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龙门石窟的旅游开发及问题与对策

龙门石窟的旅游开发及问题与对策周六上午一二节11金融4班李伦20112884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6公里。
这里两山巍峨对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阙”,故古称“伊阙”。
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
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脚下,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龙门石窟的管理现状和旅游服务质量,我们进行了实践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编制了调查问卷,向游客、导游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实地观察考察了景区的环境、设施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1.游客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游览体验比较满意。
其中,游客最满意的是石窟内的石刻艺术品,认为其艺术价值较高。
另外,游客也普遍认为石窟的管理比较规范,景区设施比较完善。
2.导游服务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导游的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有部分导游在介绍时没有做到科学、客观的解说,还有一些导游对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游客无法全面了解石窟的价值。
3.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龙门石窟的人流量较大,但景区的管理措施不够完善。
比如,在游客集中期间,部分游客违规进入石窟,对石刻造成了破坏。
此外,景区内的垃圾桶设置不足,有些游客在景区内随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1.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导游在石窟解说时应更加专业,提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
建议景区加强导游培训,加强对导游的管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
2.管理问题分析:由于人流量大,景区应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增加警示标识,加强监控,严格控制游客进入石窟的数量,减少对石刻的破坏。
同时,增加垃圾桶的设置,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3.改善景区设施:在景区内增加休息区域和饮水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和补充水分。
4.提升石窟保护意识:加强对游客的讲解,普及石窟的保护意识,提醒游客不要触摸和刻画石刻。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我们了解到龙门石窟在游客满意度、导游服务质量和管理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建议景区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改善景区设施,并提升游客的石窟保护意识。
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发展策略研究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一、引言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重要的石窟艺术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以佛教为主题的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其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西南部,始建于公元前494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后梁、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兴衰,形成了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窟龛群。
石窟内壁以佛教题材浮雕为主,精美绝伦,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三、保护与传承(一)修复与保护龙门石窟属于综合性的文物保护项目,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保护。
首先是加强石窟结构的安全性,定期检查修复石窟结构,防止其进一步受损。
其次,对于浮雕和壁画进行修复工作,以恢复原貌。
同时,要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文物鉴赏教育,提高广大市民对石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是必要的。
通过高精度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将石窟内部的结构及其壁画、浮雕等内容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建立数据库,以方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立体的欣赏体验。
(三)传承与教育加强对龙门石窟的传承与教育是重要的任务。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传承机制和教育项目,通过举办石窟艺术研究、展览、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参与,为龙门石窟的传承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持。
同时,应该加强对石窟文化的普及,开展市民教育,提高公众对石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四、可持续发展(一)旅游资源开发龙门石窟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具备巨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通过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提供合理的交通、餐饮和住宿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同时,合理安排游览路线,加强游客导引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龙门石窟风景区旅游资源利用保护现状浅析

龙门石窟风景区旅游资源利用保护现状浅析摘要:龙门石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雕像众多、龛窟雕饰细腻逼真闻名于世,石窟风景区内赋存有地下热水、温泉群等其他旅游资源。
本文分析了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并对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龙门石窟地下热水温泉开发利用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6公里。
这里两山巍峨对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阙”,故古称“伊阙”。
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
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1 风景区旅游资源现状1.1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与云岗石窟、敦煌奠高窟齐名,系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开始营造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连续营造四百多年。
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精美,尤以龛窟雕饰著称于世。
现有窟龛2100多个,浮雕、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600块,造像10万余图1 龙门石窟尊,最大的高达17.4m,最小的只有2 cm。
石窟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潜溪寺、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唐字窟、看经寺等十余处。
最著名的景点为奉先寺,寺中主像卢舍那佛高17.4 m,身披通肩袈裟,面容丰满,神态温文慈祥,是龙门石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2 白园、香山寺白园坐落在龙门东山,占地数亩。
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墓地,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
园内奇石假山错落有致,环境十分优雅。
香山寺建于龙门东山,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奇特,主要景观有石楼、九老堂、乾隆御碑亭和蒋宋别墅。
1.3 伊河伊河发源于栾川县西部的伏牛山区,经嵩县、伊川后流经龙门山口,穿伊阙而入洛阳,由南向北流去。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然而,作为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也面临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作用。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历经多代的兴建和扩建,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形式。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栩栩如生,绘画技法精湛,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政府投资和保护机构建立为了保护洛阳龙门石窟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这些资金用于修复和保护石窟内的佛像、壁画等文物,同时也用于改善石窟周边的环境,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
2.文物保护法律和规定制定在保护洛阳龙门石窟过程中,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用于规范文物保护工作。
这些法律和规定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科学修复和保护技术应用为了保护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和壁画,科学修复和保护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数字化技术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等装备,可以更有效地修复和保护石窟内的文物,同时也降低了修复对文物本身的损害。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为其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国内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兴趣不断增加,石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的增加带动了周边饭店、旅行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文化教育的推广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为文化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和各种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和公众参观龙门石窟,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形式传播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知识。
洛阳龙门石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洛阳龙门石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被称为“东方石窟艺术的博物馆”。
然而,由于属于天然山洞开凿而成,又处于夏季最高温度达到40℃以上,冬季最低温度则可能低至-20℃以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老化、环境破坏等问题,导致文物的脆弱化、褪色、龟裂等自然痕迹的形成,甚至出现耐受能力低、纹饰模糊、质地变硬等损伤。
因此,为了保护好龙门石窟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龙门石窟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出龙门石窟的环境特点及其对文物的影响,为其后续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具体来说,本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龙门石窟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对龙门石窟内的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照明度等环境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其环境特点。
3、对不同季节及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流量超标等对龙门石窟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4、针对龙门石窟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和改善措施。
5、最后,结合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以便后续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龙门石窟环境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搭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和分析系统。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采集数据:使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对龙门石窟内环境的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照明度等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噪和滤波、异常值处理等预处理工作,减少因数据错误导致的误差。
3、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龙门石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环境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其环境特点并作可视化呈现。
4、监测分析:对人流量、贡献物品存放位置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其对石窟环境的影响。
龙门石窟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旅游市场调研报告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龙门石窟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
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尤其北魏题记中的“龙门二十品”最受人青睐,成为魏碑书体之精华。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龙管委)是洛阳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单位,主要职能是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园区社会事务和农村工作,并行使洛阳市直属26个委局授权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
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园区以“质量强省”和“质量立市”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贯彻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手段,实施体制机制创新、遗产保护研究、旅游经营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四轮驱动,实现了科学健康的发展。
龙门石窟景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龙门石窟景区门口的商业街存在着商铺杂乱、商业气息浓重、具有景区特色的商品过少。
针对这一弊端我们应该做一下整改:首先,进行商业区的规划,把商业区规整化。
旅游纪念品可以针对龙门石窟的时刻艺术设置一个专门的商店,商店中不仅仅摆放商品而且要有标牌,标牌上对商品进行简单的介绍,让游客明白自己买的。
加固龙门石窟周围护栏,将景区内所有护栏统一造型,修缮南边的石桥和入口外石桥,护栏修筑成莲花造型,更能体现佛教色彩。
在龙门石窟内加装消防设施,在东部景区更应该加装,可以设在厕所处,便于利用。
让周围村民加入景区建设,使卖食品的流动村民有固定的位置,如在景区需要人力资源时,可以使村民加入,使他们也得到利益,就会大大减少村民的随意性。
龙门石窟景区调查报告

龙门石窟景区调查报告
根据最近对龙门石窟景区的调查,以下是一些结果:
1.景点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自2018年以来,该景区的游客数量增长了20%。
2.大多数游客为家庭或朋友组成的小型团队。
许多游客来自中国其他地区或海外。
3.参观所需的时间为2-3个小时。
游客对景区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雕像、壁画和佛教文化方面。
4.许多游客认为景区的价格合理,并且值得一游。
但是,一些人认为场地内的购物中心价格有点高。
5.景区设施齐全,包括餐厅、休息区、公共洗手间等,游客可以在此区域内购买食物和纪念品。
6.景区的导游服务很好,并提供了多种语言翻译服务。
7.从交通上看,景区距离市中心约10公里,但城市中的公交和出租车可从市中心轻松前往。
总的来说,龙门石窟景区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并体验到佛教文化的传承。
景区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交通到设施设备应有尽有,是游客喜欢的地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龙门石窟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它的环境承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龙门石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到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签: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
1 概述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南郊,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论,结合旅游实践,可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敏感区,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对旅游人数进行限制,实施小规模旅游,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景区人民早日实现脱贫,达到致富的目的。
但是,生态旅游对于龙门石窟这样的AAAAA级景区来说,在实践中受到大众旅游的挑战。
2007年5月3日,龙门石窟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17.6%。
[1]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目标容量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结合大众的旅游特点,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对一定范围内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应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评价
旅游容量是指旅游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2]。
关于承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是指在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某种个体的最大数量[3]。
后来这一概念经变异和衍生,逐渐应用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3]。
通过对上述概念进行演变和派生,逐渐出现一个具体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风军[4]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当代人以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的数量。
通过对比国内外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国内外通过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国外是以游憩体验管理概念为出发点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侧重点是控制环境影响,当非直接(管理游客)繁荣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
我国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其侧重点主要是以控制游客人数为目标,游客人数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化模型的过程中也是最终的指标。
从总体上来看,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我国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旅游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
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分为四个层次:①第一层(评价因素):包括客观层次、主观层次和主客观层次。
②第二层次(评价标准):资源时空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承载力(当地居民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管理承载力。
③第三层次(评价标准-指标):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自然景观资源的空间敏感度、时间季节承载力、市政设施容量、道路交通容量、风景旅游服务设施容量、水质及大气质量等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等生态特征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等。
④第四层次(评价内容):开放空间大小(包括土壤面积、水域面积)、地理地质情况、植被种群的类型、景观旷奥度评价指标、可旅游时间占全年的比例、给排水设施和条件等内容。
4 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相关测量公式
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旅游景区或者旅游景点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
旅游承载力研究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旅游承载力概念。
国家旅游局(2003)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的附录A中,就是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旅游承载力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EEBC)、资源空间承载力(REBC)、居民心理承载力(PEBC)和经济承载力(DEBC)。
以下是有关承载力的相关测量公式。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m1×
生态环境承载力(EEBC)+m2×资源空间承载力(REBC)+
m3×居民心理承载力(PEBC)+m4×经济承载力(DEBC)(m1m2m3m4分别代表生态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设施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权重)。
4.2 旅游日空间承载力公式C=∑Ci=∑XixZi/Yi,其中:C: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是各个分区(景点)日空间容量的总和;Ci:第i个经典的空间容量;Xi:第i个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第i个景点的基本空间标准,即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览空间;Zi:第i个景点的日周转率。
4.3 日设施容量公式C=∑Ci=∑XixZi/Yi,其中,计算日设施容量的方法与计算日空间容量的方法基本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公式对旅游地的旅游容量进行量化,进而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法,该方法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5 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分类评价与分析
由于资源、数据的限制,本部分主要对旅游资源的容量进行讨论。
设施容量
和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的两个方面,本部分主要对空间容量进行研究和分析。
旅游者在旅游地游览的过程中,其欣赏旅游资源,需要占有时间、空间,进而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形成旅游承受量。
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在空间方面对旅游者进行限制,与旅游者自身的感知容量进行复合而成的概念。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对日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
“通常采取下列指标(路线法)对游人的容量进行计算:以每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算,5-10平方米”。
①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现在取最小值5平方米。
线路(面积)容量法计算公式: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5=5526(人)。
②如果选取中间值,取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7.5平方米。
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7.5=3684(人)。
在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到发展地区的经济问题,我们期望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的最大值进行科学分析。
龙门石窟现有景区步道面积为9210平方千米,黄金周期间,人数众多,人均占有步道面积按2来算,则景点的瞬时容量为:27630/2=13815(人)。
下面继续对龙门石窟最大容量进行分析计算,从自然地理容量(PCC)算法的角度进行考虑。
景区游览公共面积A=人行栈道3000平方米+游道7050平方米=10050平方米。
V/A:每位游客所需要占用的面积,龙门石窟的步道在下比较平缓,应当介于10-3之间,设其占道容量为3.5平方米/人。
Rf:日接待人次。
营业时间为(早上8:00到晚上5:00点,计12小时)/景区游客平均逗留时间(3小时)。
故此,龙门石窟的人员周转人次为4。
自然地理容量PPC=A÷V/A×Rf=10050÷3.5×4=11486(人)。
6 结论
目前,确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论。
本文对龙门石窟的容量通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力求接近龙门石窟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纵观上述计算,龙门石窟的景区日容量是13815人次。
但是我国很多景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黄金周时期,景点旅游人次激增,而在旅游淡季,景区旅游设施缺乏利用。
在2007年5月2日,据旅游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龙门石窟的日游客人数为3.5万人次,远远超出最佳日空间容量,因此,有必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缓解黄金周对景区的压力,将游客出游时间平均安排在一年之中。
而且,各个景区也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要严格控制景区在一段时间的进入人数,合理安排,优质规划。
在有关环境容量方面,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应当是一个动态值,它随着环境时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通过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建立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不断接近适时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局信息中心.
[2]王衍用.关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管见[J].旅游学刊,2001(4).
[3]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钟挈夫.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刘滨谊.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J].规划师,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