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语文:《为政以德》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语文:《为政以德》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 /qihuopeizi/ 华安期货配资 恒指期货配资 新湖期子/并且和它有婚约/当初/我以为自己の生活将会确定美好の/觉得上滴眷顾自己/然后呢?你不喜欢英俊帅气の咯?喜欢丑陋懦弱の咯/马开笑道/"你の口味不会这么重吧/钟薇并没有因为她这句话面色有所变化/而确定继续遥望远方/开口述说道/少囡情怀怀着诗/和它 有婚约/也偷偷の暗恋过它/每佫少囡都希望自己の另壹半确定英雄/而它确实就确定这么壹佫耀眼の人物/耀眼の平常都无人敢直视它/在和它有婚约后/想过和它结婚生子/和它你侬我侬の幸福下去/可那不过确定梦幻/现实总确定破碎美梦の/它确实优秀/优秀の让滴地都要失色/ 可这又如何?它在我们订婚后/开始拍人跟随者我/不让我接触任何男子/对我所做の事/它都要指手画脚/我の壹切都要按照它の心意完成/任何壹切都要顺它心意/它不需要有想法の囡人/只需要壹佫言听计从の花瓶/而我就确定它想要打造の这佫花瓶/你说/比起囡人の虚荣和梦幻 来说?男人の霸占欲和好色确定不确定更恶心/马开心中惊讶/没有想到这样壹佫囡人居然有人想当金丝雀来养/这佫人好霸气の手段/马开不得不敬佩/"不/我从不否认男人有霸占欲和好色/但我不能容忍你把壹佫放弃咯治疗の神经病放在男人の行列/"马开很坚定の说道/"你骂它神 经病/钟薇转头直直の着马开/突然露出咯诡异の笑容/她还确定第壹次听到有人骂它/赵海波什么人物/它确定壹佫人杰/在别人眼中确定让人敬畏の存在/可在它面前就乖巧の如同壹条狗/但现在有人骂它神经病咯/不知道赵海波知道会不会发狂/"难道有问题吗?壹佫正常の男人/尽 管不愿意自己囡人接触男人/也喜欢言听计从の囡人/但也不至于真の让囡人断绝和男人接触/更确定霸道の让她什么都听从自己/"马开说道/"两佫人の生活确定什么?不确定壹方の掌控/而确定两人慢慢の磨合/这就确定为什么夫妻之间经常吵嘴/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为政以德课件

论语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冉有仆 富庶 颛臾 盍彻乎 羿 浇奡
恪守 千乘 南宫适 后
通假字
“共”通“拱” “道”通“导”
“与”通“欤”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柔远人,消除内忧外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特殊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尓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是谁之过与?
特殊用法: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精选完整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寡”是人口少,“贫”是财富少,属 于国力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 于社会公平问题;“安”是安定,属于国家 安全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贫富差距 过大就会带来社会问题。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解决好公平问题
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归顺。如果没有
解决好公平、安全问题,“远人”就不会归
服。不归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才好怀
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
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
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
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
以孔子要坚决反对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 主要思想: 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为政以德(课堂版)

为政以德(课堂版)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 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 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 处世原则。”
《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报道说,从事等 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 斯〃阿尔文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 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 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刘邦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 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 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是很难做到 的,但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十分清楚 地了解,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那就是调动部下 的积极性,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 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 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是最合适的。这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 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并 不是一个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 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 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也就可以说是成功了。刘邦 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因此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 心。 •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也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 夜晚的北极星,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 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 领导核心就是那个不动的,但要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 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 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因此刘邦取得了成功。
青壮年时期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 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主要官职: 51—54岁,孔子仕鲁。主要是仕事鲁定公,历 任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公山弗扰攻鲁定公, 被孔子打败。曾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 (语出《荀子〃宥坐》,这是历史的一桩悬案) 。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先秦法治思想的优缺点:



(一)优点: 政令高度统一,利于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强大 (二)缺点: 1、难以持久。 法家的法只对国君有利,或者说对国家有利,但是对百 姓却是没有根本的好处。试想,能让国家富强却而对百姓无利 的法律,要它又有何用呢? 2、太过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法家的法虽强调在法家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法家的法太过 严酷,且是贯彻“重罚轻罪“的原则,所以人民动不动就被削 鼻、断腿、处死、连坐,百姓道路以目,人人自危,整日不寒 而栗,苦法日久,却是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阶级矛盾急剧 激化,百姓愤怒的火山迟早会爆发。故,法治能强国,但却不 能治国;可用于乱世,却难存于治时。 3、法家不信德化,完全否定道德的教化作用,时间一久,风 俗不古,弊病丛生,这种情况到秦统一天下后,已经变得非常 严重。
①材料甲讲君主的权术,主张用杀戮和庆赏来统治臣下 ②材料乙讲君主以礼待臣,臣就会衷心拥护君主,如把 臣子视如草芥,则只能招致臣子的怨恨。 ③历代君王统御臣属,无不是内权术外礼数。权术有威, 礼数招敬。二者结合,明君之道。

补充一点东西:

去兵,会被杀,去食会饿死,但如果不
能取信于民,纵有武器,纵有饭吃,也无
法维持统治。历代统治者都认为,如果能
取得人民的信任,这个信任不动摇,即使
死上点人,甚至死很多人,天也塌不下来。

——李零《丧家狗》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 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 你认为有道理吗?
法家之法与今日之法的区别:


1、法家之法实则是刑,以法治国实则以刑治国, 且是严刑酷法治国。 在成文法颁布之前,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 刑和罚几乎就是法的全部。而在成文法颁布之后的 法家那里,法的内容仍然是刑。如先秦 魏国司寇 李悝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步法典《法经》就完 全是一部刑典,并且体现了“重刑轻罪“的原则。 商鞅的秦法基本继承了李悝《法经》的精神,秦法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所以《史记》上说 “天下苦秦久矣” 2、法家之法只是为君主方便统治天下的工具,没 有任何对君主的约束,只规定了百姓的义务,而没 有保护百姓的权利的条款。而今日之法核心理念是 维护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 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 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 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 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 “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 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 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 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 不答。
南宫括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 若人!”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 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
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 藏富于民。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评析】本章内容是正己。(德治)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 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 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 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 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
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 音节作用。
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例1: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 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 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 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 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 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 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 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 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钱穆先生以为: 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孔门论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
一本于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实,最可凭,而又不 可掩。故虽蕴于一心,而实为一切人事之枢机。为 政亦非例外。
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育德性, 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 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唯德 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其下喻辞。北辰 动在微处,其动不可见。居其所,犹云不出位, 自做己事,非一无所为。
一、为政以德
原则:以德治国
反对战争 反对苛刑
富民
办 法
教民
前提 正 已
敬事爱民
不横征暴敛 使民以时 富民
修德
三、章节梳理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 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 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 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 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 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 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试将以上钱穆先生注释本章的话归纳为几点: 1.为政者应该以自身的道德作为根本,
在政治活动中以人治人,将心比心。 2.作为政治领袖能以自身之高尚道德作
领导,下属才会象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地尊 奉信仰他。
3.注重自身的道德力量的作用,是“行不 言之教”,却不是实行“无为而治”。“为” 还是要“为”的,动还是要动的,只不过“动” 不是乱动,不是满天旋转,“为”不是乱作为, 不是越俎代庖。就象北极星一样,只在 自己的位置上和分际中领衔群星,而绝不出圈。
13·6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本章内容是正己。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提问: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评析】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 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 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 百姓的反对。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问:本文段中论述Biblioteka 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孔子在本文段中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 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 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 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 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 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 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 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 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 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 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 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 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孟尝君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 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 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 可令收债。” ……冯驩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 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 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齐为会,日 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 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
(答案只要合理即可。若说成老百姓的问题也可。)
“去兵”会被杀,“去食”会饿死,但 如果不能取信于民,纵有饭吃,也无法 维持统治。历史统治者都认为如果能取 得人民的信任,这个信任不动摇,即使 死上点人,甚至死很多人,天也塌不下 来。
—— 李零《丧家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迁《货殖列传 序》
为政以德
教学目的: 掌握本章孔子以德治国的主要思想,并
学会以儒家思想理论分析古今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孔子德治的主要思想,将本章所有 零散的内容梳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脉 络。 教学难点:
运用孔子的理论分析古今现实问题。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
成语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 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 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 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