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示例1:
鹿寨县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师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学生用)
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4、学生反馈说说自己的发现
环节四:我闯关我快乐
第一关: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第二关:
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三关:
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反思:
备注:
1.学生用导学案依靠教师用导学案作操作指导,二者一定要配套使用;教师用的导学案相当于教师用的教案,学生用的导学案相当于学生的学习卡。

2.学生用导学案可不用表格形式设计,排版美观即可;
3.可酌情增减、调整教学环节(但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展示交流)、学生学习事项与教师导控内容;
4.涉及的自测题、当堂检测题可以完全打印,也可采用“见页码”的形式,或可部分
打印、部分采用“见页码”的形式,建议主要采用同一套资料,便于课堂操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导学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数一数班级姓名评价课题:比多少班级一年级姓名评价课题:位置班级一年级姓名评价课题1:1至5的认识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5 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及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与建立数感。

学习过程: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展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应实践1.教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2.教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与教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小组活动。

课题2:比多少班级姓名评价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认读1~5各数(二)排序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答复以下问题: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与“=〞“=〞(猴与桃比)。

小学数学教案导学案

小学数学教案导学案

小学数学教案导学案
教案名称:加法与减法
知识点:认识数对、数对相加、数对相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数对,学会用数对相加、相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好笔、纸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数对,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2. 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对相加和相减的方法,并通过案例演示让学生掌握。

3. 操练: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导学案:
1. 数对:5+3=8,7-2=5,9+6=15,12-4=8
2. 请根据以下数对计算出结果:
1)4+2=
2)9-5=
3)6+7=
4)11-3=
3. 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给了他3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4. 阿姨家有15个梨子,她卖掉了6个梨子,还剩多少个梨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掌握数对相加和相减的方法了吗?练习题你都能够做对了吗?希望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弱,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有所降低。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公式和定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

(1)课堂氛围沉闷。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缺乏与学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紧张,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题海战术。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大量做题,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

(2)缺乏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1)概念讲解不够清晰。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可能没有结合实际例子,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2)缺乏概念辨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辨析,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具体措施包括:- 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相对应。

-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比例的意义》导学案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

课本第40页。

学习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重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一、自学导读:(鼓励学生勇敢地“说”)1、导课:观察两幅学生自画的国旗,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2、自主预习:A、通过自学课本40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轮流说)B、“两个比相等”表示什么意思呢?C、怎样判断“两个比相等”呢?D、你能写出与1:2相等的比吗?你可以把他们组成比例吗?与2:5相等的比又有哪些呢?你能把他们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吗?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规范地“写”)1、6:10和9:15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呢?小组合作探究格式的书写,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书写格式最规范、漂亮。

请认真查阅课本,格式就隐藏在课本中,正所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2、20:5和1:4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呢?小组代表板书展示书写。

规范漂亮者可要得分的哟3、从1、2、3、4、5、6、7、8、9、10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

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组成的比例最多,多一个多得一分的哟,切记:只能选出4个数字。

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全面的“想”)(1)、()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相等,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3)、8:2=4是比例。

()(4)、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5)、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6)、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7)、6:3和8:5可以组成比例。

()(8)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A3.5:6 B1.5:4 C6:1.5(9)从24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的比例是()(10)用18的四个因数组成比值是2 3 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11)每人说出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比例。

一年级1,2,3,4,5,6数学导学案

一年级1,2,3,4,5,6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导学内容:位置——上下学习目标: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

2、能按上、下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感受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有所体验。

4、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1、认识物体之间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会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导学流程:一、自学提纲1、观察课本第一页主题图,然后和同桌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了些什么?把你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明确三种物体的位置关系。

(汽车、火车、轮船)——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桥上有————在跑桥上还有————正在行驶桥下还有————4、用学具摆一摆,同桌相互用上、下说一说摆的结果。

5、观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在我们的教室上面有几层?二、展示互动1、把你看到的和全班同学说一说。

2、请你再选择另外两个物体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小组内或全班说。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三、效果检测1、完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根据参观的教学楼填空。

(1)()年级教室在教学楼的最上层。

(2)(3、猜一猜。

小红住在小刚的楼上。

小刚住在小强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导学内容:位置——前后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从具体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

2、初步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习重难点: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从具体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

2、初步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导学流程:一、自学提纲1、观察:观察我们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2、我们教室的前面、后面都有些什么?3、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5、根据他们三人的位置,说一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地最后面?6、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前、后的位置关系吗?二、展示互动摆1、把你看到的和全班同学说一说。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关键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复杂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介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5.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 作业内容应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实际应用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 期末评价:-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一、认识0-100的数字
1. 从0唱到100,每10个为一个单位,例如0-10,10-20等,同学们能够流利地唱出0-100的数字。

2. 完成0-100的数字填空练习,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一个数字。

二、数学比较
1. 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同学们掌握“大于”“小于”的概念。

2. 完成简单的大小比较题目,例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数的组成
1. 将数字进行拆分和组合,例如将数字20拆分为20=10+10,同学们能够灵活地理解数字的组成形式。

2. 完成数字拆分和组合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进行数字的拆解和组合。

四、数轴认识
1. 介绍数轴的概念和作用,让同学们了解数轴的基本原理。

2. 让同学们画出简单的数轴,并根据要求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位置。

五、数的顺序排列
1. 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同学们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2. 完成数的顺序排列的练习,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排列的能力。

六、口算练习
1. 进行简单的口算题目练习,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口算。

2. 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速度。

七、综合测试
1. 给同学们出一份综合测试卷,包括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

2. 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测试,检测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扎实掌握0-100的数字、数的比较、组成、数轴认识、顺序排列和口算练习等基本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大家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用计算器计算》自学导读单
一、温故知新
拿出你的计算器,逐个说出键盘上的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这个键有什么作用?“0ff”,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先知
1.认真学习课本26页例1、例2,尝试完成例1、例2的问题。

2.借助计算器,计算例2左边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例2右面各题的答案。

4.你认为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5.试着了解课本27页“你知道吗?”,自己按照书上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三、自学检测
独立完成课本26页“做一做”的1、2题。

1.10《用计算器计算》学案
分层训练一
用计算器计算
239+563= 721-345= 67×28=
996÷6= 58×42= 861÷7=
分层训练二
分层训练三
先用计算器算出每列前三个算式的得数,然后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

99×3= 99×6=
999×3= 999×6=
9999×3= 9999×6=
99999×3= 99999×6=
999999×3= 999999×6=
9999999×3= 9999999×6=
拓展延伸
用计算器求出下面前两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写出其他几个算式的结果。

11×99=
111×999=
1111×9999=
11111×99999=
111111×999999=
1111……1 × 9999……9=
20个1 20个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