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课程设计资料
参数检测课程设计

参数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参数检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工程和科研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能描述传感器在参数检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参数检测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常见传感器进行参数检测,并熟练进行数据采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参数检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参数检测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参数检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参数检测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参数检测基本概念:介绍参数检测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参数检测概述2.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讲解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3. 数据采集与处理:阐述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信号的采样、滤波、放大、A/D转换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传感器进行参数检测,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5. 参数检测应用案例:介绍参数检测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自动检测技术设计是《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本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电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
同时掌握综合和分析的设计思想,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使设计的方案在功能上和经济上均可行。
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高他们使用电子CAD及EDA软件的能力。
本设计的总时间为2周。
2、主要设计内容:设计一个温度检测电路。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电路供电电源;(2)设计温度检测部分的电路;(3) 设计信号放大电路及温度补偿电路;(4) 设计液晶数码显示电路,能够显示当前温度;(5) 设计液晶驱动电路,将检测的温度信号转化为液晶显示信号;(6)温度报警电路,要求当温度超过预定值时,能够启动报警。
(7)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使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印刷电路板。
3、课程设计进度:本设计进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10天)而编定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表1、理解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半天课室2、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3、复习《自动检测技术》教材4、收集有关设计资料一天图书馆和机房5、学习电子CAD软件Protel的使用一天机房6、电源部分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7、测量部分电路的设计半天课室8、驱动及显示部分电路设计一天课室9、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半天课室10、补偿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11、报警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12、使用Protel设计电路原理图一天机房13、编写设计说明书两天课室14、修定、完善全套设计半天课室课余时间和休息天应酌情妥善运用,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适当充实。
4、考核标准5、参考书目1、《自动检测技术》马西秦机械工业出版社2、《Protel99SE电路设计与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3、《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沙占友电子工业出版社4、《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何希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5、《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赵负图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学会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掌握相关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 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掌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安装和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进行电路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检测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对传感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科技强国的信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定义、分类、性能参数。
2.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介绍电阻、电容、电感、光电、热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3.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数据传输与存储。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校准,实验注意事项。
5.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原理、电路图绘制、元器件选型与搭建。
6.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传感器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传感器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周: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第三周: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传感器实验操作第五周: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第六周: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材章节关联:《传感检测技术》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传感检测技术》第二章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检测技术》第三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检测技术》第四章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熟悉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传感器的参数测试和实验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 传感器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主要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灵敏度测试
•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
3.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
•检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
4. 传感器实验设计
•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传感器应用实验设计
•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三、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主
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
2.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不仅需要涵盖实验过程中的
方法、数据、实验结果等方面,还需要吸取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具有反思性质。
3. 课程设计考核
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成绩将结合日常作业、实验
报告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四、参考书目
1.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万家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
二版;
2.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冯瑜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7月第五版;
3.现代检测技术及应用,陈景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第二版。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

AT89C51简介 (17)1、2、背景介绍质量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
秤是最普遍、最普及的计量设备,电子秤取代机械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低成本、高智能的电子秤无疑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衡器技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从世界水平看,衡器技术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传统的全部由机械元器件组成的机械称到用电子线路代替部分机械元器件的机电结合秤,再从集成电路式到目前的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电子计价秤电子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器件,广泛应用于超市、大中型商场。
电子秤在结构和原理上取代了以杠杆平衡为原理的传统机械式称量工具。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称量工具,电子秤具有称量精度高、装机体积小、应用范围广、易于操作使用等优点。
我们所要研究的任务是: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称重范围0~10Kg,满量程量误差不大于 0.005Kg,同时具有自动去皮计算物重,并能计价,具有键盘、显示功能。
3、方案设计首先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被测物体的重量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
输出电压信号通常很小,需要通过前端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准确的线性放大。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量被送入到主控电路的单片机中,再经过单片机控制译码显示器,从而显示出被测物体的重量。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各模块、部分也尽量应用集成芯片,这样及保证了精度有可使设计简单化。
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系统可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由压力传感器、信号的前级处理和A/D转换部分组成。
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处理,由控制器完成对该数字量的处理,驱动显示模块完成人机间的信息交换。
电子秤模块设计图2.1、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通常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转换部分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数据分析方法;2. 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3. 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技能,如Python、C++等;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针对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应用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1)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数据分析与处理;(4)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5)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第1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2)第2课时:传感器类型及特点,案例分析;(3)第3课时: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编程语言简单应用;(4)第4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第5课时: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创新成果分享。
3. 教材章节及内容:(1)第一章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 1.1 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2)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2.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2.2 常用传感器及其特点;(3)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编程语言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第四章 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应用案例;- 4.2 智能制造应用案例;(5)第五章 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5.2 国内外相关领域成果介绍。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智能检测(或仪表)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设计方法(一)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总体设计在设计一台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时,首先要进行仪表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以下两点。
1.从整体到局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仪表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仪表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
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实现。
2.经济性要求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仪表时不应盲目地追求复杂高级的方案。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意味着元器件少,可靠性高,从而也比较经济。
在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时,还应考虑仪表的可靠性要求、操作和维护的要求等。
(二)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课题中指定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选择机种。
选择时,应考虑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内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片内功能部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因素。
2.存储器设计如果仪表中所涉及的程序或者数据量使单片机内部存储器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设计片外存储器。
3.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单片机从测量环节或者说前向通道(包括A/D转换器和输入电路)输入测量信息、从键盘输入仪表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如功能选择,量程范围、阈值等)以及向显示器输出测量结果、仪表的工作状态(如报警信息)都需要通过接口电路实现,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接口电路。
4.测量部分的设计测量部分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测量部分和A/D转换器。
模拟测量部分如传感器、传感器测量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其它的信号调理电路都是一些独立的模块或组件,如果已有相应的模块芯片出售,设计时只要选用合适(符合技术要求)的芯片即可;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块供应,则在设计时要根据仪表的技术指标,自行设计这些组件。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 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及常见故障分析方法;3. 引导学生掌握检测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能对检测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检测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和国防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检测技术领域的知识掌握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包括检测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教材章节:第一章 检测技术概述2. 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滤波、放大、数字化等,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4. 检测系统设计:包括检测系统设计原则、步骤,以及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5. 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典型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物位检测学院学科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起止周次提交日期关键词:物位测量仪,原理,应用简介:物位测量仪表按所使用的物理原理可分为直读式物位仪表、差压式物位仪表(包括压力式)、浮力式物位仪表、电测式(电阻式,电容式与电感式)物位仪表、超声式物位仪表、核辐射式物位仪表等。
直读式物位仪表。
从测量机构上可直接读出液位,玻璃管(或玻璃板)液位计就是利用连通器原理,用旁通玻璃管(或玻璃板)读数。
根据测量要求,有透光式和反射式等型式。
浮力式物位仪表,利用液面上的浮子或沉浸在液体中浮筒(也称沉筒)受到浮力作用而工作。
这类仪表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测量过程中浮力维持不变,如浮球液位计、浮标液位计,工作时浮标随液面高低变化,通过杠杆或钢丝绳等机构将浮标位移传递出去,再经电位器、数码盘等转换为模拟或数字信号;另一种是在测量过程中浮力发生变化,如浮筒式液位计,液位改变时浮筒在液体内浸没的程度不同,所受的浮力也不同,将浮力的变化量转换成差动变压器铁芯的位移,就可输出相应的电信号,供指示、记录、报警和调节之用,也可远距离传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测量液位、固体颗粒和粉粒位,以及液-液、液-固相界面位置的仪表。
一般测量液体液面位置的称为液位计,测量固体、粉料位置的称为料位计,测量液-液、液固相界面位置的称为相界面计。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物位测量仪表,测量锅炉水位的液位计就是一例。
发电厂大容量锅炉水位是十分重要的工艺参数,水位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严重安全事故,因此要求准确地测量和控制锅炉水位。
水塔的水位、油罐的油液位、煤仓的煤块堆积高度、化工生产的反应塔溶液液位等,都需要采用物位测量仪表测量。
第一章物位测量仪概述 (3)第二章静压式液位测量仪 (5)2.1 测量原理 (5)2.2测量方法 (6)2.3测量应用 (7)第三章浮力式液位测量仪 (8)3.1测量原理 (8)3.2浮力式类测位仪 (9)3.3浮力式液位测量仪应用 (11)第四章电容式液位测量仪 (11)4.1 测量原理 (12)4.2测量类型 (12)4.3应用 (14)第五章微波法物位测量仪 (14)5.1 测量原理 (14)5.2雷达式物位计 (14)5.3应用 (15)第六章核辐射物位测量仪 (16)6.1测量原理 (16)6.2测量仪基本结构 (16)6.3基本应用 (17)第七章其他物位测量仪 (18)7.1激光式物位测量仪表 (18)7.2机械式物位测量仪表 (19)总结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物位测量仪概述1.1物位基本定义物位是指物料相对于某一基准的位置,是液位、料位和相界面的总称。
液位:容器、河道、水库等中液体的表面位置(相对于某一指定位置)料位:容器、堆场、仓库等所储固体颗粒、粉料等的堆积高度。
相界面:同一容器中储存的两种密度不同且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或两种介质之间的分界面位置。
相界面位置分为液-液相界面、液-固相界面1.2物位测量的目的和意义1、为进行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确定容器内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数量,以保证生产过程物料平衡。
2、了解物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对维持正常生产、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的测量与控制,水位过高,造成蒸汽带水,蒸汽品质降低,轻则加重管道和汽机的积垢,降低压力和效率;重则使汽机发生故障。
水位过低,则对水循环不利,可能使水冷壁管局部过热甚至爆炸。
1.3物位测量的工艺特点及主要问题1、物位测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液体:液位水平,液位计只对安装高度有要求,可以在同一高度上选择任何安装地点;流动性差的粉粒物料:料面不水平,料面的局部高低与进出料口位置有关,也和进出料的流量有关。
2、物位测量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盲区浮子法测液位:受容器底面、容器顶面限制,有盲区;超声波测量物位:受到距离太小无法分辨的限制,也存在盲区。
3、物位测量中存在的死角问题容器的几何形状和传感器安装位置配合不当会出现死角。
4、分粒体料位还有滯留区流动性差,在堆积状态下有不滑坡的最大倾角,叫做“安息角”。
大小与颗粒形状、表面粗糙程度、潮湿程度、是否带静电、是否吸附气体等因素有关。
料仓的设计也要考虑这一特性,否则会有物料残留。
第二章 静压式液位测量仪2.1测量原理测液柱高产生的静压实现液位测量。
如图4.1,设A p 密封容器中A 点的静压(气相压力),b p B 点的静压,H 液位高度,液体密度。
则: 若为敞口容器,则PA 大气压, PB B 点的表压力。
当ρ为常数,压力或差压只与液位高有关。
测出P 或ΔP 可知液位。
量程合适的压力或差压的仪表皆可用于液位测量。
P 或ΔP 乘以容器的截面积,可得到容器中液体的质量—测总量。
2.2测量方法2.2.1压力式液位计测量原理:测压表所测压力来反映液位,如下图所示:1、用测压表测量如图4.2(a),引压管把压力计与容器底部连通,仪表示值反映液位高低。
测压基准点与最低液位一致。
若不一致,要考虑附加液柱影响,进行修正。
适合黏度较小、洁净液体液位测量。
测量黏稠、易结晶或含有颗粒液体的液位,采用法兰式压力变送器,如图4.2(b) 。
15-=-=∆g H P P P A B ρ25-==g H P P Bρ2、 吹气法适于腐蚀性、高黏度或有悬浮颗粒液位测量,如图5.3 。
①由液位变化范围,调节减压阀2,使压缩空气压力为P1;②调节流元件3 ,使压力为P2,保证最高液位仍有微量气泡从导管下端口逸出;③P1变化不大,当满足P2≤0.528 P1时,气源流量恒定不变⑤液位↑↓→管内压力↑↓→从导管下端逸出的气量↑↓ 。
管内压力与液体静压约相等,表5示值即反映液位高H 。
2.2.2差压式液位计1 、零点迁移问题压力、差压检测要求:取压口(零液位)与压力/差压仪表的入口在同一水平面,否则有附加静压差;① 无迁移 图5.4 (a)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分别与容器下部和上部的取压点相连通,正压室与零液位等高;压力分别为P+ 和P- ,则:H =0,ΔP =0,无需迁移。
②负迁移 图5.4(b)上方气体可凝,或介质有腐蚀性,为防腐,差变正、负室与取压点间装有隔离罐,并充满隔离液。
其密度为 2ρ,正、负压室所受压力为:当=0, =-B <0,有一固定值(输出I <4mA );0P P ,g H ρP P =+=-+g H ρP P ΔP =-=-+0121P g H ρg ρh P ++=+022p g ρh P +=-45122121⋅-=-+=-=∆-+B gH gh gh gH P P P ρρρρg )ρh (h B 212-=p ∆要H =0,输出I =4mA ,需消去-B 的作用——零点迁移。
迁移的量为-B ,故为负迁移。
③ 正迁移实际安装时,常不能保证变送器和零液位在同一水平面H =0,=C ,有一固定值,使输出I >4mA ;要H =0,I =4mA ,需消去C 的作用。
迁移量 C >0,故需正迁移。
方法与负迁移相似。
2.2.3 特殊液位测量① 腐蚀性、易结晶或高黏度介质液位测量。
采用法兰式差变:防引压管腐蚀或堵塞,如图4.6。
ρ— 毛细管中硅油密度,kg /m3。
②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关键环节:平衡容器粗管,粗管正压容室与汽包连通,进入平衡容器的蒸汽不断凝结成水,因溢流而保持恒定水位。
细管,负压容室与汽包水连通。
汽包为正常水位时,平衡容器差压。
2.3 静压式液位测量仪应用 1、功能特点 a 、稳定性好,满度、零位长期稳定性可达 0.1%FS/ 年。
在补偿温度 0 ~ 70 ℃范围内,温度飘移低于 0.1%FS ,在整个允许工作温度范围内低于 0.3%FS 。
b 、具有反向保护、限流保护电路,在安装时正负极接反不会损坏变送器,异常时送器会自动限流在 35MA 以内。
c 、固态结构,无可动部件,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
d 、安装方便、结构简单、经济耐用。
2、测量选择a 、分体式一体式可选b 、量程: 0---0.5---200米c 、输出: 4---20mA (2线制)d 供电电:7.5---36VDC 推荐24VDCe 、可靠防腐并带有陶瓷测量单元的探头,用于净水、污水及盐水的物位测量011P g h g H P ++=+ρρ0P P =-55111⋅+=+=-=∆-+C g H g h g H P P Pρρρp ∆650211⋅-=∆g h g h P ρρ性能和优点①其机械结构对过载及腐蚀性介质具有高抵抗性②高精度、长期稳定的陶瓷电容和进口扩散硅测量单元③密封的电子模块及双滤波压力补偿系统可抵抗气候现场变化的影响电子模块可输出4...20mA 信号并同时带有过压保护的模块④选择集成的温度传感器Pt100可同时进行物位及温度的测量 ⑤相应的附件可提供完整的测量方案第三章 浮力式液位测量仪3.1测量原理力或力矩平衡原理。
①恒浮力法:浮子升降反映液位的变化; ②变浮力法:浮力随液位浸没高度变化。
1、恒浮力法 ,如图浮子所受重力、浮力与平衡重物的重力相平衡,使浮子漂浮在液面上。
关系为:W - F = GW — 浮子所受重力,N ; F — 浮子所受浮力,N ;G — 平衡重物的重力,N 。
W 、G —常数;F —也为常数(停留在任何高度),故称恒浮力法。
实质:浮子把液位↓↑→机械位移↓↑ 。
图5.10b ,设浮子扁圆柱形,直径D 、高度b 、重量W ,浸没部分高度 △h ,介质密度,液面高H 。
当浮力F=W 时,浮子停在某一位置,则: 当H ↓↑,浮子位置↓↑ ,△h 不变化(准确测量)。
误差分析:温度或成分↓↑→介质密度↓↑ ;黏性液体黏附,腐蚀液体浸蚀→浮子的重量或直径↓↑。
三种不同形状的浮子:g h D W ρπ∆=42i 扁平形:空心大直径扁圆盘形,不灵敏区较小,测量精度高;可测重度较小的介质液位;抗波浪性好(对高频小变化的波浪)。
但对液面的大波动比较敏感,易随之漂动。
ii 高圆柱形:高度大、直径小,抗波浪性好。
但对液面变动不敏感,精度差,不灵敏区较大。
iii 扁圆柱形:抗波浪性和不灵敏区在上述两者之间,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广泛应用。
2、变浮力法 如图所示:在弹簧上悬挂圆筒形金属,浮筒重力W 与弹簧的弹性力平衡;当部分浮筒被浸没,浮力使浮筒上移,与弹性力平衡时,移动停止,满足关系:(c — 弹簧刚度,N /m ;x — 弹簧压缩位移,m ;A — 浮筒的截面积,m ; H — 浮筒被液体浸没的高度,m ;ρ— 被测液体密度,kg /m ;g — 重力加速度,m /s液位升高△H ,则浮筒上移△x ,平衡式: 浮筒位移△x ∝ △H ;在浮筒的连杆上安上差动变压器铁心,输出电信号,反映液位变化。
3.2浮力式类测位仪3.1.1恒浮力式液位计I 、浮球式液位计,如图力矩平衡:浮球1连杆2与转动轴3相连,另一端与容器外侧的杠杆5(加有平衡重物4)相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