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第三章(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的定义和本质。
2.燃烧的不同类型及相关作用原理。
3.燃烧产物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知识点1: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知识点2: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3个特征来判断。
知识点3:燃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3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要导致燃烧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可以进步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
知识点4: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简单来说,可燃物就是可以燃烧的物品。
按化学组成不同,可燃物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不同,可燃物可以分为固体可燃物、气体可燃物和液体可燃物。
知识点5:什么是助燃物助燃物也称氧化剂,是指能与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
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钾等。
知识点6:什么是引火源引火源也称点火源,是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常见的引火源主要有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以及自燃引火源。
知识点7:什么是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简单来说,燃烧的过程放出热量,使剩余可燃物达到燃点,又导致更剧烈的燃烧。
2.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按所处状态):气、液、固助燃物(氧化剂):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引火源(温度):明火、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三、燃烧类型1、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着火又称起火,它是日常生活、生产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与是否由外部热源引发无关,并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爆炸: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的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①爆炸按原理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②爆炸极限:可燃的蒸汽、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
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极限范围。
范围越大,危险性越高。
2.按燃烧形态分类:①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可燃气体预先同氧化剂混合后的燃烧。
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从管口喷出燃烧,流速过大会脱火,流速过小会回火。
②液体燃烧:a.闪燃: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b.蒸发燃烧:可燃液体受热后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遇引火源后发生燃烧,呈现有火焰的气相燃烧形式。
液体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蒸发出来的蒸气燃烧。
c.沸溢燃烧:正在燃烧的油层下的水层因受热沸腾膨胀,导致燃烧着的油品喷溅使燃烧瞬间增大的现象。
d.喷溅燃烧:储罐中含有水垫层的重质油品在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不断加大。
当热波达到水垫层时,水垫层的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蒸汽压力达到足以把水垫层上面的油层抬起时,蒸汽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
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晶氐含氧量14.4%,乙焕3.7%β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醛(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两种类型。
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
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
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单选题]A.氧化剂 (正确答案)B.氧化物C.助燃物D.引火源2. 燃烧过程中,通常将气相燃烧并伴有发光现象称为()。
[单选题]A.无焰燃烧B.有焰燃烧 (正确答案)C.阴燃D.闪燃3. 燃烧过程中,物质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火焰的燃烧称为()。
[单选题]A.无焰燃烧 (正确答案)B.有焰燃烧C.阴燃D.闪燃4. 一般来说,可燃物的燃烧均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空气中含有大约()的氧。
[单选题]A.20%B.21% (正确答案)C.22%D.25%5.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 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
[单选题]A.着火B.爆炸C.自燃D.引燃 (正确答案)6.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单选题]A.自燃点B.闪点C.燃点 (正确答案)D.爆炸极限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
[单选题]A.着火B.爆炸C.自燃 (正确答案)D.引燃8.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
[单选题]A.自燃点 (正确答案)B.闪点C.燃点D.爆炸极限9. 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气并有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
[单选题]A.闪燃B.阴燃 (正确答案)C.轰然D.闪点10. 可燃固体受热后升华或熔化后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单选题]A.异相燃烧B.物质燃烧C.蒸发燃烧 (正确答案)D.分解燃烧11. 可燃固体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直接吸附氧气而发生的燃烧,称为()。
[单选题]A.异相燃烧B.物质燃烧C.蒸发燃烧D.表面燃烧 (正确答案)12. 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重点总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和火灾是无处不在的危险。
了解关于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火灾、保障人员安全以及处理突发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有关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涵盖其过程、原因、分类以及预防措施。
一、燃烧过程1.1 引言燃烧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通常涉及三个元素:可燃物质、氧气和加速剂(比如能源)。
同时还需要一个引发点来启动反应。
1.2 点燃温度可持续的自然火焰需要可燃物质达到其点燃温度或更高。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点燃温度。
1.3 火焰三角火焰三角表示使得可持续性可供分配能量产生与保持火焰所需最低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火灾原因2.1 电气设备故障当电气设备的绝缘层破裂或部件老化时,可能发生火灾。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至关重要。
2.2 人为失误不正确使用火源、乱扔烟蒂、玩具等可导致火灾的意外行为都属于人为失误。
2.3 自然原因自然现象如雷击和大风可以引起树木或建筑物的火灾。
三、火灾分类3.1 A类火灾A类火灾常见于有机材料(如木材、纸张)燃烧时释放出的明亮火焰,并留下红色余渣。
3.2 B类火灾B类火灾涉及易燃液体(如油、汽油)、易蒸发性固体和气体。
这些火焰通常是黄橘色,并且会产生黑色烟雾。
3.3 C类火灾C类火灾由电流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水来扑救,以防止进一步危害。
四、预防措施4.1 安全用电正确选择合适的电器设备,并始终遵循正确的安装和操作程序,将减少因电气故障引起的火灾风险。
4.2 预防人为失误建立良好的火灾预防意识,不使用明火、合理存储易燃物品,并且及时处理废弃物可减少人为失误引发的火灾。
4.3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住宅和公共场所安装可靠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能够迅速发现火灾并采取紧急措施。
4.4 灭火器和消防栓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和消防器材,以便在突发火灾时有效扑救初期火源。
五、事故处理5.1 急救发生火灾时,遵循适当的逃生程序和急救技巧。
火灾燃烧基础知识

二、火灾的基础知识
(三)火灾的特点
1、发生频率高 2、突发性强 3、 破坏性大 4 、灾害复杂 5、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 6、灾后事故处理艰巨
1、发生频率高 2、突发性强
(七)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和途径
蔓延方式:
1、热传导 2、热辐射 3、热对流
(七)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和途径
蔓延方式:
1.热传导
a.导热性能良好的建筑构件或设备
b.蔓延距离近,一般是相邻建筑空间
(七)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和途径
蔓延方式:
2.热辐射
(七)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和途径
蔓延方式: 3.热对流
(七)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和途径
蔓延途径: 1.水平蔓延 (a)未设防火分区 (b)洞口分隔不完善 (c)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d)通过可燃隔墙、吊顶、地毯蔓延
(a)未设防火分区
(b)洞口分隔不完善
穿过防火分隔 设施的洞口
防火卷帘 空调送 风管道通 风口风
(c)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屋顶
闷顶
①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燃 烧后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纤维板、棉布、合成纤维、化工原料、 装饰材料等,种类繁多。 ②B类火灾:液体物质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油类,乙醇,苯,乙 醚 ,丙酮,原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动植物油等 ③C类火灾:气体火灾。天然气,煤气,氢气,烷等 ④D类火灾:金属火灾。钾钠锂、镁锌铝等 ⑤E类火灾:带电火灾。 ⑥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动植物油脂)火灾。
一、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要有效应对火灾,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火灾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燃烧过程、火灾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灭火措施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内容。
一、燃烧过程在每次引发火灾时,都会伴随着燃烧过程。
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火灾。
1. 燃料:作为引发燃烧和火灾的首要因素,可燃物质被称为燃料。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油类以及气体等。
2. 氧气:氧气是维持一场火灾所需的关键元素。
当氧气充足时,可以提供给可燃物质进行持续性反应,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3. 发火点:发火点是指使可燃物开始起火并维持其自身的最低温度。
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发火点,就会引发燃烧。
4. 反应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等。
这些反应产物是判断是否存在火灾并确定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火灾传播途径了解火灾的传播途径对我们有效地控制火势、防止人员伤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灾传播途径。
1. 辐射传播:辐射传播是指火焰散发出来的热能通过空气或固体直接作用在周围可燃物上,使其升高温度并导致起火。
2. 导热传播:导热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当一个物体接触到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时,它可能会成为新的火源。
3. 对流传播: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气体和液体运动的过程。
在火灾中,通过对流扩散,有害气体和热能可以迅速传播。
4. 可燃液体的流动:可燃液体的泄漏和流动是引发火灾并导致火势扩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有火源存在时,泄露的可燃液体可能会迅速引发爆炸性火灾。
三、预防措施预防是避免火灾发生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
1. 火灾风险评估:定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火灾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
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过载、损坏或老化的电线和插座会成为引发火灾的潜在威胁。
《燃烧与灭火》 知识清单

《燃烧与灭火》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与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简单来说,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快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燃烧的条件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空气中约含有 21%的氧气,通常情况下,空气就能提供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着火点则是每种物质燃烧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约为40℃,很容易在常温下自燃;而煤的着火点相对较高,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燃烧。
二、燃烧的类型1、闪燃闪燃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
3、自燃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因自身发热、蓄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预热阶段在这个阶段,可燃物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2、燃烧阶段当温度达到着火点后,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3、蔓延阶段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火焰会向周围未燃烧的物质传递,使燃烧范围不断扩大。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只要能去掉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1)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比如用水灭火,水在受热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
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最低含氧量14.4%,乙炔3.7%。
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醚(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两种类型。
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
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
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8. 按其自燃的方式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氧化放热物质。
2)分解放热物质,主要包括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硝化棉漆片。
3)发酵发热物质。
4)吸附生热物质,主要包括活性炭末、木炭、油烟等炭粉末。
5)聚合放热物质,主要包括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6)遇水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主要包括活泼金属如钾、钠、镁、钛等。
7)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
氧化性物质包括硝酸及其盐类、氯酸及其盐类、次氯酸及其盐类、重铬酸及其盐类、亚硝酸及其盐类、溴酸盐类、碘酸盐类、高锰酸盐类、过氧化物等。
9. 影响自燃发生的因素:1)产生热量的速率2)通风效果3)物质周围环境的保温条件。
10. 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由于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即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现象)和核爆炸(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
按照爆炸物质不同,分为气体爆炸(以气体、蒸汽状态发生的爆炸)、粉尘爆炸和炸药爆炸;按照爆炸传播速率不同,又分为爆燃、爆炸和爆轰。
锅炉爆炸、液化石油气钢瓶受热爆炸以及油桶或轮胎爆炸等均属于物理爆炸。
11. 气体爆炸具有的主要特征:1)现场没有明显的炸点;2)击碎力小,抛岀物块大、量少、抛出距离近,可以使墙体外移、开裂,门窗外凸、变形等;3)爆炸燃烧波作用范围广,能烧伤人、畜呼吸道;4)不易产生明显的烟熏;5)易产生燃烧痕迹。
12. 悬浮粉尘是指悬浮在助燃气体中的高浓度可燃粉尘与助燃气体的混合物。
沉积粉尘是指沉(堆)积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的可燃性粉尘群。
悬浮粉尘具有爆炸危险性,沉积粉尘具有火灾危险性。
13. 粉尘爆炸:火焰在粉尘云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
粉尘爆炸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一是粉尘本身要具有可燃性或可爆性;二是粉尘为悬浮粉尘且达到爆炸极限;三是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四是氧化剂;五是受限空间。
14. 粉尘爆炸的过程:悬浮粉尘在热源作用下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被引火源引燃发生有焰燃烧,火焰从局部传播、扩散;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杨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分解汽化后使燃烧循环进行下去。
15. 粉尘爆炸的特点及现场特征:一是能发生多次爆炸。
二是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
三是高压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
16. 粉尘爆炸的控制: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工艺设备的连接,在紧急情况下,应能及时切断所有动力系统的电源,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应采取泄爆、抑爆和隔爆、抗爆中的一种或多种控爆方式,但不能单独采取隔爆。
17. 炸药爆炸:由其自身化学能快速反应发生爆炸,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的物质。
炸药爆炸应满足三个条件:爆炸药(包括炸药包装)、起爆装置和起爆能源。
18. 爆燃:是指以亚音速传播的燃烧波。
爆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燃料和助燃空气的积存;二是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了爆燃的浓度;三是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19. 爆轰:又称爆震,是指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波的化学反应。
(高速、高温、高压)20. 爆炸极限: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或最低浓度(爆炸下限)。
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21. 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有三个方面:1)爆炸极限作为评定可燃气体、液体蒸气或粉尘等物质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指标。
(爆炸下限小于10%为甲类生产,爆炸下限不小于10%为乙类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为甲类储存物品场所,储存爆炸下限不小于10%为乙类储存物品场所)。
2)作为确定厂房和仓库防火措施的依据。
3)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根据可燃物的爆炸极限及其危险特性,确定相应的防爆、泄爆、抑爆、隔爆和抗爆措施。
22. 最低引爆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
爆炸性混合物的最低引爆能量越小,其燃爆危险性就越大,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
23. 引发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
由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设备原因、2)生产工艺原因、3)物料原因。
24. 按燃烧物形态不同,燃烧分为固体物质燃烧、液体物质燃烧和气体物质燃烧三种类型。
根据固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燃烧方式:阴燃(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
密闭或通风不良,氧浓度降低,有焰燃烧可能转化为阴燃。
但通风、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的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蒸发燃烧(可燃固体:蜡烛、沥青、樟脑、松香、硫磺)、分解燃烧(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一级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表面燃烧(表面直接吸附氧气:木炭、焦炭、铁、铜。
固体表面呈高温、炽热、发红、发光而无火焰的状态)。
25. 液体物质燃烧主要有以下燃烧方式:闪燃(液体挥发、一闪即灭。
可燃性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蒸发燃烧(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沸溢燃烧(油层下的水受热沸腾膨胀油品喷溅。
重质油品(原油、重油)中以乳化水和水垫层两种形式存在沸溢形成必备三个条件:油品为重质油品且黏度较大;油品具有热波的特性;油品含有乳化水。
)、喷溅燃烧(蒸汽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汽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喷溅燃烧。
26. 喷溅燃烧晚于发生沸溢的时间。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与厚度成正比,与燃烧的速度和热波传播的速度成反比。
越薄速度温度越快,较短时间内喷溅)。
27. 发生喷溅必备的三个条件:油品属于沸溢性油品;储罐底部含有水垫层;热波头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并与水垫层接触。
28. 闪点: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将液体生产及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3个类别,甲类液体(闪点<28ºC)、乙类液体(28ºC≤闪点<60ºC)、丙类液体(闪点≥60ºC)。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易燃液体(闪点<45℃的液体)和可燃液体(闪点≥45℃的液体)。
《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51)在确定非水溶性液体储罐采用固定式、半固定式液上喷射系统时,依据液体闪点划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液体。
“将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爆炸下限不小于10%的气体,划分为乙类生产,例如一氧化碳压缩机室及净化部位,发生炉煤气或鼓风炉煤气净化部位,氨压缩机房”。
29. 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其有以下两种燃烧方式: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也称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
分为部分预混燃烧和完全预混燃烧)。
30.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它通常包括燃烧生成的烟气、热量和气体等。
完全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不完全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如:一氧化碳、醇类、醛类、醚类)。
燃烧产物大多数是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在火灾死亡的人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
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氧浓度低于6%时,人的呼吸会停止)、窒息性(二氧化碳含量5%会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30min内引起中毒)、高温性(300~800℃)、爆炸性、减光性(可见光波波长0.4~0.7μm)和恐怖性。
31. 在建筑内部烟气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第一条: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着火房间内烟气在流动扩散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现象:烟羽流(烟气吸周围空气。
轴对称烟羽流、阳台溢出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顶棚射流(当烟羽流撞击到房间的顶棚后,沿顶棚水平运动,形成一个较薄的顶棚射流层),烟气层沉降,火风压。
火灾烟气在竖井中速度可达6~8m/s,甚至更快。
32. 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火焰由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