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定风波修辞手法

定风波修辞手法
定风波,作为一首富有哲理的词,其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比: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一蓑烟雨”与“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与“萧瑟凄凉”、“归去”与“来兮”等。
这些对比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和淡定,强调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2. 比喻:词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手法,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比喻人生旅途中的风雨险阻,“也无风雨也无晴”比喻心境的平和宁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比喻超脱世俗的境界等。
这些比喻使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3. 用典:词中运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等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还使词的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4. 双关: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字,既指蓑衣,又指覆盖、庇护之意,一语双关,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任凭风雨的人生哲学。
5. 象征:词中的“山头斜照却相迎”象征人生的晴雨变换,“也无风雨也无晴”象征心境的平和宁静等。
这些象征手法使词的表达更加含蓄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综上所述,定风波的修辞手法多样,通过对比、比喻、用典、双关、象征等手法,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含蓄、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意味。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词的内涵和哲理,还能使读者在欣赏词的美妙语言的同时,领略到词人的高远境界和深刻思考。
小说标题之双关与象征

一、问题展示
1、《层级课时作业》96面《警服》
《警服》小说以“警服”为题,妙在哪里?请结 合全文,简要说明。
1.答案:(1)从小说主旨看,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 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2) 从情节设置看,小说以李剑对警服的态度转变为主, 李剑开始“就没好好穿过”警服,最后却“穿得一 丝不苟”。(3)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写出了李 剑对警察责任的深刻认识及其态度转变。(4)从 表达效果看,以“警服”为题,言简意赅,发人深 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 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 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 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 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 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从结构,上看象征可分为为两类:一类 是运用象征的词语,本体、征体、象征 词三者都出现的,叫做”明征”。这类 象征与双关有明显的竟是双关还是象征比较合适? 讨论作答。注意看画线的句子。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 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 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 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 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 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 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 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 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山居秋暝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7课时 既有考查难度又有考查深意的__主旨标题题

第7课时既有考查难度又有考查深意的——主旨、标题题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等,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所以解答主旨、标题题,首先要想到文章的创作意图。
题型一主旨题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例一] (2018·江苏高考)阅读《小哥儿俩》(文本见第4课时题型二“典例”)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目: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答:[解析] 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需要读者调动个人的情绪和感觉,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和把握。
主要看作者关注什么,选取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在哪方面着墨较多,描写了哪些细节等。
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
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通篇来看,作者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流露着脉脉的温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将上述内容分类梳理、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抓情节的角度)③对母爱的颂扬;(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抓环境描写的角度)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内容提要: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
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有关双关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
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
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
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
如,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劝学中之的用法归纳

劝学中之的用法归纳劝学诚是中文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主要用于劝说他人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下面小编就劝学中的用法归纳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大家增加写作的技巧和文化素养。
一、引用典故在使用劝学修辞时,经常涉及到引用典故的情况。
可以引用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古代典籍等,借助典故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
可以引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表达学无止境,教无休止的意思,从而鼓励人们不断学习。
典故的引用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更能深刻地表达劝学的意义,让读者信服。
二、比喻与夸张在劝学的文章中,比喻和夸张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学习的比喻和夸张,能够更生动地描绘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
可以通过比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形象地说明学习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
夸张的手法也可以通过夸大学习的重要性,来强调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激发读者的学习动力。
三、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是表达劝学思想的常用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有力地展示学习的种种益处,如“学海无涯、努力无悔、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改变人生”,从而强调学习的种种好处,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
对偶则能够平衡对立面的意义,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形象地表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感动。
四、双关与象征双关和象征也是劝学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双关和象征,可以巧妙地传递劝学思想,增添文章的深度和趣味。
“学海无涯,只有勤奋的人才能驾驭波涛汹涌的知识航程”,通过“学海”象征无穷尽的知识,呼应“波涛汹涌”暗示学习的艰辛,生动地阐释学习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双关的用法也能够加深文章的内涵,使劝学思想更加深刻。
五、感叹与反问劝学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包括感叹和反问。
通过感叹和反问,能够增添文章的氛围和感染力,使劝学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在书本中磨炼成的!”、“你难道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吗?”这样的感叹和反问,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劝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
高考语文总复习 明意图,品意蕴——小说标题、主旨

题型一 标 题 题
题型二 主 旨 题
CONTENTS
素养提升训练
返回
题型一 标 题 题
返回
[思维导航] 思考方向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 2 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 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 2 个方面:一要关注标 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 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对于理解标题作用,要 注意以下几点:
返回
⑬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 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 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 瓜子拌高粱醋。
⑭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 嘴子看不见祖父。
⑮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 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⑯“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⑰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 什么。
返回
⑱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 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 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 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 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 好意思。
园的不舍 ,“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 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
系。
返回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2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 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 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2 分)
一语双关的写法总结

一语双关的写法总结
一语双关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表达技巧,它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重含义,使一句话同时传达两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意思。
以下是对一语双关写法的总结:
•双重含义:使用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让句子产生表面和隐含的两层意思。
•隐喻暗示:通过隐喻、暗示或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到另一层含义。
•幽默讽刺:利用幽默和讽刺的方式,使话语在轻松的氛围中传达出更深层次的信息。
•创造对比:构建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不同的意义。
•上下文关联: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让双关的意义在特定情境中得以展现。
•适度运用:双关语要运用得当,不过分追求诙谐而影响理解。
一语双关能够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但需注意不要过于晦涩难懂,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双重含义。
巧妙运用一语双关,可以使文字更富有韵味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乐趣。
双关 象征 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
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
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
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
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
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
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
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
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郑九蝉《能媳妇》“气管炎”即“妻管严”,这一双关语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有定型化的趋势。
类似的还有很多根据同音或近音双关构成的歇后语,都饶有风趣。
如“山顶滚石头——(石打石)实打实“等。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用一句话关涉两个对象,即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也属语义双关。
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
这种双关适应特定的交际环境,把不准明说或不能明说的话用双关的方式表达出来。
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 谢金圃(谢墉)、吴玉纶、德定圃(德保)、沈云椒(沈初)典试,颇不满於众口,作对云:‘ 谢金圃抽身便讨,吴玉纶倒口就吞,德定圃人傍呆立,沉云椒衣里藏刀。
’双关拆字,巧不可阶。
”
对联中,没有及第的考生用拆字的方式对考官谢、吴、德、沈四人进行了讽刺,来表达对他们心中的不满。
从表达效果来看不仅语言犀利,而且极其风趣幽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语义双关。
如,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表面写历史故事隐写黛玉和宝钗的命运。
“玉带林中挂”倒读即为“黛玉林中挂”暗示黛玉被冷落得命运。
“雪”寓薛宝钗姓。
“雪埋金簪”即指宝钗可悲的结局。
双关的效果: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双关具有触景生情,见机用词(语),借助语音或语义方面的联系,含而不露的巧收“一箭双雕”之效。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适当的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能使语言含蓄,委婉,饶有风趣。
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境需要是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有关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从结构上看象征可分为为两类:一类是运用象征的词语,本体、征体、象征词三者都出现的,叫做“明征”。
这类象征与双关有明显的差别。
另一类是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的即通过征体的描述来暗示特定的意义。
这类只出现征体,不出现象征词语和象征词语的象征,叫做“暗征”。
本文将重点比较暗征和双关的区别。
双关与暗征的区别
1、暗征暧昧,语义双关明白。
暗征极为深刻、含蓄,需要读者细细品读,方能揣测其中的意思。
双关在表达上,虽然表较含蓄,但表达两个事物十分明确,在一定语境下一目了然。
2、暗征具有抽象性、崇高性。
双关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如《冬夜杂咏·青松》中“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崇高的时代精神的盛赞。
在《洪湖赤卫队》中“刘闯秋菊,快走!洪湖就要天亮了。
”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光明即将来到,胜利就在眼前。
3、暗征只对整体进行描述,本体与征体在同一平面内。
双关则是表里一起描述(主要是对“里层”)两个事物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也是暗征和双关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