漂亮的样板房”,而是“把房子改大一点”“水管通一通”“电暖供多一点”。

“白塔寺再生计划”五彩旗子挂起来没几天,戴立莹就去宫门口四条看了看几个改造后的屋子。

“就是个样板间,能有什么用?那个不是给老百姓盖的,我再也不会去了。

”这个改造让她想起,去年北京设计周期间鲁迅博物馆所在的阜成门内北街胡同搭起了摆满花朵和盆栽的展示架,“半个月就拆了。

这难道不是浪费钱?搞这些事不问一问周围居民的意见?”戴立莹有个 33 岁的女儿,一家三口住在原本只有 8 平米的屋内。

2008 年花 8 万块把屋子改成了 2 层共 50 平米,觉得住得很舒服。

政府找到她腾退时,她拒绝了。

“西二旗的两居室,谁要?我住在这里,女儿在楼上,我在楼下,大家都有私人空间。

这附近有医院、菜市场、养老院、图书馆,到哪儿都方便。

我为什么要搬到那么远?”她不愿意搬还有个原因。

“我买这房子的时候,是地和房一起买的。

现在说是让腾退,但他们只按房本上的 8 平米算,而且只给房钱,不给地钱。

这谁愿意搬?”戴立莹的房子是私房。

她的先生原本在前门开了个红旗厂,56 年工厂交了公,作为回报可以在胡同买房,就花 800 块“办了一间”。

这间屋子在文革时又被充了公,虽然文革后退了回来,“但已经被用得和原来完全不是一个样子,破破烂烂的。

” 隔壁 20 号和 22 号两个院子在充公期间被打通,门也被封住,所以到现在这两个院子的人还从戴立莹这边的门进进出出,她对这事感到很苦恼。

“我 79 年嫁过来,1983 年换房本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院子应该是分开的。

2005 年我参加了房屋普查,可以查看档案,看到了之前的图纸,就找法院和他们(指邻居)打官司,但是法院不让调取档案。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更新的步伐愈发紧迫。

商圈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改造与升级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1. 城市更新的大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商圈面临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2. 消费升级的推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政策支持的引导:政府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商圈改造给予了政策支持,鼓励通过改造提升商圈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分析1. 智能化与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商圈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2. 绿色环保:注重环保理念,改造过程中注重绿化建设,提高商圈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文化融合: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元素相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商圈。

4. 多元业态:丰富商圈的业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策略建议1. 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改造过程中,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商圈的交通、环境、商业布局等因素,确保改造后的商圈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2. 引入先进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商圈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 注重绿色环保,打造宜居环境: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环保理念,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商圈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消费者打造宜居的购物环境。

4.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独特文化特色: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元素相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商圈,提升商圈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5. 丰富业态结构,满足消费需求: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丰富商圈的业态结构,形成多元业态的商业格局。

6. 加强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商圈改造,推动商圈的持续发展。

明朝哪两大冤假错案最惨痛

明朝哪两大冤假错案最惨痛

明朝哪两大冤假错案最惨痛?【由袁崇焕,我联想到将相的话题。

可以说有帝王的地方,必有将相。

帝王是主角,将相是配角,共同唱一部大戏。

蓟辽总督袁崇焕与外敌对阵时如猛虎下山(他曾在广渠门外抵抗皇太极的八旗军),最终却绵羊般死于自己所效忠的帝王之手,被凌迟于西市;受蒙蔽的北京人,将其千刀万剐的碎肉,涮也不涮就生吃了。

这个误会可闹得太大了。

封建专制的原因,使中国历史上充斥着人肉羹、人血馒头之类血腥的记忆。

袁崇焕不过是其中的一盘小点心而已。

但一代名将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挺让人寒心的。

比袁崇焕的惨死更早产生的冤假错案,还有于谦。

他因成功地保卫北京免受蒙古瓦剌骑兵侵略,荣升兵部尚书,却又不幸地被卷入皇族权力竞争的漩涡。

因“南宫复辟”而卷土重来的英宗,不仅废黜了代宗景泰帝,且将景泰帝的大红人于谦一并铲除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于谦堪称是袁崇焕的先驱。

这两人的血,相继将西四的刑场给染红了。

忠臣的结局居然惊人的相似。

从他们身上甚至能找到岳飞的影子。

西四牌楼,北京城里的风波亭。

】明朝最惨痛的两大冤假错案洪烛漫步西四,已看不见高耸的牌楼了。

自从这标志性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四牌楼便简称为西四。

它在明朝又叫西市,是处决死囚、或杀或剐的刑场。

“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

”(杨士聪《甲甲核真略》)西四牌楼,见证过许多大快人心的时刻,譬如凌迟处死武宗时权宦刘瑾,“都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

”但不能否认,也制造过一系列千古惨痛的冤假错案。

漫步这矗立着广告牌、红绿灯、交通岗亭的十字路口,我首先想起了两个人:于谦和袁崇焕。

这两位北京城古老的保护神,都曾以血肉之躯抗拒侵袭。

悲哀的是,他们未能如愿以偿阵亡沙场,不约而同地死于自己抛洒血汗所捍卫的城市,死于被保护者的刀斧之下,上演了一幕幕的亲者痛、仇者快的漫长悲剧。

于谦与袁崇焕并不是开始——岳飞的风波亭,可比西四牌楼早得多了。

当然,他们血染闹市,并不代表悲剧的结束。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载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使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更新的需求日益凸显,北京商圈的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北京的商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及意义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功能、环境和品质。

对于北京而言,商圈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

通过商圈改造,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商业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一步推动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分析1. 智能化与数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商圈改造的重要趋势。

通过引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提升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购物体验。

2. 绿色化与生态化趋势绿色、生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商圈改造中,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的运用,打造生态友好的商业环境,是未来商圈发展的重要趋势。

3. 文化与商业融合趋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商业是城市的血脉。

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圈,不仅可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北京商圈改造的策略建议1.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在商圈改造中,要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统筹考虑商圈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

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

2. 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商圈改造中,要积极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升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智慧商场、智能导购系统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3. 注重绿色、生态建设在商圈改造中,要注重绿色、生态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阜成门旧城改造及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8-21T10:25:34.6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作者:刘欣欣
[导读]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城近郊危旧房面积约1362万平方米。

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市 200082
摘要:北京在建国初期到现在,对旧城的破坏日益严重,街道与建筑的尺度随发展而变化,对生活在旧城内的居民产生了影响。

本文通过对旧城改造的事例及数字分析,揭示了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开发商为追求高回报而造成根据危旧房的区位、规模、用地性质和城市规划对北京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严重威胁现象。

以及通过对旧城尺度的分析,来指出旧城尺度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与城市特色和生活相适应的空间形态要素。

关键词:旧城改造资金平衡;建筑尺度
引言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城近郊危旧房面积约1362万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约占3/4,成片危旧房面积高达630万平方米。

所以北京旧城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城市中心区的危旧房改造。

1990年以来,北京市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已经从分散的点、片改造发展到连点成片、连街成片的大规模改造的阶段,并且逐渐由城市中心区外围向中心区腹地推进。

根据危旧房的区位、规模、用地性质和城市规划等的不同特点,危旧房改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 拆迁改造方式 2) 连带改造方式 3) 一次性原地改造翻建方式 4) 分期分批的渐进改造方式 5) 内外结合的改造方式 6) 居住用房与经营用房并举的方式。

[1]
1.旧城改造引发的问题
1. 1旧城改造对旧城保护的威胁
1990 年来, 北京的旧城改造给北京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好处, 环境改善, 交通设施改善等等。

但由于旧城拆迁量大、成本高等原因, 土地及房屋开发商千方百计追求容积率。

高层楼房已逐步形成高层建筑包围四合院的态势。

随着商业大厦的拔地而起, 北京城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开始被大规模地、成片地蚕食。

[2]
1. 2旧城改造的资金平衡问题北京已竣工的危旧房改造面积仅占城市中心区危旧房面积的10%,但尚有大量的危旧房有待拆除、改造。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普通商品住宅成本价格构成进行对比, 可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 1)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房屋标准相同。

2)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室外工程费和公共福利建筑配套费也相同。

3) 旧城区征地拆迁费占总成本的一半,其它市政费用也较高; 而新区开发的征地拆迁费仅为1/5,其它费用也相对旧城区低。

由于旧城的拆安比、拆建比很高, 对开发商来讲, 资金平衡上就会遇到更大困难。

2.北京旧城尺度
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典规划的思想。

北京城从起初的蓟城的初建到形成明清北京城,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也一步步从探索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复杂,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和城市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旧城内。

另一方面,旧城内的居住建筑的小尺度格由于城市规划失控和人口增加,导致居住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居住空间的尺度不断缩小,部分旧城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恶劣。

2.1旧城街道的尺度
根据对元大都规划尺度的分析,可知当时的大街宽24步(约36.96米),小街宽12步(约18.48米),胡同宽9步(约13.86米)和6步(约9.24米)。

经过700多年的城市变迁,如今北京旧城有的道路宽度大大增加,而多数的胡同宽度却变小了。

旧城内有的道路的尺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尺度。

旧城内大多数一般干道宽度多20~30米之间,两侧房屋高度一般不超过18米高。

如今北京旧城胡同的宽度胡同宽度大多在7米以下,小于元大都规划的最小胡同尺度9.24米。

被拓宽后的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都超过了原有建筑的高度。

2.2 四合院尺度变化分析
对于北京旧城内的普通四合院建筑来说,建筑的尺度变化趋势是缩小。

从前一般独户居住的四合院渐渐变成了多家共住的大杂院,四合院原有空间形态和肌理都基本丧失。

另外,一部分四合院被改为商业用途,建筑布局毫无规律,整个院子几乎是“杂而无院”。

2.3旧城尺度变化带来的问题
旧城尺度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它直接导致了旧城原有形态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城市原有风貌的延续和城市特有文化的传递。

另外,城市的尺度是一个多层级的尺度系统,其中任何层级尺度如果被破坏或者消失,将会对整个城市的尺度形态造成不可弥补的缺失,从而对城市的特色与文化的延续产生重要负面影响。

3.对阜成门保护区调研及分析
3.1调查古迹
阜成门内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大街,它保留着中国历史上多个宗教开始和平共处的景观。

自元以来,阜成门大街以东一带,就是西城非常传统化的商业中心,由庙带市,市聚人,浓厚的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气息,一直传承到现在。

元人熊梦祥《析律志》记载羊市、牛市、骆驼市俱在羊角市。

羊角市,即今天西四一带。

西接平则门,沿街往来的商贾络绎不绝,形成西城重要的商业区。

元朝统治者从大草原来,喜食牛羊肉,当时阜成门至西四一带就有羊市、牛市、马市、骆驼市等,总称羊角市。

3.2 调研成果
通过调研发现,这一带院落边界很多已不是规整的四合院轮廓,而是院中院和大杂院。

因为四合院内破坏较严重,房屋质量状况良好的建筑为数并不多。

该区域内建筑大多都为一层,二层建筑多为部队驻扎处。

原有在都
市空间的塔和塔尖,曾在很长时间内是这个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而今她已经不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简单的垂直突起在白塔似乎是不够的。

这一地区28.3%是为普通居民服务的食品店,杂货店,超市和烟酒茶店。

总体来说,这一地区的商业都是为普通百姓和旅游者服务的。

结论
旧城的历史形态是一个城市原有文化的积淀和物质传承,论文针对目前北京旧城历史形态被不断破坏的现状,试图从尺度的层面来入手寻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的方法。

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北京旧城的尺度是城市在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旧城尺度是北京旧城文化和特色的物质承载者之一,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延续下去的城市设计元素。

2.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北京旧城的历史尺度也在不断变化。

有的尺度趋向越来越大,有的趋向于缩小。

3.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不可避免,因此为了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对北京旧城尺度进行“有机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旧城尺度“有机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旧城尺度的延续和更新。

旧城尺度的控制可以保障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尺度和谐,旧城尺度的更新可以使旧城尺度在新的建设条件下继续发挥其人性化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孟延春. 北京旧城改造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J]. 清华大学学报,2000,4.
[2]陆孝襄. 危旧房改造中的几个规划建设问题 [J]. 北京规划建设, 1991,3(4).
[3]郝鹏.北京旧城尺度的分析与有机更新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吴良镛.北京旧城要审慎保护—关于北京式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J]. 北京规划建设,1998,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