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
世说新语《刘伶病酒》

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旧闻轶事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
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 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 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 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南宋文学家。宋宗室, 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 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 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 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 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 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 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 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 康(今南京)。刘义庆自 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 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 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 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 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 斛[hú ],五斗解酲[chéng] 。妇人之言,慎 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wěi]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 任诞》
【题解】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 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名 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 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 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 风流。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 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 为日的。
《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时期“名士”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 行,不受任何拘束,这是与当时的名教礼法不相容 的。 他们超越名教、任性而为的重要表达方式就是 尚欲任诞,如刘伶的“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甚至 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刘伶的这种精神面貌体现出一种消极颓废的人 生态度,他的饮酒是为了遗落世事,而不是为了以 酒明志、以酒悟理。
醉与痴的名人例子

醉与痴的名人例子
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泰始初年,刘伶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但因其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不愿继续做官,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而罢。
在《刘伶与酒》中,记述刘伶好老庄之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肆,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
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
刘伶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北宋司马光记载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日:“死便埋我。
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明代于谦的《醉时歌》也称“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骑鲸飞上天”。
刘伶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一生喜欢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一旧袍,手理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如痴如醉”。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离洛阳二百余里的山阳近郊嵇康院宅的竹林下,经常聚集着七个年龄大小不齐的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姓名、籍贯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琅琊王戎及陈留阮咸。
这七人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旨趣是相同的。
他们懂得儒家的经典,可是却精于《易》、《庄子》、《老子》,彼此谈玄说经,论辩有无、生死、自然、人生,终日饮酒、清谈。
他们对于粉饰太平的儒学礼教则弃之、鄙之。
他们所倡导的玄风扩及到全国,一直影响到后世。
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说:“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宋)沈约曾著有《七贤论》,对他们各有述评。
七贤的“贤”,并非人们所想像及儒家所称圣人、贤人之谓。
贤人即是名人,是有名当世的人。
晋郭璞说:“玉以兼域为宝,士以知名为贤。
”他们之称为“贤”,是由于思想高出于世俗,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导,极为高傲、放诞,出于礼、法常情之外。
举世皆浊,惟我独清可作为注脚。
他们之中,亦隐亦仕;有隐于朝,有隐于市,有隐于山林的大隐、中隐、小隐的区别。
所谓“竹林七贤”,只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一个松散的学术圈中的小团体。
在整个时局的大变化中,他们所走的政治道路有着很大的差异。
嵇康因指责司马氏擅权,被政敌陷害而死;阮籍做了官,却不事事,闻步兵校尉厨有美酒,求为官,终日沉醉,对政治闭口不谈,避免遭到身家的祸害;山涛留恋官场,勤慎办事,对司马氏处处采取合作,晋初官拜侍中、吏部尚书;王戎则是个官迷,在司马氏当权下,一直到晋的禅代,官位节节高升,最终到三公的最高品位;刘伶则善清谈,讲无为,与世无争,醉酒一生,著《酒德颂》,托大人先生以自况;向秀则浸沉玄学中,作《庄子注》以自遣;阮咸虽“纵情越礼”,处世不交人事,唯与亲友弦歌宴饮为乐,晋世亦入仕为散骑侍郎,山涛推举他典吏部之选,晋武帝认为他嗜酒虚浮,抑而不用。
竹林七贤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

竹林七贤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酒仙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是好友。
但刘伶却嗜酒如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刘伶病酒”讲述的是西晋时期诗人刘伶嗜酒成癖的故事。
刘伶自从被朝庭排挤之后,为消遣心中苦闷就开始饮酒渡日。
每日酒不离手,不出去赚钱养家,也不帮忙做家事,他的老婆对此感到特别的生气。
一日,她将家里的酒壶和酒杯全部都摔碎了,又好声劝说刘伶不要饮酒。
刘伶见自己的饮酒工具都被打破了,便哄骗他的妻子说:“我答应你从此戒酒,但是我已经嗜酒太长时间了,自己没有控制力了,我需要向祖先起誓赌咒来约束自己。
你快点去准备祭祀祖先的酒肉吧!”他的妻子见他如此有诚意,特别地欣慰,就很利索地准备好了丰盛的洒肉,让刘伶对着牌位起誓。
但刘伶对着牌位却起誓说:“老天您生了我刘伶,刘伶将酒当做是自己的命根子,每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后才能解除酒醒后神志不清感觉生病了的感觉。
妇人的话,不能听”,而没有说要任何戒酒的话,反之说完之后就将案台上的供品全都吃完了,那些酒也被他喝的一滴不剩,整个人又变得不醒人事。
刘伶嗜酒如命,酒后还极不规矩。
经常喝到兴头上,就会脱光自己的衣物赤裸地躺在家中的床上,或者在家里又蹦又跳。
有一天他的家里有客人造访,他不仅不觉得自己赤裸着身子很羞耻,还振振有词的说道:我把天作为我的衣裳,把房子作为我的裤子,你为什么要跑到我的裤子里面来呢?刘伶舍命纵酒原因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等人是好友,而且他还在政府里担任职位,总的来看他是一个在当时社会上有身份和地位的文学家。
原本他也只是爱喝酒,却也没有到嗜酒如命的地步。
纵观后人对刘伶的评价,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刘伶之后整日酗酒与他想要避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当初天下三分,曹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魏国。
然而当曹操死后,司马炎篡魏改晋,刘伶他一直就不能接受国家换统治者的事实,认定自己是魏国人,不愿意给晋国效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逃避。
《刘伶病酒》

闻:听从。
请你准备酒肉吧。”(他)妻子说:“就听从你的意思办。”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于:在。
祝:祷告。
(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名:通“命” 。
一斛:音hú(胡),量器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改为五斗。 酲cheng: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的感 觉。
(他)妻子把酒倒掉,打碎了装酒的瓶子,(妻子)哭着规劝刘伶说:“您喝 酒太多,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啊!”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甚:十分。
祝:祷告 。
鬼:神灵。
刘伶说道:“那好吧,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把酒戒掉。
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
具:准备。
有人把“刘伶病酒”这个典故说成“刘伶醉酒”“刘伶好酒”, 你认为是否妥当?为什么?
我认为不妥当。别人是醉酒,好酒,刘伶却是“病酒”。他喝 酒已成病态,且病态百出,病入膏肓。“刘伶病酒”这个“病” 字,用得十分传神、贴切,恰到好处,入木三分,因此是不能 改的。
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认为酒是自己的命根子, 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南宋时五斗=一斛)才能解除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 的感觉。
妇人之言,慎shèn 不可听!”
之:的。
慎:千万。
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
便引酒进肉,隗wěi然已醉矣。
隗然:隗通“颓”,醉倒的样子。
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儿便醉熏熏的了。
选自南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刘伶:字伯伦,魏晋 “竹林七贤”之一。著有《酒德颂》,《晋 书》卷四十九有传。 甚:十分。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
关于他们的故事,如下:1、嵇康嵇康长的一表人才,为人处世也十分的逍遥。
他出众的才华与对朝廷的不屑为他招来了杀生之祸。
在一些嫉妒嵇康的小人的诽谤下,当权者司马昭下令杀死嵇康。
当时在刑场上出现一盛况,三千学生为嵇康求情。
但是朝廷黑暗,统治者下的命令不能违抗。
嵇康在刑场上不惧死,但他怕他的绝世乐曲《广陵散》后继无人。
他要了一架琴,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广陵散》被称为后世十大名曲之一,当嵇康面对三千学生,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之前有很多学生慕名去求学,希望嵇康能教《广陵散》,但是嵇康都有所保留。
在最后一次的时候,嵇康没有任何的技法和曲调的隐瞒,他希望后世对这首佳世之作能有留存。
后来嵇康的精神对我们后人有许多的警醒。
2、向秀向秀是贫苦农家的孩子,他从小受穷,受苦,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
所以后来就算做了官,也十分节约粮食。
每次吃饭就算有一粒米掉地上都会捡起来吃了,每次出门坐朝廷配的牛车。
当时奢侈之风盛行,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甚至讽刺他为“一国俭”。
但是向秀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向秀的家乡闹旱灾,农民们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向秀知道情况后,多方筹款,而且带领家人和下属去各个饭店收集丢了的馍馍和米饭,回到家后将能食用的馍馍和米饭,拍成饼子。
这些饼子有黄的,有白的,他雇了十几辆车将这些饼子送去家乡。
在这困难的年头,百姓吃上了“金银饼”,解决了百姓们一时的温饱。
3、山涛山涛在竹林七贤里算是个普通人。
但是如果没有他,竹林七贤可能还聚不到一起。
他是个十分朴素,十分大度的人。
他出于好心希望为嵇康谋得一官半职,三番四次的举荐嵇康。
但是当时雅士之风盛行,嵇康十分生气,就写了那篇举世闻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的言辞十分激烈。
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背负着无数骂名。
后来嵇康被杀,临终之时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山涛,山涛将他的孩子培养成才。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文化名人,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竹林之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山涛、阮籍、刘伶、嵇康、阮嗣宗、王戎和向秀这七位文人。
他们后来成为了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化人物,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
七人趋于追求自由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甘屈从于朝廷的政治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并以饮酒游戏、吟诗作画为乐。
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位是山涛。
他是曾经的官员,但深感朝政黑暗,遂放弃官职,投奔了竹林之中。
山涛主张忠于本心,追求真理和自由,他曾写下过“笔从夏阁一飞白,墨至江楼万水青”的诗句,表达了对杂念杂官的厌烦之情。
第二位是阮籍。
阮籍生于豪门世家,但他的性格嬉皮士且自由,不喜规矩束缚,因此被朝廷视为异类。
阮籍在竹林中孤酒自饮,用诗词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位。
他是一个病态的人物,生性忧郁,但也是一个酒徒和文人。
刘伶的诗作以自怨自艾、自嘲自讽为主,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厌倦和对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一位音乐家,他擅长琴技,也精通琴曲的创作。
嵇康与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中交往,一起饮酒吟诗,琴曲满天飞扬,成为了竹林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阮嗣宗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位。
他拥有过很高的官职,但因为对朝廷腐败现象的不满,放弃了一切。
王戎和向秀则是相对年轻一些的七贤成员。
王戎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没有被名利所迷惑,他自愿放弃朝廷官职,回归山林,并以其骨骼清明、性情豪放而受人敬仰。
而向秀则以官宦之家的身份加入竹林七贤,他以才情出众而知名,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竹林七贤在山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以诗词、音乐和绘画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荒诞现实的厌倦。
在竹林中,他们可以尽情自由地饮酒狂欢、畅谈人生,没有了朝廷的压力和世俗的约束。
酒中自有真名士——竹林七贤之刘伶简论

酒中自有真名士——竹林七贤之刘伶简论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位名士,其中阮籍、嵇康声名最显。
'竹林七贤'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魏纪》:'谯郡袖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 竹林七贤的出现与魏晋时期的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因为社会动乱,士人朝不保夕,因此常常慨叹生命无常并走向放纵;另一方面,真正的名士并非完全唾弃儒家传统,只因遵循名教礼法的多是一些博取名声的伪名士,因此他们不愿与伪名士为伍,才会有出格之举。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正以其好酒闻名于世。
一、刘伶与酒刘伶,字伯伦,沛国人。
《晋书·刘伶传》称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
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
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
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
'刘伶容貌丑陋,但放情任性、心怀宇宙万物,在朋友的选择上十分慎重,与阮籍、嵇康等名士相遇便引为知己。
此外,《世说新语·文学》引《竹林七贤论》载'伶处天地间,悠悠荡荡,无所用心。
尝与俗士相牾,其人攘袂而起,欲必筑之。
伶和其色曰:'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其人不觉废然而返。
'刘伶不屑与俗士相争,他对看不起的人与事都采取了戏谑的态度,可见其十足豁达的性情。
刘伶好酒的事迹,在袁宏所著的《名士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
'土木形骸,遨游于世。
'这是刘伶最为著名的事迹,刘伶好酒到了极度沉溺的地步,面对纷繁的世事,他在醉与醒中选择了活在醉的状态中。
但于醉中其真情却表露得更加显著,能够对仆从说出'死便埋我',这是何等地洒脱。
此外,《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
酒仙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是好友。
但刘伶却嗜酒如命。
下面是为你搜集刘伶病酒是什么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伶病酒”讲述的是西晋时期诗人刘伶嗜酒成癖的故事。
刘伶自从被朝庭排挤之后,为消遣心中苦闷就开始饮酒渡日。
每日酒不离手,不出去赚钱养家,也不帮忙做家事,他的老婆对此感到特别的生气。
一日,她将家里的酒壶和酒杯全部都摔碎了,又好声劝说刘伶不要饮酒。
刘伶见自己的饮酒工具都被打破了,便哄骗他的妻子说:“我答应你从此戒酒,但是我已经嗜酒太长时间了,自己没有控制力了,我需要向祖先起誓赌咒来约束自己。
你快点去准备祭祀祖先的酒肉吧!”他的妻子见他如此有诚意,特别地欣慰,就很利索地准备好了丰盛的洒肉,让刘伶对着牌位起誓。
但刘伶对着牌位却起誓说:“老天您生了我刘伶,刘伶将酒当做是自己的命根子,每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后才能解除酒醒后神志不清感觉生病了的感觉。
妇人的话,不能听”,而没有说要任何戒酒的话,反之说完之后就将案台上的供品全都吃完了,那些酒也被他喝的一滴不剩,整个人又变得不醒人事。
刘伶嗜酒如命,酒后还极不规矩。
经常喝到兴头上,就会脱光自己的衣物赤裸地躺在家中的床上,或者在家里又蹦又跳。
有一天他的
家里有客人造访,他不仅不觉得自己赤裸着身子很羞耻,还振振有词的说道:我把天作为我的衣裳,把房子作为我的裤子,你为什么要跑到我的裤子里面来呢?
刘伶舍命纵酒原因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等人是好友,而且他还在政府里担任职位,总的来看他是一个在当时社会上有身份和地位的文学家。
原本他也只是爱喝酒,却也没有到嗜酒如命的地步。
纵观后人对刘伶的评价,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刘伶之后整日酗酒与他想要避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当初天下三分,曹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魏国。
然而当曹操死后,司马炎篡魏改晋,刘伶他一直就不能接受国家换统治者的事实,认定自己是魏国人,不愿意给晋国效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逃避。
在古代,人们想要逃避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酒消愁,而刘伶也是选择了酒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苦闷。
读过《世说新语》“容止”篇的都知道刘伶是一个身高不足1米五,相貌丑陋的人。
而与他相交的阮籍、嵇康都是当时有名美男子,不仅相貌堂堂,而且身材挺拔。
刘伶虽然心胸开阔,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影响的,否则他也不会天天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这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总的来说,刘伶舍命纵酒的行为与以上两点是脱不了关系的。
刘伶名言名句“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有衣库,你们为何入我裤中”,这一句是刘伶的名言。
这句话来缘于有一次他喝酒醉的很厉害,把自己全身都脱光了在房间里瞎闹,然后他有一个朋友去他家里
找他,见到他全身裸露的样子,便对他提出了意见,说他的行为不合适。
然而刘伶一点都没有尴尬的意思,反而很理直气壮的对客人说:天和地都是他的房子,而他的房屋是他的衣裤,是你们一定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的,你们还好意思说我不好。
从此之后,这句话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刘伶的不修边幅。
刘伶还有一句喝酒名言,就是“死便埋我”。
在《晋书》中记载,早年的时候刘伶没有成婚,也不在乎有没有家产,经常坐在鹿车之上,随身携带着一壶酒,还让人带着锄头跟着他,说道,以后我死在哪个地方你就把我埋在哪个地方。
从刘伶的名言中可以看出刘伶生活比较肆意,为人比较豁达,不拘小节。
他做事情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遵从自己的心而走。
就像现在很多人做事情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不敢随心而走,畏首畏尾,结果弄得自己特别的痛苦。
在这一点上,刘伶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