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 分离基因:从目标DNA序列中分离特定的基因。
- 转录:将分离得到的基因转录成RNA。
- 修饰:对转录后的基因进行修饰,使其更具表达效果。
- 克隆:用适当的载体将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目标细胞中。
- 表达:使目标细胞中导入的基因表达。
2. 基因工程的主要方法:
- 重组DNA技术:包括文库制备、扩增和筛选。
- 外源DNA片段导入技术:包括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转化、融合等。
- 自组织培养技术:包括离心、培养基选择、细胞培养等。
-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CRISPR-Cas13a等。
3. 基因工程的应用:
- 细胞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 农业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和产量。
- 生物恐怖袭击防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检测和防御生物恐怖袭击。
- 环境污染治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
4. 基因工程的限制:
- 伦理和道德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能会带来未知的伦理和道德
问题。
- 技术成本:基因工程技术相对其他技术更为复杂,成本较高。
- 技术安全:基因工程技术的安全性需要持续进行研究和维护。
5.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 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导致不良后果。
- 质量控制:基因工程技术的产品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基因工程知识要点

基因⼯程知识要点第⼀章1.基因⼯程:是在分⼦⽔平上进⾏的遗传操作,指将⼀种或多种⽣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合成的基因,按照⼈们的愿望进⾏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加⼯重组,转移到另⼀种⽣物体(受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2.基因⼯程的基本过程为哪些?切—接—转—增—检①获得⽬的基因:从供体细胞分离出基因组DNA,⽤内切酶将外源DNA切开。
——切(同时选择运载⽬的基因的载体)②⽬的基因与载体DNA拼接:⽤DNA连接酶将含有外源基因的DNA⽚段接到载体分⼦上,形成DNA重组分⼦。
——接③重组体分⼦导⼊受体细胞:借助于细胞转化⼿段将DNA重组分⼦导⼊受体细胞中。
——转④短时间培养转化细胞,以扩增DNA重组分⼦或使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增⑤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获得使外源基因⾼效稳定表达的基因⼯程菌或细胞。
——检3.哪些基因是真核⽣物特有的?①假基因: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质的失活基因。
②基因家族:由功能相关的基因成套组合形成③重复序列哪些是原核⽣物特有的:插⼊序列。
哪些是真核和原核共有的:移动基因、重叠基因第⼆章1.寄主细胞控制的限制与修饰宿主控制限制——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宿主控制修饰——修饰的甲基转移酶以λ(k)噬菌体侵染E.coli B菌株为例解释寄主控制与修饰的现象。
(简述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多数细菌的噬菌体侵染都存在着⼀些功能性障碍。
所谓的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简称(R/M体系)。
R/M体系:寄主是由两种酶活性配合完成的⼀种是修饰的甲基转移酶——修饰另⼀种是核酸内切限制酶——限制R/M体系的作⽤:保护⾃⾝的DNA不受限制;破坏外源DNA使之迅速降解;2. 简述Ⅰ型、Ⅱ型和Ⅲ型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1)Ⅰ型酶基本特性①有内切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互斥②需要ATP、SAM(S—腺苷甲硫氨酸)和Mg 2+辅助因⼦;③EcoB和EcoK是由三种不同亚基组成。
大学基因工程复习归纳重点复习资料

基因工程复习归纳第一章绪论1.基因工程的定义: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经过严密的设计,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宿主)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的技术。
2.基因工程概念的发展: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分子/基因克隆(Molecular/Gene→基因工程→基因操作。
应用领域以“基因工程”、“DNA重组”为主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历史性事件1973:Boyer和Cohen建立DNA重组技术1978:Genetech公司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胰岛素1982: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1988:PCR技术诞生1989: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rhIFNα1b上市2003: 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腺病毒-p53上市3.基因工程的三大关键元件基因(供体):外源基因、目的基因载体:能将外源基因带入受体细胞,并能稳定遗传的DNA分子(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宿主(受体):,能摄取外源DNA、并能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
4.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切、接、转、增、检(大肠杆菌是中心角色)(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复杂的生物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
(2)重组体的制备:将目的基因的DNA片断插入到能自我复制并带有选择性标记(抗菌素抗性)的载体分子上。
(3)重组体的转化:将重组体(载体)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中。
(4)克隆鉴定:挑选转化成功的细胞克隆(含有目的基因)。
(5)目的基因表达:使导入寄主细胞的目的基因表达出我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第二章 DNA重组克隆的单元操作一、用于核酸操作的工具酶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菌中,帮助细菌限制外来DNA的入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功能与类型其中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位点专一,适于DNA重组,是DNA重组中最常用工具酶。
第3章 基因工程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3章基因工程1、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基因工程的诞生(三个理论和三个技术):基因工程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具体有三大理论发现和三个技术突破。
1)理论基础: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遗传密码的通用性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式;2)技术基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与DNA的切割;DNA连接酶的发现与DNA片段的连接;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与应用●理论上的三大发现⑴、发现了遗传物质——DNA1944年,艾弗里(O.T.Avery)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⑵、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半保留复制图,获1958年诺贝尔奖。
⑶、确立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密码形式传递1963年,美国尼伦伯格(M.W.Nirenberg)和马太(H.Matthaei)确立了遗传信息以密码形式传递,破译了编码氨基酸的遗传密码(3个核苷酸=1个密码子=1个aa)。
●技术上的三大突破⑴、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实验:实现不同来源DNA的体外重组1972年斯坦福大学化学家伯格(P.Berg)借助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猴病毒SV40的DNA 和大肠杆菌λ噬菌体的DNA在试管中连接在了一起,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DNA的体外重组。
⑵、第一个基因克隆实验:重组DNA表达实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实验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科恩(S.Cohen)将体外构建的含有四环素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获得了具有双抗性的大肠杆菌转化子,成功完成了第一个基因克隆实验。
基因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基因工程第一章基因工程概述1、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基本技术路线PPT)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大分子(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2、基因工程的历史基因工程准备阶段:1972,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的构建,构建人:Paul Berg及其同事PPT 基因工程诞生:1973,Cohen & Boyer首次完成重组质粒DNA对大肠杆菌的转化基因工程发展阶段的几个重要事件:一系列新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的出现;各种表达克隆载体的成功构建;一系列转基因菌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等的出现3、基因工程的内容(P9)4、基因克隆的通用策略(P12)(基因组文库(鸟枪法)+分子杂交筛选)第二章分子克隆工具酶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特点、命名、分类(问答)概念: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主要存在于细菌体内特点(参加PPT)命名:依次取宿主属名第一字母,种名头两个字母,菌株号,然后加上序号。
如:从Haemophilus influenze Rd中提取到的第三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被命名为Hind Ⅲ,Hin指来源于流感嗜血杆菌,d表示来菌株Rd,Ⅲ表示序号。
分类:依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以及是否需要辅助因子可分为:Ⅰ型酶、Ⅱ型(Ⅱs型)酶和Ⅲ型酶。
真核细胞中有4中DNA聚合酶:α,β,γ,线粒体DNA聚合酶原核生物中3中DNA聚合酶:Ⅰ,Ⅱ,Ⅲ6、几个基本概念粘性末端: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是交错的,对称地分布在识别序列中心位置两侧,这样形成的DNA片段末端称为~。
基因工程复习知识点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一、知识点1.根据基因工程的定义,能替代基因工程的术语。
2. 含有II型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的DNA 片段的特点。
3.已知一双链DNA分子,分别用限制酶Ⅰ、限制酶Ⅱ切割单独切割得到不同片段;同时用限制酶Ⅰ和限制酶Ⅱ切割时,得到另外的片段,据此分析该双链DNA分子结构及酶切位点情况。
4.质粒分子生物学的描述。
5.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载体。
6.质粒带有α互补的 lacZ'标记基因,那筛选培养基中加入显色底物和诱导物分别为?7.载体常用的选择性标记:抗生素、生化标记、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包括哪些(要能区分缩写符号)。
8.DNA双链是靠什么化学键维持?9.能有效区分重组子与非重组子的是方法有哪些?10.离体cDNA 合成中所涉及的工具酶是有哪些?11.强化基因转录的元件是哪些?12.基因调控元件中属于负调控顺式作用元件的是哪些?13.关于包涵体的叙述。
14. 在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及动物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应用最成功的间接转化法分别是什么15. 在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分子鉴定时,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转录,分别可以采用哪些方法?16.细菌存在限制-修饰的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17.Taq DNA 聚合酶的发现使得 PCR 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可能,是利用其哪个特点?18.关于柯斯质粒(cosmid)描述。
19.Cosmid、 -DNA 、 Plasmid几种常用载体的装载量大小比较20.载体质粒 pBR322上的两个选择性标记: Ap r、 Tc r。
它们分别含有一个单一酶切位点: Pst I 、 Sph I。
若将一外源基因插入Ap r中的Pst I位点,那么转化子和重组子如何筛选,若插入Sph I又如何筛选?21.DNA-DNA,DNA-RNA分子杂交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靠什么维持其双链稳定性)?22.cDNA 法获得目的基因的特点表现为?23.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特征是有哪些?24.强化 mRNA 翻译的元件是哪些?25.高等哺乳类动物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包涵体形成的原因是?26.动物基因转移法中的胚胎干细胞法有何特点?()27. 如何正确理解基因漂移?28.熟悉pBR322、pUC18/19载体的组成元件及作用、简写所代表的含义。
基因工程复习提纲

1. 基因工程概念:基因工程是一门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方法为手段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诞生于1973年,其发展十分迅速,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带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它为人类创造新生物开辟了新天地。
2. 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是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照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在体外构建成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
3. 基因工程的特点及实施条件: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其实施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和受体细胞。
4.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1)分离制取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2)DNA片段和载体DNA 在体外连接;(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合适的受体细胞,并扩增繁殖;(4)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分子的重组体克隆;(5)外源基因的表达和产物的分离纯化。
5. DNA复制的特点:(1)DNA的复制是从特定的复制起始点开始并按5’-3’的方向进行;(2)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3)DNA分子的半不连续复制;(4)DNA分子复制是通过DNA聚合酶及各种相关酶蛋白、蛋白因子的协同有序的工作完成的;(5)DNA分子复制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6. DNA的变性、复性与杂交:在高温、强碱及某些试剂存在的条件下,双链DNA分子氢键断裂,两条链完全分离,形成单链DNA分子,这种情况称为DNA变性。
DNA的复性是指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逆转过程。
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杂交的基本原理是应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按碱基互补关系形成杂交双链分子。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第一章核酸的制备1.主要步骤:分、切、接、转、筛、表2.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又称基因堆叠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就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第二章基因工程工具酶1.生物催化剂:核酶、抗体酶、模拟酶。
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定义:限制性内乌核酸酶就是一类能够辨识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辨识序列),并在识别序列上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
命名:限制性内乌核酸酶通常就是以第一次抽取至这类酶的生物的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第一、第二个字母命名的,有的在后面还加菌株(型)代号中的一个字母。
如果从同一种生物中先后提取到多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则依次用罗马数字ⅰ、ⅱ、ⅲ表示。
并且名称的前三个字母须用斜体,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3.dna连接酶:定义:dna连接酶也称dna黏合酶,在分子生物学中扮演一个既特殊又关键的角色,那就是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的一种酶。
种类:大肠杆菌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tscdna连接酶、真核生物细胞辨认出的连接酶,例如酶ⅰ、酶ⅱ、酶ⅲ等多种类型。
4.dna片段的相连接方法:①具互补黏性末端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可用e?colidna连接酶,也可用t4dna连接酶。
②尼奥罗末端dna片段之间的相连接:就可以用t4dna连接酶,并且必须减少酶的用量。
③dna片段末端修饰后进行连接:dna片段末端同聚物加尾后进行连接,可按互补粘性末端片段之间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粘性末端修饰成平末端后进行连接;dna片段5′端脱磷酸化后进行连接;dna片段加连杆或衔接头后连接。
5.dna聚合酶:①定义:dna聚合酶就是指用dna单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催化剂制备一条与模板链序列优势互补的dna新链的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第一章基因工程概述1、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基本技术路线PPT)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大分子(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2、基因工程的历史基因工程准备阶段:1972,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的构建,构建人:Paul Berg及其同事PPT 基因工程诞生:1973,Cohen & Boyer首次完成重组质粒DNA对大肠杆菌的转化基因工程发展阶段的几个重要事件:一系列新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的出现;各种表达克隆载体的成功构建;一系列转基因菌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等的出现3、基因工程的内容(P9)4、基因克隆的通用策略(P12)(基因组文库(鸟枪法)+分子杂交筛选)第二章分子克隆工具酶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特点、命名、分类(问答)概念: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主要存在于细菌体内特点(参加PPT)命名:依次取宿主属名第一字母,种名头两个字母,菌株号,然后加上序号。
如:从Haemophilus influenze Rd中提取到的第三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被命名为Hind Ⅲ,Hin指来源于流感嗜血杆菌,d表示来菌株Rd,Ⅲ表示序号。
分类:依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以及是否需要辅助因子可分为:Ⅰ型酶、Ⅱ型(Ⅱs型)酶和Ⅲ型酶。
真核细胞中有4中DNA聚合酶:α,β,γ,线粒体DNA聚合酶原核生物中3中DNA聚合酶:Ⅰ,Ⅱ,Ⅲ6、几个基本概念粘性末端: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是交错的,对称地分布在识别序列中心位置两侧,这样形成的DNA片段末端称为~。
平末端: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处在识别序列的对称结构中心,这样切割的结果产生的DNA片段末端是平齐的,称之为~。
同裂酶: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相同的识别序列。
如:BamHI和BstI均可识别GGATCC。
同尾酶:有些限制性内切酶虽然识别序列不同,但是切割DNA分子产生相同的DNA末端。
如:TaqI:TCGA;ClaI:A TCGA T;AccI:GTCGAC星星活性:某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在不是原来的识别序列处切割DNA,这种现象称为Star活性。
DNA物理图谱:(多为质粒图谱)7、大肠杆菌中甲基化酶的种类①Dam甲基化酶,在序列GA TC中A的N6位置引入甲基。
②Dcm甲基化酶,dcm基因表达胞嘧啶甲基化酶,它能特异性识别DNA双链上的CCA(T)GG序列,并使第二个C5甲基化,即CmCWGG,避免DNA受到相关限制酶的切断。
dcm基因的变异导致胞嘧啶甲基化酶活性缺失,使外源DNA上的C不被甲基化,易于获得非甲基化质粒。
③Eco KI甲基化酶;④Sss I甲基化酶8、依赖于甲基化的限制系统(McrA,McrBC,Mrr)依赖于甲基化的内切酶E.coli中至少有3种依赖于甲基化的限制系统①mcrA基因表达E.coli防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McrA酶,该酶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外来DNA 上的被甲基化的胞嘧啶序列,即C5mCGG特异序列,使之分解,对大肠杆菌本身起保护作用。
mcr A基因的变异,导致上述功能缺失,对外来DNA中被甲基化的胞嘧啶特异序列(C5mCGG)失去作用,有利于限制酶及甲基化酶的克隆体的稳定。
②mcrB, C基因表达McrB和McrC两种特异性蛋白,它们在E.coli的防御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只有这两种蛋白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活性,McrC具有识别和调节功能,它能特异性的结合到外源DNA被甲基化的胞嘧啶的特异序列G5mC上,然后由McrB蛋白切断(McrB蛋白是特异性切断外来DNA中G5mC序列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防御外来DNA的侵入。
③mrr基因是大肠杆菌细胞防御系统中重要的基因之一,它能严格限制被甲基化的外源DNA 的介入。
另外,含有此基因型的菌株也可用于限制酶和甲基化酶的克隆体。
9、几个基本概念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复制模板,由5'端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催化DNA的合成(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及其相辅的活性。
反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有5’-3’合成DNA活性,无3’-5’外切核酸酶活性(RNaseH水解磷酸二酯键,剪断mRNA,cDNA第二条链合成)。
来自AMV(禽成髓细胞瘤病毒)或M-MuLV(鼠白血病病毒)RNA聚合酶,识别DNA中启动子特异序列,合成RNA,无需引物。
连接酶①T4 DNA连接酶,反应底物: 黏端、切口、平末端的RNA(效率低)或DNA②大肠杆菌DNA连接酶,活性与T4连接酶相似,但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参与,与平末端连接效率很低,不连接RNA。
③Taq DNA连接酶,可连接dsDNA中的缺口间的两个寡核苷酸,需NAD+的参与,最适反应温度45-65℃。
(VS TaqDNA聚合酶)④T4 RNA连接酶,可使单链DNA或RNA之间相互连接,可用于标记RNA的3’末端,单链DNA或RNA的连接、增强T4 DNA连接酶的连接活性以及合成寡核苷酸。
T4多核苷酸激酶& 碱性磷酸酶T4多核苷酸激酶可将ATP的γ-磷酸基团转移至DNA或RNA的5’末端。
主要用于对缺乏5’磷酸DNA或合成接头进行磷酸化,同时可对末端进行标记。
(探针)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IP或CIAP)能催化除去DNA或RNA5’磷酸的反应,可防止DNA片段自连。
第三章分子克隆载体10、分子克隆载体必须具备的元件①在克隆载体DNA分子合适的位置应有1至多个克隆位点(MCS),供外源DNA片段组入克隆载体DNA分子②克隆载体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或停留在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或整合到DNA上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③克隆载体必须具有用于选择克隆子的标记基因④克隆载体必须是安全的,不应含有对受体细胞有害的基因,且不会任意转入除受体细胞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细胞。
11、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元件克隆载体必备元件+启动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书本p86-8712、标记基因的种类及作用原理选择标记基因: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作用机理:Ampicillin可以抑制细菌细胞膜上参与细胞壁合成酶类的活性,即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ampr编码一种可分泌到细菌细胞周间质的酶,催化β-内酰胺环的水解,使氨苄青霉素失活。
(目的菌落周围出现散点菌落,即次生菌落,通过提高氨苄青霉素的浓度和控制培养时间≤12h减少次生菌落)②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作用机理:四环素可与核糖体30S亚基的一种蛋白质结合,从而抑制核糖体的转位过程。
tetr编码一个由399个氨基酸组成的膜结合蛋白,可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③氯霉素抗性基因(Cmr)作用机理:氯霉素可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常用的cat基因编码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即一个四聚体细胞质蛋白,在乙酰辅酶A存在时,该蛋白催化氯霉素形成氯霉素羟乙酰氧基衍生物,使之不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卡那霉素(新霉素)抗性基因作用机理:卡那霉素和新霉素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可与核糖体结合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该基因(kanr/neor)是一种编码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的基因,该酶可使这两种抗生素磷酸化,从而干扰了它们向细胞内的主动转移。
琥珀突变抑制基因supF 琥珀突变(书本p41)筛选标记基因:α -互补(蓝白斑筛选):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E.coli DNA的短区段,其中含有β-半乳糖苷酶的-α肽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头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MCS,它并不破坏读框,但是可使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于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虽然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各自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可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酶活性的蛋白,从而实现互补,这种现象称为~。
插入失活,某段DNA序列的插入,使得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功能,从而达到筛选的目的。
蓝白斑筛选:在lacZ’编码区上游插入一小段DNA片段,不影响β-半乳糖苷酶的功能互补。
但是,若在该DNA小片段中再插入一个片段,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无α互补能力的β-半乳糖苷酶片段13、λDNA的特点λDNA在噬菌体中是线状,全长48502bp,左右各有12个核苷酸组成的5’凸出粘性末端(cohesive end),且两者互补。
进入宿主细胞后,粘性末端连接成为环状DNA分子,这样能连接的末端称为cos位点。
14、λ载体的选择标记lacZ基因,在填充片段中带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片段cI基因失活cI基因:全面抑制并阻断裂解生长必须基因的表达,促进λ-噬菌体进入溶原状态。
外源基因插入cI基因中,使E.coli进入裂解生长状态。
Spi筛选野生型λ噬菌体在带有P2原噬菌体的溶原性 E.coli中的生长会受到限制的表型,称作Spi+,即对P2噬菌体的干扰敏感。
Spi+ :λ噬菌体不能感染E.coli(P2)Spi- :λ(red- gam-)噬菌体能感染E.coli(P2)形成小噬斑宿主:recA+ ;chi位点第四章人工染色体载体15、人工染色体的种类和必备元件(概念PPT,结构,组成,筛选)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YAC、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P1载体和PAC载体YAC(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克隆载体是最早构建成功的人工染色体克隆载体,能像染色体一样在酵母细胞中正常的复制。
它是以pBR322为骨架建立,带有pBR322的复制起点ori和筛选标记基因Ampr,另外还加入作为酵母chr.所必须的一些成分:一段控制酵母chr.复制的自主复制序列(ARS);一段来自酵母chr.的着丝粒序列(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将chr.载体均匀的分配到子细胞中);一对酵母的端粒序列(来自四膜虫chr.),防止chr.载体与其他chr.相互粘连,并避免在DNA复制过程中造成基因的缺失,从而保证了chr.载体在细胞分裂和遗传过程中的相对独立和稳定;选择标记TRP1和URA3(酵母Trp和U营养缺陷型的野生型等位基因);克隆位点存在于酵母酪氨酸tRNA基因赭石突变的校正基因Sup4中。
第五章表达载体16、表达载体启动子的种类Plac 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Ptac 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T7启动子(T7噬菌体)和PL启动子(λ噬菌体)17、T7启动子的工作原理(参见PPT图文)第六章基因操作中大分子的分离和分析18、质粒DNA的提取原理及步骤(实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原理:根据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与线性染色体DNA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