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觉形象获得的知觉规则
视觉艺术基本要素与审美原则上

毕加索《梦》
圆形的隆起的曲线, 象征着优雅、色情、 成长和丰产
毕加索在画一幅牛的时候,
十一次易稿,待到第十一 稿时,原先比较写实的牛, 只剩下寥寥几根线,《牛 的变形过程》。但这几根 线不仅表现了牛的形态, 而且更富有情趣。
中国国际小提琴 比赛徽标
• 激琴飞扬 • 该徽标以高音符号幻化为
• 观察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和莱歇的《三个女子》它们的主题不同, 表现方式上也隔着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巨 大鸿沟。米开朗琪罗笔下人物巨大的感情 力量,与莱歇笔下漠无表情“机器般”的 人适成对比。有趣的是,他们在追求体积 感这一细节上,却不谋而合。
此款企业LOGO设计在创意设计方面 一目瞭然,直接采用了管道的截面造 型,来表现市政管道制品方面的科技 与环保。这款企业标志设计简洁,构 思巧妙,和行业贴切
墨西哥水上运动中心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阿根廷航空
挂 毯 图 案
伊夫圣洛朗与蒙德里安
体
• 体是三维形象。与点、线、面相比,体更具有冲实感、量感。 艺术家在体的处理中,反映了不同的追求。古代宫殿庙宇为 了表现神或君主的威慑力,常将体量感强化。古埃及金字塔、 太阳神庙中柱林,便是典型例子。现代,也不乏用体量感表 示雄伟、庄严、稳重的例子。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体量的 表现并不始终有利。现代建筑中,常用削弱体量感,追求轻 松、亲切、和谐。体不仅是建筑、雕塑等三维艺术中重要语 言,在绘画中,也要考虑视觉形象的体量感。
• 情绪。红、黄、橙等鲜明的暖色,使人兴奋。青绿、青蓝、青紫等冷色,使 人安静。
• 错觉。同样大的色块,暖色、亮色给人感觉比实际的要大,有向前感;冷色、 暗色感觉比实际的小,有后退感。
• 软硬。纯度低、较浅淡的颜色给人以柔软温和的感觉;纯度高、较深暗的颜 色给人以坚硬刚强的感觉。
学前教育空间感知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空间感知的名词解释空间感知,是指通过各种官能(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来感觉周围的世界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因为进入人类中心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有2/3来自眼睛,所以空间感知觉大部分由视觉来支配。
2012年10月25日,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以及伦敦大学的研究学者表示,恐惧往往会扭曲人们对靠近的物体的感知,导致低估了这些危险动物的距离。
指人脑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一般是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获得的。
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儿童空间感知发展的特点1~3岁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很早时起就有了空间的感知。
一些研究认为,幼儿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增加。
其他的研究也认为早期幼儿认识事物是凭借事物的形状和颜色来进行的。
乳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形状认出他的奶瓶,他们已能够依据物体的形状辨认出他们所熟悉的物体。
但这时的幼儿只是对物体形状的一种感知和笼统的体验,他们还不是对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图形的概念。
他们叫不出这些图形的名称,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图形的感知。
但对图形却已很感兴趣,能够辨认。
3~4岁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对空间方位的知觉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年龄越小,理解的空间概念越狭窄。
3~4岁幼儿已经能够对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有较好的感知和理解。
他们喜欢探索物体之间的结构,如套碗。
这个阶段的幼儿喜欢反复地套来套去,喜欢把东西拆开,重新摆放物体,这就意味着改变了物体的空间排列形式。
在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上,幼儿只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对于3~4岁的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并加以辨别则更为困难,只能感知简单初步的空间方位。
幼儿认识空间基本方位的顺序常常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方位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上下的方位一般是以“天地”为标准确定的,“天为上,地为下”是永恒不变的。
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研究

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研究人类的视觉系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我们的空间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对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的机制,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视觉系统在人类空间知觉中的作用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感觉与感觉对象》中就有所论及。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感知世界主要通过五官,其中视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他详细描述了视觉系统如何通过眼睛捕捉外部世界的影像,然后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空间知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其中,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视觉系统在空间知觉中的作用机制。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一些视错觉现象,如视觉倒错觉、空间错觉等,这些错觉现象提供了视觉系统在空间知觉中的重要线索。
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解剖学方法,揭示了视觉系统在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和激活机制,进一步揭示了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机制。
除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对视觉系统的研究外,计算机视觉领域也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复杂的视觉系统模型和算法,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在空间知觉中的表现,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视觉系统对空间知觉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世界的机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贡献。
幼儿辨别形状知觉的顺序规律

幼儿辨别形状知觉的顺序规律幼儿辨别形状的知觉是其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一,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通过视觉感知、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逐渐发展出对形状的辨别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逐步掌握形状的顺序规律,从最简单的形状开始,逐步认识和辨别各种复杂的形状。
在幼儿辨别形状的知觉中,最初出现的是对基本形状的辨别。
这些基本形状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幼儿在观察物体时,通过感知外形轮廓的曲线、边角的数量和角度等特征,逐渐辨别出物体属于哪一种形状。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卡片、玩具等,帮助幼儿学会辨别各种基本形状。
在掌握基本形状的基础上,幼儿逐渐能够观察和辨别一些复杂的形状。
对于具有复杂轮廓的形状,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比较才能准确辨别。
例如,对于类似于心形或星形的形状,幼儿可能需要注意其曲线和边角的组合,才能判断出其具体形状。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复杂形状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逐步辨别这些形状。
此外,幼儿在辨别形状的知觉中,还需要注意到形状的大小和方向。
幼儿可以通过直观的比较,观察物体的大小,判断是否属于同一形状。
同时,幼儿也需要注意到物体的方向,比如正面和背面的差异。
这些对形状的大小和方向的观察和比较,对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辨别形状的知觉中,幼儿不仅能够辨别物体的形状,还能够逐渐认识到不同形状所代表的物体或实物之间的关联。
比如,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辨别,认识到圆形可能代表太阳或球体,三角形可能代表山峰或房屋的屋顶等。
这样的关联认识,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形状,并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在幼儿辨别形状的知觉中,还需要注意到形状的组合和转化。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辨别出一些复杂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状组成的。
比如,辨别一个房子是由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
同时,幼儿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操纵形状,进行形状的转化。
比如,通过将一个长方形折叠成三角形,幼儿可以体验到形状的转化过程,以及形状之间的变化关系。
3-4岁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发展

3-4岁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发展3岁儿童空间视觉智能比以前又有明显发展。
在形状知觉发展方面,3岁儿童能正确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但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认上有程度上的差异,有实验表明,3岁儿童完成用圆形的任务100%通过,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菱形通过率在90%-96%之间,而等边三角形仅达76%-80%,而且形状知觉和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相结合。
3-4岁孩子往往用一些形象的词来称几何图形,如把圆称为皮球,把正方形叫作手绢等。
3岁后,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有明显发展,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3岁孩子在左右方位知觉的水平提高,因此家长可用E字表测查孩子的视力,但测查前还要通过训练。
3岁以后,儿童用眼看近距离和细小客体(如电视、绘画等)的机会越来越多,持续用眼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细心的家长要作好近视眼的预防工作。
3岁儿童能够辨别左右方位,给他一张地图能够找出居住的城市,能够找出家庭的位置,能够拼上切开的4-8块拼图,能切分圆形为1/2或1/4,还会分清身体左右不同的部位,细心的家长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孩子这几方面的能力。
从引导与培养方面,家长可让孩子在磁形玩具板或大人画好的大圆脸轮廓的适当部位摆放五官,让孩子一边摆一边说出器官的名称。
使孩子学会确定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这样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锻炼了空间视觉能力。
绘画也是培养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
也许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孩子拿着纸和笔在乱涂乱画,3岁宝宝学画经过两个阶段:无意阶段和有意阶段,涂鸦是无意的乱画,是宝宝学习掌握纸与笔的关系,大人可诱导使无意渐渐成为有意,如孩子画一个圈,如果是圆的,大人替它安一柄告诉他是苹果,孩子会很高兴,不停地让大人说像什么。
慢慢地孩子会有意一点自己想的事物,使画画成为有意义、有目的的事。
从孩子保育方面,应提醒家长注意的是,3岁孩子应当做第一次眼科检查,目的是检查孩子的双眼视力,尽早发现差异和异常,马上给予纠正。
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为2.83%,幼儿园儿童中每25人中就有1人,而在3-4岁时最易发现,矫治效果最好,所应在3岁时做眼科检查。
视觉与空间感知

视觉与空间感知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幼儿的视觉与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和空间感知是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视觉发展和空间感知的培养两个方面,分为以下几节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幼儿视觉发展幼儿视觉的发展是指幼儿通过视觉系统感知外界事物和信息,并对其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视觉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幼儿的视觉感知能力与外界环境的刺激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室中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
可以利用图画、卡片、彩色布料等材料装饰教室,悬挂幼儿感兴趣的图像,使幼儿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事物。
二、丰富的视觉材料为了提高幼儿的视觉观察能力和注意力,教师应准备丰富的视觉材料,如图片、相册、卡片等。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材料,了解不同的物体和环境,培养对视觉信息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三、视觉训练游戏视觉训练游戏是提高幼儿视觉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观察图片找不同、进行视觉记忆游戏等。
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细节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培养他们对视觉信息的敏感度。
第二部分空间感知的培养空间感知是指幼儿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对自身周围空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对幼儿的动作协调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培养幼儿空间感知的方法。
一、室内外空间探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校园内外的环境,引导他们观察和认知不同的空间特征,如单元建筑、楼梯、走道等。
通过空间探索活动,幼儿可以逐渐了解不同的空间特征和功能,提高他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二、空间布局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到教室的布置和整理中,让他们亲身体验空间布局的过程。
幼儿可以在教室中移动桌椅、安排学习用具等,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空间的使用和布局规律。
三、空间定位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空间定位游戏,如找到教室中指定位置的物品,参观校园内不同地点等。
知觉的种类

1.2 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依据
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他客观自然现象及计时工具是时间知觉的外在标 尺。例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出 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1.2 时间知觉
2.生理节律
人体本身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的 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7次;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女性月经周期约为 28天;进食到饥饿之间的时间为4~6小时;睡眠到清醒的周期是24小时。 人的消化与排泄、血压与血糖等都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生理活动,人们 就依据它们来估计时间的长短。人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性活动或生理过程形 成了“生物钟”,它能够时刻给人提供时间信息。
1.1 空间知觉
2
双眼线索
(1)辐合 当眼睛注视远处物体时,视线是平行的;当眼睛注视15 m以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
向内侧会聚,以对准物体,称为辐合。 辐合由与眼球相连接的一个肌肉群控制,这些肌肉将眼球上的位置信息提供给大脑,
以此判断距离。如果将一支笔由远及近靠近双眼,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控制眼睛 辐合的肌肉运动及紧张感。
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发生不同程度的 弯曲。看近物时,晶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晶状 体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 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 信息。这些感觉的变化能够帮助判断1.2 m以内的 距离,超过1.2 m,这种调节作用就几近失效,或 产生错觉。
1.1 空间知觉
1.1 空间知觉
③ 遮挡。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 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被遮挡物则远些。
④ 上下位置。在绘画中,处于上部较高的物 体更容易被知觉为处于较远处。这个特征 可以解释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垂直线比同样 长度的水平线更长。
浅谈视知觉原理在航站楼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21浅谈视知觉原理在航站楼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杜亮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视知觉理论在航站楼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以近年来我国新建航站楼建筑规模日益增大,内部空间的巨大化为背景,通过将视知觉主要特征与旅客关注点相结合,说明视知觉对航站楼空间设计的指导意义。
从旅客视角出发,扩充航站楼建筑相关设计理论,从而整体提升航站楼空间的视觉舒适度。
关键词:视觉原理;建筑空间;运营一、航站楼空间概况目前我国很多已建成航站楼追求内部空间宏大性,将航站楼内部空间塑造的高大雄伟,其中有出于内部功能空间的需要,也有给予旅客深刻的印象,将航站楼打造成为当地名片的考虑。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机场航站楼和旅客日常生活的空间尺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过于高大的空间反而会显得不近人情,同时在视觉上对旅客造成空洞冰冷的感受。
反观新加坡樟宜机场,T1-T4四座航站楼的内部高度和国内机场相比普遍不高,T3、T4高度在10-16m 之间,T1、T2基本在10m 以下。
但樟宜机场缺能连续多年蝉联Skytrax“世界最佳机场”称号,足以看其对于内部空间设计的领先性。
通过对于航站楼内旅客视知觉特征的研究,可以从设计上有针对性的对航站楼内部空间进行优化,简单高效的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新加坡樟宜机场(图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二、视知觉及其主要特征视觉是外界物体通过光线反射后投射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中80%以上都来自于视觉。
而视知觉则是在视觉的基础上,大脑经过了信息处理与思维整合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心理感知。
视知觉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主要特征有恒常性、接近性、完形性等,不同的特征可以为航站楼内不同的空间提供设计理论依据。
三、视知觉的恒常性与航站楼空间设计恒常性是指人在观察物体时有保持物体视知觉映像稳定的能力,即使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在桌上看到一张矩形的A4打印纸,当我们的观察距离、角度发生变化时,我们仍然将其感知为矩形,而没有变成其他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视觉形象获得的知觉规则沈东黎开原酒业有限公司(112300)kjyzw@摘要:人视觉中的空间世界是有别于空间客观情况的:视觉中一条等宽的马路会随着视距的增加而变窄,而客观上的马路宽度在各个距离上却是不变的;视觉中的空间世界也不同于摄像机拍摄的底片情况:人视觉中看到的同一视角空间会随着视距增加而变大,而所有视距上的同一视角空间的摄像机底片图像却是一样大小。
这表明人视觉中的空间形象大小获得,是具有独特规则的。
本文分析探讨了空间物体形象大小获得的知觉规则,依据文中给出的空间视觉规则,就可以进一步的推演出空间物体视觉形象大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与观察结果验证这些空间视觉规则的正确性。
实验表明:本文中给出的空间视觉规则是具有广适性和正确无误的。
关键词:空间视觉 视觉规则 视觉计算 视觉原理1.引 言宏观空间的视知觉规则和视觉形象大小的计算,均是以视网膜功能单元所对应的视网膜功能单元视知属性[1]为基础的。
以视网膜功能单元的视知属性为基础的宏观线面视觉规则决定了视觉空间的各种表象特征:视觉中能够同时完成多个目标的觉知和追踪;具有固定视网膜小像的同一视野角空间,在视觉上会随着视距增加而其视觉广度面积不断的扩展;完成不同视距处空间视觉形象量值的精确计算和视距视觉大小的计算;自我形象体积的实现;天空和日月星辰视觉现象的形成等。
在讨论宏观空间的视觉规则之前,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单体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输出所导致的光点视觉反应时,入射光线的视觉方向是明确的,垂直于入射光线视觉方向的广度空间线面视知觉是根据入射光线的视觉方向想象推论出来的;而当刺激源为一个较大面积长度的空间面或线时,多个视网膜细胞功能单元对空间线面(空间线面可以理解为由多个质点刺激源所组成)映射刺激做出兴奋响应,多个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响应所形成的空间线面的宏观整体视觉方向,是较单体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响应形成的入射视距的视知觉方向更明确的,此时,单体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输出形成的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距离深度视觉方向和广度空间线面视觉方向将按宏观空间线面的整体视觉方向顺序组织排列。
当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群兴奋输出导致的空间面或线的视觉,是不同位置的单体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的集合反映,因此,功能单元的视知属性首先存在,然后才有体现功能单元细胞群集合兴奋特性的宏观空间线面的视觉觉知。
这种组织形式的原理是视神经回路上各级神经元(群)组织连接方式导致的,我们将在以后的《视知觉形成的神经原理》中做出详细的解释说明。
2.空间线面视知觉规则原理简述我们看到的空间,在视觉中是随着距离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向远处扩展的。
同一视角的空间,虽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一样大小的,此视角空间跨度的视觉形象却是随视距增加而不- 1 -断扩展,这完全不同于摄像机拍摄图片的情况,不同距离的同一视角空间在摄像机底片上的图片是一样大小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距离深度的实现是双眼视觉的结果,双眼视差实现了距离深度的量值计算,而某一视角空间的视觉广度面积则是通过距离深度视觉的理解和视角视觉大小的理解联合计算合成得到的。
这其实是很牵强附会的解释,因为单眼同样能够得到不断扩张的空间广度面积视觉。
所有的视觉经验都表明,空间广度面积视觉的形成主要是靠单眼实现的,比如单眼得到的天上月亮的视觉形象,与双眼视觉时得到的月亮视觉形象,是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视觉形象面积大小的;还有几乎所有的空间物体的单眼视觉形象大小,差不多都是与双眼视觉时具有相同的视觉形体面积大小。
这说明,某一视野角空间的视觉广度面积不断随视距增加而扩增的特性,主要是靠单眼实现的,双眼只是使得单眼视觉的印象更加明确。
单眼形成空间广度面积视觉的方式,是通过质点光源视知属性和宏观线面视知规则原理完成的。
质点光源的视知属性[2]是:质点光源照射在视网膜上,能够引起入射光源的视距方向性视觉觉知和垂直于入射光源视距方向的广度空间线面方向性视觉觉知;由于质点光源入射视网膜引起的视距方向性视觉和广度线面方向性视觉,是特定空间坐标位置的质点入射光源引起的同一个视网膜功能单元兴奋的两种视觉现象,因此,质点入射光源引起的视距深度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总是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
质点入射光源引起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恒互相垂直互相伴生存在的视觉性质,就是视网膜功能单元的视知属性,或者质点光源的视知属性。
宏观线面的视知规则是:某一视角的空间在视知觉中,以偏离视中轴的斜入射视线上的某一点为轴心,顺时针(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的情况)或逆时针(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的情况)偏转斜入射线与视轴线所成角度的1/2角所得到的线,在视知觉上与视中轴线互为平行。
如图1所示:图1 宏观线面视知规则示意图图1中O是眼的位置,OA为视轴线,OA n是斜入射视线,AA n为垂直于视轴的观察线段。
OB为垂直于视轴的眼侧向线段,∠OA n M=1/2∠AOA n,则MA n在视觉中为OA的平行线,OM的视觉长度等值于AA n 的视觉长度。
AA n 是眼前的一观察线段,OA是视轴线,OA垂直于AA n,BA n平行于OA, A n M是∠OA n B 的角平分线,则依据宏观线面视知规则,A n M在视知觉上与OA互为平行。
- 2 -宏观线面的视知规则是在质点光源视知属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视野中的线段可以理解成由连续的微分小段构成,每一个微分小段相当于一个坐标位置的质点入射光源。
视野中的线段映射到视网膜上,首先是线段上的每一微分小段引起质点光源的视知属性,即形成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入射视距视觉方向性觉知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性觉知;然后,当视觉中以线段的整体方向性为注意中心时,线段上相当于质点入射光源的各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各视觉微分线面方向性将顺应宏观线段的整体视觉方向性(注意:当组成线段微分线段单纯作为质点刺激源考虑时,入射视距视觉方向性是更为明确的,因此,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觉微分线面方向是垂直于入射视距视觉方向的。
由于组成线段的各微分线段的坐标位置是不一样的,这样,各微分线段的入射视距视觉方向也是不同的,因而各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引起的微分视觉线面的方向性也是各不相同的。
只有当视觉中以线段的整体方向性为注意中心时,线段上相当于质点入射光源的各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各广度微分视觉线面方向性才会因顺应宏观线段的整体视觉方向性而顺次连结成统一的方向——宏观线段的视觉方向)。
由于质点入射光源能够引起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视距视觉方向性觉知和视觉微分线面方向性觉知,这样,当组成宏观线段的各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觉微分线面方向性为了顺应宏观线段的整体方向性而分别顺时针(或逆时针)偏转一定角度时,微分线段入射到视网膜形成的视距视觉方向性必然要同步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偏转相同的角度,以符合 “质点入射光源引起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微分线面)视觉方向恒互相垂直互相伴生存在”的质点光源视知属性。
3.以微视线面视知属性为基础的宏观线面视觉形成过程解析下面就以单眼看到一条线段的情况为例,说明宏观空间线面视觉的形成过程。
如图2所示,图2 宏观线面视知规则示意图图中O 是眼节点位置,A 是观察线段, A 、n A 1A 、2A 、……分别是线段A 上的入射质点,每一质点对应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
质点A 、x A n A n A 1A 、2A 、……入射视网膜上,能够x A n A - 3 -引起标号为0、1、2…x …n 的节细胞兴奋输出,并同步形成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入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如图17中的O、O 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
、为了顺应线段A 整体视觉方向,需要顺时针偏转x A n A x x N M n n N M x x N M n n N M n A x ε、n ε度。
由于、入射到视网膜上引起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恒互相伴存在的特点,O 、O 也需顺时针偏转x A n A x A n A x ε、n ε度,分别到了、位置。
x O x A n O n An AA 是观察线段,是眼节点位置,为视轴方向,⊥。
可理解为由(+1)个微分线段、、、 …O OA OA n AA n AA n 0dL 1dL 2dL 3dL x dL …组成,每一微分线段分别对应一紧密相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区域。
这样,经组成的(+1)个微分线段、、、 …n dL n AA n 0dL 1dL 2dL 3dL x dL …就分别对应着标号为0、1、2……n dL x ……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区域。
在人视网膜中央凹区域,视锥光感细胞与节细胞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组成的每一微分线段n n AA x dL 入射到视网膜产生的视觉效果,同质点刺激源入射到视网膜上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一样的。
故此,单就从入射到视网膜上所产生的视觉意义上说,可以将组成的微分线段、、、 ……理解为质点刺激源x dL n AA 0dL 1dL 2dL 3dL x dL n dL A 、1A 、2A ………,其中每一质点A x A n A X 均可以看作是一微分线段。
x dL 质点光源的视知属性为:质点光源入射点光源入射到视网膜上,能够形成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入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
线段入射到视网膜上,相当于质点刺激源n AA A 、1A 、2A ………入射到视网膜上,并首先形成质点光源的视知属性,即形成恒互相垂直伴生存在的入射视距视觉方向、、……,和广度线面视觉方向x A n A OA 1OA 2OA x OA n OA 0dL E 、1dL E 、2dL E …x dL E …n dL E (为了区别于组成的微分线段、、、 …n AA 0dL 1dL 2dL 3dL x dL …n dL ,本文中我们选择x E 来表达x 的视觉形象化的含义,其x E 中的E 为表达x 的形象化符号)。
例如图2中的即是质点刺激源入射视网膜形成的垂直于入射视距方向的广度视觉线面n n N M n OA n dL E ,图2中的是质点刺激源入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垂直于入射视距方向的广度视觉线面x x N M x A x OA x dL E 。
在日常视觉经验中,由质点光源入射到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垂直于入射视距方向的广度视觉线面的面积是非常小的,这样,我们只是形成质点的感觉,不能形成线面的视觉,因此图中的表达n dL E 的,是被人为放大了的质点刺激源引起的广度线面视觉。
组成线段的任何一质点入射视网膜上,均能形成垂直于入射视距方向的广度线面方向性视觉n n N M n AA x A x OA x dL E ,可是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仅仅将质点、入射到视网膜形成的垂直于入射视距方向的广度线面视觉x A n A x dL E 、n dL E 画在了图中(在图中的为x x N M x dL E ,为n n N M n dL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