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9期

欣等: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1085
一。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表皮蛋白, 表 皮蛋白与几丁质相互作用形成 Bouligand 模型, 以稳 定表皮的复杂结构, 同时维持表皮弹性和其他物理 2010 ) 。 由于不同类型表皮的几丁 性质( Moussian, 质分子链长和乙酰化程度的差异很小, 因而表皮蛋 白基因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是影响表皮结构及其机械 1995 ) , 性能的重要因素( Andersen et al., 所以, 一直 以来表皮蛋白被认为是昆虫重要的结构蛋白 。 目 前, 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昆虫中, 表皮蛋白基因的 数量都超过该昆虫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总数的 1% ( Futahashi et al., 2008 ) , 这暗示表皮蛋白在昆虫 、 、 生长 繁殖 环境适应等生理现象与过程中可能起着 将有助 重要的作用。对表皮蛋白基因的深入研究, 生理功能及其在昆虫发育 于阐明昆虫表皮的结构、 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昆虫纲中大量的农林害虫及病媒昆虫给人类生 活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 害虫的防治或控制对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与生 此, 活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对害虫 但是, 长期不合理的滥用杀虫剂以及昆虫 进行防控, 自身对化学毒物的代谢降解能力, 导致害虫产生抗 药性, 且分布越来越广, 抗性程度越来越高 ( Ranson et al.,2009 ; 侯娟和和龚震宇, 2011 ) 。 这使得我们 需要寻找不依赖于化学杀虫剂或研发新型杀虫剂的 办法来防治害虫。由于表皮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 能, 对于昆虫的生存、 发育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 如 — —表皮蛋白为防治 果以构建昆虫表皮的关键元素— 靶点, 通过基因干扰、 基因敲除、 性别缺陷或致死系 统等成熟的分子遗传操作技术沉默一些重要表皮蛋 白基因的表达或使其缺失, 以破坏昆虫表皮组成与 结构的完整性、 胚胎期表皮的正常整合和外骨骼构 建等, 或可为害虫防控策略的探索提供参考 。 对昆虫表皮蛋白的表达调控、 功能及作用机理 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以其为靶标来进行害虫防控的基 础。先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表皮蛋白的鉴定 、 分类、 提 取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 Andersen, 1998 ; Cornman, 2009 ) , 最近十多年来, 由于基因组、 转录组、 蛋白质 组等海量数据的累积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操 作技术的突飞猛进, 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 调控及其 在昆虫重要的生理现象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 的研究相继报道。本文简要总结了昆虫表皮蛋白的 分类及代表性昆虫基因组中表皮蛋白的数量与分 类, 并着重对近 10 年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调 控、 与昆虫重要生理现象或过程的关联等方面的研

昆虫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昆虫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昆虫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昆虫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其免疫系统也是其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昆虫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免疫系统是指机体为了抵御外部病原体入侵而发挥的一种自我保护作用。

对于昆虫,其免疫系统十分独特,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有所不同。

昆虫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表皮屏障、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下面将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表皮屏障是昆虫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昆虫的外骨骼和角质层的存在,外部病原体很难进入昆虫体内。

此外,昆虫体表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进一步增强了表皮屏障的保护作用。

体液免疫是昆虫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方式之一。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体液中存在的一些特殊蛋白质来完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抗菌肽和脂多糖结合蛋白。

抗菌肽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DNA来达到杀菌的作用。

而脂多糖结合蛋白则可以结合到病原体上,从而诱导体液中的其他组分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抗菌系统。

细胞免疫是昆虫免疫系统的另一种防御方式。

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胞来完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是血球和网织球。

血球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吞噬和杀菌来清除病原体。

而网织球则主要是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来引导其他细胞参与到免疫反应中来。

与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不同的是,昆虫免疫系统并没有正反馈和记忆性,因此其免疫力相对较弱。

但这并不妨碍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昆虫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关于昆虫免疫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免疫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果蝇体内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可以增强其免疫力。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研究昆虫免疫系统时,可以从遗传和分子水平入手,从而寻求提高昆虫免疫力的方法。

另外,关于昆虫免疫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其他的趋势。

例如,有部分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昆虫免疫系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昆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很强,因此其免疫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研究进展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June 2005,48(3):418-426ISS N 04542629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88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10301)作者简介:刘金香,女,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源农药,E 2mail :Ljinxiang20021student @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2mail :humy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04205213;接受日期Accepted :2004209224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研究进展刘金香,钟国华,谢建军,官 珊,胡美英3(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摘要:昆虫化学感受蛋白(chem osens ory proteins )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低分子量酸性可溶性蛋白,广泛分布于昆虫触角、跗节等各种化学感受器中,蛋白质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种内种间同源性一般为30%~90%。

其主要功能是感受、识别、转运、传导环境化学因子刺激信息,参与调节生理节律和生长发育。

该文从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生态进化意义、分布表达部位、生化特性、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研究方法等角度,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研究进展,指出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深入研究,对于阐明昆虫与环境化学信息联系规律、昆虫行为反应本质原因,探索害虫综合治理和益虫利用效率新途径,开辟创制昆虫行为控制剂新领域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昆虫;化学感受;化学感受蛋白;信息化学物质;昆虫行为中图分类号:S49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426296(2005)0320418209R ecent advances in chemosensory proteins of insectsLI U Jin 2X iang ,ZH ONG G uo 2Hua ,XIEJian 2Jun ,G UAN Shan ,H U Mei 2Y ing 3(Laboratory of Insect Toxicology and K 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S 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Chem osens ory proteins (CSPs )are small s oluble acidic proteins formed during long ev olution and abundantly distributed in antennae ,tarsi and other sens ory appendages.Chem osens ory proteins am ong insects are well conserved and the identity is generally 30%-90%.They are believed to be inv olved in chemic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perception ,identification ,transport and transduction of semiochemicals from environment (including olfaction ,taste and others )and may be ass ociated with regulation of circadian rhythms and maturation of tissue or appendage.Recent advances in chem osens ory proteins of insec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ev olution significance ,loc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m olecular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Clearly ,further researches on chem osens ory proteins are required ,which are significant to elucidate the essence of insect behavior and semiochemicals ,explore the new approach for pest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eneficial insects ,and develop new insect behavior regulators.K ey w ords :Insects ;chem osens ory ;chem osens ory proteins ;semiochemicals ;insect behavior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演变了复杂的化学信息感受机制,在觅食、寻偶、产卵等行为中,通过敏锐的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感受各种环境化学因子的刺激,进行精巧的化学通讯,适应环境选择,保持种群繁衍(Pilpel and Lancet ,1999)。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研究进展王菁菁;胡琼波【摘要】Molting hormone is one of steroid hormone and its active form is 20-hydroxyecdysone.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insect,ecdysis,metamorphosis and reproduction are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molting hormone.Ecdysone and ultraspiracle belong to nuclear receptor and have the sa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nclude transactivation domain,DNA-binding domain,hinge region,ligand binding domain and F region.EcR locate in promoter region in the cascade reaction of ecdysis,metamorphosis and reproduction of insect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se processes.Molting hormone interact with heterodimer composed of EcR and USP and start cascade reaction.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R and USP,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with molting hormone and application of EcR in agricultural pest control and so on.We discuss the problems that study in EcR and research prospect in future.%昆虫的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MH)是甾醇类激素,在昆虫体内的活性形式为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在昆虫的正常发育过程中,昆虫的蜕皮、变态和繁殖受到蜕皮激素的调控.昆虫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和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USP)均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具有核受体的结构特征,包括A/B域(转录激活域transaetivation domain)、C域(DNA 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DBD)、D域(铰链域hinge region)、E域(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和F域.蜕皮激素受体在昆虫蜕皮、变态和繁殖等重要的生命过程中的级联反应启动位置,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正常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蜕皮激素通过与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组成的复合体相互作用,然后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的过程.本文介绍了EcR和USP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蜕皮激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对EcR在农业害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9页(P721-729)【关键词】蜕皮激素受体;超气门蛋白;核受体;20-羟基蜕皮酮(20E);异质二聚体【作者】王菁菁;胡琼波【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药系,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药系,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3;Q965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s)是一类扩散并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的细胞内信号蛋白,它们是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通过与配体结合而调控基因表达。

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互作的分子机制分析

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互作的分子机制分析

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互作的分子机制分析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被揭示出来。

其中,生殖系统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对昆虫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本文将对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的互作分子机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生长因子是什么?生长因子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分子,在昆虫中广泛存在。

这些分子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调节胚胎发育过程。

同时,它们还对调节昆虫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昆虫中常见的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等。

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的作用在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可以发挥着以下几个作用:1. 促进生殖细胞增殖。

生长因子能够刺激生殖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其数量。

这一作用在生殖过程中尤其重要,因为生殖细胞数量的增加是昆虫繁殖成功的基础。

2. 调节生殖细胞分化。

一旦生殖细胞增殖到一定限度,就需要分化为雄性或雌性细胞,为后续配对做好准备。

生长因子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使得雄性或雌性细胞能够适时地分化。

3. 配对成功之后,生长因子仍可以继续作用于昆虫卵的发育过程中,从而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生长因子的互作分子机制在昆虫生殖系统中,生长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不同的生长因子之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从而协同调节生殖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机制:1. 线粒体线路。

一些生长因子可以通过激活线粒体来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

这些生长因子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神经元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 NGF)等。

昆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昆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昆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黑夜蛾Aorotisipsilon中三大信息素结合蛋白对性信息素的识别和免疫定位。

作者:谷少华周镜江王桂荣张勇军郭玉媛摘要:PBPs(信息素结合蛋白)可以溶解和运输信息素,使信息素通过淋巴液运输至膜上的信息素受体。

为了解PBPs在昆虫信息素感知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以黑夜蛾Agrotis ipsilin为材料,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研究了PBPs的组织分布、细胞定位和信息素的结合能力。

我们从夜蛾触角中克隆了3段全长的PBP基因AipsPBP1-3,结果显示这三个基因在雄性触角中高度表达。

电镜观察显示,在雌雄触角上至少分布六种嗅觉感受器:毛状感器锥形感器、基础感器、coeloconica、squamiformia、bohm bristles。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雄性夜蛾毛状感器的感觉器淋巴中高度表达AipsPBP1-3蛋白。

绑定化验结果显示,AipsPBP1与主要的5类化学物质中的性信息素成分Z7-12:AC和Z9-14:AC高度绑定,与舞毒蛾长毛状感器表达的LdisPBPs聚合在一起。

AipsPBPs2与Z11-16:AC也有高度绑定。

AipsPBPs3只与Z11-16:AC有高度绑定。

我们的研究为证明PBPs参与信息素辨别和选择性识别混合的雌性信息素中的特殊成分提供了一些细节。

1,引言在昆虫王国中,鳞翅目昆虫包括两大组群(Ando et al,2004),许多为农作物害虫,他们利用化学途径去定位植物寄主和配偶。

在蚕类昆虫Bombyx mori中鉴定的第一种昆虫性信息素蚕蛾性诱醇((E,Z)-10,12-hexadecadienol)。

(Butenandtet al 1959;Karlson and Buteandt,1959)。

随后,一种拮抗物诱醇((E,Z)-10,12-hexadecadienol)被鉴定。

(Kaissling and Kasang, 1978)。

昆虫表皮构造与功能研究

昆虫表皮构造与功能研究

昆虫表皮构造与功能研究昆虫表皮在昆虫身体的构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保护昆虫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和维持昆虫身体形态的基本结构外,还承担着其他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功能。

本文将从昆虫表皮的构造、组成、生理功能等方面入手,对昆虫表皮的相关研究进行探究。

一、昆虫表皮构造与组成昆虫的表皮分为外皮和内皮两层,其中外皮还分为角质层、表皮肌层和真皮层等。

角质层主要由角蛋白组成,是昆虫表皮最外围的一层,具有保护作用;表皮肌层是由肌肉细胞构成的昆虫表皮中层,主要起到收缩和运动的作用;而真皮层是昆虫表皮的最内层,主要由组织细胞和神经细胞构成,是体内物质运输和神经冲动传导的场所。

可见,昆虫表皮作为昆虫身体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其构造与组成对功能的发挥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由于昆虫通常居住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昆虫表皮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和适应性。

二、昆虫表皮的生理功能1. 保护作用:昆虫表皮可以阻挡来自外部环境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侵入昆虫体内,从而保持昆虫身体的健康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保持昆虫体液平衡:昆虫表皮中的许多孔道和分泌腺,对昆虫体液的调节和管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昆虫表皮的特殊结构可以形成一种自主调节的漏斗器官,以在昆虫体内的保持水分平衡,使昆虫体内的内部环境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3. 感觉器官的作用:昆虫表皮中的感觉器官有很多种,包括触角、嗅感器、压力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光感受器等。

这些感觉器官可以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有助于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

4. 生殖器官的形成:昆虫表皮中除皮肤和肌肉等基本组织之外,还有许多与昆虫繁殖过程有关的细胞和结构,如昆虫生殖腺、生殖孔、交配器官等。

这些结构的形成和功能与昆虫的繁殖有着直接关系。

5. 饮食吸收的控制:昆虫表皮中许多细胞和结构与昆虫的饮食摄取和消化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许多昆虫表皮的中层有着丰富的肌肉组织,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控制昆虫饮食的进程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制伏亚洲头号水稻害虫的32个靶标

制伏亚洲头号水稻害虫的32个靶标

制伏亚洲头号水稻害虫的32个靶标作者:江耘柯溢能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05期褐飞虱分布于广大亚洲稻区,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相关数据显示,其为亚洲头号水稻害虫。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成果首次完整揭示了褐飞虱表皮蛋白质组及功能,并发现了32种对褐飞虱胚胎、若虫及成虫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表皮蛋白,以此为靶标的绿色新型农药设计提供了科学基础。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2013级直博生潘鹏路和叶雨轩,张传溪教授为通讯作者。

昆虫的表皮对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很多触杀型农药的制造就是以侵入表皮为原理。

表皮蛋白是昆虫表皮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决定昆虫表皮特性最重要的成分。

张传溪课题组的这项对褐飞虱表皮蛋白质组的研究,首先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蛋白水平检测首次鉴定了该昆虫140个表皮蛋白质。

同时,科研人员将这些表皮蛋白分类为8个蛋白家族,其中一个为新发现的昆虫表皮蛋白家族,扩展了学界对昆虫表皮蛋白家族的认知。

随后,课题组对每个表皮蛋白基因进行了基因沉默实验,以探究这些表皮蛋白的功能。

基因沉默實验是通过遏制其中一个基因的表达,来观察其对褐飞虱在胚胎、若虫及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了增加准确性和相互验证,研究组还对每个基因设计了2个不同的序列区段进行基因沉默,实验中经手的褐飞虱多达数万多只。

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发现有32种表皮蛋白是褐飞虱不可或缺的。

科研人员介绍:“当这些表皮蛋白基因被沉默后,褐飞虱或表现为胚胎会发育不良,或表现为产卵量降低,或表现为若虫和成虫大量死亡。

这就为新型绿色农药设计和基于RNAi策略防治稻飞虱提供了明确的潜在靶标。

”(来源:《科技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380/j.kcxb.2014.09.003
57 ( 9 ) : 1084 - 1093 昆 虫 学 报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September 2014 ,
ISSN 04546296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梁 欣,陈 斌,乔 梁
* ( 重庆师范大学昆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
Research progress in insect cuticular protein genes
LIANG Xin,CHEN Bin,QIAO Liang * (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Biology,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During insect cuticle occurrence and differentiation,an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important parts and organs of insect body,cuticular proteins are essential constituent elements. In this article,we briefly summarize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the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patterns,the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by hormone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and functional research of insect cuticular protein gen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We also discussed their possibl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pest contro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f insect cuticular proteins and their potential utilization. More than 1 400 sequences of insect cuticular proteins have been reported,and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elve families such as CPR,CPF,CPFL,Tweedle,etc.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such as βFTZF1 and BRC ,which are activated by ecdysteroid,act on the cis acting elements upstream cuticular protein genes and turn on or off these genes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cuticular protein genes. Cuticular protein gen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insect cuticle integration,body shaping,activity,resistance,innate immunity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 Therefore,if we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key cuticular protein gene or remove it from the genome to prevent the insect development or disrupt the reproductive ability of insects,this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st control strategies. Key words: Insect; cuticula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gen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gene function; pest control 昆虫的表皮覆盖着其整个身体表面, 不仅防御 病原体的攻击与不利环境的伤害, 而且在昆虫发育 过程中对其体形的塑造和维持正常的活动能力是必 不可少的 ( Delon and Payre,2004 ; Moussian et al., 2005 ) 。因此, 表皮极大地增强了昆虫的生存和适 应能力, 确保昆虫发展为动物界最为成功的类群之
“两江学者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302038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cstc2013jcyjA0634 ) ; 重庆市 资助项目; 美国国立卫生 YYJSB80002 ) 研究院( NIH) 项目( R01AI095184 ) ; 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CSTC2012GG1989 年生,四川始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昆虫分子生物学,Email: liangxinyitian@ 163. com 作者简介: 梁欣,女, mail: qiaoliangswu@ 163. com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Received : 20140514 ; 0909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Accepted: 2014*
究进行了综述, 并探讨了其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前景。
1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与分类
自 1982 年 Snyder 等首次在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中发现 4 条表皮蛋白序列以来 ( Snyder et al., 1982 ) , 至 2014 年在 NCBI 中收录的并有详细 描述的昆虫表皮蛋白序列已超过 1 400 条。 近 年 来, 随着 DNA 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黑腹果蝇、 冈比亚按蚊 Anopheles gambiae、 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 Apis mellifera 、 西方蜜蜂 家 蚕 Bombyx mori、 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 等各种昆虫全基 因组测序工作已完成。根据昆虫表皮蛋白的序列特 征( 表 1 ) , 将其划分为 CPR( 含有 Rebers & Riddiford CPF ( 含一段高度保守的长为 44 个氨 保守基序 ) 、 CPFL ( CPF like ) 、 Tweedle ( 含有 4 个 基酸的区域 ) 、 CPAP1 ( 有 1 个 ChtBD2 几丁质结合 保守的区域 ) 、 CPAP3 ( 有 3 个 ChtBD2 几丁质结合域 ) , CPG 域) 、 ( 有许多短的甘氨酸重复序列 ) 、 CPLC ( 一类含有低 CPLCG, CPLCP 和 复杂 序 列 的 蛋 白, 包 括 CPLCA, CPLCW 亚家族) 和 Apidermin 等 12 个家族 ( Willis, 2010 ) 。 我们比较了家蚕、 冈比亚按蚊、 埃及伊蚊等 7 种 昆虫中表皮蛋白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 图 1 ) , 结果显 示: CPR 家族基因数量是最多的, 在 28 ~ 157 之间, CPR 基因的比例均超过各自表皮蛋 在这些昆虫中, 白基因总量的 50% , 且根据角质层的类型和位置的 CPR 家族可分成 3 个亚族, 1 ( 主要存在 差异, 即 RRRR2 ( 主要存在坚硬表皮层 ) 和 RR3 柔软表皮层 ) 、 ( 目前对其研究不多 ) ( Andersen,2000 ) ; TWDL 家 族表皮蛋白基因数量在 2 ~ 27 之间, 在西方蜜蜂中 鳞翅目家蚕的 4 个 Tweedle 蛋白除了包 数目最少, 还包含特有的 含 TWDL 家族中 4 个保守的基序外, LSM 基 序 ( Lepidoptera specific motif ) ( 梁 九 波, 2012 ) ; 在 CPLC ( 低 复 杂 度 序 列 的 表 皮 蛋 白, 包含 CPLCP, CPLCG, CPLCA 和 CPLCW 等亚家族 ) 家族 中,CPLCW 亚家族成员仅在蚊虫中存在 ( Cornman and Willis,2009 ) ; CPG 家族和 CPH 家族主要在家 蚕 中 有 报 道 和 描 述,其 数 量 分 别 为 29 和 34 ( Okamoto et al.,2008 ) ; 而 Apidermin 家 族 于 2007 年首次被 报 道, 且目前仅存在于膜翅目的蜂类中 ( Kucharski et al.,2007 ; 孙亮先等, 2011 , 2012 ) 。 除 上述主要类群之外, 一些表皮蛋白仅存在于个别昆
9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欣等: 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1085
一。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表皮蛋白, 表 皮蛋白与几丁质相互作用形成 Bouligand 模型, 以稳 定表皮的复杂结构, 同时维持表皮弹性和其他物理 2010 ) 。 由于不同类型表皮的几丁 性质( Moussian, 质分子链长和乙酰化程度的差异很小, 因而表皮蛋 白基因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是影响表皮结构及其机械 1995 ) , 性能的重要因素( Andersen et al., 所以, 一直 以来表皮蛋白被认为是昆虫重要的结构蛋白 。 目 前, 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昆虫中, 表皮蛋白基因的 数量都超过该昆虫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总数的 1% ( Futahashi et al., 2008 ) , 这暗示表皮蛋白在昆虫 、 、 生长 繁殖 环境适应等生理现象与过程中可能起着 将有助 重要的作用。对表皮蛋白基因的深入研究, 生理功能及其在昆虫发育 于阐明昆虫表皮的结构、 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昆虫纲中大量的农林害虫及病媒昆虫给人类生 活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 害虫的防治或控制对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与生 此, 活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对害虫 但是, 长期不合理的滥用杀虫剂以及昆虫 进行防控, 自身对化学毒物的代谢降解能力, 导致害虫产生抗 药性, 且分布越来越广, 抗性程度越来越高 ( Ranson et al.,2009 ; 侯娟和和龚震宇, 2011 ) 。 这使得我们 需要寻找不依赖于化学杀虫剂或研发新型杀虫剂的 办法来防治害虫。由于表皮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 能, 对于昆虫的生存、 发育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 如 — —表皮蛋白为防治 果以构建昆虫表皮的关键元素— 靶点, 通过基因干扰、 基因敲除、 性别缺陷或致死系 统等成熟的分子遗传操作技术沉默一些重要表皮蛋 白基因的表达或使其缺失, 以破坏昆虫表皮组成与 结构的完整性、 胚胎期表皮的正常整合和外骨骼构 建等, 或可为害虫防控策略的探索提供参考 。 对昆虫表皮蛋白的表达调控、 功能及作用机理 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以其为靶标来进行害虫防控的基 础。先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表皮蛋白的鉴定 、 分类、 提 取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 Andersen, 1998 ; Cornman, 2009 ) , 最近十多年来, 由于基因组、 转录组、 蛋白质 组等海量数据的累积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操 作技术的突飞猛进, 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 调控及其 在昆虫重要的生理现象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 的研究相继报道。本文简要总结了昆虫表皮蛋白的 分类及代表性昆虫基因组中表皮蛋白的数量与分 类, 并着重对近 10 年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调 控、 与昆虫重要生理现象或过程的关联等方面的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