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第20课《古诗词三首》 类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四周静悄悄的,北海还在酣睡中。

湖上弥漫着薄薄白雾,小船在雾中行驶,如在梦中游荡。

一带山峦树木横在远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如一围灰色的梦的城墙。

几组台榭楼阁倚在湖畔,幢幢的影子,隐隐的轮廓,全都显着无限的醉意。

湖面更见迷蒙了,乳白色的晨雾浮起在半空,轻烟一般笼罩着水面。

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地、轻柔地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呢。

雾霭渐渐消散,晓月白皙的脸庞渐渐露了出来——它白得像一片云,薄得也像一片云,一片半圆形的云,轻轻地、静静地贴在空中。

湖面水平如镜,碧澄澄的水波光滑柔软得如同绿色的软缎。

小舟划过,裁出..一道逶迤的波痕,盈盈地拖着,只一会儿,便又无声地聚拢过来,重新合成了一匹完整宽广的缎子。

偶尔一阵微风掠过,一圈圈泛起的涟漪,如少女般的甜蜜的微笑,霎时充满了整个湖面。

有时,风大一些了,光滑的湖面迅疾地皱起波痕,起伏着、奔涌着——整个湖面便如同一川闪闪的碎玉了。

半小时之前,这湖面还是迷蒙蒙的,湖水还是绿森森的。

可此刻,湖上湖下,全都金辉四泻,溢彩流光!太阳神采飞扬地高踞在一片松柏、楼阁、山峦之上,金色的光焰如圣水一般,浓浓地泼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湖水如同镀上了一层金,湖面则像一轮放大了千百倍的金灿灿的明月了!——有删改1.【整体感知】下列最适合作为选文题目的一项是()。

A.晨雾即景B.日出即景C.北海即景D.月夜即景2.【描写方法】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第1自然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出北海雾笼湖水的宁静、安详。

(2)第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静态动态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无风、_______、_______三个时刻的湖面景象。

3.【品析词语】你认为第2自然段画“______”的句子中的“裁出”能改成“露出”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言实践】读一读,比一比,完成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理解。

心系竹林(节选)季羡林①故乡的竹林是很大的一片,斜斜地长在山上。

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软软地盖着大山。

那浓浓的绿,浸绿了巍峨的山峰,润绿了云雾缭绕的山谷。

②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儿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

我们在林中追逐嬉戏,玩累了就找块地方躺下,那软绵绵的厚厚的金黄的叶子,给人躺在炕上般的感觉,那么舒服,那么惬意。

闭了眼,叶间的光点儿照在眼上,便感到红彤彤的一片。

在这一片红亮的色彩中,幻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将来……③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林中去寻找“竹荪(s ūn)”。

那是一种粉红色的菌类,像根倒立着的胡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水珠,鲜灵灵的。

我将它们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就会添上一份清香四溢的荪汤。

初冬时,那株株鲜笋已经长高,裹在它们身上的笋壳也随风飘落。

我就把那壳捡了来,母亲拭去上面的绒毛,然后剪成鞋的形状,再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布条纳成“千层底"——母亲说那样的鞋底可以隔湿,抵御冬寒。

于是到了冬天,当皑皑白雪压弯竹梢时,我便穿着母亲做的暖和的新鞋和伙伴们在竹林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④时间流逝,我现在已经远离了故乡,但是我的心仍然系在竹林里。

(有改动)(1)短文围绕竹林写了哪几件事?概括填空。

①___ ②③捡笋壳纳鞋底④(2)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正确的选项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描写方法: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好处:___(3)短文写的是竹林,实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___(4)根据下面的材料和短文中的图片,将第③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改写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

竹荪一种菌类,寄生在枯竹根部,网状。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阅读练习(含答案)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阅读练习(含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4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描绘第二联中的优美画面。

(2分)
11、这首山水名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10、 (2分)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11、(2分)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第20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第20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0 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地白: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触觉听觉孤寂的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

2.判断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2)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3.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课后作业《古诗词三首》(含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o déxǐquèchán mínɡ二、填空。

1.“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同“______”,读音是______。

2.“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散”读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

三、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A.陆地上的小面积水域B.水中间的小块陆地2.黑云翻墨..未遮山。

()A.翻动的墨水B.打翻的墨水四、下面的每行诗都是一幅画,仔细读一读,把你眼中的画面写下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写模块五、(一)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___(词牌名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词牌名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__景象。

2019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0古诗词三首 一课一练及答案

2019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0古诗词三首 一课一练及答案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读拼音,写字词。

sūn chóu bópàn祖()发()停()河()sìyúmián()中()树夜不能()二、补全诗(词)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

1. 归浣女..。

歇.,王孙..浣女:歇:王孙:2. 乌啼.,愁眠.。

啼:眠:3.风一更.,,聒.碎,。

更:聒:第二课时一、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孙愁泊畔寺榆眠二、1.竹喧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自可留洗衣物的女子。

尽。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叫。

睡觉。

3.雪一更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第二课时一、1.A 2.B 3.B二、1.× 2.√ 3.√ 4. √。

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含答案)

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含答案)

20 古诗词三首一、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荷叶摇动,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代诗人。

“暝”的意思是。

诗中描写山间雨后月夜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两句诗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诗句“,。

”通过与春日景色的诀别,表达出对秋日山间景色的热爱,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

1.下列诗句作者不是诗人王维的一项是()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下列不是送别诗中的诗句的一项是()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下列诗(词)句中不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A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下列诗(词)句作者不是唐代诗人的一项是()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5.下列诗(词)句作者不是纳兰性德的一项是()A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B 边月无端照别离,故园何处寄相思。

C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下列诗句描写了景物动态的一项是()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附:第七单元同步练习答案(部分)20 古诗词三首一、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荷叶摇动,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代诗人。

“暝”的意思是。

诗中描写山间雨后月夜美丽景色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在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三首经典的古诗,它们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阅读这几首古诗,并进行相应的同步练习,我们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人们热爱自然风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的借景抒情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特点,又充满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学会了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也让我们对于诗歌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步练习题一:请根据诗意填写下列诗句中所缺的词语。

1. 江 __ __ 无行 __ __ 处, __ __ 飞(身处何地,身临其境)。

2. 白日 __ __ 千 __ __ , __ __ 尽无穷(昼夜交替,不停地)。

3. 登临 __ __ 雀 __ __ ,欣见万 __ 千 __ __(鹳雀楼的名字,众多的人)。

4. __ __ 胡得 __ __ 心, __ __ 当时 __ __ __。

(怎么又能安心,所以当时怎么样)。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月光和梧桐树,营造出一种安静、思索的氛围。

诗人以他独特的笔触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了解到了如何通过简练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步练习题二:请根据诗意填写下列诗句中所缺的词语。

1. __ __ 夜 __ __ 疑 __ __ , __ __ 直 __ __ __ __(寒冷的夜晚,远看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0 古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地白:
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触觉听觉孤寂的
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

2.判断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
(2)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
3.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
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