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专题研究第三讲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事件、故事、情节

第三章  事件、故事、情节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 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 这也是情节,只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 ‘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 原因?’就是情节。”
三、对事件、故事、情节的进一步 分析
福斯特的贡献在于,他把“事件”视为局 部的,是构成故事或情节的细胞。把事件 以时间顺序组织在一起是故事,以逻辑关 系组织在一起就是情节。
就故事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使读 者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 也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弄到读者不想知道 以后将发生什么。”
福斯特:“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 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 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 系所掩盖。”
如果仅仅是一般的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的 组合,那么这部作品只不过是讲了一个故 事,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小说家已经不屑于仅仅向读者讲故事 了。
将事件进行艺术程序化的处理之后,其事 件序列就是情节。
艺术程序化处理:
一是要增加大量细节;
二是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如采用夸张、 荒诞、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段进行非常 规性的表现;
三是要运用多种表现角度,讲述人、视点、 视域等有诸多变化且恰到好处;
四是运用反常化语言。
实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
原始故事
加工后的情节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25张人民币掉在地上 2 人民币落地(隐去数量)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4 行人抢钱
但他界写“情节”时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而这因果关系依然是客观性的,不体现作 者的艺术技巧,不属于“程序”。也就是 说,强调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 一定是文学作品。例如历史叙事,对逻辑 关系交代的是很清楚的,但却不具有文学 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不如俄国形式 派的观点更有创建性。

第三讲:文学理论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第三讲:文学理论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风筝》、《海燕》、《五柳先生 传》——主要把握结构、事件与主 旨之关系:有哪些线索?达到什么 目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 之关系如何?作者要达到什么目的? 达到目的了么?作者说了哪些?还 隐藏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 何优缺点?如何改进?
戏剧教学

《雷电颂》、《变脸》、《威尼斯商人》、 《枣儿》、《音乐之声》——主要把握戏 剧冲突与人物心灵之间的关系:冲突何在? 集中在何处?因何而起?如何解决?通过 什么方式解决?人物的语言与心里纠结之 关系?人物的环境与心灵冲突之关系何在? 戏剧的“突转”发生在何处?为何如此了 解?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为什么?
小说教学

《台阶》、《故乡》、《我的叔叔于 勒》、《变色龙》、《孔乙己》——主 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 境与情节之关系:人物如何行动?在什 么处境下行动?怎样行动?动机何在? 要达到什么目的?通过什么手段达到目 的?最终结果如何?做了哪些事情?出 境与心境之关系?行文的目的如何?
散文教学
第三讲.文学理论与阅读教 学和作文教学
阅读什么与如何阅读(阅读 的三层次) 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阅读就是为了写作
作者之志与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人生经历与人生体验。

写作的秘密就在文章里面 立言不朽; 冰山理论——隐与显、明写与暗藏; 写作的玄机; 留白理论; 对话理论。

学会阅读就会写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
者,方法与智慧也。 思路/文章——文脉——文意— —文境——文心——文格
案例分析 文学理论与阅读教学 (谁在写?——写给谁?——写什 么?——在什么情境下写?——为何 写?——如何写?——效如何?)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本文由49163779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讲:第一讲: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本质(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

4,意识形态本体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

3,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之,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多个层面,是一种审美创造。

在根本上,它要运用语言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反映。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的。

2,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

3,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通过特定的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

2,作家内心希望有真正的“知音”。

3,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二)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三样个方面。

1,文学的审美作用: 2,文学的认识作用: 3,文学的教育作用:(三)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通过读者精神的潜移默化来实现。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文艺学”、“文学概论”与“文学理论”几个概念是什么关系?2,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3,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什么要以各种理论资源为依托?4,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如何认识有关文学本质的各种基本观点?2,探讨文学本质的视点主要有哪些?3,如何理解接受视野中的文学本质观?4,如何理解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5,在文学本质问题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其长处和短处何在?6,为什么说文学的本质是多层次的?7,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审美本质?8,怎样正确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7,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第二讲文学创作论一、词语解释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典型化;创作语境;创作心态;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灵感;创作个性;风格二、简答与论述1.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3. 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关系。

4.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关系。

5.创作风格的基本特点。

6. 生活体验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7. 在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8. 作家在才能和素质方面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9. 艺术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什么差别?艺术思维的特征有哪些?10. 作家创作中的灵感与他的生活积累、艰苦构思有怎样的关系?11. 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方面?12. 现实主义文学为什么要提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3. 典型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4.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15. 什么是创作方法,它与作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16. 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不同含义?17.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风格的多样化?第三讲文学作品论1,从“虚”与“实”的关系看西方文学理论在文学作品存在方式问题上的观点。

2,如何理解“言” 、“象”、“意”之间的关系?3,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对于作品成败有何意义与作用?4,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哲学、科学著作中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区别?5,怎样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性?6,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何异同?7,什么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它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8,如何理解情节在文学作品结构中的意义与作用?9,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有何异同?10,比较划分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异同。

第三讲三次转移

第三讲三次转移
第三讲 三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从重点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世界),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家(或作家与作品 的关系),转移的时间大体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主要表现为:古希腊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 “模仿说”(偏重于世界),但到了文艺复兴以 后,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重视,逐步形成了 对于文学创造者(作家)的重视。
第二次转移,则将关注的目光从作家又转移 到作品,这次研究重点的转移是从20世纪20年代 前后开始的。
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第297页)。在超现实主义那里写作变成了一 种没有创造、没有理性、情感的语言游戏。
三是基于巴特自己“零度写作”的思想。 (《写作的零度》1953)
零度写作:是巴特针对萨特的“文学介入论” 而提出的,强调写作的无主体性,淡化写作主体 的介入式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也驱除传统写作 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消解写作中的功利色彩,并 摆脱了某种典雅或华丽的风格,剩下的只是客观、 冷静、新闻式的陈述。从而创造出一个自由的 “文学写作”空间,故又称“中性写作”。
“感受谬见”:指研究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可能导致 对作品本身的误解和谬见,因此作品的意义也与读者的感 受无关。
到了结构主义,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 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后,“作 者死了”。 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
怎样理解巴尔特的“作者之死”
1968年巴特在《占卜术》杂志发表了《作者 的死亡》一文,其中提出了“作者之死”的思想。
每一个文本都被把握,它本身成为与另一个文本
之间的文本……组成文本的引述是匿名的,无迹
可循的,然而却是被阅读过的:它们是不加引号
的引语。”
总之,关注的目光从作家到作品(文本),这是西 方文论研究重点的第二次转移。

文学理论(2)第三讲

文学理论(2)第三讲

宰牛的屠夫 →剑 男
事物的分割都有迹可寻,沿着脊背一刀切下去 脊背就是分割的墨线,这个宰牛的屠夫 春天来到的时候,他可以看出所有生命 都有一个可以被宰割的最佳位置 整个幕阜山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放下手中的刀 他宰杀这头病牛之前,蒙住了它的双眼 牛没有挣扎,也没有喊叫 甚至蒙住双眼的灰布上看不到一点泪痕 这让他有一种挫败感,一刀下去 他感到自己脊梁骨一阵阵发冷
2.创作个性的形成
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 现了作家在关注人生、感受生活、虚构想 象以及艺术表现等创作环节上所具有的个 人特点。
作家对文学的理解、对审美创造的认识、 对独创性的追求,都会影响其创作个性的 形成。
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文学以何来对抗公然的暴力呢?请记住: 暴力不会单独存在,也无法单独存在,它不可 避免地与谎言纠缠在一起。暴力在谎言中找到 了唯一的庇护,谎言也从暴力中寻到了唯一的 支持。”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红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 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 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 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 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 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 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 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我总是根据冰山理论 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 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 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 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 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 ……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 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 ,那么在小说里面就有破 绽了。

第三讲 现代日本文学

第三讲 现代日本文学

第三讲教案一、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4日二、授课类型:理论课三、授课题目:现当代日本文学四、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现当代日本文学的学习,掌握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六、教学重点及难点:1、川端康城及其《雪国》七、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讲现当代日本文学一般来说,日本现代文学的起点是1923年,以关东大地震为界。

1924-1934年间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时期。

1924年6月青野季吉、小牧近江、金子洋文等13人创办的《文艺战线》,并公开宣布建立“立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艺术方面的共同战线”。

1925年12月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

经过多次分裂和组合,1928年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即“纳普”),并创建机关报《战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高潮。

在“纳普”时期,出现了许多作家和理论家。

其中,藏原惟人(1902-1991)就的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小林多喜二(1903-1933)就是著名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蟹工船》(1929)、《为党生活的人》(1933)。

此外,还有平林太子(1905-1972)的《来自糖厂》(1928)、德永直(1899-1958)的《没有太阳的街》(1929),以及叶山嘉树(1894-1945)、黑岛传治(1898-1943)、中野重治(1902-1979)和宫本百合子(1899-1951)等人的创作,表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获得全面丰收。

然而二站前夕,日本政府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疯狂镇压,许多作家被迫转向。

1934年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宣布解散,从此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进入低谷。

1923年大地震后,日本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新感觉派”。

1924年由横光利一(1898-1946)、川端康成(1899-1972)、中河与一(197-1994)和片冈铁兵(1894-1944)等14名作家在菊池宽支持下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沉醉于想象的心灵的自由舞蹈 在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解上,主张 “纯诗”者大都属于有机形式论者,即 认为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即内容的自 然延伸,离开了形式内容就无从谈起。 所以,“纯诗”之“纯”首先和首要针 对的是散文的理解性功能。
纯粹的诗,不是对一个预先想到 的和界说分明的材料,加以修饰:模 糊不清的想象之体在迫求发展和说明 自己的过程中,含有创造的冲动,纯 粹诗歌便是从这冲动中生发出来。 ——[英]布拉德雷《为诗而诗》
诗歌独享的荣耀是它的形式之美, 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之与急剧变化的现 实彻底脱钩,而是要在与其他艺术门 类,特别是与散文的对比中,确立独 属于自己的文体特征。
他根本的追求一定是为了定义和制造最 精妙和最完善的美。……从这里开始他远离 了其他诗人……同时,他也远离了绝大多数, 也就是说远离了唾手可得的荣誉和好处;他 朝着独自一人喜欢的东西走去。他轻蔑也受 到轻蔑。他使自己精心写作的东西免受潮流 的变化和时事变迁的影响,这种感觉令他欣 慰。他思想的产物是荣耀的:它们美妙而且 坚不可摧。 ——[叙 事,说理以至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 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 一种符咒式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 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 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像音乐一样,它自己 成为一个绝对独立,绝对自由,比现世更纯 粹,更不朽的宇宙;它本身底音韵和色彩底 密切混合便是它底固有的存在的理由。 ——梁宗岱《论诗》
干皮层灼灼的赤金, 和一种力量相应, 迸发出红玉的香醪, 这一道辉煌的裂口 使我的旧梦萦绕 内心隐秘的结构。
(卞之琳 译)


那馨香,似孩童的肌肤沁人心脾, 像笛声一样优柔,牧场般油碧, ——其他则为腐败、浓重、弥漫 万物的气息。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的活柱 不时吐出朦胧的话语, 逍遥于象征森林的游子, 树木正亲切地把他注视。
路 过
那是春天,树木飞向它 们的鸟。 ——策兰 此地桃花盛开 蝴蝶路过 抬棺材的人路过 一路踩过去:野草,野花 下午,此地一堆新土 有人跪在那里 此人一动不动像个伏兵 当他起身,无人与他相遇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有奶就是娘 父亲们依然半梦半醒 带孩子们上路 此地蝴蝶盛开 桃花路过
“机运,伴随这个憎恶它们的人的机 运都是错的,更糟糕的是,都是些坏趣 味,简单、庸俗的机运。”
恰似融合于远方的悠长回声, 有如无穷无尽的事物繁衍扩张, 在一个黑黧而深邃的整体中, 就像麝、琥珀、乳香和安息香, 浩瀚无垠,像黑暗和光明不可 齐声歌唱心灵与感官的交欢。 穷极, (江伙生 译) 芳香和颜色与它应答不已。
三 无限接近于音乐的和谐 音乐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形式意 味,最具梦幻般的“神秘性的完美”。 因此,语言是否富有音乐韵律,是“纯 诗”能否存在的重要前提。
艺术越想达到哲学的明晰性,便越 降低自己,回到象形文字的幼稚状态; 反过来说,艺术越摆脱教训,便越取得 大公无私的纯粹之美。……诗不可同化 于科学和伦理,一经同化便是死亡或衰 退。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 自己。 ——[法]波德莱尔《随笔》
梦见雪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好像整个世界耻于自己的存在 整个世界属于这些美丽的哑巴 ——《梦境》
诗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这种心灵 是本身已得到自由的,不受为表现用的 外在感性材料束缚的,只在思想和情感 的内在空间与内在时间里逍遥游荡。但 是到了这最高的阶段,艺术又超越了自 己,因为它放弃了心灵借感性因素达到 和谐表现的原则,由表现想象的诗变成 表现思想的散文了。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诗人于是致力于和献身于在语言中定 义和创立一种语言;这个工作是长期、艰巨 和棘手的,它要求思想具有最全面的素质, 它永远不会完成,因为严格说来它永远不可 能发生……这种非凡的话语以支撑它的节奏 和和谐为特征,节奏、和谐应当与话语的形 成十分紧密甚至神秘地联系起来,使得声音 与意义再也不能分离并且在记忆中无限地相 互应和。 ——瓦雷里《波德莱尔的地位》
一 诗的“尊严和力量”在于诗本身 “纯诗”的提出,是为了卫护和保 持诗的“尊严和力量”,进而使诗人意 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爱伦·坡针对的是“教训诗”,即 认为“一切诗的最后目的是真理……每 一首诗都应该顽强地给予一条教训;并 且就按这条教训,来宣布关于作品的诗 的价值的判断”。
单纯为写诗而写诗,以及承认这是我们 的意图,就会是承认我们自己极端缺乏真正 的诗所具有的尊严和力量:——然而,简单 的事实却是这样,只要我们让我们内省自己 的灵魂,我们立刻就会在那里发现,天下没 有、也不可能 不可能有比这样的一首诗——这一首 不可能 诗本身 本身——更加是彻底尊贵、极端高尚的作 本身 品——,这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此外再没有 别的了——这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的。 ——[美]爱伦·坡《诗的原理》
文学理论 研究专题
纯诗” 第三讲 “纯诗”说与文学中的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考虑 它的现实针对性,即“问题意识” 中须包含有“现实意识”。
论争焦点 一是“纯诗”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是“纯诗”与语言的关系。 三是“纯诗”是一种诗歌理想 (即“纯诗”才是诗),还是一种诗 歌类型(即在某种标准下,诗歌作品 可区分为“纯诗”和“非纯诗”)。
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 式,成为诗中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 它,便不明智……也许正是在音乐中,诗的 感情才被激动,从而使灵魂的斗争最最逼近 那个巨大的目标——神圣美的创造。……毫 无怀疑,我们将在诗与通常意义的音乐相结 合中,寻到了诗的最最广阔的领域。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地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美]爱伦·坡《诗的原理》
散文之外何以要有诗?依我想,理由还 是在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性……或则说,语 言的音乐化。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 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 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诗 与散文如果有分别,那分别就基于这个事实。 ——朱光潜《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纯诗”说的合理内涵: 纯诗”说的合理内涵: 第一,在最高层面上,“纯诗”之 “纯”,是艺术品的“无用性”相对于 实践世界的“实用性”的“纯”。 第二,就文学作品而言,“纯”是 诗的以自身语言特殊形式为目的,相对 于非诗的以“理解”为目的,因而导致 形式被取消的“纯”。
三 萦绕于“内心隐秘的结构” 瓦雷里认为,语言的表达是一种语 言的艺术,但艺术的语言的表达,首先 又是一种对于语言本身的各种属性加以 得心应手的使用的艺术;换言之,是一 种将语言本身所含有的艺术成分,包括 音乐的、绘画的、哲理的、美学的等等, 加以创造的艺术化过程。
石 榴 坚硬而绽开的石榴 经不起结子太多, 我想见丰硕的成果 爆开了权威的额头! 开裂的石榴啊,阳光 灼烤就你们的傲骨, 使出苦练的功夫 打通了珠宝的隔墙。
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 该是对你沉思后多美的报偿!
★进一步的研讨问题
1.诗歌的理想与理想的诗歌 2.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 3.诗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
★拓展阅读
1.[法]瓦雷里:《文艺杂谈》,段映虹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法]瓦雷里:《论纯诗(之一)》、 《论纯诗(之二)》,见《瓦雷里诗歌全 集》,葛雷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3.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4.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 1984。
瓦雷里认为,诗之于散文,正如 舞蹈之于行走;诗人是梦幻光影中的 舞者,散文家则是在大地上匆忙赶路 者。 行走亦即散文所追求的是“理 解”,即“意义”。舞蹈亦即诗歌所 追求的是“声音”与“意义”之间的 “摆动”、“对称”、“平等”。
纯诗的概念是一种不能接受的概念, 是一种欲望的理想范围,又是诗人的努 力和强力所在…… ——瓦雷里《论纯诗(之一)》 在诗歌中,一切必须表达的几乎都 是不可能很好地表达的。 ——瓦雷里《关于〈阿多尼斯〉》
坛子的轶事
[美]史蒂文斯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放在田纳西的山顶。 凌乱的荒野 围向山峰。 圆圆的坛子置放在地上, 高高地立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荒野向坛子涌起,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不一样。 (西蒙 译)
第三,具体到诗歌作品,“纯诗” 强调的是建立在词语“关系”中的“整 体诗的观念”;它指涉的不是诗与现实 世界的关系,而是作品内部词语与词语 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最狭隘的意义上,“纯诗” 即为诗:“所谓诗,实际上是用摆脱了 词语的物质属性的纯诗的片断而构成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