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模板】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模板】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课文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白居易为送别从事河南安陆刺史职务的好友元稹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别离的伤感、朋友之间的不舍以及长亭背影的意境。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白居易诗歌的内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能力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材内容(1)课文翻译《长亭送别》的英文翻译为"The Farewell Pavilion",可见其诗歌形象和写作手法已经被翻译成了世界语言。

本次教学先从对唐代文化背景和白居易诗歌风格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文的特点。

随后进入课文的阅读,对每一句话进行逐字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同时,结合背景信息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效果。

通过对诗文句式、词汇、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唐诗的魅力和作家的写作风格。

(2)语言运用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与领悟,通过多次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翻译和模仿创作练习来提升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直接教学法对于句式复杂的文学作品,直接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拆解和解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高质量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2)导读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读教学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案例,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考动力。

(3)演示教学法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唐朝的氛围,并通过搜集和学习唐代的文化知识、审美理论等,培养对唐朝风貌和文艺作品的深刻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对唐诗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1)准备课程PPT,演示唐代文化背景、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朝文学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把握《西厢记》的主题,了解身为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莺莺蔑视功利禄追求真正爱情的可贵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鉴赏有“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之称的王实甫遣词造句、写景抒情的语言艺术和“词如花间美人”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西厢记〉剧情。

把握《西厢记》的主题和本折的基本内容,了解莺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崔莺莺的十九段唱词,理清脉络,把握莺莺送别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常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古人讲“黯然伤神者,惟别而已。

”但人生也自是有情痴。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柳永的表达离情别绪的名篇〈雨霖铃〉,让我们一同背诵一下。

其中有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如果是“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一对深深相爱的年轻夫妇呢?离者为何而离?送者是何滋味呢?请让我们一起学习元代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了解作者和《西厢记》:1、补充:虽未列入元曲四大家,但王实甫名气并不在其下。

“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明)何元朗他的名作〈西厢记〉也被誉为一部迷人的诗剧;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剧词句警人,满口余香2、《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追求莺莺,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张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

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与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生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让红娘前去看望张生。

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当晚,张生跳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

是夜,她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

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三.听戏曲录音(黄梅戏《西厢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自学课文,看别在何时何地、用何方式、数看全文谁在主唱、有多少段唱词、可分几个场面。

何时----暮秋天气何地——长亭别由——老夫人催逼张生“到京师挣揣一个状元回来”用何方式——饯别谁在主唱——莺莺。

有多少段唱词——十九段,可分几个分——三个场面:赴亭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饯行席上:(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满庭芳、幺篇、快活三、朝天子)惜别时分:(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1、赴亭途中表现了什么?——所见: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所感:熬熬煎煎的气、闷杀人所想:无心打扮,只能昏睡,睡中流泪所愿:书信“索与我栖栖惶惶的寄”——离别在即,怨恨不已2、饯行席上表现了什么?所见:景:情景交融人:泪不敢垂所怨:轻远别易弃掷所愿:妻贵夫荣但得并头莲举案齐眉厮守一时半刻所苦:眼底空留意,险化做望夫石所感:恨塞满愁肠胃所恼:拆鸳鸯在两下里——缠绵依恋,无可奈何3、惜别时分又表现了什么?所盼:疾便回来所感: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所嘱:节饮食,保身体所怕:停妻再娶妻所诫:见了异乡花草休再栖迟所见:寓情与景,情景交融所苦:烦恼填胸臆,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依依难舍,惆怅痛苦六.深入研讨:文中表达感情最多的词是什么?——恨恨谁?为何而恨?1、母亲:挣揣一个状元回来,驳落了休来见我——注重功名拆散鸳鸯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忧文齐福不齐——搁置爱情,追求功名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珍惜爱情蔑视功名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3、讨论:有媒体报道,一位女研究生在母亲的陪伴下征婚,条件是非两千万富翁不嫁现代女研究生:将爱情建立在物质财富之上————可鄙可悲莺莺:珍惜爱情蔑视功名————----------------可敬可贵当时社会:状元及第,金榜题名,夫贵妻荣,荣华富贵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注重并珍惜爱情,否定科举制度,蔑视功名利禄当时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不能自主莺莺:自由恋爱,私订终身,自己做主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再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追求自由和爱情,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家长的包办和束缚通过莺莺的形象和性格表达注重并珍惜爱情,否定科举制度,蔑视功名利禄,突破礼教束缚争取婚姻自主,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5、人物的形象总结——莺莺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爱情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她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竟生埋怨。

这种埋怨是爱极痛极的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此时此刻,她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

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社会平台。

七、小结: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长亭送别》黯然伤神者,惟别而已。

赴亭途中:离别在即,怨恨不已饯行席上:缠绵依恋,无可奈何惜别时分:依依难舍,惆怅痛苦莺莺:注重并珍惜爱情,蔑视功名利禄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

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端正好”鉴赏点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

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