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讨论了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产生原因并介绍了相关公式推导。

关键词:光谱;氢原子;超精细结构

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

自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以来,原子就被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一是绕核运动的电子。除了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外,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对原子的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也几乎毫无关系。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2、原子核的结构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两种:电子和质子。物理学家开始时有把原子核当做质子和电子的组成体的想法,但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因为假如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所组成,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核的自旋,且推导出来的原子核内电子的能量与实验结果不符。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海森堡很快就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假说。海森堡把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把中子和质子看做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

1、电子自旋

在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电子自旋之前,泡利为了解释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就提出了原子核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自旋的假设。但是,只有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人们才理解自旋的起源。实验发现,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具有的固有角动量(自旋)与电子一样。既然原子核式中子和质子所组成,它的自旋就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之和。我们研究的“原子核的自旋”,都是指原子核基态的自旋。

2、核磁矩

除了核子的自旋磁矩外,我们还要考虑轨道磁矩。下面给出自核自旋的核磁矩的表示式。类似于原子磁矩的表示式,核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I成正比。

μI = g IμN I

在磁场中,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附加能量为

U = -μI ?B = -g IμN Bm I

因为m I有2I+1个值,所以有2I+1个不同的附加能量,于是就发生赛曼能级分裂,一条核能级在磁场中就分裂为2I+1条,相邻两条分裂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上述对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讨论是下面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基础。

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

最初讨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时,只考虑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后来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了H的谱线并不是一条,由此引入电子自旋的概念,从而产生了了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在精细结构中,由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和电子相比其质量很大,所以通常将原子核看成是一个静止的带正电的点电荷。然而事实上,原子核质量虽然很大但并非无限大,其几何上也不是无限小,核电荷也有一个空间分布(电四极矩),同时,它还具有自旋角动量I 和磁矩μ。原子核的这些性质都会对电子的运动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原子的能级发生进一步的分裂,由于这种分裂比精细结构分裂小得多,所以称其为超精细结构,造成超精细结构的起因称之为超精细相互作用。

磁偶极超精细相互作用

1、一般表达式

若已知原子核的磁矩为l μ,电子运动在原子核处产生的磁场强度是el B ,那么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是:

式中磁核距和核的自旋角动量I 成正比:

其中g I 是核的g 因子,n μ是核磁子,它比玻尔磁子小三个数量级,因此,超精细结构的相互作用比电子自旋和轨道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要小三个数量级。

电子产生的磁场 el B 和电子的总角动量J 成正比,所以可把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写成:

J AI H m ?=

这就是磁超精细相互作用的一般表达式,其中A 是次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它决定了超精细结构中能级分裂的大小,有实验测定,也可理论估算。F 是原子体系的总角动量量子数,这一能量引起的能级分裂比精细结构的分裂还要小上三个数量级,例如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间相差1420MHz ,对应于著名的21cm 波长线,是氢原子钟的标准时间谱线。

2、 单电子原子的磁超精细相互作用

以氢原子和类氢原子为例,当角动量0≠l 时,原子核处感受到的电子的磁场是: 0],)(3[1)()('333≠?---?-=r r

r r r cr r ev B s s el μμ 式中第一项是电子轨道运动在核处产生的磁场,ν是电子轨道运动速度,r 是以原子核为远点的电子的坐标;第二项是电子的自旋磁矩s μ在核出产生的磁场。最终将el B '改写为: j I j j J

N r B B el ?+?-=)1(2'3μ

此时,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是:

j I j j j N r I H I B m ?+??=)

1(1)2(3μμ 计算磁超精细相互作用引起的能级位移

F 是原子体系总角动量F 的量子数

的表达式

对于s 电子,0=l ,J AI H m ?=中的A 记为s a ,并且:

0,)0(38)2(2

==l I a I B s ψπμμ 它正比于原子核处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可见,不论是0=l 还是0≠l ,都只有知道了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之后才能进一步计算。

3、氢原子的磁超精细结构

对于核电荷为Ze 的类氢离子,我们可以算出:

0,38)2(3

313==l n a Z I a I B s μμ 当0≠l 时,

0,)1()2

1(1))(2(31≠++=l j j l n a Z I a I B j μμ 当l=0时,j=1/2,似乎s a 只是j a 的特例。但是,这是类氢原子特有的巧合,在一般情况下j a 的表达式不能用于l=0的情况。

现考虑氢原子基态,基态分裂成两个超精细能级F=1和F=0,每个能级的位移为E ?(F=1)及E ?(F=0),两分裂能级之间的裂距可算出:

s a h F E F E ===?-=??υ)]0()1([

我们可以把s a 的数值算出来,但是,更为方便的算法是:

324))()((232n

Z c m m m g a e p e P s α= 这就是计算超精细分裂的费米理论表达式;于是,在两超精细能级见得跃迁频率为

1.42GHz ,换成波长就是λ=21cm 。

不过,如果我们用各常数的较精确数据代入仔细一算,可得它与实验值并不在误差范围内相符。事实上,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是最早显示出电子反常磁矩的实验之一。只有考虑到原子核的运动、原子核的有限大小等修正因素后,才能获得较精确的理论计算值。必须指出,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是原子物理学中最精确的测量数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许国顺.氢原子光谱及其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2005

原子物理学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碱金属光谱的每一条光谱是由二条或三条线组成,如图所示。 二、定性解释 为了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可以做如下假设: 1.P 、D 、F 能级均为双重结构,只S 能级是单层的。 2.若l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主量子数n 的增加而减少。 3.若n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角量子数l 的增加而减少。 4.能级之间的跃迁遵守一定的选择定则。 根据这种假设,就可以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 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一、电子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925年,荷兰的乌伦贝克和古德史密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设: 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的特性,由于自旋而具有自旋角动量S 和自旋磁矩s ,它 们是电子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固有矩和固有磁矩。 自旋角动量: 2*2)1(h s h s s p s ,2 1 s 外场方向投影: 2h m S s z , 2 1 s m 共2个, 自旋磁矩:s s p m e 外场方向投影: 共两个?偶数,与实验结果相符。 1928年,Dirac 从量子力学的基本 方程出发,很自然地导出了电子自旋的 性质,为这个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电子的总角动量 电子的运动=轨道运动+自旋运动 轨道角动量: 2*2)1(h l h l l p l 12,1,0 n l 自旋角动量: 2*2)1(h s h s s p s 21 s 总角动量: s l j p p p 2*2)1(h j h j j p j s l j ,1 s l ,……s l

当s l 时,共12 s 个值 当s l 时,共12 l 个值 由于 2 1 s 当0 l 时,2 1 s j ,一个值。 当 3,2,1 l 时,2 1 l j ,两个值。 例如:当1 l 时,23211 j 21211 j l p 和s p 不是平行或反平行,而是有一定的夹角 当s l j 时 0)1() 1(cos s s s l l l ,o 90 ,称l p 和s p “平行” 当s l j 时 0)1()1(1 cos s s s l l l ,o 90 ,称l p 和s p “反平行” 原子的角动量=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电子自旋运动角动量+核角动量。 原子的磁矩=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电子自旋运动磁矩+核磁矩。 三、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 电子轨道运动的闭合电流为:T e i “-”表示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 面积:dt r rd r dA 22 121 一个周期扫过的面积: 2)1(h l l p l 是量子化的 B l l l m he l l p m e )1(4)1(2 量子化的。 223102740.94m A m he B ? 玻尔磁子 2h m L l z 空间取向量子化 四、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能 电子由于自旋运动而具有自旋磁矩: 具有磁矩的物体在外磁场中具有磁能: 电子由于轨道运动而具有磁场: 考虑相对论效应后,再乘以因子2 1做修正 r 是一个变量,用平均值代替:

氢原子光谱

摘要:本实验用光栅光谱仪对氢原子光谱进行测量,测得了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的波长, 求出了里德伯常数。最后对本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氢原子光谱,里德伯常数,巴尔末线系 正文 一、引言 光谱线系的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1885年巴尔末总结了人们对氢光谱测量的结果,发现了氢光谱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巴尔末公式,氢光谱规律的发现为玻尔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对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1932年尤里(H. C. Uery )根据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重氢赖曼线系进行摄谱分析,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通过巴尔末公式求得的里德伯常数是物理学中少数几个最精确的常数之一,成为检验原子理论可靠性的标准和测量其他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 WGD-3型光栅光谱仪用于近代物理实验中的氢原子光谱实验,一改以往在摄谱仪上用感光胶片记录的方法,而使光谱仪既可在微机屏幕上显示,又可打印成谱图保存,实验结果准确明了。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光栅光谱仪的性能和用法; 2、用光栅光谱仪测量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系数的波长,求里德伯常数; 三、实验原理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用电激发氢放电管(氢灯)中的稀薄氢气(压力在102Pa 左右),可得到线状氢原子光谱。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给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的经验公式 2 024 H n n λλ=?- 式中H λ为氢原子谱线在真空中的波长,ι0=364.57nm 是一经验常数;n 取3,4,5等整数。 若用波数表示,则上式变为 式中H R 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 根据玻尔理论,对氢和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的计算,得 ??? ??-==221211~n R v H H H λ)/1()4(23202 42M m ch z me R z += πεπ

高考经典课时作业15-2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

高考经典课时作业15-2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 (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1.(2011·高考天津卷)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 A .光电效应实验 B .伦琴射线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2.关于巴耳末公式1λ =R ????122-1n 2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氢原子光谱的波长都可由巴耳末公式求出 B .公式中n 可取任意值,故氢原子光谱是连续谱 C .公式中n 只能取不小于3的整数值,故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D .公式不但适用于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原子光谱的分析 3.(2012·高考北京卷)一个氢原子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该氢原子( ) A .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 .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 .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 .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4.(2012·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 、b 、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 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 5.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氢原子的能量增加 B .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C .氢原子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 .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6.(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E n =E 1/n 2,其中n = 2,3,….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A .-4hc 3E 1 B .-2hc E 1 C .-4hc E 1 D .-9hc E 1 7.(2012·高考四川卷)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4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学案鲁科版选修

第4节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目标定位]1.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了解巴尔末公式及里德伯常量.2.理解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规律的解释. 一、氢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1)从红外区到紫外区呈现多条具有确定波长的谱线; (2)从长波到短波,H α~H δ等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2.巴尔末公式: 1 λ =R ? ?? ??1-1n 2(n =3,4,5,…)其中R 叫做里德伯常量,其值为R =1.096 775 81×107 m -1 . 二、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1.巴尔末系 氢原子从n ≥3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得到的线系. 2.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玻尔理论解释了原子结构和氢原子光谱的关系,但无法计算光谱的强度,对于其他元素更为复杂的光谱,理论与实验差别很大. 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氢原子的光谱 从氢气放电管可以获得氢原子光谱,如图1所示. 图1 2.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在氢原子光谱图中的可见光区内,由右向左,相邻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3.巴尔末公式 (1)巴尔末对氢原子光谱的谱线进行研究得到了下面的公式: 1 λ =R (1-1 n 2) n =3,4,5…该公式称为巴尔末公式. (2)公式中只能取n ≥3的整数,不能连续取值,波长是分立的值. 4.赖曼线系和帕邢线系:氢原子光谱除了存在巴尔末线系外,还存在其他一些线系.例

如: 赖曼线系(在紫外区):1λ=R ? ????112-1n 2(n =2,3,4,…) 帕邢线系(在红外区):1λ=R ? ?? ??132-1n 2(n =4,5,6,…) 例1关于巴耳末公式1λ=R (1-1 n 2)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氢原子光谱的波长都可由巴耳末公式求出 B .公式中n 可取任意值,故氢原子光谱是连续谱 C .公式中n 只能取不小于3的整数值,故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D .公式不但适用于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原子光谱的分析 答案C 解析只有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波长满足巴耳末公式,氢原子光谱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不满足巴耳末公式,满足的是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A 、D 错;在巴耳末公式中的n 只能取不小于3的整数,不能连续取值,波长也只能是分立的值,故氢原子光谱不是连续谱而是线状谱,B 错,C 对. 二、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1.理论导出的氢光谱规律:按照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n 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2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hν=E n -E 2,又E n =E 1E 2 ,E 2=E 1 ,由此可得hν= -E 1? ?? ??1-1n 2,由于ν=c λ,所以上式可写作1λ=-E 1hc ? ?? ??1-1n 2,此式与巴尔末公式比较,形 式完全一样.由此可知,氢光谱的巴尔末线系是电子从n =3,4,5,…等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时辐射出来的. 2.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 (1)运用经典理论和量子化观念确定了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并由此画出了氢原子的能级图. (2)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辐射出光子,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实际符合得很好,由于能级是分立的,辐射光子的波长是不连续的. (3)导出了巴尔末公式,并从理论上算出了里德伯常量R 的值,并很好地解释甚至预言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 (4)能够解释原子光谱,每种原子都有特定的能级,原子发生跃迁时,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即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利用光谱可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例2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公式是1λ =R ? ?? ??1-1n 2(n =3,4,5,…),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巴尔末依据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巴尔末公式

氢原子光谱实验研究

氢原子光谱实验研究 张清琳(045) 指导教师:胡君辉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利用摄谱仪测量氢灯可见光各光谱线的波长值,了解氢原子光谱规律,能较准确测定氢的里德伯常数,同时学会光谱分析的一般方法。 关键字:氢光谱;摄谱仪;里德伯常数; 引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基态原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单色辐射的光量子,其吸收量的大小是与物质原子浓度成比例的关系为基础的。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发出的光谱有明显的规律,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光谱的规律首先由氢原子光谱得到突破,从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在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文: 一、氢光谱原理 一百余年来,人们研究氢原子的光谱结构,不论在实验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上精确测量各谱线的波长、发现和测量各个氢谱系、探测谱线的精确结构,数据越来越精确,理论上则相当完满地解释了这些谱线的成因,从而发展了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 1885年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经验性的确定了可见光区域氢光谱的谱线分布规律,写 作(1) 式中为连续的整数3,4,5……。一般常称这些氢谱线为巴尔末线系。之后,又陆续发现氢的其他线系。为了更清楚的表明谱线分布的规律,将(1)式改写为 (2) 式中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在这些完全从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玻尔建 立了原子模型的理论,并从而解释了气体放电时的发光的过程。根据玻尔的理论,每条谱线是对应于原子中的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释放能量的结果。根据这个理论,对巴尔末线系有 (3)

式中为电子电荷,为普朗克常数,为光速,为电子质量,为氢原子核的质 量。这样,不仅给予巴尔末的经验公式以物理解释,而且把里德伯常数和许多基本物理常数联系了起来。即 (4) 其中代表将核的质量视为(即假定核固定不动)时的里得伯常数: (5) 比较(2)(3)式,可以认为(2)式是玻尔理论推论所得到的关系。因此,(2)和实验结果符合到什么程度,就可检验波尔理论正确到什么程度。实验表明(2)式与实验数据符合的程度相当高,而成为玻尔理论的有力证据。 继巴尔末规律之后,又发现氢光谱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巴尔末规律只能作为一个近似的规律;同时,原子结构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就其对理论的作用来讲,验证公式(2)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已不必要。但是里德伯常数的测定比起一般基本物理常数来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因而成为一个测定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公认 瑞典光谱学家里德堡(Rydberg)发现,改用波数表示巴尔末公式时,其规律性更为明显。波数等于波长的倒数,于是(2)式改为 这是现在常用的巴尔末公式。符号称为里德堡常数。 二、实验仪器 (1) 摄谱仪:照明系统的光轴必须与摄谱仪的光轴重合,才能使谱线最明亮。 (2) 电弧发生器做铁谱光源:本实验采用了两根铁棒作电极,接WJD —4 型交流电弧 火花发生器。为了能使电弧火花均匀而集中地照射狭缝后的棱镜中央,采用单透镜光路,称为照明系统,照明系统的光轴必须调到与摄谱仪光轴重合。 (3) 氢管做为氢光光源:由霓虹灯变压器供电,如图1所示。氢灯加上高压后,其分子 在放电过程中分解为原子,然后进入激发状态产生光辐射。由于氢灯的光强很弱,所以应将氢灯的毛细管中部靠近摄谱仪的狭缝。

2019第2章第4节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语文

第4节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理解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规律的解.2) 释.(重点 )(难点3.了解玻尔理论的局限性.谱子光氢原] 先填空[ 氢原子光谱的特点1.个波长~H的这n(1)从红外区到紫外区呈现多条具有确定波长的谱线;Hδα只要它里面含有这些波数值成了氢原子的“印记”,不论是何种化合物的光谱,长的光谱线,就能断定这种化合物里一定含有氢.等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2)从长波到短波,H~H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δα2.巴尔末公式1111.096 775 叫做里德伯常量,数值为,其中RR=,…)(-=R(n=3,4,5)22λn217-. 81×10 m] 再判断[) .氢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由若干频率的光组成的.1(√.由于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是2) ×相同的.()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3.所以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也不相同.√] 后思考[ 氢原子光谱有什么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光谱满足的规律是否相同?它在可见光区的谱线满足巴耳末公【提示】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线状谱.式,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核心点击[页 1 第

111) ,…n=3,4,5,6-=R()(22λn2 巴尔末公式17-m10只能取整数,最小值为3,里德伯常量R=1.10×式中n 巴尔末线系的14条谱线都处于可见光区1对应的=3时,值越大,对应的波长λ越短,即n在巴尔末线系中n规2波长最长律除了巴尔末系,氢原子光谱在红外区和紫外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3与巴尔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能级自发跃迁至低能级发出的谱线中属于巴尔末线系=3一群氢原子由1.n ________条.的有能级发光的谱线=2【解析】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n条谱线属巴尔末线能级的1能级跃迁至n=2属于巴尔末线系.因此只有由n=3 系.1 【答案】.根据巴耳末公式,指出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所2 ,并计算其波长.对应的n时,氢原子发光所对应的3n越小,波长越长,故当n=【解析】对应的波长最长.111??17-??m×1.10=×10当n=3时,-22 32λ??17m.λ=6.55×10解得-11111??-??R×,=n当=∞时,波长最短,=R22n2λ4??447=λ103.64m=×=m. - 7R101.1×7-m ×时,波长最长为=当【答案】n36.5510页 2 第 7-m 10=∞时,波长最短为3.64×当n巴尔末公式的应用方法及注意问题 (1)巴尔末公式反映氢原子发光的规律特征,不能描述其他原子. (2)公式中n只能取整数,不能连续取值,因此波长也是分立的值. (3)公式是在对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分析时总结出的,在紫外区的谱线也适用. (4)应用时熟记公式,当n取不同值时求出一一对应的波长λ.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先填空] 1.理论推导 按照玻尔原子理论,氢原子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上E1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应为hν=E-E,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可得E222nn n -E11111E????11--????,所以上式可写成=,由于c=λν,=由此

08物理《原子物理》(参考答案)

以下是本人经过网络和书本查证的出的答案,每题都经过仔细分析与 查找,如有纰漏请指出。 ——From GK 原子物理学习题 一、选择题 (1)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D A、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 B、散射物太厚; C、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 D、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 (2)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bó)正碰,测量金原子核半径的上限。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B A、1/4 ; B、1/2 ; C、1 ; D、2 。 (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若把α粒子换成质子,要想得到α粒子相同的角分布,在散射物不变条件下则必须使:D A、质子的速度与α粒子的相同; B、质子的能量与α粒子的相同; C、质子的速度是α粒子的一半; D、质子的能量是α粒子的一半。 (4)在金箔引起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每10000个对准金箔的α粒子中发现有4个粒子被散射到角度大于5°的范围内.若金箔的厚度增加到4倍,那么被散射的α粒子会有多少?A A、16 ; B、8 ; C、4 ; D、2 。 (5)欲使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出Hα线,则至少需提供多少能量(eV)?B A、13.6 ; B、12.09 ; C、10.2 ; D、3.4 。 (6)由玻尔氢原子理论得出的第一玻尔半径a0的数值是:B A、5.29×10-10m ; B、0.529×10-10m ; C、5.29×10-12m; D、529×10-12m 。(7)氢原子赖曼系的线系限波数为R,则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D A、3Rhc/4 ; B、Rhc; C、3Rhc/4e; D、Rhc/e。 (8)弗兰克—赫兹实验使用的充气三极管是在:B A、相对阴极来说板极上加正向电压,栅极(shān jí)上加负电压; B、板极相对栅极是负电压,栅极相对阴极是正电压; C、板极相对栅极是正电压,栅极相对阴极是负电压; D、相对阴极来说板极加负电压,栅极加正电压。 (9)假设氦(hài)原子的一个电子已被电离,如果还想把另一个电子电离,若以eV为单位至少需提供的能量为:A A、54.4 ; B、-54.4 ; C、13.6 ; D、3.4 。 (10)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 e+处于第一激发态(n=2)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为:B A、0.53?10-10m; B、1.06?10-10m ; C、2.12?10-10m ; D、0.26?10-10m。(11)单个f电子总角动量量子数的可能值为:D A、j =3,2,1,0 ; B、j=±3 ; C、j= ±7/2 , ± 5/2 ; D、j= 5/2 ,7/2 (12)锂(lǐ)原子光谱由主线系、第一辅线系、第二辅线系及柏(bǎi)格曼系组成.这些谱线系中全部谱线在可见光区只有:B A、主线系; B、第一辅线系; C、第二辅线系; D、柏格曼系。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讨论了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产生原因并介绍了相关公式推导。 关键词:光谱;氢原子;超精细结构 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 自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以来,原子就被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一是绕核运动的电子。除了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外,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对原子的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也几乎毫无关系。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2、原子核的结构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两种:电子和质子。物理学家开始时有把原子核当做质子和电子的组成体的想法,但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因为假如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所组成,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核的自旋,且推导出来的原子核内电子的能量与实验结果不符。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海森堡很快就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假说。海森堡把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把中子和质子看做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 1、电子自旋 在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电子自旋之前,泡利为了解释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就提出了原子核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自旋的假设。但是,只有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人们才理解自旋的起源。实验发现,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具有的固有角动量(自旋)与电子一样。既然原子核式中子和质子所组成,它的自旋就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之和。我们研究的“原子核的自旋”,都是指原子核基态的自旋。 2、核磁矩 除了核子的自旋磁矩外,我们还要考虑轨道磁矩。下面给出自核自旋的核磁矩的表示式。类似于原子磁矩的表示式,核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I成正比。 μI = g IμN I 在磁场中,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附加能量为 U = -μI ?B = -g IμN Bm I 因为m I有2I+1个值,所以有2I+1个不同的附加能量,于是就发生赛曼能级分裂,一条核能级在磁场中就分裂为2I+1条,相邻两条分裂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上述对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讨论是下面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基础。 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 最初讨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时,只考虑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后来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了H的谱线并不是一条,由此引入电子自旋的概念,从而产生了了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解读

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课任教师:胡君辉 一、明确实验目的 1、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 3、力求准确测定氢的里德伯常数,对近代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一初步了解。 二、仪器介绍和实验原理讲解 1、仪器介绍 实验中需要的仪器为: A、拍谱用的摄谱仪(见讲义附录A)(重点介绍); B、寻找和辨认谱线的映谱仪和铁谱图(见讲义附录B); C、测量谱线距离用的比长仪(见讲义附录C),(拍好底片后讲解示范如何使用); D、氢谱光源和作为铁谱光源的电弧发生器(重点介绍)。 2、注意事项 (1)移动氢灯时要特别小心,以免碰坏;不要使氢灯接触摄谱仪金属部分,以免氢灯冷热不均,引起爆裂,氢灯电源高压危险,小心操作。 (2)先调节铁光谱光斑位置及大小,使其正对狭缝并照满光阑,然后调整氢光谱管的位置,使观察到的光谱彩带最亮,装上毛玻璃,调整物镜聚焦,使谱线最清晰,然后进行拍摄。曝光顺序为“先氢后铁”。 (3) 由于氢光源较弱,拍摄时要将氢放电管平行地尽量靠近狭缝(勿与摄谱仪接触),使进入狭缝的光尽可能地强。铁谱光源的光通过透镜聚在狭缝上,使其成为直径约为一厘米的光斑即可。两种光源都用高压电源,必须注意人身安全,调整电极时必须先断电源。调整电极与操纵电源要由同一人进行,以防多人配合不当,发生危险。对铁谱光源,最好戴防护镜以防紫外线伤眼(如果有)。 3、摄谱条件参考数据 (1)狭缝宽度:(已调好,不用再调); (2)中心波长位置:以铁谱的左边第一条红光出现在毛玻璃最左边沿为准; (3)物镜位置:10(左边那台);16(右边那台) (4)底片盒偏转角度:10度; (5)底片盒高度:三个位置,自己定; (6)摄谱时间:氢光谱(15-20min),铁光谱(8s—12s)(重点强调); (7)冲洗底片时间:显影(15-20min),定影(10-12min)(重点强调) 4、实验原理讲授 引入: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各种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的研究正式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本世纪上半世纪中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1913年玻儿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析,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这一事实意味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

2014届高考物理 15-2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领航规范训练

2014届高考物理领航规范训练:15-2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 1.(2011·高考天津卷)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 A.光电效应实验B.伦琴射线的发现 C.α粒子散射实验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解析:光电效应实验说明光的粒子性,伦琴射线的发现说明X射线是一种比光波波长更短的电磁波,氢原子光谱的发现促进了氢原子模型的提出.故C正确. 答案:C 2.关于巴耳末公式1 λ=R? ? ?? ? 1 22 - 1 n2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氢原子光谱的波长都可由巴耳末公式求出 B.公式中n可取任意值,故氢原子光谱是连续谱 C.公式中n只能取不小于3的整数值,故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D.公式不但适用于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原子光谱的分析 解析:巴耳末公式是经验公式,只适用于氢原子光谱,公式中n只能取n≥3的整数,故C正确. 答案:C 3.(2012·高考北京卷)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解析:根据玻尔原子理论知,氢原子从高能级n=3向低能级n=2跃迁时,将以光子形式放出能量,放出光子后原子能量减少,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4.(2012·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 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

解析:由h ν=h c λ=E 初-E 末可知该原子跃迁前后的能级差越大,对应光线的能量越大, 波长越短.由图知a 对应光子能量最大,波长最短,c 次之,而b 对应光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故C 正确. 答案:C 5.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氢原子的能量增加 B .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C .氢原子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 .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解析: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远,氢原子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越大.当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原子的能量减少,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显然,选项B 、D 正确. 答案:BD 6.(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E n =E 1/n 2 ,其中n = 2,3,….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A .-4hc 3E 1 B .-2hc E 1 C .-4hc E 1 D .-9hc E 1 解析:依题意可知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 2=E 1 22,要将其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为ΔE =0 -E 2=h ν,根据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c =νλ,联立解得最大波长λ=-4hc E 1 ,C 正确. 答案:C 7.(2012·高考四川卷)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 原 子( ) A .从n =4能级跃迁到n =3能级比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 B .从n =5能级跃迁到n =1能级比从n =5能级跃迁到n =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

第4节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光电效应、原子结构、原子构练习题 (适用于高中物理各种版本教材) 一、光电效应 1、概念:在光(电磁波)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逸出的 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被称之为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 ,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符号为W 0。 2、规律: 提出的“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光子的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为 。 ①截止频率:当入射光子的能量 逸出功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即:0____W hv ,也就是入射光子的频率必须满足v ≥ ,取等号时的______0=ν即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_________k m =E ,由此可知,对同一重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加而 ,随着入射光的强度的增加而 ,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的动能应分布在 范围内。 3、实验:装置如右图,其中 为阴极,光照条件下发出光电子; 为 阳极,吸收光电子,进而在电路中形成 ,即电流表的示数。 ①当A 、K 未加电压时,电流表 示数; ②当加上如图所示 向电压时,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 即 ;当电压进一步增大时,光电流 。 ③当加上相反方向的电压( 向电压)时,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达 到某一个值时,光电流减小为0,这个反向电压U c 叫做 ,即使最有可能 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刚好不能到达阳极的反向电压,则关于U c 的动能定理方程 为 。 【练习1】某同学用同一装置在甲、乙、丙光三种光的照射 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则可 判断出( )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 动能 二、原子结构 1、物理学史: 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 有内部结构的; 基于 实验中出现的少数α粒子发生 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1913年把物理量取值分立(即量子化)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 。 2、波尔理论: ①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 ;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 ,其他较高的能量状态叫做 ; ②原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之间可以发生 ,当原子从高能级E m 向低能级E n 跃迁时 光子,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时 光子,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必须满足 。 ③原子对电子能量的吸收:动能 两个能级之差的电子能量能被吸收,

《氢原子光谱》报告

氢原子光谱研究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院系:___________

氢原子光谱研究 引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基态原子 可以吸收特定波长单色辐射的光量子,其吸收量 的大小是与物质原子浓度成比例的关系为基础 的。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发出的光谱有明显 的规律,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光谱的规律首先 由氢原子光谱得到突破,从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 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在原 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原理 一百余年来,人们研究氢原子的光谱结构,不论在实验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上精确测量各谱线的波长、发现和测量各个氢谱系、探测谱线的精确结构,数据越来越精确,理论上则相当完满地解释了这些谱线的成因,从而发展了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 1885年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经验性的确定了可见光区域氢光谱的谱线分布规律,写作: (1) 式中为连续的整数3,4,5……。一般常称这些氢谱线为巴尔末系。之后又陆续发现氢的其他线系。为了更清楚的表明谱线分布的规律,将(1)式改写为:

(2) 式中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 在这些完全从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玻尔建立了原子模型的理论,并从而解释了气体放电时的发光的过程。根据玻尔的理论,每条谱线是对应于原子中的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释放能量的结果。根据这个理论,对巴尔末线系有: (3) 式中e为电子电荷,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m为电子质量,M为氢原子核的质量。这样,不仅给予巴尔末的经验公式以物理解释,而且把里德伯常数和许多基本物理常数联系了起来。即: (4) 其中代表将核的质量视为(即假定核固定不动)时的里伯德常数: (5) 比较(2)(3)两式可认为(2)式是玻尔理论推论所得到的关系。因此(2)和实验结果符合到什么程度,就可检验波尔理论正确到什么程度。实验表明(2)式与实验数据符合的程度相当高,而成为玻尔理论的有力证据。 继巴尔末规律之后,又发现氢光谱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巴尔末规律只能作为一个近似的规律。同时原子结构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就其对理论的作用来讲,验证公式(2)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已不必要。但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光谱氢原子光谱教师用书教科版

3.光谱氢原子光谱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 1.了解光谱、连续谱、线状谱等 概念.(重点) 2.知道光谱分析及应用.(重点) 3.知道氢原子光谱的规律.(重 点、难点) 光谱和光谱分析 [先填空] 1.光谱 复色光分解为一系列单色光,按波长长短的顺序排列成一条光带,称为光谱. 2.分类 (1)连续谱:由波长连续分布的彩色光带组成的光谱. (2)发射光谱:由发光物质直接产生的光谱. (3)吸收光谱:连续光谱中某些特定频率的光被物质吸收而形成的谱线. (4)线状谱:由分立的谱线组成的光谱. (5)原子光谱:对于同一种原子,线状谱的位置是相同的,这样的谱线称为原子光谱. 3.光谱分析 (1)定义:利用原子光谱的特征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部分. (2)优点:灵敏度、精确度高. [再判断] 1.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连续谱.(×) 2.不同原子的发光频率是不一样的.(√) 3.线状谱和连续谱都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后思考] 为什么用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展开? 【提示】不同颜色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率不同,因此经过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也不同.

1.光谱的分类 2.光谱分析的应用 (1)应用光谱分析发现新元素; (2)鉴别物体的物质成分;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了太阳中存在钠、镁、铜、锌、镍等金属元素; (3)应用光谱分析鉴定食品优劣; (4)探索宇宙的起源等. 1.对原子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 B.原子光谱是连续的 C.由于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是相同的 D.各种原子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也不相同 E.分析物质发光的光谱,可以鉴别物质中含哪些元素 【解析】原子光谱为线状谱,A正确,B错误;各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C 错误,D正确;据各种原子的特征谱线进行光谱分析可鉴别物质组成,E正确.故A、D、E. 【答案】ADE 2.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光谱和白炽灯光谱是线状谱 B.霓虹灯和煤气灯火焰中燃烧的钠蒸气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 C.进行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线状谱,不能用连续谱

最新原子物理学——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4.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碱金属光谱的每一条光谱是由二条或三条线组成,如图所示。 二、定性解释 为了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可以做如下假设: 1.P 、D 、F 能级均为双重结构,只S 能级是单层的。 2.若l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主量子数n 的增加而减少。 3.若n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角量子数l 的增加而减少。 4.能级之间的跃迁遵守一定的选择定则。 根据这种假设,就可以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4.4 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一、电子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925年,荷兰的乌伦贝克和古德史密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设: 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的特性,由于自旋而具有自旋角动量S 和自旋磁矩s μ ,它们是电子 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固有矩和固有磁矩。 自旋角动量:ππ2*2)1(h s h s s p s =+=,2 1=s

外场方向投影:π2h m S s z =, 21±=s m 共2个, 自旋磁矩:s s p m e -=μ B s s h s s m e p m e μπ μ32)1(-=+-=- = 外场方向投影: B z z S m e μμ±=-= 共两个?偶数,与实验结果相符。 1928年,Dirac 从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很自然地导出了电子自旋的性质,为这个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电子的总角动量 电子的运动=轨道运动+自旋运动 轨道角动量:π π2*2)1(h l h l l p l =+= 12,1,0-=n l 自旋角动量:ππ2*2)1(h s h s s p s =+= 2 1=s 总角动量: s l j p p p += π π2*2)1(h j h j j p j =+= s l j +=,1-+s l ,……s l - 当s l >时,共12+s 个值 当s l <时,共12+l 个值 由于 2 1=s 当0=l 时,2 1==s j ,一个值。 当 3,2,1=l 时,2 1±=l j ,两个值。 例如:当1=l 时,23211=+=j 2 1211=-=j π π222)1(h h l l p l =+= ππ2232)1(h h s s p s =+=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试题 专题练习41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

专题练习(四十一)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 1.(2011·上海高考)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嘚实验研究原子结构,正确反映实验结果嘚示意图是( ) 3.(20 12·北京高考)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解析:氢原子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要放出光子,能量减少;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要吸收光子,能量增加,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即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则要放出光子,能量减少,故A、C、D错误,B正确. 答案:B

4.(2011·四川高考)氢原子从能级m 跃迁到能级n 时辐射红光嘚频率为ν1,从能级n 跃迁到能级k 时吸收紫光嘚频率为ν2,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若氢原子从能级k 跃迁到能级m ,则( ) A .吸收光子嘚能量为hν1+hν2 B .辐射光子嘚能量为hν1+hν2 C .吸收光子嘚能量为hν2-hν1 D .辐射光子嘚能量为hν2-hν1 解析:由题意可知:E m -E n =hν1,E k -E n =hν2.因为紫光嘚频率大于红光嘚频率,所以ν2>ν1,即k 能级嘚能量大于m 能级嘚能量,氢原子从能级k 跃迁到能级m 时向外辐射能量,其值为E k -E m =hν2-hν1,故只有D 项正确. 答案:D 5.(2011·大纲全国高考)已知氢原子嘚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E n =E 1/n 2,其中n =2,3,….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嘚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嘚光子嘚最大波长为 ( ) A .-4hc 3E 1 B .-2hc E 1 C .-4hc E 1 D .-9hc E 1 . 解析:处于第一激发态时n =2,故其能量E 2=E 14,电离时释放嘚能量ΔE=0-E 2=-E 1 4,而 光子能量ΔE=hc λ,则解得λ=-4hc E 1 ,故C 正确,A 、B 、D 均错. 答案:C 6.(2012·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是某原子嘚能级图,a 、b 、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嘚三种波长嘚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嘚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嘚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嘚是( )

氢原子光谱

氢(氘)原子光谱 侯建强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部2010级,学号:101242015) 1.引言 光谱线系的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1885年巴尔末总结了人们对氢光谱测量的结果,发现了氢光谱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巴尔末公式,氢光谱规律的发现为玻尔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对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1932年尤里根据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重氢赖曼线系进行摄谱分析,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通过巴尔末公式求得的里德伯常数是物理学中少数几个最精确的常数之一,成为检验原子理论可靠性的标准和测量其他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 2.实验目的 (1)熟悉光栅光谱仪的性能和用法; (2)用光栅光谱仪测量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系数的波长,求里德伯常数。 3.实验原理 1.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用电激发氢放电管(氢灯)中的稀薄氢气(压力在102Pa 左右),可得到线状氢原子光谱。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给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的经验公式 42 2 0-=n n H λλ (1) 式中λH 为氢原子谱线在真空中的波长。 λ0=364.57nm是一经验常数。 n取3,4,5等整数。 若用波数表示,则上式变为 ??? ? ?-==22 1211~n R v H H H λ (2) 式中RH 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 根据玻尔理论,对氢和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的计算,得 )/1()4(23202 42M m ch z me R z += πεπ (3) 式中M为原子核质量,m为电子质量,e 为电子电荷,c 为光速,h 为普朗克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z 为原子序数。 当M →∞时,由上式可得出相当于原子核不动时的里德伯常数(普适的里德伯常数) 3202 42)4(2ch z me R πεπ= ∞ (4) 所以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4节 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教师用书 鲁科版选修3-5

第4节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 1.了解氢原子光谱的特点,知道巴尔末公式 及里德伯常量.(重点) 2.理解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规律的解 释.(重点) 3.了解玻尔理论的局限性.(难点) 氢原子光谱 [先填空] 1.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1)从红外区到紫外区呈现多条具有确定波长的谱线;Hα~Hδ的这n个波长数值成了氢原子的“印记”,不论是何种化合物的光谱,只要它里面含有这些波长的光谱线,就能断定这种化合物里一定含有氢. (2)从长波到短波,Hα~Hδ等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2.巴尔末公式 1λ=R( 1 22 - 1 n2 )(n=3,4,5,…),其中R叫做里德伯常量,数值为R=1.09677581×107m -1. [再判断] 1.氢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由若干频率的光组成的.(√) 2.由于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是相同的.(×) 3.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也不相同.(√) [后思考] 氢原子光谱有什么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光谱满足的规律是否相同? 【提示】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线状谱.它在可见光区的谱线满足巴耳末公式,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核心点击]

氢光谱 巴尔末公式 1 λ=R (122-1 n 2)(n =3,4,5,6,…) 式中n 只能取整数,最小值为3,里德伯常量R = 1.10×107 m -1 规律 1 巴尔末线系的14条谱线都处于可见光区 2 在巴尔末线系中n 值越大,对应的波长λ越短,即n =3时,对应的波长最长 3 除了巴尔末系,氢原子光谱在红外区和紫外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与巴尔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1.一群氢原子由n =3能级自发跃迁至低能级发出的谱线中属于巴尔末线系的有________条. 【解析】 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n =2能级发光的谱线属于巴尔末线系.因此只有由n =3能级跃迁至n =2能级的1条谱线属巴尔末线系. 【答案】 1 2.根据巴耳末公式,指出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所对应的n ,并计算其波长. 【解析】 对应的n 越小,波长越长,故当n =3时,氢原子发光所对应的波长最长. 当n =3时, 1 λ1=1.10×107 ×? ?? ??122-132m -1 解得λ1=6.55×10-7 m. 当n =∞时,波长最短,1λ=R ? ????122-1n 2=R ×14 , λ=4R =4 1.1×10 7 m =3.64×10-7 m. 【答案】 当n =3时,波长最长为6.55×10-7 m 当n =∞时,波长最短为3.64×10-7 m 巴尔末公式的应用方法及注意问题 (1)巴尔末公式反映氢原子发光的规律特征,不能描述其他原子. (2)公式中n 只能取整数,不能连续取值,因此波长也是分立的值. (3)公式是在对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分析时总结出的,在紫外区的谱线也适用. (4)应用时熟记公式,当n 取不同值时求出一一对应的波长λ. 玻 尔 理 论 对 氢 光 谱 的 解 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