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几何研究 第十四章几何题的证明

合集下载

初等几何研究 第十四章几何题的证明

初等几何研究 第十四章几何题的证明

证明:∵ DE∥AC E
CE∥AF
AC=AF
C
B
∴ ACEF 为菱形
F
∴∠FAE=∠EAC=∠FEA 在△ADF 中
D
A
第 5 题图
AF²=AD²+DF²-2AD·DFcos135° AF= 2 AD=1
DF 1 ( 6 2)
∴ cos DFA
3
∠DFA=30°
2
2
∴∠DAF=45°-∠FAC=45°-∠DAF=45°-30°=15°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编 赵振武 副主编 章士藻 第三分
册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答
第十四章 几何题的证明
习题十四
1. 圆内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且 PC=QE=RA,
PB=QD=RF,求证:△PQR 是正三角形.
证明:如图圆中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并且 PC=QE=RA,
B
D
C
第 16 题图
∴ BE BD ① AD AC
CF CD ② AC BC
①×②得 BE CF BD CD AD AC AC BC
AD·BD·CD=BE·CF·BC

AD3=BC·BE·CF
17. 已知 AM 是△ABC 中 BC 边上中线,任作一直线交 AB、AC、
AM 于 P、Q、N,求证: AB 、 AM 、 AC 成等差数列
tan∠CAD -tan∠B= 1 ( 5 1)﹥0 2

∠CAD、∠B∈(0°, 90°) ∴ ∠CAD﹥∠B
16. 在△ABC 中,已知∠A=90°,AD⊥BC,DE⊥AB,DF⊥

初中生如何做好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初中生如何做好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4.若何做几何证实题【常识精读】1. 几何证实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对造就学生逻辑思维才能有着很大感化.几何证实有两种根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目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地位关系.这两类问题经常可以互相转化,如证实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实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2. 控制剖析.证实几何问题的经常运用办法:(1)综正当(由因导果),从已知前提动身,经由过程有关界说.定理.正义的运用,慢慢向前推动,直到问题的解决;(2)剖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斟酌,斟酌使其成立须要具备的前提,然后再把所需的前提算作要证的结论持续斟酌,如斯慢慢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端凑法:将剖析与综正当归并运用,比较起来,剖析法利于思虑,综正当易于表达,是以,在现实思虑问题时,可归并运用,灵巧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实目标.3. 控制结构根本图形的办法:庞杂的图形都是由根本图形构成的,是以要擅长将庞杂图形分化成根本图形.在更多时刻须要结构根本图形,在结构根本图形时往往须要添加帮助线,以达到分散前提.转化问题的目标.【分类解析】1.证实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实中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一种相等关系.许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实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经常运用的办法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等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剖断与性质等也经经常运用到.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中,∠=︒===90,,,.C AC BC AD DB AE CF求证:DE=DF剖析:由∆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45,由D是AB中点,可斟酌贯穿连接CD,易得CD AD=,∠=︒DCF45.从而不难发明∆∆≅DCF DAE证实:贯穿连接CD解释: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经常运用的帮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等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经常运用的帮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当贯穿连接CD,因为CD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伸ED到G,使DG=DE,贯穿连接BG,证∆EF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致的同窗无妨一试.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BC,AE=CF.求证:∠E=∠F证实:贯穿连接AC在∆ABC和∆CDA中,在∆BCE和∆DAF中,解释:运用三角形全等证实线段求角相等.常须添帮助线,制作全等三角形,这时应留意:(1)制作的全等三角形应分离包含求证中一量;(2)添帮助线可以或许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2.证实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地位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别的地位.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经由过程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实.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运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例3. 如图3所示,设BP.CQ是∆ABC的内角等分线,AH.AK分离为A到BP.CQ 的垂线.求证:KH∥BC剖析:由已知,BH等分∠ABC,又BH⊥AH,延伸AH交BC于N,则BA=BN,AH=HN.同理,延伸AK交BC于M,则CA=CM,AK=KM.从而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KH∥BC.证实:延伸AH交BC于N,延伸AK交BC于M∵BH等分∠ABC又BH⊥AHBH=BH同理,CA=CM,AK=KM∴KH是∆AMN的中位线即KH//BC解释:当一个三角形中消失角等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应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懂得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AC,∠,,90.A AE BF BD DC=︒==求证:FD⊥ED证实一:贯穿连接AD在∆ADE和∆BDF中,解释:有等腰三角形前提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等分线是经常运用帮助线.证实二:如图5所示,延伸ED到M,使DM=ED,贯穿连接FE,FM,BM解释:证实两直线垂直的办法如下:(1)起首剖析前提,不雅察可否用供给垂直的定理得到,包含添经常运用帮助线,见本题证二.(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构成的三角形,证实个中两个锐角互余.(3)证实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3.证实一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实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ABC中,∠=︒B60,∠BAC.∠BCA的角等分线AD.CE 订交于O.求证:AC=AE+CD剖析:在AC上截取AF=AE.易知∆∆B60,知≅,∴∠=∠AEO AFO12.由∠=︒,,.∴∠=∠=∠=∠=︒∠+∠=︒∠=︒∠+∠=︒566016023120123460,得:≅∴=,∆∆FOC DOC FC DC证实:在AC上截取AF=AE又∠=︒B60即AC AE CD=+(二)延伸一较短线段,使延伸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实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中,F在DC上,E在BC上,∠=︒EAF45.求证:EF=BE+DF剖析:此题若模仿例1,将会碰到艰苦,不轻易运用正方形这一前提.无妨延伸CB至G,使BG=DF.证实:延伸CB至G,使BG=DF在正方形ABCD中,∠=∠=︒=90,ABG D AB AD又∠=︒EAF45即∠GAE=∠FAE4.中考题:如图8所示,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伸BC到D,延伸BA到E,并且使AE=BD,贯穿连接CE.DE.求证:EC=ED证实:作DF//AC交BE于F∆ABC是正三角形∴∆BFD是正三角形又AE=BD即EF=AC题型展现:证实几何不等式:例题:已知:如图9所示,∠=∠>12,AB AC.求证:BD DC>证实一:延伸AC到E,使AE=AB,贯穿连接DE在∆ADE和∆ADB中,证实二:如图10所示,在AB上截取AF=AC,贯穿连接DF则易证∆∆≅ADF ADC解释:在有角等分线前提时,常以角等分线为轴翻折结构全等三角形,这是经常运用帮助线.【实战模仿】1. 已知:如图11所示,∆ABC 中,∠=︒C 90,D 是AB 上一点,DE⊥CD 于D,交BC 于E,且有AC AD CE ==.求证:DE CD =122. 已知:如图12所示,在∆ABC 中,∠=∠A B 2,CD 是∠C 的等分线. 求证:BC =AC +AD3. 已知:如图13所示,过∆ABC 的极点A,在∠A 内任引一射线,过B.C 作此射线的垂线BP 和CQ.设M 为BC 的中点.求证:MP =MQ4. ∆ABC 中,∠=︒⊥BAC AD BC 90,于D,求证:()AD AB AC BC <++14【试题答案】1. 证实:取CD 的中点F,贯穿连接AF又∠+∠=︒∠+∠=︒14901390,2. 剖析:本题从已知和图形上看仿佛比较简略,但一时又不知若何下手,那么在证实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经常采取“截长补短”的手段.“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实这两部分分离和两条短线段相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伸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实其和等于长的线段.证实:延伸CA 至E,使CE =CB,贯穿连接ED在∆CBD 和∆CED 中,又∠=∠+∠BAC ADE E3. 证实:延伸PM 交CQ 于R又BM CM BMP CMR,=∠=∠∆斜边上的中线∴QM是Rt QPR4. 取BC中点E,贯穿连接AE。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几何证明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通过运用几何知识和定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说明几何问题的正确性。

在进行几何证明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证明过程,并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直接得出结论。

例如,现有一个三角形ABC,已知AB=AC,需要证明∠B=∠C。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直接证明:1.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B=AC;2.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并给出证明过程。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与直接证明法相反,它是通过排除一切其他可能性,间接证明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复杂且难以直接证明的几何问题。

例如,现有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需要证明对角线AC与BD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间接证明:1. 假设对角线AC与BD不相等;2.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得出AC与BD相等的结论;3. 排除了AC与BD不相等的可能性,证明结论成立。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真实性。

例如,现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需要证明∠B=90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反证法证明:1. 假设∠B不等于90度;2.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通过逻辑推理得出∠B=90度;3. 得到矛盾的结论,推翻了假设,证明∠B=90度成立。

四、构造法构造法是利用几何工具,在已知条件下构造出满足某种要求的几何图形,从而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如,现有一个等边三角形ABC,需要证明三条边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构造法证明:1. 在AB、BC、CA之间分别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条边;2.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构造,得到三条边相等的结论。

初中几何证明分析方法简析

初中几何证明分析方法简析

初中几何证明分析方法简析
几何证明是数学中的重要部分,需要依托一定的分析方法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下面
将简要介绍几何证明的分析方法。

1. 运用数学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通常需要依托一些特殊的几何定理或公式,这些定理或公式有时可以运用数
学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例如,在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交于其中点这一定理时,可以利
用向量分析的方法来证明。

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分别表示为a和b,点O表示对角线的交点,那么有a + b = 0,2O = a + b,因此O为对角线的中点。

2. 运用几何图形特点
几何图形的特点是几何证明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证明相似三角形两边对角度相等时,可以利用其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从而得到证明。

在证明垂臂定理时,可以利用垂直角度相
等的性质,从而得出证明结论。

3. 运用逆向推理法
逆向推理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在证明中,可以通过逆向推理先假设结论成立,
再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导得出。

如果得出的结论和假设一致,那么证明就完成了。

例如,
证明勾股定理时,可以先假设c的平方等于a的平方加b的平方,接着运用三角形面积和
勾股定理的公式得出结论,进而证明是正确的。

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结论在某个情况下
成立,并且在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下也成立,那么就可以认为该结论对所有情况都成立。


几何证明中,也可以运用归纳法来证明一类问题。

例如,在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
以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公式成立,再通过加一个角逐步推导到任意多边形,从而得到结
论。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方法与技巧几何证明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

本文将从几何证明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几何证明。

一、几何证明方法1. 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指通过逻辑推理,通过列举已知条件,应用定理或性质得出结论。

例如,在证明“两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证明这两个角是相等的”时,可以通过假设两角的平分线不相交,然后运用已有定理,如“两条直线如果相交,那么相交时所成的两对相邻角互补”,反驳这一假设,最终得出结论。

2. 反证法:反证法是指通过“假设取反”来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

例如,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可以先假设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通过推理得出与已知矛盾的结论,因此可以推出对角线相等。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一个关于正整数的性质的方法。

在几何证明中,数学归纳法常用于证明类似“正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 - 2) × 180°”这样的结论。

4. 分类讨论法:有时候,一个几何证明的结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这时候可以采用分类讨论法。

例如,在证明“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时,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直角、钝角和锐角,分别来讨论并证明。

5. 使用等边、等角特性:在几何证明中,等边和等角是常用的证明工具。

通过找到等边或等角的性质,可以推导出一些结论。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可以构造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等边和等角的性质,得出结论。

二、几何证明技巧1. 图形辅助:在几何证明中,合理地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证明时,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已知条件和结论,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推理。

2. 引入辅助线段:在几何证明中,引入辅助线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问题中的隐藏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导。

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

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

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几何证明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证明题目中的几何性质,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应对几何证明题。

一、直线的证明1. 平行线的证明: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即可。

2. 垂直线的证明:要证明两条线段垂直,可以利用垂直线的性质,如互余角相等、互补角相等等。

根据已知条件,使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

3. 点在线段中垂线的证明:该证明通常应用于证明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问题中。

可以利用垂直线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垂线问题,再通过垂线的角度关系进行证明。

二、三角形的证明1. 等边三角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三条边相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2.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是几何证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三、四边形的证明1. 矩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可以利用矩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内角为直角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2. 平行四边形的证明: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同位角相等等。

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推导和运算,最终得出结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

同时,需要注意画图准确、逻辑严谨,清晰地呈现证明过程。

为了提高解题效率,我们可以使用分类整理法。

先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几何形状,确定题目所涉及的几何性质,再找出相关的定理和公式。

将已知条件和待证事实进行对比和联系,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待证事实,最终得出结论。

几何证明知识点

几何证明知识点

几何证明知识点几何证明是数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逻辑推理和几何定理的运用,来论证几何问题的正确性。

在几何证明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几何证明知识点。

一、垂直线段的性质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某两条线段或者线段与直线垂直。

垂直线段的性质有以下几点:1. 垂直线段的定义:当两条线段的乘积为0时,它们互相垂直。

2. 垂直线段的性质:如果两条线段的斜率乘积为-1,那么这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3. 两直线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时,这两条直线垂直。

二、角的性质与证明角是几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角的性质与证明方法是几何证明的重点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角的性质和证明方法:1. 交角的性质:交角的两个邻补角相等。

2. 顶角的性质:在一个三角形中,顶角的和等于180度。

3. 同位角的性质:同位角互相相等。

4. 反向角的性质:反向角互相相等。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相似三角形是几何证明中常常涉及的一个概念,下面介绍一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2. AA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3. SAS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4. SSS判定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四、平行线与证明平行线是几何证明中常需要研究的一个概念,下面介绍一些平行线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的连线与另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平行线截断,那么对应的对内角相等,对外角互为补角。

3. 相交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平行线截断,那么对应的同位角互相相等。

五、圆的性质与证明圆是几何证明中常见的图形,下面介绍一些圆的性质与证明方法: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中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几何定理证明:几何定理的证明

几何定理证明:几何定理的证明

几何定理证明:几何定理的证明几何定理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建立和推导几何关系的基础。

在几何学中,定理的证明是确保定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何定理的证明过程,并以几个典型的几何定理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经典且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声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该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代数方法来展开。

几何方法证明:以直角三角形ABC为例,其中∠B为直角。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证明勾股定理。

1. 以BC为边,作一个正方形BCDE。

2. 连接AC和AE。

3. 证明四边形ABED是一个平方。

4. 由于正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AE和BD是相等的。

5. 观察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BC,它们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并且一边相等,所以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6.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AD和AB相等。

7. AD是直角边的平方,AB是斜边的平方,因此AD的平方加上AB的平方等于斜边AC的平方,从而证明了勾股定理。

代数方法证明: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设直角三角形ABC中,∠B为直角,AB=a,BC=b,AC=c。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关系式:a² + b² = c²(1)tan(∠B) = a/b (2)将式(2)代入式(1),得到:a² + (a/tan(∠B))² = c²经过变形和化简,我们最终可以得到:(1 + tan²(∠B))a² = c²由于tan²(∠B) + 1 = sec²(∠B)(余切定理),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化简为:sec²(∠B) a² = c²最后,我们得到了勾股定理的形式。

二、等腰三角形底角定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角定理成立,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两个顶角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E-∠FAE=EAC=15°
6. 已知 AC⊥AB, BD⊥AB, AD 与 BC 交于 E, 过 E 作 EF⊥
AB 于 F,求证∠AFC=∠BFD. 证明:∵ BD∥EF∥CA
D
B
BE BF EC AF
E
F
BD BE AC EC
C
A
第 6 题图
BF BD AF AC
∠FBD=∠FAC=90°
∴ B、E、D、C 共圆
∴∠B=∠3
F
C
第 7 题图
∠1+∠3+∠FED=180° ∴ ∠FED=∠A
8. 在正六边形外接圆上任取一点,求证该点至各顶点的连线中,
两长者之和必等于其余四者之和.
证明:设∠GAF=α, ∠GFA=β 长: GC+GD=2Rcosα+2Rcosβ
E
D
短: GA+GB+GE+GF =2Rsinβ+2Rcos(60°-β)+ 2R cos(60°-α)+2Rsinα = 2R(cosα+ cosβ) (α+β=30°)
3. 过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任意一点 C,作 CD⊥AB 于 D,⊙H
与 CD、弧 BC 分别相切于 E、F,又与 AB 相切于 G,求证:AC=AG.
证明:∵A、E、F 三点共线(△HEF∽△AOF)
连接 BF, ∴ B、F、E、D 四点共圆
C
∴ AG2=AE·AF

AE·AF=AD·AB
AD·AB=AC2
PB=QD=RF.根据相交弦定理有:AR×BR=RF×RE
即 AR×(RP+BP)=RF×(RQ+QE) 整理得 AR×RP=RF×RQ 同理可得 EQ×QR=DQ×PQ
F
A
R
所以有
BP×RP=CP×PQ RP:RQ=RF:AR
C P
B
D Q
E
RQ:PQ=DQ:EQ PQ:RP=BP:CP
第 1 题图
证明:设 AC 交 EF 于 M,由于 EF⊥AB , ∴AD∥EF∥BC
∴ EM DA CE CD
AF MF AB BC
又 DE=DA CE=BC
又 ∵ DE AF DC AB
∴ EM=MF
EM DE MF MF CE DC CB CE 即 AC 平分 EF.
D E C
M
A
F
B
第 2 题图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编 赵振武 副主编 章士藻 第三分
册 《初等几何研究》习题解答
第十四章 几何题的证明
习题十四
1. 圆内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且 PC=QE=RA,
PB=QD=RF,求证:△PQR 是正三角形.
证明:如图圆中三弦 AB、CD、EF 两两相交于 P、Q、R,并且 PC=QE=RA,
D
SH
F'
BE G
C
第 9 题图
∴∠FDH=∠CFD
∴ DH=FH= ½ CF.
AG 垂直平分 DH 于 S ∴DS=EG ∴CF=4EG
10. 在△ABC 中,已知 AB=AC, AD⊥BC, 以 AD 为直径作⊙O,
由 B、C 分别作该圆的切线 BE、CF(不同于 BC),E、F 为切点,求 证 EF 在△ABC 内部一段长等于它在外部两段长之和.
∴ △FBD∽△FAC ∴∠AFC=∠BFD
7. 在锐角△ABC 中,作 BD⊥AC 于 D,CE⊥AB 于 E,取 BC
中点 F,求证:∠FED=∠EDF=∠A.
证明:∵BD⊥AC CE⊥AB
A
∴ F 是 Rt△BEC 和 Rt△BDC 斜边的中点,
E1
3
2D
∴ EF=FD
∴∠FED=∠FDE B
∴ GC+GD= GA+GB+GE+GF
F
C
G
A
B
第 8 题图
9. 在△ABC 中,AB=AC,AG⊥BC,CD 平分∠ACB,DE⊥
BC,在 CB 延长线上取一点 F,使∠CDF=90°,求证:CF=4EG.
证明:∵ CD 平分∠ACB. CD⊥FF'
∴DF=DF',CF=CF'
AF
过 D 作 DH∥BC 交 AC 于 H. ∴ H 为 CF 的中点, ∵∠DF'C=∠CFD 而∠FDH=∠DF'C
D
F
C
G
E
H
∴ △FCE≌△HCE
A
B
第 4 题图
∴ EF=FH
∴ △DEF≌△BEH
∴ ∠BEH=∠DEF F、E、B 三点共线,∴ ∠EFC=∠AFD
5. 在正方形 ABCD中,作 DE∥AC,在 DE上取一点 F,使 AF=AC,
又作 CE∥AF 交 DE 于 E, 连接 AE,求证:∠DAF=∠FAE=∠EAC.
证明:∵ DE∥AC E
CE∥AF
AC=AF
C
B
∴ ACEF 为菱形
F
∴∠FAE=∠EAC=∠FEA 在△ADF 中
D
A
第 5 题图
AF²=AD²+DF²-2AD·DFcos135° AF= 2 AD=1
DF 1 ( 6 2)
∴ cos DFA
3
∠DFA=30°
2
2
∴∠DAF=45°-∠FAC=45°-∠DAF=45°-30°=15°
F E
H
A
O DG
B
∴ AG2=AC2 即 AG=AC
第 3 题图
4. 在正方形 ABCD 中,F 为 CD 的中点,过 D 作 DE⊥AF 于 G,
且交 AC 于 E,,求证:∠EFC=∠AFD. 证明:连接 BE 并延长 DE 交 BC 于 H, ∵ DG⊥AF ∴CH=DF ∴ DF=FC=CH=HB
同理 R 为 HF 的中点. ∴ GR=EG+FR
11. 已知⊙O1 与⊙O2 交于 P、Q 两点,一外公切线切两圆于 A、 B,其中点 P 与 AB 在 O1O2 的两旁,求证:
(1) ∠O1PO2=2∠APB; (2) ∠AQB=180°-½∠O1PO2 证明:(1) ∠1=∠4,
∠3=∠5, ∠4+∠PAB+∠5+∠PBA=180° ∠2=180°-∠PAB-∠PBA
证明:延长 AE 交 CB 于 M, A
连 DE,则 DE⊥AM
BE=BD
∴∠BED=∠BDE
∴∠BME+∠BDE M
=∠BEM+∠BED
=90°
EG
R H
F
B
D
C
N
第 10 题图
∴∠BME=∠BEM. ∴BM=BE ∴ BM=BD
即 B 为 DM 的中点,∵ EH∥MD. ∴ G 为 EH 的中点
根据已知 AR=CP=EQ, BP=DQ=FR
所以有
RP RQ PQ RP RQ PQ 1 RQ PQ RP RQ PQ RP
所以
RP=PQ=RQ 所以△RPQ 为正三角形.
2. 在梯形 ABCD 中, ∠A=∠B=90°,以 AB 为直径的圆切 CD 于
E,过 E 作
EF∥BC 交 AB 于 , 求证:AC 平分 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