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唐宋辨(一)

合集下载

谈艺录-诗分唐宋

谈艺录-诗分唐宋

一詩分唐宋,唐詩復分初盛中晚,乃談藝者之常言。

而力持異議,頗不乏人。

《蘇平仲文集》卷四《古詩選唐序》論楊士弘《唐音》體例不善,早曰:“盛時詩不謂之正音,而謂之始音。

衰世詩不謂之變音,而謂之正音。

又以盛唐、中唐、晚唐,並謂之遺響。

是以體裁論,而不以世變論。

異乎十三國風、大小雅之所以為正變者”云云。

已開錢牧齋《有學集·唐詩英華序》之説。

余竊謂就詩論詩,正當本體裁以劃時期,不必盡與朝政國事之治亂盛衰脗合。

士弘手眼,無可厚非。

【補訂】楊士弘説實為北宋以來常論。

參觀《管錐編》四冊581頁。

俞文豹《吹劍錄》曰:“近世詩人好為晚唐體。

不知唐祚至此,氣脈浸微,求如中葉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無此力量。

今不為中唐全盛之體,而為晚唐哀思之音,豈習矣而不察也。

”稱“中唐全盛”,正謂作者處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則唐詩之“盛”。

區别井然。

葉橫山《汪文糾繆·唐詩正序》曰:“就初而論,在貞觀則時之正,而詩不能反陳隋之變”亦此旨也。

左仁、周貽樸同輯黄周星《九煙先生遺集》卷一《唐詩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

不能有今日而無明日,有今年而無明年。

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後可耳。

豈可以此定詩人之高下哉。

猶之手春、夏、秋、冬之序也。

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風雨炎凝。

不得謂夏劣於春,冬劣於秋也。

況冬後又復為春,安得謂明春遂劣於今冬耶。

”則另明一義,而筆舌恣肆可喜。

詩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

故薑西溟《湛園未定稿》卷四《唐賢三昧集序》,即詰駁牧齋,謂:“四唐不可以作詩者之年月論。

如毛詩作誦之家父,見於桓公八年來聘、十五年來求車,為周東遷後人,而其詩不害為小雅。

黍離行役之大夫,及見西京喪亂,為周東遷前人,而其詩不害為王降而風”云云。

斯言也,並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風格之分。

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别,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引言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古诗之鼎盛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八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王之涣、王之焕、王之涣、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这八位大家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题材成为了唐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八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出发,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王之涣:豪放派的代表王之涣是唐代的一位豪放派诗人,他的诗风独特,富有豪情壮志。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人生的豪放态度,展现出一种豪情万丈的气魄。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雄奇的景象和豪迈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开放自由的感觉。

王之焕:儒家风格的代表王之焕是唐代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位儒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气息。

他的诗歌作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百态。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诗歌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儒家式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观。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精致,格律规整,颇具文人风范。

杜牧:婉约派的代表杜牧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以婉约派为主,描写了大自然和人情世态的细腻之美。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述了静谧的田园风光和人物的情感。

他的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共鸣。

他的诗以音律优美、情感含蓄著称,给人一种温婉恬静之感。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秋夜将晓出篱门,忽惊,又恐是,枝上谁,薄露中,叶底,虫声,故应,江上刘禹锡:诗歌家和政治家的结合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政治关怀。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个人抒发对时事的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语言简练明快,抒写了他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具有永恒的魅力。

然宋诗之于唐诗,就一般学术史上的看法,似乎前者远不及后者。

1.唐、宋在时间上相近,但就开国的气象来说,唐远胜于宋。

唐朝国力强盛,物质充裕,声威远播,唐太宗甚至被称为“天可汗”。

而宋朝则承五代败乱之局面,国力孱弱,且一直受到辽、金、西夏的武力骚扰与侵略,国势日见衰落。

正是唐、宋两朝不同的国力根基,促成了唐、宋两朝知识分子不同的生命类型和精神气质。

唐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强大的国力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之下,尽情地挥洒自然生命的才气,表现自然生命的华彩。

而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孱弱的国力和宽和的世风条件下[2],尽情地发掘理性生命的灵光,表现人格生命的高致。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

唐朝人的生命精神,若用牟宗三的话说,即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3]。

虽然唐朝人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但“若能尽气则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

其尽气中的…自然的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4]。

故唐朝人总的来说,亦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如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但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停留在主观状态中,始终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

则这种尽气之精神在气尽时即提挈不住,堕落而为纯物化之气,于是便产生了以李林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一大批毒民病国之臣。

更有甚者,迨及唐朝灭亡,竟没有一个洁身自守之臣。

3,把宋代的心性之学,道德人格的全体大用给表诠了出来。

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乃依其自然生命之霸力;宋代三百余年,乃赖其理性生命之坚韧。

正因为如此,迨及宋王朝祚竭数尽时,其情形与唐王朝时大不相同。

《宋史·忠义一》中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1)“诗分唐宋”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 亦非仅朝代之别, 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 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 有两层含义, 一指朝代, 一指风格。

不过, 唐诗有下开宋调者, 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 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 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

从大体上说, 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 唐诗主情, 以韵胜;宋诗主理, 以意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 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 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

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 但不能忽视的是, 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这要表现在:①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歌史来看, 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

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 并采用俗字俚语, 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 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 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 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 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 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a.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 便是向口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 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

孟 郊 +1 杜 甫 +1 王昌龄+1 …… 泪奔 ……
宋诗: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 苏轼:‚诗须要有为而作, 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 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梅尧臣《八月九日晨兴入厕有鸦啄蛆》
——苏洵、苏辙、黄庭坚、梅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尧臣、曾巩、范成大、孔平仲 —— 苏轼《被酒独行》 、张舜民、杨万里等觉得 唐诗:
曾家愉 曾敬文 程荟潼 代春雷 董姣 杜雨谋 黄楚忠 黄孟德 黄燕通 候韵楚 华月梅 何卫东
夫诗,无所谓唐宋。
——袁枚
袁氏的‚不以朝代‛论诗,是对前人及同时 代人诗学经验的继承与总结,袁枚意欲以此表明 与争论唐宋者不同的论诗原则。事实上,论者分 唐界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基于时代差异而形成 的唐宋诗不同的美学特征,可惜袁枚并没有认识 到这一点,因此,其反对分唐宋界也仅仅停留在 反对以时代论诗的浅层次上,而未能触及唐宋诗 之争的实质,但袁氏此论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我为一的妙处。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
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 唐诗具有浑雅圆融的境界,富有情韵;而宋诗则以
拗峭瘦硬著称,长于思理。唐诗重兴象,讲情韵;宋诗则
重气格,尚理趣。唐诗多青春朝气的表现 ,以情胜;宋诗 多知性的反省,以理胜。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
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
各种构成因素本身也以此消彼长的方式重现于后
代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诗宋诗本身 就是‚争‛之动作的发出者,是为唐诗与宋诗对
后代诗歌影响力之争。
图书馆三楼 I207.227.42/159
2
•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 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即谓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於时代之判,故 旷世而可同调. 圣佩聿好言 •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 虑深沉,乃染宋调 •《答妄论唐宋诗体者》云:“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 即文章。性情原自无今古,格调何须辨宋唐” •蒋心余《忠稚堂诗集》卷十三《辩诗》云:“宋人生唐后 ,开辟真难为。”“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钱钟书 《谈艺录·诗分唐宋》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供大家参考。

唐宋古诗词鉴赏1闺怨·赏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

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

“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

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

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

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之唐宋辨(一)
摘要:唐诗主情,宋诗逐理。

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栽功能的异同分析。

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成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关键词:唐宋诗歌;异同
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夫人各有禀性,各自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

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

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话题入手,试作一粗疏探索。

1诗分唐宋情理各妙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之分有精彩论述:“唐宋诗之异点,……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昧淳美。

它在继承前代诗歌成果的基础上,一洗建安时代的“萧瑟”与“悲哀”,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了玄言的寡淡和齐梁诗体的繁缛,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朝气蓬勃之感。

王维以清新浅近见长,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我们领略尽风光旖旎,山林闲适之趣。

刘禹锡达观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

即便是一首用以写仕途艰难的《行路难》,也被李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悲而不伤的大气。

可以看出。

唐人作诗是将气象和笔力结合,倡言笔力雄健,气象浑厚.诗歌境界的追求偏于壮美。

唐人之所以有这种开阔的胸襟,得益于他们擅长通过大量的意象来构成意境。

严羽《沧浪诗话》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冰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且唐诗中对“意象”的刻画,并非描写对象的平面书写,而是能够“起兴”的某一特定时空中的“象”。

唐人对兴象的偏爱,促使他们偏重于主性情,一刹那的灵光闪现和妙手捕捉,使他们吟咏的通常是瞬间便能摄住人们情感的风景,因此,唐诗极富于深情、激情,极富于深思、想象,“一往情深于天地万象,诗情勃然而兴。


与唐诗多情不同,宋诗在审美追求上则注重思辨,擅长析理。

宋代诗人大都以积极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胜收的理趣。

道学家朱熹借景喻理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水之清澈缘于活水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补充新知,启示后人不断学习以达到新境界。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将抽象的哲理用诗化的形象生动表达,言简意赅,寓意深邃。

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地阐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非凡的智慧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耐人回味。

可以看出,相比于唐诗的高华浪漫,运之以情,宋诗更显朴实理智,骨鲠健峭。

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缘于宋人以儒家的冷静自足.辅以禅学的活泼有趣和老庄的恬淡通达,自成寓理于形象的一代诗风:宋诗格物体情,观景取象,以议见理,以“文字,才学,议论”为特色,浓郁的哲理色彩使其议论思辨超越了形象思维。

虽然宋诗也有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以神韵称道的佳句,但和唐人的沉迷不同,宋人常常在情之深处,翻转上来,转柔弱为刚健,化悲哀为通达,在冷静观物的同时,也冷静的观照自我。

综观上述,唐诗重情韵和气象,多生动形象,富于抒情性,美在情辞;而宋诗重思辨和析理,多索求缘由,富于哲理性,绝在理趣。

如缪钺先生言:“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
而回味隽永。


2唐宋诗风异出有因
唐诗尚意兴,宋诗求义理,缘何形成了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呢?深入研究其审美差异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审视这两种诗歌的艺术特质,更准确地把握唐、宋诗歌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

唐、宋诗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的确立,是诗歌发展的必然'原因如下:
2.1师承对象的差异
摆在唐宋诗人面前的诗歌遗产是迥然不同的。

唐代诗人在六朝诗歌基础上,将诗体的发展推至颠峰。

盛唐时期是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六朝诗在形式、音律、辞藻上已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辞赋僵化,新文体尚未成熟,加之趋于扩张的盛唐气象,诗歌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对于六朝诗人而言还是新诗体,尚待大力开发。

诗歌体势上开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当时诗派纷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白的浪漫诗,杜甫的现实诗,高参的边塞诗等,共同将唐诗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其后。

中唐的元白、韩盂、韦柳,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尽管没有再重续盛唐刚健明朗的诗风,但都分别从不同领域将诗歌创作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所论:“唐朝。

则是我国诗歌的集大成时代,它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

……诗歌之体式演进至此,真可谓遍极途穷。


唐人在诗体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使宋人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在诗体方面的努力都是徒劳。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相比唐人在诗歌发展中的得天独厚,宋人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做工夫。

所以,他们必须从唐人首创难工而尚未完善的地方去伐山开源。

于是,他们放弃六朝而选择了杜甫及中晚唐诗人作为师承对象,并在技巧与语言方面,兼李白的纵恣豪放、白居易的明白畅达及韩愈的排奡道劲于一体,使宋诗出现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变与不变之间,宋人只能选择求变,别出心裁,自立新意,融合所处时代特征,形成特有的诗歌风格,这也是文体演变的必然规律。

如果宋人只为“唐诗”,那恐怕只会是一潭死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