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张爱玲

•
曹七巧用金钱把自己的情欲 狠狠地压制在心中的时候, 金钱,成为她心中唯一目标 。由于这种金钱欲望过于强 烈,所以,她并不会象一般 人那样是被动防守,而是采 取了更主动的攻击性的姿态 去守住金钱。从而产生一种 心理变态——财产危机症
• (二)曹七巧与长白、长安的关系:
由于对情欲与金钱欲望的强烈追求而导致 的虐待狂、性变态
2、与长安的关系:是对其进行威权压制直至同化, 人性的极度恶化。
• • •
•
“谁都说她是活脱的一个七巧。” “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 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 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 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 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 ,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 儿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 世舫不由得变了色。
(2)封建伦理森严的罪恶姜家也是迫害她 的杀手。
• 小说开头的一小段对话:小双道:“告诉你,你 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 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 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 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 的人——” • “门户不对等”使七巧在两个身份低下的丫 头眼里,却只是个“麻油店的活招牌”,是个不 配由她们服侍的主子。
1、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和独特的孤怪敏感性 格造就了曹七巧这个形象
2、特定的灰色环境既是七巧人性慢慢堕落 诱因。
(1)直接导致她命运悲剧的是她的娘家人 曹大年为了钱将妹妹“嫁”到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名为 “嫁”,实为“卖”;名为“少奶奶”,实为“高级丫头”,七 巧无法像正常女性“妻以夫荣”,也就无法在姜家占有一席之地 。 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 七巧的青春、健康──人,与姜家的地位、金钱── 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的倾斜,人与 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金锁记》赏析

众人低声说笑着 ,榴喜打起帘子 ,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座, 那 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 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 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红细牙, 三角 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 ,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 摸着梳头 !谁 叫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派了那么房间给我 ,横竖我们那位眼看着 活不长的 ,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張愛玲用綺麗的文字為我們塑 造了一個由被虐者變成的施虐 者形象。對她施虐的是薑家逼 人的氛圍,没有人氣的丈夫, 勢利眼的下人,卑微的身世背 景。。。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是一個錢跟 權的社會,甚至造成她悲劇一 生的源頭也是因為金錢。。。 從此,嫉妒和欲望占據了她的 內心、、、
其實從被虐者的身份來看,曹七巧是可憐的。她也有 快樂的 過去和美麗的梦想,然而,在那樣一個年代, 她的幸福是由不得自己。 只因為家境窘迫犧牲後半生,這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似乎不可思議, 但在舊社會這就是窮人的命運。 没背景没文化 的曹七巧偏偏還生了副刁钻潑辣的性子,本來看不 起人的薑家人更是把她當成了笑料。面對這一切, 曹七巧知道這就是現實,所以曾經 努力地討好每個人,但是 換來的 不是冷言冷語就是更深層次 的諷刺挖苦苦 。對於她年紀 輕輕就守着着一個患了骨癆不能 給她幸福的丈夫的悲劇,那裏就 没有 一個人考慮過她的感受亦或是 給予她只言片語的安慰。 甚至是她在 薑 家唯一的 精神支柱小叔子季澤也 給不了 她想要的溫存。。。
她在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之後轉而變成揮舞着枷角四處行凶的施虐者。甚至忘 記了她作為一個母親本該有的慈悲和胸懷。兒子、女兒、兒媳婦、、、所有接近她 的人無不被她傷了個遍。如影相隨的孤独感使她崩潰,難以滿足的欲望將她淹没, 排山倒海的壓抑感讓她窒息、於是,瘋狂地報复成為她尋求解脱的最好方式。 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别人也休想得到。那個被欲望扭曲了心靈的女人就是這樣 親手葬送了女兒長安的幸福。 讓你們也嘗嘗這其中的滋味。她變着法的折磨兒媳婦,甚至無耻到阻撓兒子跟 兒媳在一起,她無非是想讓别人也來嘗一下她独自咽了幾十年的苦水。 兒子長白是她生命裏最重要的男人,她生怕會失去他。但在這樣一個變態母親 的統治下,長白的天空也是晴朗不起來的。。。 我不知道張愛玲的筆下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一個母親,徹底顛覆了中國人心 目中傳統母親善良的形象。拿女兒當情敵、跟兒媳搶兒子、、、難道張愛玲是想借 以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有多肮脏和不堪,即使是我們歌頌到無言的母愛。正如張愛 玲曾說的“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在她的世界 裏不存在永恒,存在的無非是載滿了曆史痕跡的頹圮的城牆和寫滿了時過境遷的蒼 凉的莽原。。。
张爱玲《金锁记》

第五次,是长白陪曹七巧抽大烟,芝寿独守空房,“今天晚上 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 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 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变态的 月亮,芝寿的恐惧。
第六次, 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 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这里的月亮意味着曹七巧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 结束。并且结尾的月亮呼应开头,锁定小说整体氛围,使 小说意蕴更加深刻。
第四次,曹七巧让长白给自己烧一夜鸦片,不 让他和芝寿同房。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 抽鸦片,取笑可怜的芝寿。“起坐间的帘子撤 下送去洗濯了。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 乌云里有个月亮, 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 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 从云里出来了, 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 是面具底下的眼睛。”——阴郁的变态氛围
第二次,“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 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暗示了家族的、 命运的没落。
第三次,是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长安爬下床来,半
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起 来。竭力地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这 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 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 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长安的月亮,悲哀的氛围。
金锁记》以描写月亮而著称。 作品对月亮的描写,带有作者 强烈的情志,而成为独特的意 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很 强的暗示、烘托的作用。暗示 某种感情、烘托一种氛围。增 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它为读 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体验的 空间。
第一次 ,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 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 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 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在这里营造了作 品忧伤的氛围,导引了小说情节的展开。月亮给 了读者一种时间跨度与框架的感觉,“三十年” 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 间,“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 让读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描写年轻人的月 亮用了两个比喻——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 的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 珠”,比喻新颖,奇特,为年轻人的月亮映上了 一层哀伤。
《金锁记》解析

③文章的重点:长安与童世舫的爱情
童世舫:德国留学回来 文质彬彬 善解人意
·七巧总怕男人是为了家里的钱所以才看上了长安 【"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 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 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长安垂着 头道:"听见了。"】 注:七巧以为自己在保护女儿,实则再让女儿经受痛苦。
②给女儿裹脚:
在当时已经流行正常尺寸的脚的社会背景下,逼迫女儿裹脚,后来 过了一时兴致想给长安放脚,可是脚已经严重变形再也变不会来 了。
原文:
【她瞧着那双脚,心里一动,冷笑一声道:"你嘴里尽管答应着,我 怎么知道你心里是明白还是糊涂?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 大脚,哪里去不得?我就是管得住你,也没那个精神成天看着你。
• “记”—故事:辛亥革命前后在上海发生的故事。 •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
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 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 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 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 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 半条命。” •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 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 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不一样;但她的本性不久便在分家“大会”上暴露了出来 ——哭闹起来 • 她扭着季泽的旧账不放——金钱的欲望早已压倒了情欲,
。 前者才是实在的、牢靠的
5.七巧、季泽相见的第二个场面:
七巧、季泽的两次相见是小说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平 淡的对话下面激烈的内心搏斗,使它们充满一触即发的紧 张。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1/ 5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
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在线阅读]《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金锁记》在线阅读]《金锁记》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4b7ea027284b73f342503a.png)
[《金锁记》在线阅读]《金锁记》读后感范文《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把金钱异化人性的力量叙述的惊心动魄。
文章中“家”——门第森严的姜公馆对曹七巧来说是一座不满陷阱的丛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无辜者变成陷阱的主动设置者。
由于各种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潜滋暗长发展为对金钱的变态追逐。
这是一个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个把自己所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里变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
作者从人性的视角透视曹七巧的一生发现黄金欲可以把一个本属悲剧性的人物演化为一个邪恶的人。
著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小说中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青春、健康——人与地位、金钱——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的倾斜人与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贪婪的兄嫂把她当作摇钱树卖给了高门大户的姜家只能当二奶奶受尽奚落。
她的丈夫是个没有一点“人气”的骨痨病患者坐着只有三岁的孩子那么高。
曹七巧刚到姜家时并不以自身门第的低下而颓丧市井社会的生辣气使她在这个家庭里能够待下去。
然而作为妻子的她却算计着丈夫死后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笔钱去盖自己的黄金屋。
张爱玲没有按照传统路叙述故事而是让七巧很快被高抬为正头奶奶还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变成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子和母亲。
曹七巧本是个漂亮泼辣的女子守着无情无欲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胆热烈的追求小叔子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对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芜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块绿洲。
十年后当季泽满面春风地立在她眼前时七巧心生摇荡死去的梦复活了。
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金锁记是张爱玲女士写的一部小说,关于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金锁记的主要内容简介《金锁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只有名份单却出生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甚至连丫环都讽刺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重要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作者通过三维视角勾勒人物,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加入感觉化的象征和隐喻,成功塑造了现代文学画廊里黄金枷锁下丧失人性的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字:《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塑造;三维视角;矛盾冲突;感觉化意象《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10月,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曾被著名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①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
故事虽是世俗男女婚恋的离与合,一支笔却能深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暗淡。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
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这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所指出来的,套在姜公馆二奶奶七巧脖颈上的枷锁。
②《金锁记》写的是麻油店女子曹七巧嫁给富户姜家残废的二儿子,以青春为代价分到一部分家产。
自从有了这“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赶走了自己曾经爱过的老三季泽,狠心地破坏自己亲生子女的婚姻幸福,自己没有办法得到的也决不让他们得到。
《金锁记》仅仅三万余字,叙写了曹七巧的一生,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是如何在金钱的腐蚀下一点一点泯灭人性变得自私、丑恶和疯狂,她的畸变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痛心,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在初版《传奇》上,有一段张爱玲的卷首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③而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便运用其娴熟的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叙写了麻油店女子曹七巧传奇的一生。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没有简单纯客观地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描写曹七巧,而是同时运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加入了别人眼中的七巧以及她真实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三种视角的互相补充和修正,以及她与身边各种人物的矛盾冲突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曹七巧。
一、三维视角下的曹七巧在谈论自己的文章时,张爱玲曾道: “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④在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时,张爱玲就如同她自己所讲的那样,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让读者在三维视角的对照和定位中把握了立体、完整的七巧形象。
这三重视角分别是:旁人(七巧的丫头小双、七巧大嫂、童世舫)眼中的七巧,现实中的七巧以及七巧的真实心理,三重视角下的七巧形象互相修正完善,一个困于黄金枷锁无法得到爱情也不允许儿女得到爱情而令人同情又憎恶的曹七巧便跃然纸上了。
(一)小说人物眼中的七巧1、丫头眼中的七巧小说一开始便由月光下姜府的两位丫头的对话引出了七巧麻油店女子的身份以及她进入姜家的前因后果。
不长的一段对话,字里行间满眼的不屑和嘲讽,这不仅为小说下文中所发生的一切做了一个逻辑上的铺垫和准备,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姜公馆丫头眼中这位二少奶奶曹七巧的形象。
凤萧和小双短短的一番议论便让读者了解到了七巧在姜府的处境——即便在地位最低的丫头们眼中,七巧也是一个贪图钱财,谈吐粗俗,“低三下四”的麻油店女子,更何况姜府其他人。
2、嫂嫂口中的七巧经过层层的铺叙后,曹七巧终于出场了。
读者这时虽然对曹七巧的出身、行为及其在姜公馆里的地位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对于这个人物真实的状况和思想却依然不够了解。
作者于是着意刻画了曹七巧的外貌着装及其一言一行。
紧接着,叙述者巧妙地借小说里另一个人物的口对曹七巧的言行作了一番评价,这个人物便是曹七巧的亲嫂子曹大年的媳妇。
在与丈夫一同探望过七巧离开姜公馆后,她对丈夫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而这也恰恰是作者对曹七巧的一番言行评价。
同时读者也可以隐约探到七巧出嫁前后渐渐畸变的影子,为下文中她的挣扎、沉沦和人性的扭曲埋下了伏笔。
3、童世舫眼中的七巧通读整篇小说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说前篇对七巧的透视性心理描写居多,而愈到后面愈少,到了七巧为破坏长安婚事而宴请童世舫时,不但没有心理描写,而且七巧本人也成了一个脸都“看不清楚”、“小身材的老太太”。
此时已不是全知视角而已经换成了第三人称人物的有限视角,开始以童世舫的眼光来观察七巧。
读者似乎也随着作者对曹七巧心理描写的减少而越来越不了解她,直到“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此时的七巧令他“毛骨悚然”,读者再次借由世舫的眼睛看到的七巧已经由一个让人同情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的泯灭人性,阴毒可怖的母亲。
面目上的模糊也就意味着她已经泯灭了最后一点人性。
(二)客观审视下的七巧在听完姜公馆两个丫头对七巧的谈论后,紧接着,作者转换了焦点,开始了非常客观的全景式人物描写,读者这才从听人的角度转换到了看人的角度,故事的主人公开始正式进入读者的视线。
接下来,叙述者给读者描述了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
在整个过程中,叙述者极少深入七巧的内心,只是让读者在一旁观看她的表演,对她产生或蔑视或厌恶或同情的心理。
作者将曹七巧彻彻底底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和思考,曹七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与小双口中的二少奶奶无二。
(三)走进曹七巧的内心作者一方面细致描绘七巧的言语、动作,深入透视她的心理,修正读者对七巧形象的把握,以免读者只“听到”其他人物对七巧的负面评论而只见其可憎却不了解她的可怜之处;另一方面七巧的语言,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七巧与读者间的距离,激发读者对她的人生遭遇的同情。
当然,对于作者来说,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她开始深入曹七巧的内心世界,甚至与她的心灵重合,深入剖开主人公曹七巧的内心。
整篇小说中关于七巧的心理描写主要有四处:1.怀念过去在她的哥嫂离开后,她想起了自己出嫁前在麻油店里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些比不得姜家的锦衣玉食,但至少是自由快乐的,而如今,虽然贵为姜家的二少奶奶,但年纪轻轻却要整日守着患有骨痨的丈夫,还要忍受姜家上下对她的嫌弃和排挤。
2.爱情降临小说的下半部开始时,十年世态变迁,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已相继离世,她的苦也熬到了头,分到了家产后,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不久,过去曾经拒绝她的小叔子姜季泽专诚来拜访她,向她倾诉“埋藏已久”的“爱情”。
这使一直渴望爱情的七巧感动不已,对于她此时的心理文中这样描写道: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地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
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
他也老了十来年了,然而人还究竟还是那个人呵!3.识破骗局后来,当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只是季泽骗取她金钱的手段,大怒之下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掷去,打翻了酸梅汤把他赶出了家门。
这时,我们再次看到了七巧的心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
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
单只是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
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逬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
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七巧知道自己此生都要与爱情无缘了,虽然季泽之前拒绝过她,但只要她压住自己的感情,他们至少还能以家人的身份相处,可这次她与季泽是真的彻底决裂了。
季泽的告白让她有了希望,可希望之后的欺骗才让她更加愤怒和痛苦。
这些描写无异于拉近了读者与七巧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七巧往后那疯狂而恐怖的行为有一份赦宕的心。
毕竟,她也只是一个无法拥有爱情的可怜人。
4.临终叹息通读小说后,我们可以发现,从七巧识破季泽的谎言、真正对他死心后,她的行为开始逐渐变得乖戾和疯狂,同时作者也几乎不再对七巧进行心理透视,使读者无法了解到七巧的内心,似乎也暗示着七巧的心灵慢慢开始扭曲、让人无法理解。
直到小说最后七巧的生命即将终结时,作者才又让读者看到了七巧的内心。
此时的七巧早已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妪,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眼看自己“滚圆的胳膊”变成了“骨瘦如柴的手臂”,幻想自己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可终究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她流下了痛苦而又无奈的眼泪。
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对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及儿媳芝寿百般折磨。
她那疯子般的审慎与机敏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恐怖。
可这种恐怖手段本身就是曹七巧拼命恢复自信心时,支撑自己灵魂的法宝,所以她终究是个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个可怜的弱者。
此时的心理剖析恰好产生了一种人们常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效果,原本沉浸于七巧憎恶中的读者突然又一次走进了七窍的内心,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于是心中的怜悯同情再次被唤起,而那份憎恶却淡下去了。
同时,叙述者通过这一段文字,将七巧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清醒认识告诉读者,也是将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恰恰促使读者开始了对七巧悲剧人生的思考,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这就是七巧,一个被命运玩弄,又玩弄命运的人。
总体上看,叙事者一面纵观全局,以全知视角出现,对故事中的人与事做全景式描写,另一方面一旦描写聚焦于某个人物的行为与意识,便转向限制叙事,叙事者自行隐退,作者与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由远及近。
叙述者有意的通过焦点的自由转移让人物进行互相观察,使读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
二、矛盾冲突虽然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运用非聚焦手法,以全知叙述者的口吻对七巧的扭曲畸变进行了客观到几乎漠然的记述,但在记述中聚焦始终对准人物,不但主人公七巧还有其周围对她的畸变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季泽以及深受她迫害的女儿长安和儿媳芝寿。
而那些与之不相干的人或物却很少铺述。
(一)爱情纠葛在整篇小说中,作者不光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里进行了透析型描写,同样描写的还有与她一生中关系密切的几个人,首先是导致她爱情幻想破灭的姜家三少爷季泽。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季泽的心理描写放在小说前半部分他与七巧调情之时,让读者一开始就洞悉了季泽的真实想法,一方面为七巧把爱情幻想放在季泽身上感到不值从而同情七巧,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季泽试图用感情套取七巧的钱做出了解释和铺垫,让故事剧情发展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