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标准版)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一、工作范围1.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

2. 医务人员在从事与病人接触的工作时,必须遵守本规章。

二、健康防护1.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对于有传染病史或症状的病人,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应接受规定的疫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三、职业保护1.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穿着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和工作鞋。

2.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受伤或感染。

3. 医务人员在处理病人时,应避免暴力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医疗废物管理1. 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并送至指定的处理单位。

2.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佩戴防护用具,避免受到伤害或感染。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1. 医务人员应参加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程序。

2.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应遵循领导指挥,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六、诚信守法1. 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医风,敬业爱岗,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医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接受贿赂或参与医疗诈骗等违法活动。

七、监督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督导。

2.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纠正或处罚。

八、其他规定1. 医务人员在职业上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 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调整或补充,将另行通知。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5篇)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5篇)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基层医疗单位是卫生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为做好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制定如下制度: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治安、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和养成防盗窃、防事故等行为规范。

二、门诊办公桌抽屉和柜橱内不要存放现金和有价证券。

拎包、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要存放在设备完整的柜橱中,不要随便放在办公桌上。

三、养成人离办公室随手锁门的习惯。

四、不乱拉电线、乱扔烟火和其他火种,防止发生火警。

五、遇到可疑人员,应主动询问事由,有问题及时报告。

六、建立下班时检查制度,做好“三清三关”工作,确保安全。

(三清:清垃圾、清通道、清纸屑杂物。

三关:关门、关窗、关电源)七、加强职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应当遵守交通规则。

八、重视不安定因素的排摸工作,及时发现因各种矛盾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及时向领导和保卫部门汇报。

九、遇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置,按照预案进行教育疏导,严防扩大事态。

十、各科室负责人为安全责任人,做好督促落实。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2)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和谐稳定,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人身安全防范第一节个体安全保障第一条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警惕,不随便相信陌生人,并做好个人财物的保管。

第二条医务人员在外出行使公务时,应佩戴有效证件,并注意自己的个人安全。

第三条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驾驶,不喝酒后驾驶,确保人身安全。

第二节机构安全设施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保卫系统,包括安全监控、安全门禁、报警系统等设施。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包括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进行公共区域和特定区域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章工作环境安全防范第七条医疗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光线、通风、噪声等方面的安排和调控。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舒适。

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订立本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从事医疗、护理、行政等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员工,包含医生、护士、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基本原则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遵从以下基本原则:1.以防备为主,防控与处理相结合;2.依法、科学、规范的管理;3.全员参加,共同维护;4.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

第二章安全防护职责第四条医院领导班子医院领导班子负责订立医务人员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供应必需的支持和资源,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五条相关部门1.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与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具备必需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2.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确保医疗区域的卫生安全。

3.财务部门:负责采购、配发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装备和防疫物资,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需求。

4.医务部门:负责规范医疗流程,供应必需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并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

5.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保卫医院秩序,做好医疗场合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自发履行安全防护职责,包含:1.遵守本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安全防护制度;2.定期参加医务人员安全培训和演练;3.切实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4.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不隐瞒、不虚报、不拖延;5.乐观参加医院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三章安全防护措施第七条个人防护装备1.医院供应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装备,包含口罩、防护服、手套等,医务人员须依照规定佩戴并合理使用。

2.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保养个人防护装备,如发现损坏或失效应及时更换。

第八条医疗废物处理1.医务人员应依照医疗废物分类规定,正确投放医疗废物。

2.医院配置合适的医疗废物容器,并定期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

急诊科安全防范制度范本

急诊科安全防范制度范本

急诊科安全防范制度范本急诊科是医院中最为繁忙和高风险的科室之一,安全防范工作极为重要。

下面是一个急诊科安全防范制度的范本,供参考:急诊科安全防范制度范本(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旨在加强急诊科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每位从业人员都能充分了解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掌握相应的安全防范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

第四条急诊科应当定期组织安全防范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防范委员会,负责安全防范工作的协调和组织。

第二章安全防范职责第六条急诊科的负责人应当负责急诊科的安全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组织制定急诊科的安全防范制度和工作计划;(二)组织安全防范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三)组织急诊科的安全防范检查和评估,并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四)组织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五)组织应急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六)定期向院领导报告急诊科的安全工作情况。

第七条医生和护士是急诊科最前线的安全防范工作者,他们的职责如下:(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不得从事违法违规行为;(二)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三)在病人来院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掌握病史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四)在进行急诊患者的处理时,要谨慎操作,确保操作安全,避免二次伤害;(五)发现医疗事故和突发事件时,立即上报,并拟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八条行政人员是急诊科的安全防范协调员,他们的职责如下:(一)负责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和执行;(二)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三)协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四)在应急情况下,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救助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1. 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疾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学、行政管理人员等。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

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控制4.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传染病传播风险、化学物质接触风险、物理损伤风险等。

5.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消毒灭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

6.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控制措施。

三、个人防护装备使用7.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物质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

8.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导正确使用。

9.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防护装备破损或污染,应当立即更换。

四、手卫生与感染控制10.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处理患者用物前后等关键环节进行手卫生。

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对洗手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

12.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健康监测与保健13.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测,包括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听力检查等。

14. 对职业暴露感染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和跟踪观察。

15.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六、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与培训16.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

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标准版)
基层医疗单位是卫生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为做好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制定如下制度:
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治安、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和养成防盗窃、防事故等行为规范。

二、门诊办公桌抽屉和柜橱内不要存放现金和有价证券。

拎包、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要存放在设备完整的柜橱中,不要随便放在办公桌上。

三、养成人离办公室随手锁门的习惯。

四、不乱拉电线、乱扔烟火和其他火种,防止发生火警。

五、遇到可疑人员,应主动询问事由,有问题及时报告。

六、建立下班时检查制度,做好“三清三关”工作,确保安全。

(三清:清垃圾、清通道、清纸屑杂物。

三关:关门、关窗、关电源)
七、加强职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应当遵守交通规则。

八、重视不安定因素的排摸工作,及时发现因各种矛盾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及时向领导和保卫部门汇报。

九、遇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置,按照预案进行教育疏导,严防扩大事态。

十、各科室负责人为安全责任人,做好督促落实。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