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和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都广泛存在。

当有机化合物参与燃烧过程时,会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和产生气体。

本文将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机制、燃烧的影响以及与它相关的环境问题。

一、燃烧机制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参与其中。

当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时,氧气分子会与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和氢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产生热量和光线。

例如,燃烧甲烷(CH4)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H4 + 2O2 → CO2 + 2H2O反应发生时,甲烷的碳原子与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氢原子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燃烧的影响1. 能量释放: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是一种高热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可以用来加热、照明、运输等各种方面。

人类利用有机物燃烧产生的能量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 产生气体:有机化合物燃烧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硫氧化物(SOx)。

这些气体对人类健康和大气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3. 环境问题:大量有机化合物的燃烧会导致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地球不断升温,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也构成威胁。

三、环境治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意识到有机化合物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1. 排放控制:通过加强排放标准和控制技术,限制有机化合物燃烧排放物的含量和浓度。

例如,大型燃烧设备如发电厂必须安装高效的除尘设备和脱硫装置,以降低污染物排放。

2. 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新的燃烧技术,如低氮燃烧技术、烟气回收技术和排放控制装置等,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3. 减少依赖: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有机物燃烧产生能源的依赖。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知识清单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知识清单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知识清单一、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是指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点众多。

首先,它们的种类极为丰富,目前已知的有机物数量远远超过无机物。

这是因为碳原子能够形成长链和环状结构,并且可以与氢、氧、氮、硫等多种原子结合,从而产生无数种不同的分子结构。

其次,有机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多数为液态或气态。

再者,它们一般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此外,有机物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且反应往往较为复杂,会有副反应发生。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最外层有 4 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

此外,碳原子还能相互连接形成链状或环状结构。

2、常见的官能团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包括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酮羰基()、氨基(NH₂)、酯基(COO)等。

3、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同分异构现象分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等。

例如,丁烷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乙醇和二甲醚互为官能团异构。

4、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对其性质有重要影响。

例如,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乙烯是平面结构,乙炔是直线结构。

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1、物理性质(1)溶解性: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但醇、醛、羧酸等一些含羟基、醛基、羧基的有机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2)熔沸点:有机物的熔沸点一般较低,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如高级脂肪酸、脂肪等,熔沸点较高。

(3)密度:大多数有机物的密度小于水,但也有一些如溴苯、硝基苯等密度大于水。

2、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有机物可以发生燃烧氧化,如烃类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科普小知识

一氧化碳科普小知识

一氧化碳科普小知识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碳与氧
元素结合而成。

它是一种燃烧产物,常见于燃烧不完全的有机物质,如煤、木材、汽车尾气等。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具有高度的毒性。

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这种物质比氧气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阻止了氧气的输送,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

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侵入人体时,会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轻度中毒症状;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侵入人体时,可以导致昏迷、中毒甚至死亡。

由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们难以察觉其存在,因此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事故。

为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室内用具燃烧时保持通风良好,不要在密闭空间内使用燃气炉、暖气等。

2. 定期检查燃烧设备,确保燃烧充分、无泄漏。

3. 不要长时间在车内等封闭空间内使用暖气。

4. 在烟囱、排气管等通风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修理。

5. 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情况。

总之,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高考碳的知识点

高考碳的知识点

高考碳的知识点在此文中,将为您介绍高考中与碳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碳的基本性质、碳的化合物、碳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将对您在高考化学考试中的备考和解题有所帮助。

一、碳的基本性质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6号元素,原子序数为6,原子量为12.01。

碳的电子排布为2, 4,具有4个价电子。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见的存在形式有炭、石墨、金刚石等。

碳具有导电性较差,能形成多种化合价态,形成的化合物非常广泛。

二、碳的化合物1.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和其他元素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存在广泛,包括石油、天然气、橡胶、塑料、蛋白质等众多物质。

高考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式的绘制和性质的理解都是重要的考点。

2. 碳的氧化物碳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并参与碳循环。

一氧化碳在高温下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的碳酸盐,具有还原性。

三、碳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大气、陆地、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碳的进入、存储、释放等环节。

碳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四、碳的应用碳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碳在电池制造中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储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汽车和体育器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活性炭被广泛用于水处理、环境保护和防毒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您对高考中与碳相关的知识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的掌握,了解碳循环与环境的关系,并关注碳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

努力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相信您能在高考化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您成功!。

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

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

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碳的主要化合物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强烈的毒性。

它主要由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地球大气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温室气体之一。

3.碳酸盐:碳酸盐是一类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碳酸钙(CaCO3)、碳酸钠(Na2CO3)等。

碳酸盐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

4.碳单质:碳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

碳单质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导电性,广泛应用于珠宝、润滑剂、导电材料等领域。

二、碳的主要化合物的应用1.一氧化碳的应用:一氧化碳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冶炼金属、生产化学品等。

此外,一氧化碳还用于制作二氧化碳灭火器、碳素墨水等。

2.二氧化碳的应用:二氧化碳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碳酸饮料、制冰、制冷、灭火等。

此外,二氧化碳还广泛应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气体控制等领域。

3.碳酸盐的应用:碳酸盐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石)、玻璃制造、化工生产(如制碱、制酸)、农业(如肥料、杀虫剂)等领域。

4.碳单质的应用:碳单质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珠宝、润滑剂、导电材料等。

此外,碳纳米管还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

综上所述,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涵盖了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碳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别是什么?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2.习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毒性哪个更强?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更强,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定义与范围: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及材料合成等,涉及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包括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新戊烷、一氯甲烷、甲醛。

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而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醚、酯等难溶于水。

烃、酯的密度通常小于水,而多类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大于水。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包括烯烃、炔烃、苯酚及其同系物、含醛基的化合物和含不饱和碳碳键的其他有机物。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酚类、含醛基的有机物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共价键是相邻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强烈作用,键参数包括键长、键角和键能。

极性是指物体在相反部位或方向表现出相反的固有性质或力量。

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机反应类型: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加成、消去、裂化、还原、氧化、加聚、缩聚和置换反应等。

有机化学的发展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在1806年由贝采里乌斯首次提出,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

德国化学家维勒的实验成功合成尿素,打破了“生命力”学说,使有机化学的研究范围扩大。

这些是有机化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在实际学习和应用中,还需要深入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具体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co,co2,voc的单位

co,co2,voc的单位

co,co2,voc的单位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和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

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单位及相关内容。

一、CO(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常常由于燃烧不完全而产生。

它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器进行监测和测量。

CO的单位为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这个单位表示在一百万份空气中,有多少份是CO。

CO浓度的高低与空气质量直接相关。

高浓度的CO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二、CO2(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常常由于燃烧和人类活动而产生。

CO2是地球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CO2的单位为ppm、ppb(parts per billion,十亿分之一)或者百分比。

这些单位表示在一百万、十亿份空气中,有多少份是CO2。

CO2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三、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一类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常常来源于化学品、建筑材料、家具和日常用品等。

它们会释放出刺激性气味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VOC的单位为ppm或者mg/m3(毫克/立方米)。

这些单位表示在一百万份空气或者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多少份是VOC。

高浓度的VOC 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发慢性疾病。

CO、CO2和VOC的监测和控制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工业生产和车辆排放等领域,应使用有效的排放控制设备,减少CO和CO2的排放量。

在室内环境中,应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低的建筑材料和家具,定期通风,并使用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中的VOC。

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CO2排放。

例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在家庭中,可以节约用水和用电,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知识清单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知识清单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知识清单一、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通常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通常被归为无机物范畴。

有机物的特点在于其分子结构中通常包含碳氢键(CH),并且多数有机物能够燃烧。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最外层有 4 个电子,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也可以形成链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2、共价键的类型(1)σ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其电子云重叠程度较大,键能较大,稳定性较高。

(2)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其电子云重叠程度较小,键能较小,稳定性较低。

3、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现象是指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包括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

(1)构造异构碳链异构:由于碳原子的连接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位置异构: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2)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当双键两侧的碳原子上连接的两个原子或基团不同时,会产生顺反异构。

对映异构:具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存在对映异构现象。

三、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1、结构式用价键表示出分子中每个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的式子。

2、结构简式将结构式中的碳氢键和碳碳单键省略,一些官能团用特定的符号表示。

3、键线式只表示出碳骨架以及官能团,用线段表示碳碳键,拐点和端点表示碳原子。

4、球棍模型用球代表原子,用棍代表化学键,形象地展示分子的空间结构。

5、比例模型按照原子的相对大小和空间位置关系制作的模型,更能直观地反映分子的空间结构。

四、常见官能团的结构1、羟基(OH)羟基直接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酚。

2、醛基(CHO)醛类化合物中具有醛基,如甲醛(HCHO)、乙醛(CH₃CHO)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一氧化碳和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二. 重点、难点
1. 从CO和CO2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这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 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和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三. 具体内容
本节内容围绕一氧化碳和有机化合物两个重点。

首先,我们要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1.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都可以由碳和氧气反应得到,他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2. CO的物理性质因其是气体,所以要和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比,主要是它的密度和溶解性?那么,有哪些收集方法呢?
3. 化学性质因其和氢气、碳的化学性质类似,所以要对比记忆。

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实验装置有哪些不同点?为什么?实验顺序应怎样?为什么?对比三大还原剂都有哪些不同点?
其次,作为有机化合物,应掌握:
4.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例?
5. 简单的有机物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 还需要掌握的有机物:酒精、醋酸,分别有哪些知识点?
7.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组成元素?对工业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例1] 2.8克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跟5.8克某种铁的氧化物完全反应,这种氧化物是()
A. FeO
B. Fe2O3
C. Fe3O4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物的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例2] 下列物质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同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
①甲烷②木炭③氢气④石蜡⑤酒精⑥一氧化碳⑦甲醇
A. ①④⑤⑦
B. ①③④⑤⑦
C. ②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A
解析:考虑元素守恒。

[例3] 已知A、B、C、D是四种化合物,甲、乙、丙是三种单质:A是含碳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A、C、甲、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C___________;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2)写出物质C与丙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H4;CO2;O2;H2;CO2 + C 高温
2CO 。

解析:对于碳的化合物的特点进行总结。

[例4] 如下图,某气体X可能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气体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A、B两个洗气瓶,试回答:
(A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作干燥剂,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X气体是(填化学式,下同)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X气体是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X气体可能是
答案:H2;CO;CH4或CO、H2或CH4、H2或CH4、CO或CH4、CO、H2。

解析:注意从元素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5] 如下图所示,该装置有洗气、检验及储气等多种用途。

(1)若用此装置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时,在锥形瓶内应该盛放的试剂是
(2)若要验证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内应该盛放的试剂是
(3)若用来收集气体,当气体从b端通入时,能收集到的气体可以是;若用来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则瓶中应盛放____,气体应从____端进气。

答案:石灰水;石灰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例如:氢气;水;b。

解析:对气体的三种收集方法和除杂、检验方法、操作进行总结。

[例6] 某学生为了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完成
解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分析甲烷中的元素组成。

[例7] 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该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可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A. 只含碳、氢元素
B.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有机物燃烧的问题,写出化学方程式,应考虑元素守恒。

[例8] H 2、C 、CO 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铜发生反应,共同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______色,参加反应的H 2、C 、CO 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答案:红;1:3:14
解析: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1. 下列三个化学方程式:X +Y 加热2Z ;2Z +O 2点燃2X ;2CuO +Y 加热
2Cu +X ,则X 、Y 、Z 一组正确的化学式为( )
A. C 、CO 、CO 2
B. CO 、CO 2、C
C. CO 2、C 、CO
D. CO 、C 、CO 2
2. 连续发生小煤窑爆炸,造成人员死亡和受伤的恶性事故。

引起爆炸的气体主要是( )
A. 氢气
B. 一氧化碳
C. 甲烷
D. 二氧化碳
3. 人体呼吸的过程有以下四个环节,一氧化碳中毒阻碍了下列环节中的( )
A. 肺的通气
B.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D. 组织内气体的交换
4. 为防止污染空气,下列气体中,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氢气
B. 氧气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5. 某化合物R ,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
3O R +点燃
O H CO 2232+,则R 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C 2H 6
B. C 2H 6O
C. C 2H 4
D. C 2H 4O 2
6. 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 拨打急救电话120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7. H 2、O 2、CO 2、CO 、CH 4五种气体中,① 能燃烧的是____,② 能支持燃烧的是____,③ 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的是____,④ 有毒的是____,⑤ 常用作还原剂的是____,⑥ 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⑦ 不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⑧ 密度大于空气的是_____,⑨ 点燃时产生蓝色火焰的是______。

8. 用化学式填写:
① 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______,② 酒精____,③ 干冰______,④ _____俗称熟石灰,⑤ ______俗称生石灰。

9. 请根据图示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基本反应类型,并填写物质有关的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反应,利用了CO 的________性。

(2)用碳和氧化铜炼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反应,利用了碳的_____________性。

10. 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和揭幕战在汉城兰芝岛上举行,世人瞩目的足球场下面填埋着汉城人15年的垃圾,垃圾产生的沼气为足球场提供部分能源。

(1)沼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

①把秸杆、杂草等废弃物放在密闭池中发酵可以产生沼气;
②沼气的应用对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
③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
④点燃沼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

11. 在不断通入一氧化碳的条件下加热Cu和CuO的混合物5g,反应完全时,称得残渣4.2g,求原混合物中铜和氧化铜的质量各为多少?
12. 下列各组气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
A. H2、CO2
B. H2、CO
C. CO、CO2
D. H2、O2
【试题答案】
1. C
2. C
3. C
4. C
5. B
6. B
7. ① H 2、CO 、CH 4;② O 2;③ H 2、CO 、CH 4;④ CO ;⑤ H 2、CO ;⑥ CH 4;⑦ CO 2;⑧ O 2、CO 2;⑨ CO 、CH 4。

8. ①CaCO 3;②C 2H 5OH ;③CO 2;④ 2)(OH Ca ;⑤CaO
9. ① 2CO + O 2 点燃 2CO 2;化合反应;可燃性;② C + 2CuO 高温 2Cu + CO 2↑;置换反应;还原性。

10.(1) CH 4 + 2O 2 点燃
CO 2 + 2H 2O ;(2)①②③④
11. 1g ;4g 12. B
【试题解析】
1. 重点注意:第二个反应中Z 和氧气反应,说明Z 具有可燃性;第三个反应中Y 和氧化铜反应,说明Y 具有还原性,用排除法选择。

3. 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止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所以血液无法输送氧气。

4. 一氧化碳只用排水法收集,不只因为其污染空气,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密度和空气太接近,所以排空气排不尽。

5. 原子守恒。

6. D 中的方法会接通电源,会引发电火花,容易引燃而爆炸。

9. 对比一氧化碳和碳的化学性质。

11. 利用差量法,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是氧元素的质量0.8g ,然后除以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反求氧化铜的质量4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