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刘伶
关于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

关于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摘要:一、竹林七贤简介二、裸奔故事的背景三、裸奔事件的过程四、裸奔事件的影响五、故事背后的思考正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魏晋时期,主人公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时期一批具有高尚品质、独立思考的文人雅士,他们崇尚老庄,讲究自然无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话说有一天,竹林七贤在山水之间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
他们不顾风雨,在竹林中尽情地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雨越下越大,七贤之中有一位名叫刘伶的人,突然脱掉衣服,裸奔起来。
他的举动让其他六位贤士惊讶不已,但随后他们也纷纷效仿,一起裸奔。
这个裸奔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
然而,竹林七贤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们认为这是追求自然、摆脱束缚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个事件,后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荒诞的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们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竹林七贤的裸奔事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佳话,传颂千古。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奇闻轶事,更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们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过于拘泥于世俗的规范,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是否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世俗的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实、自由的生活。
总之,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它传达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
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竹林七贤之刘伶

石明杰 宋旗 杜鑫 申超
刘伶简介
• 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 (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 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 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 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 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是 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自《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 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 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 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 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 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wei)然已醉 矣。
• 那么有人问了:刘伶晋人,杜康黄帝时人, 时差几千年,这时杜康咋又造酒醉死了刘 伶?这里还有个“弯弯”不得不交代清楚。 • 且说杜康当年因造酒闻名,被黄帝启用为 “宰人”之后,消息传到天宫,受玉皇大 帝所诏在天庭当了酒仙,刘伶原来是王母 娘娘的一个书童,在天宫嗜酒成癖。一次, 因偷喝了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御酒” 又绊倒了王母的玉石酒杯,王母盛怒,贬 他下界投胎,以惩此过。这时正是西晋, 书童投胎到沛国刘门之中,取名曰伶,字 伯伦。他虽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后成 为“竹林七贤”之一,但酒性不改,整日 以酒为乐。
嗜酒如命
•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 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 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 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 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 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 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於是刘伶把酒肉 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 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 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 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 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醉与痴的名人例子

醉与痴的名人例子
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泰始初年,刘伶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但因其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不愿继续做官,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而罢。
在《刘伶与酒》中,记述刘伶好老庄之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肆,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
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
刘伶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北宋司马光记载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日:“死便埋我。
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明代于谦的《醉时歌》也称“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骑鲸飞上天”。
刘伶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一生喜欢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一旧袍,手理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如痴如醉”。
刘伶

醉里人生——浅论刘伶的生死观摘要:刘伶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七贤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名教”,作为“七贤”之一的刘伶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游戏人生,超然生死,这也是他的生死观的集中反映。
他的这种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对“名教”的一种迂回的反抗,有现实的“不得已而为”,也有其受黄老思想影响的“自然而然”。
他的这种选择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刘伶;酒;生死观;游戏;超然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贤”之一,其生卒年代不可考, 约为魏黄初二年至晋永康二年间人。
他的容貌极端丑陋, 性格则豪放不羁, 纵情山水之间, 尤好老庄之学。
曾以一篇《酒德颂》, 被任命为建威参军。
在泰始初年的一次“对策论”中, 因大谈老庄“无为而治”理论而遭受罢免。
《晋书·刘伶传》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
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
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
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晋书·刘伶传》卷四十九)。
七贤各具个性,像一团团精神的火焰。
他们对生死的态度各异,而刘伶的体悟也堪称别具一格,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 宗白华评价刘伶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年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08页)。
汉代经学的衰微,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玄学的兴盛使得晋人精神得到空前的解放。
玄学思想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在窒息压抑的氛围中唤起了人们的觉醒。
“作为人的自觉的重要的重要标志,就是全社会对人的自身价值的再发现与再认识。
以及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精神的追求,对人物品行的评判,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对人生短促的感叹”(王守国、卫绍生《酒文化与艺术精神》第99页)。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许多名士的各种怪诞之举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历史上的刘伶是谁

历史上的刘伶是谁刘伶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因嗜酒如命而出了名,又称为酒仙。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刘伶,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刘伶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
曾为建威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
史书记载于《晋书列传十九——刘伶传》中。
刘伶的生平简介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他的主要作品有《洒德颂》和《北芒客舍》,文学风格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颇有建安之风骨,但是由于当时的西晋,管制较严,因此他的文字又采用了比兴、象征等一些修辞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文章轻灵肆意,语言幽默,对人与景地刻画都不看不见有雕琢的迹象,仿佛浑然天成。
他曾经在王戎的幕府下参军,协助王戎治理幕府事务,但是他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难以做军中表率。
晋朝初年,他入官为朝,但由于他为人率直,不肯做趋炎附势之人,在朝庭策问之中每次都坚持自已的意见,强调无为而治,而被朝庭所不容。
和他一同入朝为官的人都已经位居高位,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只有他一人被排挤在朝门之外。
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精神的压力使他十分苦闷。
为了排泄心中的郁闷之情,他就开始借酒消愁,时间长了,就嗜酒如命,常年宿醉,原本就不佳的面貌,显得更加不堪,也因此他再无缘于朝庭,直到嗜洒寿终。
刘伶的小故事刘伶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
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不足以使您的拳头舒服啊。
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於把拳头放了下来。
嗜酒不羁,以酒为名的刘伶

28新悦读于平淡晓畅之中透出一股散淡意韵。
而《酒德颂》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另外一个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
大人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篇文章以颂酒为名,表达了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
好酒如命刘伶好酒,世人皆知。
“竹林七贤”都好酒,只是酒量有大小之别,酒品酒德也有高下之分。
其中刘伶,称得上“醉魁”。
刘伶嗜酒如命,狂饮无度。
山涛可以饮酒八斗,换算成今天的单位,一斗是3升,八斗就是48斤酒。
而著名的狂士阮籍,醉酒六十日不醒。
即便如此,这二人都喝不过刘伶,可见刘伶酒量非同一般。
“醉魁”之称货真价实。
刘伶常常喜欢坐着鹿车,拿着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随其后。
并说:“我死了,便把我埋了。
”刘伶醉酒还留有“鸡肋尊拳”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刘伶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
”对方听完,笑了起来,最后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终生纵酒,狂饮无度,还留下了“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说的是刘伶有一次喝了杜康的酒,回家后昏死,妻子按照他的吩咐将其掩埋,直到三年后,杜康嗜酒不羁,以酒为名的刘伶文/程新兵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他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参军,后因无所作为而被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再次召刘伶入朝为官,他拒绝出仕,随后选择与酒为伴,逍遥地过完一生。
世人评价刘伶,始终绕不开一个酒字,为酒生,为酒终,这大抵便是刘伶一生的写照。
气质别具刘伶自幼丧父,全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小就为生计愁,或许是食不果腹,又或是颠沛流离,在苦难中长大的刘伶天生一副小身板。
“竹林七贤”之中,刘伶是出身最差,个子最矮的那一个,身高据称不到一米五。
刘伶天生容貌丑陋,史料和文学作品多是这样描述刘伶:“文人酒痴”“一米四几的汉子”“容貌丑陋”“与世无争”……如果单看这些描述,刘伶是很难与名士挂钩,更别说跻身“竹林七贤”之列。
竹林七贤刘伶介绍

竹林七贤刘伶介绍酒仙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是好友。
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并且做了不少的诗。
下面由本人为大家介绍竹林七贤之刘伶,希望能帮到你。
刘伶是哪里人呢?刘伶,大约出生于公元221年,字伯伦,是沛国人,也就是现在安徽宿州人,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但由于刘伶话很少,不喜交流,没有做什么官职,因此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刘伶这个人,身高不到一米五,长相还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格十分豪迈,胸襟开阔又不拘小节,只有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投机,遇见就有说有笑,倘若没有看到就一直沉默寡言。
原本,刘伶还做了一个参军,主要就是协助治理“领军都督幕府”事务,既然做了总指挥部机关,就应该要给全军做表率,只不过刘伶整天蓬头垢面,衣服不好好穿还吊儿郎当,一点都没有做官的样子,不仅如此,刘伶此人特别正直,他入朝为官从来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也就导致了刘伶被朝廷所不容,同僚都被提升为高官,只有他被逐出朝廷之外,因此,刘伶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因为抑郁不得志,刘伶有点像借酒消愁的样子,每天就是和就一起作伴,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刘伶就已经嗜酒如命,不能自己了。
虽然之后朝廷有意让他再度为官,但刘伶已经没有做官的想法了,之后刘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这些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世事的态度,对礼法的蔑视使得刘伶彻底与朝廷绝缘,最终也是嗜酒寿终了。
刘伶名言名句是什么“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有衣库,你们为何入我裤中”,这一句是刘伶的名言。
这句话来缘于有一次他喝酒醉的很厉害,把自己全身都脱光了在房间里瞎闹,然后他有一个朋友去他家里找他,见到他全身裸露的样子,便对他提出了意见,说他的行为不合适。
然而刘伶一点都没有尴尬的意思,反而很理直气壮的对客人说:天和地都是他的房子,而他的房屋是他的衣裤,是你们一定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的,你们还好意思说我不好。
从此之后,这句话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刘伶的不修边幅。
魏晋风度,酒鬼刘伶.

这一天,他出洛阳过龙门,朝杜康仙庄一路问来。行至街头,看见一 家酒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写的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他不禁愣神:何等样的酒?这么大的口气!一问,知道便是杜康酒肆。心 说:我倒要领教领教酒力如何!这么想着,已经走了进去。一看有个老翁 正在等客,问过姓名,正是杜康。杜康见刘伶进来,忙笑嘻嘻的起身迎问: “客官是吃酒吧?”“吃酒,吃酒。你店里好酒有多少?”“不多,一 坛。”“一坛?一坛够吃?”“一坛酒还要供好多人喝哩,你能喝多 少?”“能喝多少?倾坛喝光也不会够的!”“天呀!喝一坛?三杯也不 敢给你,你要吃过量了,我可是吃罪不起!”“哈,哈,哈!三杯?你是 怕我付不起酒钱?银两有的是,你就连坛给我搬来!”杜康一听,又道: “客官,我的酒凡喝的,都是一杯,酒量再大,大不过两杯,你要执意多 喝,请给我写个字据,出事了,我不担干系。”刘伶道:“那好,拿笔 来!”店小儿忙拿出笔墨纸张摆放停当,只见刘伶写道:“刘伶酒如命, 倾坛只管饮,设或真醉死,酒家不相干!”下款署名刘伶。写罢交给杜康, 杜康便让店小儿搬出那坛酒,放于刘伶面前,任他喝去。
刘伶大事纪三
刘伶醉酒
可知刘伶吃酒是海量,又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整年出游,行无定 址,好酒不知喝过多少,从没有醉倒过。只见他端起酒杯,咕咚咕咚,一杯 酒倾刻见了底。这时心里暗惊:酒力果然非凡!一边想着又端起了第二杯, 两杯酒下肚,已是晕晕乎乎,头重脚轻,已无勇气再喝了。但 刘伶醉酒图 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夸下海口了,包喝一坛,如今三杯酒喝不了就成了这般 熊样,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想到此,又战战索索端杯在手,勉强喝了第三杯, 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发黑,情知不妙,忙起身离店出走,往家急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之刘伶:酒海里的一条船
作者:佚名
“一醉三年”夸好酒
坐在一辆鹿拉的车上,提着一壶美酒,车后跟着一个肩扛铁锨的仆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隆重登场了。
炎炎烈日下,构想着鹿车载美酒的画面,我们试图沿着当年刘伶出洛阳南行的土路,去寻找鹿车留下的历史痕迹。
在一棵大树下,一位纳凉的老人让我找到一丝寻古探幽的感觉。
让我们惊喜的是,他说起刘伶竟然头头是道,刘伶“一醉三年”的故事,尽管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听来却非常有趣。
传说有一天刘伶出洛阳城往南,来到杜康开的酒店门前,只见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
刘伶一看当然不服气,心想:店主人也太孤陋寡闻了,他不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酒量,竟敢夸此海口。
我刘伶喝遍大江南北,也没醉过半天。
既然你口气这么大,我就把你所有的酒都喝干。
刘伶憋着气进了酒店,杜康便端出酒来。
刘伶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可他不依。
直到三杯酒下肚,刘伶才叹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
”他果真喝醉了,出店门后一路摇摇晃晃往家走去。
刘伶一到家就醉倒在地,以为自己要死了,但还是难舍美酒,就对老婆交代:“我要是死了,把我埋在酒池里,填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
”说完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老婆只好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三年之后,杜康来找刘伶,对刘伶的老婆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刘伶的老婆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你还来要酒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
”
他们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只见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如生前一样。
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睁开了眼,嘴里还说道:“好酒!好酒!”
真实形象与鹿车境界
传说中的刘伶是个潇洒公子,但真实的刘伶形象如何呢?市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说,史书中记载的刘伶形象欠佳,他“身长六尺,容貌甚陋”。
有一次与人发生冲突,人家举拳就要揍他,他忙说:“我这一身鸡肋,怎能经受住老兄的拳头?”那人笑笑走了。
刘伶坐鹿车不是为了升仙,是为了过得比仙人还潇洒;带着铁锨不是为了干活儿,是为了醉死后仆人能随时挖坑把他埋了。
对刘伶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酒,酒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写《酒德颂》的“笔杆子”。
据说在佛家眼里,羊拉车、鹿拉车和牛拉车代表大、中、小三种境界。
在小境界里的人最多,因为牛车太普遍了。
大境界则非一般人所能享受,只有晋武帝才能享受这种“专利”。
晋武帝灭东吴一统中国后,就把他气吞山河的气概转到了后宫。
他听说南朝女子格外娇艳,就下一道令征选了五千吴国美女。
晋武帝一看个个如花似玉,不
由得龙心大悦,分派美女至各宫居住。
加上此前他选入后宫的佳丽,后宫里的红粉佳人超过一万人。
美女太多了,令他眼花缭乱不知道找哪个好,晋武帝开始享受他的大境界。
他坐着羊车兴冲冲地游历后宫,羊车停到哪儿,就在哪儿下车临幸美人。
晋武帝今朝到东,明朝到西,好似花间蝴蝶乐此不疲……
既然晋武帝迷上了羊车,皇家的“专利”不能随便侵犯,刘伶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也有人说,鹿车实际指的是仅能容一只鹿的小车。
其实车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酒,酒是本文主人公的灵魂,是他名垂千古的资本。
美酒和“人体艺术”
如果说刘伶是一条船,那么他的人生就像在酒海中航行。
他一辈子什么也不干,就是喝酒。
别人写文章呕心沥血,他的传世之作《酒德颂》,则完全是酒精泡出来的。
《酒德颂》大意是说:有所谓大人先生者,他将宇宙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天当帐幕,把地当席子,以太阳为门,以月亮为窗,一万年不过是转瞬而已。
他随着自己的意愿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饮酒是他的乐趣。
贵公子、缙绅们听到他的高论,纷纷怒目相向,拿礼法来非难他。
但先生却不停地端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浊酒,乐陶陶地醉倒在地。
他不觉寒暑之苦,没有利欲之情,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不过是漂流的浮萍……
《酒德颂》写得气贯长虹,字里行间弥漫着张扬的自我意识,似乎偌大的宇宙也装不下他!
如果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刘伶是个十足的酒精依赖者,是病态的。
但在他生活的时代,没有人这样认为,相反他却因为大喝特喝而喝出一世英名。
在现代人看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刘伶年轻时也做过几天建威参军之类的芝麻官,还被请去咨询治国安邦的大计,结果满脑子“无为而治”的刘伶说,这世界本来没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是好事者管来管去把这个世界管坏了。
当权者听了这话岂能不恼火,马上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其实刘伶才不稀罕那顶破官帽子,他一心想着如何做个酒仙,好与乱七八糟的政治斗争离得远远的,好把烦心的世事忘得一干二净。
他平时不爱与人交往,总是沉默寡言,遇到阮籍、嵇康这两个知音,他才有说有笑,成为“竹林七贤”之一后,他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
在竹林之中喝,回到家还要喝。
刘伶喝到兴头上还把衣服脱了,光着身子在屋里晃来晃去,按西方人的说法,那是“人体艺术”。
有一次,有人来到他家,看到了刘伶的“人体艺术”,但他没有艺术细胞,只有满脑子的“风化”,就笑话刘伶不雅。
刘伶却有自己的“宇宙观”:“我把天地当成了房子,把房子当成了裤子,你今天怎么跑到我的裤裆里来啦?”说罢刘伶就笑了,继续伴着美酒进行“人体艺术”表演。
和老婆的“家庭战争”
刘伶这样的“大酒鬼”,本不该娶老婆,他的人生伴侣不是女人而是酒。
但他除了与酒为伴外,还娶了个老婆,老婆肯定要与酒“争宠”了。
站在历史的高度,刘伶喝酒是“革命工作”,是为了化解心中的块垒,是名列“竹林七贤”的必要条件。
对刘伶的老婆而言,一切要从家庭利益出发,要从普通女人的生活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所以她认为酒是幸福生活的大敌,是刘伶
身体健康的克星,劝刘伶戒酒合情合理,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刘伶这样一个大仙,皇帝的话都满不在乎,老婆的话当然也不会认真对待。
可想而知,刘夫人一定是劝了一次又一次,哭了一场又一场,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有一天,刘夫人终于忍受不了了。
当时刘伶大醉一场,醒来后觉得口渴,就让老婆给他拿酒解渴。
积蓄多年的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这个可怜的女人愤怒地拿起榔头,把家里所有的酒缸全砸了,连酒壶、酒杯也给砸了。
然后,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刘伶说:“你喝酒喝得太多了,对你的身体健康实在危害太大了,这次必须彻底戒掉!”刘伶见老婆急眼了,马上严肃起来,对老婆说:“你说得很对。
不过,我自制力很差,自己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吧,我求神灵帮助我,这次一定戒掉。
你马上去买供奉的酒肉吧!”
刘伶的老婆大喜过望,没想到他这次终于变乖了。
于是,她兴冲冲地把酒肉买了回来,供在桌案上,然后点上了香烛,做好一切准备。
只见刘伶来到案前,双膝跪下,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他端起桌案上的酒狂饮起来,直喝得烂醉如泥。
看来这个刘伶真是不可救药了,他的老婆恼羞成怒,想出一个绝招来教训他。
老婆假意支持他喝酒,并特意酿了一大缸酒。
酒酿好之后,刘伶的老婆请他伏缸就饮,说一定让他喝个够。
得到老婆的理解,刘伶深受感动,就趴在缸边痛饮起来。
谁知正在品味美酒时,他老婆用力把他推到酒缸中,然后把缸口盖住,上边再压上木头,她心想:这下子让他喝个够,从此就别再喝了。
三天后,刘伶的老婆一听缸中毫无动静,以为刘伶死在里面了,急忙把盖子掀掉,一看缸中的酒已被喝光,而刘伶酩酊大醉,卧在酒糟之上。
过了好一会儿,刘伶酒醒了,抬起头来对老婆说:“你说过要请我喝个够,而今怎么让我在此闲坐着?”
这些故事虽没有多少历史依据,但却真实地体现了刘伶天马行空的性格,也充分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境遇和心态。
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使一代名士不得不借酒浇愁,以酒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