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金锁记》评析

合集下载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

阅读思考题:
1、简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
2、谈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3、小说《金锁记》的思想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扭曲的人生,苍凉的意境
——《金锁记》赏析
以女性的观点审视女人在大家庭衰微破败过程中的沉浮,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是张爱玲的小说的关注点。作为一个来自旧家庭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受的处境,所受的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的冷漠的目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这就是中篇小说《金锁记》中套在姜公馆二奶奶七巧脖子上的枷锁。
主题:中篇小说《金锁记》,一发表就被傅雷(迅雨)誉为“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小说为现代文坛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性格极端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一个正常的女性在情欲得不到满足及金钱的诱惑下,产生的性格畸变,是一部女性情欲研究的范本。
内容:主人公曹七巧,是曹家麻油店的门面姑娘,被攀高枝的父亲嫁到了望族姜府,给患有“骨痨”的姜二少爷作妾,受尽叔伯妯娌、甚至女佣的鄙夷和轻蔑。生了一对儿女后,夫妻生活名存实亡,她对风流倜傥的三少爷姜季泽打情骂俏,但是这位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荒唐虽然荒唐,但是却对这位由姨太太扶正的嫂子严守礼数。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终于在这个公馆中赢得了新的生存地位,在分家大典上,撒泼耍横,为自己扒进了大量的财富,分家独立门户。不久,把自己的那份遗产挥霍净尽的姜季泽登门要求重叙旧情,她怒不可遏地赶走了觊觎她的财产的三少爷,从此也就成一个含垢忍辱的失意少妇,变成了一个刻毒的婆母,一个黄金的奴隶,一个扑灭人间幸福和和谐的虐待狂。她给儿子长白娶亲、教他吸鸦片,以便在身边羁留住这个唯一可以亲近的男人,逼迫他供出夫妻间的秘闻,向亲友传播,使媳妇一病不起。被耽误到30岁的女儿和留德归国的童世舫谈起恋爱了,尽管女儿为了恋爱已经戒绝了鸦片,她还是在宴请童世舫的席间轻描淡写地诬蔑女儿正在吸鸦片,从而不动声色地破坏了女儿最后一次的结婚良机。最终曹七巧把女儿和生命里唯一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永久地留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内,完全丧失了母性和人性。曹七巧的堕落史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容,对于金钱的欲望使她身不由己地由被虐待、到自虐、最终发展到虐待自己亲生的儿女,这个畸变的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家庭制度下女性、母亲的历史,和男权社会中女人的生存状态。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金锁记》的叙事结构独特,时空跳跃自如,展现了张爱玲高超的文学造诣。

她以曹七巧的一生为主线,穿插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同时,张爱玲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她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金锁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以及金钱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外,《金锁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尤其是曹七巧这个形象,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读者既同情她的遭遇,又对她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人物塑造的成功,也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独特艺术
风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独特视角。

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恨关风月——解读张爱玲《金锁记》

恨关风月——解读张爱玲《金锁记》

恨关风月——解读张爱玲之《金锁记》人性之恶与善常常为人们所道。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却是完整的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是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其中的女主角曹七巧,在命运的不公正中逐渐就去,自私,卑琐,冷漠,虚伪,变态。

张爱玲的这整部创作渗透出一种悲凉的阴气,虚假的爱情,形式般体制的婚姻,自尊上的挫折,一切的一切都让曹七巧陷入无爱无义的冰冷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年少时的美好梦幻,纯真,透明。

但在它破灭后,将现实看得越发的通透,趋于让人无法接受乃至颠狂。

张爱玲在描述这种心理时不惜用那及其冷酷的心,将一切痛苦的枷锁都套入了“曹七巧”这个人物上。

曹七巧也曾是个有“爱”之人。

“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但是她却是嫁给了一个“残废的人”。

这些所谓的“爱”瞬间都转换成了恨。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七巧从最开始的不是为了钱到后来的只为了钱,一切的转变翻天覆地。

霎那间,人性中的所有的欲望都凸显出来了。

他们在兽欲,生物性,习俗的挤压下沉沦。

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彻底流失。

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

七巧,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后,便想在物质上来平衡她那已经畸形的心理。

她一生都是为了“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锁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得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

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

她自己也已经被黄金吞噬,她的青春,她的爱情也都被黄金扼杀了。

她是担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变态的姜老太太。

在自身得不到情欲和爱情满足的情况下,女人心里一直隐藏的积蓄许久的嫉妒如火山般喷发。

她嫉妒所有人的幸福,以至于亲手扼杀了儿子长白,女儿长安的爱情。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2)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镜子里的竹翠帘子在十年的时光里褪了色,一副金绿山水屏条换成了她丈夫的遗像。

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用影视作品的手法展示时光的流逝,如此巧妙老道的笔法,实在是令人惊异而叹服!除了张爱玲,怕是再无人能做到了。

丈夫和婆婆先后去世,要分家了!七巧终于熬出了头!戴这些年的黄金枷锁,也没啃到黄金边子,以后就不同了,她就要当家做主了!尽管她不满意九老太爷的分家方案,尽管她不愿意三爷得了几件老太太的首饰,尽管她把儿子也拉出来展示她的孤儿寡母,坐在那里捶胸嚎啕大哭的数落,终究还是按原方案分了家,孤儿寡母再一次让人给欺负了!只是她不可能认识到,欺负她的不是别人,是她自己贪婪的心。

分了家的七巧总算过上了几个月安生日子,和姜家各房很少来往。

如果不是三爷的突然造访,她也许就是这样守着春花秋月了。

虽然分家那天得罪了他,他似乎并不介意。

他来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她想要探究的。

他的到来,让她又感受到了骨子里一种叫“小女人”的东西。

她喜欢和他打情骂俏,只有和他在一起,她才能“越发笑得格格的”。

在她的笑声里,三爷开始向她告白,为了她,他和家里的那个好不起来;为了她,他才拼命的在外头玩,败光了家业;为了她的名声,他不得不管住自己,躲避着她;他只是要她知道这些,不图别的,只消她知道这些,也就不枉费了为她所受的半辈子的苦心。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是她想了多少年的事啊!他不再是远山中的云雾,他就在她身边,看得见,还摸得着!她和他“原来还有今天!”这就是了!她来到姜家,就是为了要与他相遇相爱!绝不是为了钱,这是命运的安排。

此刻,她是满心欢喜的。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几乎要接受上苍对她的恩赐,以补偿这些年来,她为他所忍受的苦楚!可是,她忽然想到了姜家人的厉害,她要用钱来试探他的真心。

当她确定三爷是“筹之已熟”来哄骗她卖了地,去买他的房子,“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来。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最近一直在看张爱玲的小说。

尤其喜欢《金锁记》。

感觉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简直要活了,一个出身卑微、饱受歧视冷眼、婚姻不幸的女子,被赤裸裸的情欲与财欲迷住了心窍,终至心理严重扭曲,疯狂地折磨自己的亲人,亲手断送了一对子女的幸福。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

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能够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述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联和大致的状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还有描写七巧出场的一段话,也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先声夺人。

记得里面这样描述的,“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一一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了一一不欺负我们,欺负谁?’”一个口齿伶俐,尖酸刻薄的曹七巧跃然纸上。

虽与红楼中的凤姐身份悬殊较大,但性格颇为相似。

小说的亮点是一直以月亮作为喻体,开篇就提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把月亮比喻为铜钱,暗指为金钱疯狂了三十年的女主角,更是引申出一段陈年的让人心碎的故事。

再深刻一点,暗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纸醉金迷的历史背景。

文中不止一次将月亮与金钱联系到一起。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张爱玲把月亮也写活了,而且紧紧扣题。

让人不禁有阅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赤金的脸盆,如黄金的枷锁,困住了故事中女人的一生。

小说里写到七巧为了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幸福,而夜夜召唤儿子为他烧鸦片烟,还不停地打听小两口的夫妻密事。

这时候也描述到月亮,“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狰狞的脸谱。

”这里“狰狞的月亮”隐喻七巧已经严重扭曲变态的心理,如同面目狰狞的恶魔、疯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评价“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诚宽厚的历史家”。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形象。

她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笔触,刻画一些旧女性形象,她们总是浸透着太多的不幸,从上层的太太小姐到下层的丫头佣人,从新派的知识女性到封建的旧时女子。

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琐碎的物质世界中,常常处于封建制度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之间,为了金钱、欲望,虚荣而近乎疯狂。

她们各有各的特点,惟一的共性就是生活在男权主义、家庭主义的笼罩之下,受压迫与虐待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改变。

张爱玲的悲剧性创作意识铸就的女性悲剧人生。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是这样一部令人叹息的悲剧作品。

七巧的青春、爱情和对生活抱有的一切积极美好的幻想因为父权社会的畸形婚姻、畸形经济、畸形家族而被一点点无情的消磨和撕碎。

便只剩下最赤裸裸的畸形的人性。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生出无数畸形的女人。

因为女人是水,天生脆弱。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是这些女性的典型。

她作为封建社会下层出身的女子,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得到金钱,逼迫她嫁进豪门、攀附权贵。

这个无实质的婚姻和勾心斗角的封建家庭牢笼,把她生命中的情感都葬送了,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最后沦为金钱的奴隶。

这种变态的心理让她认为,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她探听儿子房事,逼得儿媳自杀,破坏女儿恋情,子女的幸福
被她一一扼杀。

《金锁记》通过对衰败旧家庭的描绘,把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毒害在曹七巧身上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小说末尾作者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句带有时间延续性的话语,说明了曹七巧是当时婚姻制度摧残下的女性典型,而这样的不幸女子、不幸婚姻还将继续延续。

由此可见,在“存天理,灭人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自由,没有地位,永远为男性附庸品。

在《金锁记》当中,曹七巧的女儿姜长安也深受封建家长制毒害。

傅雷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姜长安作为一个被家长制“训练有素”的女性典型,在曹七巧的变态心理的管制下,她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接受曹七巧对她幸福的毁坏,成了家长制的牺牲品。

在长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家庭女子的脆弱是普遍的,家长制让她们只有默默无闻地去承受与担待。

姜长安的人物塑造是张爱玲对封建意识和封建家庭毒害女性更有力的批判。

男权的中国旧式社会,女人永远没有地位更没有能力思考或者决定自己的命运。

七巧嫁给先天瘫痪在床的男人,嫁入门不当户不对的豪门,也嫁入一个即将网住她所有灵魂所有人生的金碧辉煌的牢笼。

这是悲剧的第一层。

没有温存的爱、没有激情的性。

年轻的水一样的女人一夜夜独自面对,不会拥抱她的是动物或者是石头,一潭死水。

要独自面对的还有永远难以抑制更难以发泄的欲望、难以抵制更难以抗拒的纸醉金迷,所有可能预料的和不可能预料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