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1.2物质的量-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1.2物质的量-知识点

小初高个性化辅导,助你提升学习力! 1 高中化学必修一1.2物质的量-知识点
1、质量m/微粒个数N/气体体积V 与物质的量n 之间的换算关系
×N A ÷M
总结:一、求出物质的量是关键,它是衔接其他量的“桥梁”。

二、需熟练掌握以下三组公式。

m 和n 之间:①
M m n =,②n m M =,③M n m ⋅=;N 和n 之间:①A N N n =,②n N N A =,③A N n N ⋅=;V 和n 之间:①m V V n =,②n V V =m ,③m V n V ⋅=。

三、标准状况下(温度为0℃,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近似值为1.01×105Pa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近似相等,为22.4L ,所以,V m =22.4L/mol 。

如果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1mol 的物质的体积则不一定相等。

2、国际单位制(SI )的7个基本单位:①长度,②质量,③时间,④电流,⑤热力学温度,⑥物质的量,⑦发光强度。

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21
21n n V V =。

4、十字交叉法求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分子个数比)
n 1:M 1 M 2-M
M n 1:n 2=(M 2-M):(M-M 1) (假定M 1<M 2)
n 2:M 2 M-M 1
例如:0.25mol 的CO 2和CO 的混合物共8g ,则CO 2与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3 .
解:先求出平均摩尔质量M=32g/mol
CO 2 n 1 32-28=4
n 1:n 2=4:12=1:3
CO n 2:28 44-32=12。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二、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3)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笔记
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必修一中的重要概念、重要内容,物质量的计算主要针对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是测定物质的数量的重要方法。

从物质的体积计算物质量,可以根據比表計算密度來計算物质量,它是物质在某種溫度、壓力及特定液體中每立方厘米的質量。

通過量測物质体積及計算密度就可以求出物質質量,即D= m/V。

也可以用質量定律m=M×V,其中M為物質的摩爾質量而V為体積。

另一種量度物质的方法是以質量為基礎,即針對質量進行測量。

質量量測的類型有衡量天平、電子秤等多種,只要得到物質的質量,求出質量後再除以体積,即可得到物質的摩爾質量,即M= m/V,除以時間后可得到該物質的摩爾質量流速,即n=m/V×t。

物質的量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物質的量可以將質量、体積、濃度等參數結合起來計算出來。

它的量的幾種計算方式也是高一化学必修一所研究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弄清楚這些概念有助于以后的學習。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梳理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叠:由结构原理所述,电子先步入4s轨道,后步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做能级交叠。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报读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高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结构原理和能量最高原理从整体角度考量原子的能量多寡,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充填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著或全充满著时,原子处在较平衡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就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2s22p0、12mg3s23p0、20ca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2s22p3、15p3s23p3、24cr3d54s1、25mn3d54s2、33as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2s22p6、18ar3s23p6、29cu3ds1、30zn3ds2、36kr4s24p6。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成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7、钠在空气中冷却: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华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18、硫酸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冷却水解:2fe(oh)3 △ fe2o3 + 3h2o↑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轻易转变为电能优点:洁净、高效率二、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轻易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02物质的量(基础)知识讲解-高中化学必修一

02物质的量(基础)知识讲解-高中化学必修一

物质的量1.【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大量的微观粒子如何计量是化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一切反应都是以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所以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计量微粒。

数目巨大和看不见摸不着是最大的障碍。

用下面的方法把具有一定质量的微粒规定为一个集体,一切的其他微粒群体都和它进行比较来衡量微粒的多少是很好的一种解决方案。

所以就产生了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通常是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化学实验中,取用的药品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

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对此,不仅我们用肉眼直接看不到,也难以称量。

国际科学家建议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1).物质的量的含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特别提示:(1)物质的量(符号为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除SI外,物质的量的单位还有kmol、mmol等。

(2)“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或插入其他字。

它不具有字面含义,不能望文生义。

将其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这些都是错误的。

(3)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与国际单位制中的其他六个基本物理量呈并列关系。

“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就像“长度”与“米”、“质量”与“千克”、“时间”与“秒”的关系一样,是基本物理量与其单位名称的关系。

(4)物质的量的计量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或某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等。

不可用其计量宏观物质。

如“1mol铁钉”“1mol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1.3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1、概念:物质的量是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是把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的物理量。

2、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3、注意事项:(1) 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单独叙述,比如不能说成物质量(2)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量度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因此摩尔后面只能加微观粒子,不能加宏观物质,比如不能说1大米,微观粒子除了原子、分子、离子外,还包括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等。

(3)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名称或化学式等化学符号比如:1 可表示1摩尔氢原子,1可表示1摩尔氢离子12可表示1氢气分子,但是不能说成1氢(4) 物质的量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运用A、化学式: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如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组成,因此1 2,含有的碳原子数为1 ,氧原子数为2 。

B、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也可以把化学计量数理解为物质的量,即摩尔如:2 H2 + O2点燃2 H2O2mol2mol1mol4、衡量微观粒子的标准量度:(1到底多大)(1) 6.02*1023个(2) 与0.012 C 612 所含有的碳原子(3) 一个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简介:A 、 概念:0.012 C 612 所含有的碳原子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B 、 数值:约6.02*1023C 、 单位:1D 、 物质的量(n)、微观粒子数(N) 和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n = )二、物质的量与质量的联系—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一般用符号M 表示。

2、单位:g ·1或者·13、摩尔质量的数值大小:当摩尔质量的单位取g ·1,其数值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 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

高一上学期化学要点概括

高一上学期化学要点概括

高一上学期化学要点概括
高一下学期化学要点概括
1. 物质的量
1.1 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mol。

1.2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1.3 物质的量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为:n = m/M,其中n表示物质的量,m
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

2.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2.1 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间的化学变化,
生成新的物质。

2.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方程式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表示为化学方程式两边的系数相等。

3. 有机化学基础
3.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

3.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要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包括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醚、酮等。

3.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包括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氢原子的活性等。

4. 化学实验
4.1 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包括称量、溶解、过滤、蒸馏、萃取、滴定等。

4.2 实验仪器的使用
实验仪器包括烧杯、试管、蒸馏瓶、滴定管、pH计等。

4.3 实验安全与防护
实验安全与防护要注意化学品的性质、操作规范和事故处理等。

以上是高一下学期化学的要点概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必修一的化学课本时,会碰见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概念,你知道物质的量是什么吗?关于物质的量这个内容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1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二、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3)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2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 +KNO3(黄色 )Na2SiO3+2HCl=H2SiO3 +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③ 明矾、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

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

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

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

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

(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4HF == SiF4 ↑+2H2OSiO2+CaO ===(高温) CaSiO3SiO2+2NaOH == Na2SiO3+H2O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 +2NaCl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

一般不溶于水。

(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五、硅单质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

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七、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