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的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就必需有企业的参与。

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加强我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目标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制订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修改、完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形式,结合我州州情和我院多年的课程开发基础,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模式、步骤与具体要求。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确立课程改革方案时,必须进行战略思考、战术研究,系统设计、重点建设,进而协调与课程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使开发的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达到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目标:1.开发主体多元化。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因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由“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

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3.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4.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必须做到工学结合,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5.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其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开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这一明晰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指明了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学院多年改革的基础,借鉴国家示范院校课程开发方法,针对市场、面向就业,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技术课程重新定位,进而推进其它课程的改革,从全方位、全过程着手,依据社会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构建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与教学实施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培养毕业就能上岗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形成了共识:

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开发上要解决好:以产品、项目、服务为载体,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能力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环境、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学习领域。

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为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组织管理,学院成立院长为组长,以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以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和系部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主任委员,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教学专家为成员的教学专家委员会具体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各专业成立由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任主任委员,专业带头人为副主任委员,系部负责人和教学专家为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处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程序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形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结合学院已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综合各种因素,创新一套可操作的,适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

课程开发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相关因素,分析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工作,选好切入点,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具体程序为: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设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监控。

(一)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

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即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在汇总分析行业企业人才

需求调查表(见附件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见附件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情况在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客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阶段是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应明确构建的模式的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所服务的企业和行业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用以指导实践的框架和模型,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文本式样见附件四),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是课程开发系统设计。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就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这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都必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基础。所以进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然后依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确定周密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

(二)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改革调研(见附件三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查表),了解行业、企业各技术岗位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要求及素质要求(包括在工作中使用哪些工具,仪器等)。通过专业建设改革调研,分析原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专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要求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2)。

本步骤就是要借行业企业专家的脑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成必须以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要有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校内专家参加。

第二步: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小组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开发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3)。

本步骤主要是进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开发。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实践经历资深的专业教师,在“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基础上,梳理、归类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载体,凝练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能力,形成行动领域与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提交行业专家评审。其中,职业行动能力域作为学习领域目标表述的依据,行动领域作为学习领域任务陈述内容的依据。

第三步: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研讨和评审,确认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的内容;

本步骤主要是将上一步骤形成的专业职业行动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交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学生经过三年培养在掌握这些职业行动能力后,是否能胜任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行动领域是否能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职责任务;完成这些典型工作是否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工作,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步:由教学专家和教研室教师进行决策设计的环节,将典型工作以及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转换为学校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和课程实施方案(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0)。

本步骤主要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有实践经历的资深专业教师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载体)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对载体进行分解,进行学习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排序。课程设计中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即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培养目标充分反映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学习者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门类的划分要与工作领域相对应,课程结构是工作结构的一种映射,设计成果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标准、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根据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本阶段的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有实践经历的资深专业教师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载体)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和“如何评价”等问题并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学习领域纵向排列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对载体进行分解,进行学习情境方案设计,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5)、和顶岗实习方案设计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7)。

第二步:由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教师组成课程设计组进行决策设计,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分析表设计的教学情景教学论进行再加工,转换为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表》(见

人才培养方案表6)和课程标准(见附件5: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这一阶段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将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等问题。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参照系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而不是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下的知识体系,要关注的是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关系,是教法和学法等,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其设计成果是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

(三)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

进行课程总体设计,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技术课,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课程系统整体设计是要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决策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教学,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要做好以几项工作:

1.在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订适应本专业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将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划分为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四大系列来设计。

(1)基础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能力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

(2)专业领域课程: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知识。

(3)素质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

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等,在全院各个专业开设,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与健康外,其它均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开设;

(4)拓展领域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2.制订基础领域课程标准,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领域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程服务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标准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内容,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综合性课程。

3. 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贯彻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实施课程标准首先是确定课程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其次,是进行课程设计,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把学习领域的内容划分为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实现知识的重构,这一工作过程要体现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4. 设计拓展领域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

拓展领域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拓展领域课程的设计要根据相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的要求设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来实现。

5. 设计素质领域课程,制订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素质领域的课程是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学

生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和专业综合素质而设计的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两类。素质教育课程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素质教育活动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为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一个平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补充开展的,其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专业特点、行业文化特点和服务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特色开展系列的专业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

6.设计以专业教室和工学结合学习岗位为代表的学习环境。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结合学习岗位”建设。应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加强相应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

7.设计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校本教材。工学结合课程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传统课程和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教师是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应根据工学结课程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课程系统整体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接受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成为具有本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又有职业迁移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四)设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工作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控和调控之下。向着确定的目标有序的运行,是实施宏观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设计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为适应课程建设需要的组织管理保障系统。

1.建立由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处与教学督导系统相结合,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为重点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体系。

2.建立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范,使教学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系统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规范体系:制定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具体要求》、《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考试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使整个教学活动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教学过程监控主要通过听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考试等实现监控目的。

3.建立教学评价监控系统,教学评价监控系统要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建立起以学生评价为中心,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评学、专家评教评学、毕业生跟踪调查、校企合作单位评价、毕业用人单位评价方式全方位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

通过设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监控,为课程改革和实施保驾护航,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成果的验收与实施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最终成果表现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各类成果的验收方式是;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填写《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见附件六),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由专业负责人填写《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表》(见附件七),报系部审核,再报教务处审核,最后经学院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课程标准由课程任课教师起草,经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修改通过后,报教务处审批后组织实施。

(三)课程总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由课程任课教师设计,通过说课程方

式进行演讲,经教学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实施。

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奖惩

七、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附件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附件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附件三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查表

附件四校企合作协议文本式样

附件五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式样

附件六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

附件七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表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篇一: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某公司与某学校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

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一)推进科研合作 (二)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四)共建服务平台. 1、师资共享,定向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授到企业为员工培训,讲授园林基础知识。 2、工种鉴定,双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工种鉴

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20120911

XX职业学院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办学的理念,为拓展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校企合作是指学院(各系处室)与国(境)内外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就业、招生、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先进技术信息平台,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重点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合作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守法经营、按时交纳国家及地方的税费、按时交纳学院规定的各种应缴费用。 第二章合作 第五条合作原则。校企合作应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企业,企业以经营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的互动原则。坚持“企业应达到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员工素质等目的;学院应达到增强教学实力,促进产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的互利原则。 第六条合作目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学院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实施企业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服务能力;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招生就业渠道。 第七条合作条件。 1.校企合作的企业必须是进行了国内工商注册的法人单位,应属国家和地方的支柱产业企业或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具有持续提供同类产业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好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 2. 校企合作的项目应符合学院的定位和发展需求,基本符合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设备仪器的配置条件,合作企业提供的设备、技术、管理应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提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科研平台。 3.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不能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和技术;也不能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占有的学校资源量与其产、学、研项目效益明显不相一致;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 第八条合作形式 1.“订单”合作模式。学院或系部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保证不低于90%的“订单”学生就业;坚持“严格选拔、双向选择”的原则,既考虑合作企业的要求,也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合理选拔和淘汰培养对象,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开展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兼顾与融合,形成“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避免因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能面过窄,导致转岗困难;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院为主完成,专业课由企业为主负责完成,学生的院内实训环节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学院派人参与管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2. 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真正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根据上级有关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编制了《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2、紧紧围绕我校的行业特色,发挥电力技术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 3、立足电力做强,面向社会做大,多方积极联系,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真正贯彻落实,抓出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领导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工作部。 组长:xx 成员:xx 办公室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建章立制工作。 2、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 3、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三、校企合作目标 1、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2、做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3、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3-5-7 12:33:34 被阅览数:1103 次 来源:实验实训管理中心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信息、营销、管理、培训等,并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双向介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组织机构 (一)校企合作委员会 该机构是常设机构,由学院院长担任主任,委员由各系主任(院长)、管理人员、教师、企业负责人、行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校企合作战略,筹集合作资金,发挥联合优势,加强校企联系,协调校企双方的互动,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发展。 (二)校企合作办公室 该机构为常设机构,是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决定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 (三)校企合作项目组 该机构为非常设机构,随项目立项而建,随项目结束而终止,项目组成员1~5人,其中1人为组长,由院、系、部或校企合作办公室指定人员担任。 三、校企合作的任务与方式 (一)校企合作的任务 1、合作培养师资: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锻炼教 师,项目实施过程经人事处认定,列入我校教师实施3+2双师建设计划。 2、合作建设专业:各专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举办讲座,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实训指导等。合作探索教学改革,积极开 展“订单式”等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 3、合作进行校园环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用于学校环境改善、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 4、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 5、合作培训:合作开展各类技术、管理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一级、二级项目两类。 1、一级项目 (1)合作培养、培训人才。 (2)合作生产。 (3)合作研发与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办公室联系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4)综合方式:集培训、生产、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项目。 2、二级项目 (1)企业赞助技能、体育、文化等比赛项目。 (2)建立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接收我校学生实习。 (4)企业捐赠:包括奖学金、图书、设备、软件以及其它总值一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捐赠。 (5)二级项目若合作金额超过30万元的,必要时可申请为一级合作项目。项目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认定。 四、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的原则与程序 (一)、引进企业到校内原则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一、目的 培养门窗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公司及本行业技术人员满足率低和人才储备等问题,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原则 1、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社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可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可在合作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缓解招工压力并能够适当储备人力资源。 2、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人力资源需求方,学校为人力资源供给方,校企合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形式,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职责 1、校方负责招生、学生素质教育,按要求向企业输送需求人才,提供教育培训场地并不断扩大办校规模和影响力。 2、厂方负责就业、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技师和学生实习基地,根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耗材等。

四、合作方向 1、专业方向可分为生产技能、市场管理、计算机三大类 2、专业细分(生产技能)电焊工、扳金工、油漆工、机床工等 (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策划等 (计算机)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办公应用等 五、合作方式 1、推进技术改善合作:学校拥有较广的科研方面人脉资源,可以与公司共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在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原料方面的实验与改进等。 2、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3、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六、操作模式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艺术设计学院环艺专业2014年度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总结及修改

环艺专业2014年度校企合作 项目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总结及修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艺术设计与建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年,至今已有九届毕业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现有在校学生308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我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专业之一。 2014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依托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深圳市点木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珠海崇德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派雅(澳门)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先歌游艇制造有限公司”、“珠海市三原色室内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强化完成实践教学、参与社会生产事务工作。 一、与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项目执行情况 顶岗实习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合作方式,与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接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 因此根据合作协议内容以及我校校企合作相关制度规定,我院与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并就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展合作,利益共享,同时由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0名学生分两批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时候严格遵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与实习单位合作成立顶岗实习管理组织,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对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实习计划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与澳门派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积极沟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部门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以办公室、教学秘书、学工秘书及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安图县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校企合作是学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与国内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机构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招生安置处,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调校内合作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及管理;

(三)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及统计、总结等工作; (四)负责对校内合作单位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履约实施情况; (五)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它事项。 第二章合作 第四条条件 (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 促进教学、提升科研水平,带动学校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 (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 1、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或技术; 2、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

3、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 第五条审批 (一)提出申请 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部门在与意向合作单位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前,需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 (二)审查 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校企合作项目初审后,提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查,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部门职责进行相应审查。 (三)批准 校企合作项目审查后,提交校长审定通过,由校长代表学校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后生效。 第三章管理 第六条日常管理 每学期末,对口联系部门应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上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登记。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样本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

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须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进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经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信息、营销、管理、培训等,并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双向介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组织机构 (一)校企合作委员会 该机构是常设机构,由学校校长担任主任,委员由学校各科室主任、管理人员、教师、企业负责人、行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校企合作战略,筹集合作资金,发挥联合优势,加强校企联系,协调校企双方的互动,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发展。 (二)校企合作办公室 该机构为常设机构,是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决定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 (三)校企合作项目组 该机构为非常设机构,随项目立项而建,随项目结束而终止,项目组成员1~5人,其中1人为组长,由学校或校企合作办公室指定人员担任。 三、校企合作的任务与方式

(一)校企合作的任务 1、合作培养师资: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锻炼教师,项目实施过程经学校认定,列入我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 2、合作建设专业:各专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举办讲座,开展实习、实训指导等。合作探索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订单式”等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 3、合作进行校园环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用于学校环境改善、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 4、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 5、合作培训:合作开展各类技术、管理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一级、二级项目两类。 1、一级项目 (1)合作培养、培训人才。 (2)合作生产。 (3)合作研发与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办公室联系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校企合作方案

沈阳安达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贵校合作可行性报告 一、校企合作前景 (一)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1]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在我国还是首次。理解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二)校企合作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都有长处,也曾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明显不足。师带徒制度的不足是“少”和“慢”;企办校制度的不足是辐射面窄,被动办学、社会贡献率受限。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也克服了其不足,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这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四)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

校企合作研修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研修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校企合作研修平台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申报省级校企合作研修平台建设项目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迫切需要 XX市2014年全市实现GDP超过1261亿元,较上年增长10.48%,经济呈稳步增长。加快经济强市建设步伐,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市”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XX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为我校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XX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资源十分丰富。XX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和对老企业改造重组,如招商引进的XX公司(XXXX公司),又如老企业改造重组的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省重点生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XX科技工业园、XX经济开发区增加员工45000余人。未来五年,随着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入驻XX工业园区的企业将达到800余家,需要高级技术员工约19000人。XX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和制造产业,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创造了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为我校建设省级校企合作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巨大空间。

(2)申报省级校企合作研修平台建设项目是“兴工强市”的客观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XX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市的经济发展还是落后于全省先进地区,更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中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工业企业70000余家,有近26万在岗技术工人,可是,就是在一些技术力量较强、人才比较集中的企业,高级工的比例也不到11%。汽车产业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就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原来的XX省汽车制造厂就坐落在XX,2003年被XX公司收购后建成全国最大的以工程搅拌车为主打产品的生产基地,产值连续五年翻番,2014年仅XX公司(XXXX公司)产值就突破200亿元。目前,我市汽车及相关制造产业持续保持在每月发布3000个需求职位这一规模上,并一直呈上升趋势。高级销售、高级维修等人才开始捉襟见肘,维修配件经理、维修站服务经理等新型人才也急速升温。《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及相关产业作为我市新型工业的重点,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标”,这无疑需要一大批高层次高质量的技术工人,而目前我市技工的水平和技工学校的培训状况,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因此,确定我校为省级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单位,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领先”和“兴工强市”的战略要求,是发展我市经济的迫切需要。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管理规定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管理规定(草案) 为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 及时更 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条 教务处负责研究、规划和指导全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作。 第二条 教务处作为学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日常管理机构, 负责受理校企 合作开发教材的立项申请、结项申请、印制、出版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开发范围 第三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申报应为我校开设的能够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 课程的教材,包括新编教材和修订教材。 第四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要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 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 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开发要求 第五条 鼓励教师在现有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 着力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任 务(案例) ,将新方法、新内容、新规范、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尽量减少验证性 实验,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 第六条 推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邀请行业、 企 业人士一起探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为教材编写的内容。 第七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 结合目前新的形势, 采用 一体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围绕经 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并参照大中小型企业技术工人实际操作, 从 2 生产实际出发, 以专业技能为主线, 有针对性地介绍本工种职业道德与安全生产 以及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 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 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 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以下是XX整理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一根据《**技术学院2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推 进我院校企合作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20**年度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 原则,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和 创收创效能力提升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不断提高合作质量,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努力开创我院校企 合作新局面。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筑巢引 凤,吸引企业积极主动与我院合作;科学规范,巩固成果, 共建或通过其他形式合作的企业稳定在200个以上,力争年内建成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0家,实现互利双赢;积极创建 市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提高认识,营造校企合作工作的良好氛围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现代

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结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共赢的 实际,形成全院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招生就业指导 办公室要做好政策宣传,理清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理念、体 制机制和工作状态,将校企合作工作的职责分工进行梳理, 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协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网站作用,及时将国家政策、工作动态和 取得的实效进行宣传推广。 各相关部门和系部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部门校企合作 工作安排,定期对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同 时要加大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宣传。 建章立制,完善校企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 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专业为基础”的工 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全面开展。 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性 文件。做好年度工作安排意见,对全年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并组织实施;研究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逐步规范 校企合作的程序、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配套的考核 办法;探索制定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评选标准,做到工作有章 可循,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各系部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合作工作中的 职责、任务、目标,完善学生实习的管理办法与管理教师的 工作职责等考核制度,逐步形成规范性的校企合作制度文件。

2020校企合作方案书

校企合作方案书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策划目的:……………………………………………… 三,策划背景:……………………………………………… 四.目标受众分析……………………………………………… 五,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 六,预算与收益……………………………………………… 七,组织结构及职责…………………………………………… 八.预算…………………………………………………………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自己的宣传和营销基地。 二,策划目的: 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三,策划背景: 1,一方面社会发展速度快,公司面临竞争,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社会上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而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新的知识指导,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 2,校园内有独特的背景,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利用。 大学校园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很多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教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管理方面都很有理论上知识的指导,理论上涉及到很多最新的模式和管理案例。大学们思维也很活跃,也很有想法,易于创造。

最新版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合作计划书 项目名称: 校企合作 组 长: 小组成员 电 话:

目录 一、目的 (2) 二、原则 (2) 三、职责 (2) 四、合作方向 (3) 五、合作方式 (3) 六、操作模式 (3) 七、实施步骤与细则 (4) 一、目的 培养门窗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公司及本行业技术人员满足率低和人才储备等问题,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原则 1、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社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可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可在合作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缓解招工压力并能够适当储备人力资源。 2、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人力资源需求方,学校为人力资源供给方,校企合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形式,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职责 1、校方负责招生、学生素质教育,按要求向企业输送需求人才,提供

教育培训场地并不断扩大办校规模和影响力。 2、厂方负责就业、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技师和学生实习基地,根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耗材等。 四、合作方向 1、专业方向可分为生产技能、市场管理、计算机三大类 2、专业细分(生产技能)电焊工、扳金工、油漆工、机床工等 (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策划等 (计算机)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办公应用等 五、合作方式 1、推进技术改善合作:学校拥有较广的科研方面人脉资源,可以与公司共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在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原料方面的实验与改进等。 2、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3、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六、操作模式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

学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

河南省电子科技学校 《校企合作工作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我校校企合作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特制订以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基本任务 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二至三家专业对口、相对稳定有实质性合作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其基本任务是: (一)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每届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不少于半年。 (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实践锻炼和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现资源共享,定期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和现场实践。 (四)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编制、教材编写。 (五)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推介工作。 (六)共建实验、实训室和生产车间。 (七)力所能及地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 (八)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九)其它方面的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为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我校办学实际和特点,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订单培养”模式。即按合作企业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共建实验实训室。学校与合作企业或基地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同参与生产、科研和技改项目,共同培养合格员工。 (三)培训互动模式。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利用企业生产现场,为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 (四)准捐赠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为企业的新产品(或软件)进行推介,学校可以使用企业的新产品(或软件)辅助教学;或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组建生产与教学工厂,用于企业产品研发和学校学生实训。 (五)互派专业技术人员模式。人力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和现场实践体验; (六)共建培训基地模式。双方共同建设培训基地,为行业、企业、区域提供培训服务,参照股份制办学模式,按双方人、财、物出资的比例,按比例分配经济收益和承担经济风险。 四、管理与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