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可持续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人 们对 旅游 环境 的认 识一 开始 只局 限 于传统 的 自 然 环境 和生 态环 境 , 随着旅 游业 的 不 断发展 , 者 学
们逐 渐认 识 到设 施 接 待 能力 ( 常 称 为 社 会 经 济 通 环境 ) 旅游 地文 化 习俗容 纳能 力 ( 和 通常 称 为社会 文化 环境 ) 的重 要性 , 很少 有人 把 资源 和服 务管 但 理纳 入旅 游环 境 来 看待 , 因 是学 者 们通 常 只顾 原 虑 了旅 游 会带来 的 环境 破 坏 , 不 知旅 游 环 境 是 殊
维普资讯
第 2 6卷第 4期 20 0 6年 7月
云南师 范大 学学 报
J , n r l r o Unv r i y
V o. 6N o 4 12 .
J1 06 u .2 0
旅游 承载 力 的理论 体 系 。 1 1旅 游环 境承 载 力的基 本概 念 .
旅游 环境 : 游 环 境 承 载力 通 常被 称 为旅 游 旅 承载 力 , 我们 首先 必 须 明确 的是 指 旅 游环 境 对 游
客 的载流 量 , 因此 , 在研 究旅 游承 载力 时 , 最重 要 、 最基本 的是弄 清楚 什 么是 旅 游 环 境 , 旅 游 环 境 把 特 别 提 出 来 , 以 科 学 的 界 定 。 自从 莱 佩 奇 加 ( a a e 于 1 6 提 出旅游 承载 力 的思 想 以来 , L p g ) 9 3年
旅 游 业 的 载体 , , 它 才是 旅 游 业 的 最重 要 之 根 本 。 显 然 , 游 环境 和旅 游 业 发 展 经 营 之 间是 “ ” 旅 水 与
“ ” 关 系 , 旅 游 环境 的重 要 地 位 不 加 以科 学 鱼 的 对 认定 , 弄不 清 楚 旅 游 承 载 力 到 底指 何 物 。正 是 就 基 于 以上 认识 , 们 不 妨 假 定 , 游 就 是 由“ 游 我 旅 旅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与拓展

第 32 卷 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32, No.6 Jun., 201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
叶龙浩 1,周 丰 2,郭怀成 1,高 伟 1,何成杰 1,王翠榆 1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摘要: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模型,提出流域系统优化调控方法,并应用于沁河流域。通过 承载力核算模型计算出 2015 年和 2020 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当系统动力学预测的 2015 年和 2020 年经济发展规模高于承载力时,通过约束条件中工业企业排放浓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 率、水资源利用率、尾水回用率等 4 项调控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经济发展。 结果表明:沁河流域应该优先调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2015 年,执行工业污水排放二级标 准,收集率须达到 71.4%以上,优化后的经济规模阈值为 475.6 亿元;2020 年,执行工业一级 标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须为 78.4%以上,相应地经济规模阈值为 816.0 亿元。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可持续性;系统动力学;系统优化;沁河流域
1 引言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状态下某地区水环境所能承受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增长阈值[1], 在环境管理、资源利用[2]、土地耕种[3]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技 术、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等密切相关[4],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也 是流域可持续性的重要判据[5]。然而,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测度以及基于此的流域系统优 化调控成为一类研究难题 [6]。目前,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测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对水环境承载力状态进行评估[7-10]; ② 基于系统动力学或优化模型 方法计算特定状态下的水环境承载力 [11-13]。对于第一类方法,主要通过对评价指标赋权, 以指数形态分辨水环境所处的综合状态,计算和操作过程相对简洁,可重复性强,是目前 应用较为广泛的量化方法[14]。但该类方法的缺陷是预测能力较差,主要作为鉴别手段而非 调控手段[15]。考虑到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体系中,涉及的因子众多[16],反馈关系复杂,大 量的数据交叉重叠,主次互相隐合,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7]。为此,针对环境承载力 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分析、剖析系统所有要素的因果 反馈关系[18,19]。相比而言,其优势在于:① 从“社会—经济—环境”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承 载力;② 将复杂的系统逐步分解,使模型建立成为可能;③ 允许开展相应预测工作。尽 管如此,对复杂系统的合理简化以及参变年代美国提出流域管理以来,强调以流域方法为基础,采用流域分析 的途径,在流域尺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来维系、保护和恢复水环境及水生态系统完整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黄龙核心景区为例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黄龙核心景区为例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地旅游景区也迅速崛起。
然而,过度开发和游客大量涌入造成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景区的环境资源,研究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九寨—黄龙核心景区为例,探讨其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和对策。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其知名度不断提升和客流量持续增加,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游客数量激增使得景区的交通负荷急剧增加,道路交通拥堵严重,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大量游客进入景区后,对景区的垃圾处理、厕所设施、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这些方面的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而且,游客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光体验,经常踏入景区禁止进入的区域,无意中破坏了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针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有几个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应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增加道路容量,优化交通流量,以减轻景区交通负荷。
其次,应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减少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应加大对厕所设施、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游客教育和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定的意识,减少游客对禁区的非法进入。
此外,景区管理方还可以考虑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每日入园人数,以减缓景区环境的压力。
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实行了限流措施,每日限定游客数量,这样不仅能够保护景区环境,也能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此外,景区管理方还应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通过发展环保旅游和精品旅游,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制定更为严格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以确保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漓江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
为了保护漓江的环境,研究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势在必行。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其环境质量和旅游质量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在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该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旅游需求。
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并包括了桂林市七个乡村的风景区。
内外两个景区中,以外景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
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以山、水、洞、峰四大景观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相辅相成。
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有的生物种群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此外,当地历史文化遗址,如阳朔西山石刻、宝象寺等也吸引了一部分文化旅游者。
然而,随着漓江旅游的火爆,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过量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了生态破坏,如水质污染、河道淤积、岩石环境破坏等。
游客的大量涌入不仅扰乱了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大量排放的废水、垃圾和尾气直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为了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需要对漓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水文学特征等自然要素的研究,以了解漓江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同时,还应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其次,需要对漓江的人文环境进行研究。
包括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
了解当地社区和游客的需求和态度,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需要对漓江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漓江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然而,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活动对漓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压力。
因此,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景区生态环境健康与稳定的能力。
漓江是一个多样化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森林、湖泊和湿地等多个生态要素,其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因此,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需要全面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特征。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漓江的喀斯特地貌,如千层峰、黄布倒影、象鼻峰等,这些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漓江还拥有梯田、湖泊以及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其中部分物种属于濒危或受保护物种。
因此,在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必须考虑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必要性。
其次,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流量和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漓江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国内外的旅游团队。
游客的涌入给漓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垃圾排放、景区破坏、水污染等。
同时,大规模的游客流量对当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游客数量对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然后,可以通过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评估游客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从而为景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稻城亚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观 上 必 然 要 求 在 进 行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规 划 设 计 时 对 旅 游 开 发 强 度 及 其 可 能 引 起 的 环 境 负 荷 做 慎 重 考 虑 。 在 对 稻 城 亚 丁 旅 游 资 源 进 行 介 绍 的基 础 上 , 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环境生态承载量、 资源空间承载量 、 心理承载量 和经济 承载量对其旅 游环境 承载量进行测 量 , 针 对 测 算 结 果 提 出相 应 的建 议 。 关键 词 : 稻城亚丁 ; 环境生态 ; 承载量 ; 旅 游 资 源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3 1 ; X 3 2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8 1 4 1 ( 2 0 1 3 ) 0 3 —0 2 8 0 —0 4
Ana l y s i s o n To u r i s t En v i r o n me nt a l Ca pa c i t y o f Da o c he ng Ad e n LI AO Ta o , ZHANG Xu e— me i
稻 城 亚 丁 的旅 游 环 境 承 载 力 分 析
廖 涛 , 张学梅
( 成都大学 a . 旅 游 文化 产 业 学 院 ; b . 科技 处 , 四川 成 都 6 1 0 1 0 6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满足旅游活动所需的资源供给能力。
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漓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河流、堤岸、山体、植被和动物。
其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漓江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例如,水污染、土地开垦和野生动物走失等问题都在不断加剧。
为了探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评估漓江地区的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接受范围内,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承载的最大游客数量。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漓江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多少游客,以及游客的行为和消费习惯。
并根据环保要求、安全标准、健康指标等相关指标,计算出合理的旅游容量。
其次,要评估漓江地区的资源供给情况。
资源供给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山水、植被、动物等,而社会资源包括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设施。
通过对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漓江地区是否具备满足游客需求的资源供给能力。
第三,要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
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最大负荷。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水平和土壤质量等指标,来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荷情况。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人为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最后,要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万艳芳201302411101【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
如此一来,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游环境承载力的进程、科学内涵、特征、功能、组成体系及成就与不足,并预测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承载指数;持续发展注:文章主题的确定来自于今年国庆节三峡大坝旅游区免费新规的出台,带动了游客“井喷,以及去年黄金周因人气太旺而发生游客滞留事件的九寨沟景区,使我不能忽视旅游环境超载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自己对环境承载力知识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我了解旅游承载力的决心。
首先进入中国知网,选择文献全文,输入“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进而出现大量关于旅游承载力的文献,然后挑选需要的材料即可。
引言随着国内旅游业市场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本文将综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一)国内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最早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赵红红(1983)在《城市规划》中,对“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刘振礼和金健(1985)的“特定区域旅游规模”之研究,对旅游容量问题从概念体系和计算方法上行进了最初尝试。
保继刚(1986)在系统阐述旅游习境承载力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颐和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并计算其大小,提出了宏、微观两方而的调控措施。
丁文魁(1988)在其所著的《风景名胜研究》中认为,风景区容量的测算指标是一个复合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单位规模指标、风景区的最大可容量、风景游览空间和设施总而积、周转率高峰日容量、年容量等。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我国学者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有所关注,但仅仅处于初步的理论认识和相关概念的引进和介绍层次上。
除了保继刚对颐和园进行了量化研究外,大多数学者还只是从理论上认识和研究该问题。
(二)国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过程。
承载力起源于马尔萨斯时代。
马尔萨斯是首先发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而承载力这个词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 E. 弗胡斯特(P. E. Forest)于1838年提出,并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
旅游环境承载力一词由拉佩芝(Lapage)于1963年提出,当时没有做深入研究。
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后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学者逐渐增多,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二. 旅游承载力的科学内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完善。
较具代表性的是崔凤军(1995)给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他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的人数,它是由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交易性和可控性、存在最适量和最大值等特征,同时又是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
并将容量划归为承载力的一个分量(即为承载力中的资源空间承载量)并结合实证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旅游承载力指数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
三.旅游承载力的特征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部流动与输入输出而形成的开放系统,其结构、组成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绝对的变动性。
因此,它对于旅游经济的支持能力也具有双重性,即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系统对旅游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阑值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绝对的变动性—短期的波动和长期的显变。
建立在这种特征环境系统之上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特点:(一)客观性与可量性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信息诸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不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反映旅游系统结构组成特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在量和质两种规定性方面的客观性,并可以通一定的手段来把握和计算。
例如某一独立景点在一定时段内(指没有经过大规模改造的时段)所能承载的旅游者数量的闭值保持相对稳定,且这一阑值具有可量测性。
(二)变易性由于人类对旅游环境系统施加作用,如增设新的旅游景点,或由于系统本身的运动变化;因降水增加而引起的湖泊水面旅游面积扩大,均会引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上述两例均为承载力的增加)。
因此,旅游环境系统在结构组成上的变化,反映在承载力上,就是在量和质两种规定性的变动;质的规定性上的变动表现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改变,在量的规定性匕的变动表现为指标值大小的改变。
(三)可控性人类对旅游环境系统实施改造必须在充分掌握其运动规律和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因此根据一定的需求和目标,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适度改造,例如改变旅游资源品类和数量,从而使旅游环境承载力在量和质两方面朝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我们把它的这种特性称为可控性,但这种可控性是有限度的。
显然,改变旅游地的性质即它所承受的旅游活动类型变化所造成的旅游承载力值的变动最为显著。
(四)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最大值或称饱和承载力,是旅游承载的极限,超出此极限值则视为超载。
长此以往,旅游环境系统会遭到质的破坏。
最适值或称最佳承载力。
此点值既能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功能发挥最适,又不会导致“疲劳一态。
经济收益也比较理想,因此旅游规划人员对它最感兴趣。
四.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2000 年以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逐步走向细化与深入,在理论研究方面,不仅是站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且逐步开始对各分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类型来看,不仅对一般意义上旅游地的生态承载力、心理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不同类别旅游的承载力及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承载力有所涉猎。
综观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的研究,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图1 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结构图(一)生态环境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是指生态环境自恢复能力所允许的游客数量。
其函数式:EEBC=MIN(WEC, AEC, SEC, EEC)函数式中,EEBC—环境生态承纳量,取决于4个分量值:◆WEC—水环境承载量(以水面为主要旅游资源.取WEC=水环境容量/人均废水产生量,不以水面为旅游景点或不构成主要环境要素,则取无穷大);◆AEC—大气环境承载量(对于不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取无穷大;产生大气污染时,AEC=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人均废气产生量)。
◆SEC—固体废弃物作用产生的容纳量。
◆EEC—自然植被(土壤)承纳量,取决于自身接受践踏并恢复的能力,须通过现场监测获得数据SEC—固体废弃物作用产生的容纳量。
(二)资源空间承载量(REBC)由于旅游者对风景(旅游资源)的欣赏具有时间、空间占有的要求而形成的某一时段内(如一天)的游客承载数量,称为资源空间承载量。
其计算公式为:REBC二资源空间曾,面积/人均基本空间标准其中基本空间标准因地而异,不同民情、不同游览项目的值不同,它的求得是比较和社会调查的结果。
(三)心理承载量(PEBC}心理承载量主要表现为居民心理承载量和游客心理承载量,即他们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人/天)和旅游者心理承载量—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
实践上,后者与资源空间承载量(REBC)具有量上的一致性,因为空间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是游客对于密度空间的承受标准,因此我们这儿讨论心理承载量主要针对当地居民而言。
游客的过度密集导致的当地居民排斥心理.主要来源于由此引起的交通拥挤、物价指数上涨过快、商品供给不足、社会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过强、占用过多(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生存空间等)。
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地可以视为无穷大.但一般的景点旅游或多或少地与当地居民点联系,因此调查确认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不容忽视。
(四)经济承载量某一旅游地综合承载能力大小还取决于旅游经济条件,即满足旅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
图2所列的五大要素中.主导因素(基础因子)是投资的强度和规模。
其中组成经济承载量五大要素如下图所示:图2 经济承载量五大要素构成图经济承载量主要包括主副食供应、旅馆床位、水、电、煤气、热力、电话、交通车辆、停车场等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其计算公式为:DEBC=1}fIN(DEBCi,DEBC2.·…DEBC})式中,DEBC__经济承载量(少、/日); DEBC——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经济承载分量,DEBC}=Si/D;;S——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量/ } ) : D;——第i种要素的人均日需求量(量/人·天)。
五.旅游承载力理论的不足进入新世纪,人们更加注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用量化的结果来指导旅游业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不难看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待完善和发展。
其一旅游环境学家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体系和测量模式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主要为单因子的承载力模型为主,对于具有一定综合性质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的较少。
其二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实践指导方面尚不成熟,包括不同类型的旅游地甚至若干同一类型的旅游地都需要各自匹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才能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符和。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还有较大的发展和研究空间。
六.总结与展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实践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滞后性。
(一)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达成了一定共识,但仍存在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识到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概念仍未明确界定,较权威、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