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电子教案
经方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医案医话】光明中医 2021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CJGMCM January 2021. Vol 36. 1•125•经方治疗失眠经验总结滕立春摘要:失眠是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常见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水平,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方是临床常用方 剂,效果好,见效快,本文针对不同证型导致的失眠,辨证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取得一定的 疗效,病例典型,效果突出,现总结如下,以资参考。
关键词:失眠;经方;中医药疗法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1.047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1 -0125-03Experience Summary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TENG Lichun(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t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Shuangliu 610400, China)Abstract :Insomnia i s a c o m m o n clinical disease affecting people* s health, seriously affecting people* s mental and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incidence rate i 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Classical prescription i s a commonly used clinical prescription with good effect and quick effe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insomnia caused by different syndromes, Chaihu Longgu Muli decoction, Shenqi pill, Suanzaoren decoctio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other classical prescription were selected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was obtained. Typical classical prescriptio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ses and outstanding effec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or reference.Key words : insomnia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 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常见表现有人 睡困难、睡眠质量低、睡眠时间短、早醒,甚至出现记忆 力、注意力下降等,往往与精神压力、社会心理、躯体疾 病、药物滥用等因素有关。
中医经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

中医经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临床学习掌握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失眠的机理。
方法:跟师临床、门诊随诊了解用药效果。
结果:患者用药效果明显,该方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结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条)。
本方具有滋阴降火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
标签:失眠;心肾不足;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
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1]。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无眠”、“少寐”等范畴。
失眠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均可导致失眠。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胃、肾、肺、胆密切相关。
失眠的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2]。
1 资料和方法笔者跟随李伟老师临床实践,失眠就诊患者较为多见。
在临床所见病例中选择一典型病例:1.1 病案资料患者张某,女,52岁,2015年9月10日初诊。
患失眠已近三年,每次就诊于西医院都给以镇静安眠药物,剂量逐渐增加,但效果仍不明显。
自诉:夜间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心烦意乱。
望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
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
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1.2 诊断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足,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
处方:黄连阿胶汤。
方药: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12克,鸡子黄2枚。
此方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
2 结果2015年9月13日,服用3剂,症状减轻,无心烦症状,效不更方。
继续服用。
2012年9月17日,4剂尽,可安然入眠。
经方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经方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目的:总结经方治疗失眠的疗效及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结果:经方治疗失眠,主要有治疗邪火扰心的栀子豉汤、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痰热扰心的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治疗虚火扰心的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以及治疗阳虚失眠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归脾汤。
结论:经方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明显,但因病机复杂,临床上不单用一方治疗,大都多方联合应用,或随症加减。
标签:失眠;经方治疗;研究进展失眠症是指患者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小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1]。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有研究显示我国失眠发生率为454%,美国为32%~35%,英国为10%~14%,芬兰为119%,日本为21%[2]。
西医在治疗上多以巴比妥、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等镇静催眠药为主,易引起依赖性,副作用以及撤药综合征,而中医治疗失眠由来已久,古籍里有较多治疗失眠的经验方,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近几年失眠的经方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实证失眠11邪火扰心证五志过极,心火独亢;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外感邪气,犯心扰神,俱可导致心神被邪火所扰,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甚至彻夜不眠。
经方多用栀子豉汤,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111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组成,方中栀子苦寒泄热,色赤入心。
淡豆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二药合用则去虚中实热,清胸中余邪,主治虚中有实,烦热胸闷,或余热结于心下之失眠。
刘文娟等[3]用酸枣仁联合栀子豉汤治疗焦虑性失眠,总有效率达883%。
毛晓红[4]等以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失眠症30例,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667%,优于使用安定、谷维素、维生素的对照组(733%)。
治疗失眠顽疾,经方用对效迅速仲圣经方失眠医案合辑(3)

治疗失眠顽疾,经方用对效迅速仲圣经方失眠医案合辑(3)1.失眠案患者:李某年龄:47岁初诊:2020年1月3日主诉:近期睡不着觉现病史:患者近期睡眠差,梦多,易汗出,动则加重,早起口苦口干,情绪不稳定易怒,饮食没胃口,大便不顺畅,小便发黄,心烦,舌下有瘀堵,舌苔黄腻,双关脉弦细。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剂量:7剂方组:制附片15g 柴胡60g 制半夏60g 党参20g 黄芩20g 肉桂20g 茯苓20g 龙骨20g 牡蛎20g 磁石20g 生大黄20g 大枣6枚(撕)生姜20g(切)煎服方法:用1500ml冷水,将中药浸泡30分钟,用大火烧开再调小火煮20分钟,然后去药渣,一日三次温服,连服7天。
治疗效果:7剂后,反馈心不烦了,晨起口不干,大便顺畅,自汗消失,舌下瘀堵也消失了。
感恩涂老师!感谢仲圣平台!(仲圣师友黑龙江孙美娜医生医案)2.失眠3年案患者:谢某性别:男年龄:46岁初诊:2019年11月22日主诉:失眠3年,加重3天现病史:入寐难,甚至彻夜难眠,非常难受。
头昏头痛,偶尔口干口苦,身疲乏力,耳鸣,纳差,腹胀,大便每2-3日一次,不成形,小便起夜1-2次,双手凉,怕冷,恶风恶寒,早上5-6点脚心盗冷汗。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浮。
诊断:失眠处方:柴胡桂枝汤加附子方组:柴胡60g 半夏20g 党参20g 黄芩20g 炙甘草20g 桂枝20g 赤芍20g 大枣6枚(撕)生姜20g(切)附子30g剂量:5剂煎服方法:大枣撕开,生姜切片,冷水1400ml泡透,武火煎沸,文火煎煮,取汁600ml,分3次每日温服。
禁忌:生冷寒凉饮食,绿豆及其制品,石膏制品。
二诊:2019年11月25日治疗效果:患者自觉好转,因临时有事,再抓3剂。
三诊:2019年12月08日治疗效果:失眠大为好转,偶尔头昏头痛,偶尔口干口苦,身疲乏力好转,耳鸣,纳差好转,腹胀消失,大便每2日一次,不成形,小便起夜1次,双手凉好转,怕冷好转,恶寒,早上5-6点脚心盗冷汗好转。
经方治失眠医案

经方治失眠医案作者:刘富海,青年中医,硕士在读,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喜好中医,衷中参西,临证以经方为主,以疗效为先,热爱生活,以求心医。
病案一:失眠案2021.9.13,罗某,本院实习护士。
主诉:近期睡眠不好,失眠。
切其脉:左右偏差不大,太阴脉,左关微弦,略滑数。
舌苔:舌尖红苔薄。
诊断:太阴病,木郁土壅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宁心处:嘱咐口服中成药丹栀逍遥散,可服两倍剂量。
成药比较安全。
2021.9.17反馈失眠好转。
2022.2.19回访,失眠和情绪均改善明显。
病案二:2022.8.27,贾某,男,是我大学同学。
主诉:入睡困难一年,顽固性失眠。
自诉读研后压力大,事情多,找我开安眠药,欲口服西药安眠药右佐匹克隆。
刻下:入睡困难,失眠,心思重,思虑多,掉发严重。
舌:红赤苔滑中根腻。
脉缺如。
诊断:太阴水湿,心肝火旺。
予以中成药丹栀逍遥丸主之。
二到三倍剂量。
2022.9.2,反馈,入睡困难改善,眠浅易醒好转,仍有入睡难。
2022.9.6反馈,入睡困难消失,可以深入睡眠。
按语:上述两案均用丹栀逍遥散取效,所谓经方,经典之方也,不单纯指汉唐或者仲景经方,逍遥散为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化裁而来。
案一主要靠脉诊取效,临床上逍遥散的脉多为左关弦有力,右关无力。
人迎气口脉法的话,气口三盛,为太阴病,整体弦细,或者左关弦。
案二主要为舌诊取效,舌边尖红赤,苔滑,根腻,为气郁化火,痰湿内阻,夹有食积。
总结:逍遥散,由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和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加减而来,涉及到气血水三方面,五行脏腑则为肝木与脾土,可寒可热,调气调血,为和剂代表方之一。
若尺脉弱,肾虚者加地黄,为黑逍遥散,病机则为水不涵木,土壅木郁。
若整体弦数,为气郁化火,加丹皮栀子,为加味逍遥散,即丹栀逍遥散,治疗上述疾病,肝郁化火者。
若痰气互结,脾虚湿滞,可合上半夏厚朴汤,或加大茯苓白术量,此方可畅调内外气机,我称之为逍遥半夏厚朴汤。
若青春期之痤疮粉刺,或多发甲状腺结节,可酌情加丹皮,栀子,连翘,蒲公英,玄参,薏米,半枝莲,生牡蛎,猫爪草等。
经方调治失眠4案

经方调治失眠4案案例1患者,女,56岁。
2021年6月24日初诊形貌:形体偏胖,面色黄暗,色班偏多,双目有神,表情自如。
身高160cm,体重62kg。
病史:失眠数年,夜睡1~2小时,眠浅多梦而早醒。
缘于丈夫患结肠癌、肾癌,肿瘤转移而多次手术,导致精神压力大,诉生活压力大,没有安全感,食欲较差,没有饥饿感,且食后易脘腹胀闷,夜辄口苦。
大便尚调。
既往有肝囊肿及带状疱疹病史。
母亲高血压、心脏病病史。
查体:舌偏暗胖,苔薄。
腹肌偏紧,上腹压痛拒按。
方1:大柴胡合半夏厚朴汤,5剂,水煎服,1剂/日。
方2:姜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酸枣仁20g,川芎15g,知母15g,干姜10g,红枣20g。
9剂,水煎,服3天停2天。
先服方1,后服方2。
2021年7月15日第二诊睡眠明显改善,夜可睡4个小时,夜间口苦消失,脘胀减而纳食增,有饥饿感。
平时手脚易抽筋,二便调。
舌淡红略胖。
守上方2,9剂,服法同上。
案例2患者,男,50岁。
2021年10月29日初诊形貌:体型瘦、肤色白,面黄白、眼裂窄呈狭长型,面部表情欠丰富、神情淡漠,身高170cm,体重56kg。
病史:失眠多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现尿道口及肛门时有灼痛,小便量中无尿急,手脚心热。
时有胸闷痛,纳食可,大便调。
既往有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心肌缺血病史。
查体:舌淡红苔薄,腹部扁平,腹肌紧。
处方:柴胡15g,黄芩5g,姜半夏15g,茯苓15g,党参15g,桂枝15g,制大黄5g,龙骨15g,牡蛎15g,干姜5g,红枣20g。
1剂/日,水煎服。
2021年1月28日第二诊服上方半月诸症缓解,停上方又失眠,诉腰腹部时有疼痛,咽部常有异物感。
方1晚服方:原方续服,7剂。
方2日服方: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15g,枳壳15g,白芍15g,制大黄10g,干姜5g,红枣15g。
7剂。
2021年3月4日第三诊睡眠可,诉怕冷,手脚心热有反复。
经方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经方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百合类方等均明确提出能治疗“不得眠”“不得安”“欲卧不能卧”等失眠症状。
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①心脾两虚兼积热型,治以归脾汤合酸枣仁汤、栀子豉汤失眠之心脾两虚、心脾积热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少华、口苦口臭或口唇疱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宜补益心脾、清热宁神,方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栀子豉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茯神20g,制远志9g,炒酸枣仁20g,木香6g,龙眼肉12g,川芎6g,知母10g,栀子10g,淡豆豉30g,首乌藤30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茯神健脾养心安神,《名医别录》谓酸枣仁“主心烦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当归养血补血;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少量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知母、栀子、淡豆豉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且防止久服温补药引起上火。
临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合四逆散以疏肝理气;兼脘闷、纳呆者,合平胃散以理气和胃;兼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决明子以润汤通便;兼有口疮、咽痛等湿热症状者,宜用归脾汤合甘草泻心汤以补益心脾、清热利湿;失眠易惊者,加龙骨、牡蛎、柏子仁以镇惊止怯、养心安神。
②阴虚内热型,治以百合地黄汤合百合知母汤失眠之阴虚内热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或神志恍惚、心烦潮热、欲食不食、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味。
处方:百合30g,生地30g,知母10g,北沙参30g,麦冬20g,石斛15g,炒酸枣仁20g,莲子心3g,陈皮6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百合、生地滋阴养血、补肺宁心;炒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北沙参、麦冬、石斛滋阴润燥、清热除烦;陈皮理气开胃,且防止滋阴药过量而碍胃;莲子心清心除烦;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经方治疗失眠的失眠指晚上无法入睡,或者入睡后易醒,或者睡眠不深。
在现代社会,失眠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
许多人在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下,难以入睡或者睡不深,从而导致身体疲劳和精神衰弱。
中医药具有疗效明确、疗效稳定的特点,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总体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手段。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
经方治疗失眠主要是通过药物的配方来改善患者的睡眠。
中药治疗的一般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经过临床实践,中药治疗失眠是具有较好的疗效。
经方治疗失眠的主要方剂安神定志汤配方:黄连3克、黄芩6克、茯苓9克、半夏9克、泽泻9克、酸枣仁9克、益智仁9克、天花粉9克、牛膝20克。
功效:清热安神、解毒止痛。
主治:神志不宁、心悸失眠。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
加味逍遥散配方:金银花30g、酸枣仁20g、枸杞子20g、麦冬20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玄参10g、天麻10g。
功效:镇静催眠,解除焦虑。
主治:失眠多梦,神疲乏力。
此方出自《儿科心生学》。
夜光散配方:夜光粉(砒霜)10克。
功效:镇静催眠。
主治:失眠多梦。
此方出自明代李时中的《金匮子》。
注意事项1.在使用经方治疗失眠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指示服用,不能随意更改用量和服用时间。
2.尤其是针对自己不了解的中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3.由于药物反应会因人而异,个体差异较大。
因此,经方治疗失眠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等。
4.经方治疗期间应注意身体休息,避免精神大动脉和剧烈运动等刺激。
经方治疗失眠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和中度失眠患者来说,经方治疗更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在使用中,应注意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避免出现过量或者不良反应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
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
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
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
知母清虚热。
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
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
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
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
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
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
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
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
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
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
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苔满,苔薄,脉弦。
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低热反复不愈,眠差心烦,口苦耳鸣,胃胀纳差,取得较好效果。
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
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
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
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温益脾,补子而实母,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助心阳而通脉。
诸药合用,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复之失眠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病后邪已去,正气未复,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眠差,口干唇燥,纳少,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可配合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
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但需提出的是,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
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土方,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
附录:酸枣仁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前提是“虚劳”,是由心肝阴虚血燥而引起。
表现为“虚烦不得眠”。
“虚烦”,心中郁郁而烦,特别是夜间,心中常因烦乱而不宁。
故仲景用酸枣仁养血而补心肝之体。
川芎调畅气血而顺心肝之用,一散一收,阴阳合一。
他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但笔者初试此方,往往效不如期。
后读刘惠民医话,言“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名老中医医话》)。
并认为,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一次多在30g以上,甚至可达到75~90g,用量5~6倍于他人。
正由于刘氏善用枣仁,友人将其与善用生石膏的张锡纯相提并论。
余受启发,后每用枣仁量至30~60g。
其疗效果然不同。
曾治石女士,年32岁。
患病毒性心肌炎愈后失眠年余。
每至入眠必用安定方有睡意,白日精神疲惫,如此数月,痛苦异常。
望其舌嫩暗,苔薄润,脉弦而细。
拟酸枣仁汤滋阴养血,润燥清热。
服用10余剂,不见效果。
后将酸枣仁加至60g,当夜入眠4小时,甚为惬意。
继服10剂,睡眠可达6小时之多,精神也转而开朗,病痛基本消失。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者,心肾也。
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何患之有!今邪入少阴二三日以上,化热之时也。
热邪伤及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形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故而心中烦不得卧。
张仲景取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
应用此方,关键在于掌握阴虚火旺证,即伴有口燥咽干,舌红绛,脉细数。
刘渡舟氏指出:“此证每晚当阳入于阴之时,则烦甚而不能卧寐。
”(《伤寒论诠释》)即入睡困难,心烦不宁。
越不能寐越心烦,而越心烦则越不得入睡。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
余曾治一银行职员,因业务原因而致失眠3个月。
每至夜晚,心烦不宁,难于入眠,甚则彻夜不寐。
并见口干少津,手心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拟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取黄连6g,黄芩6g,生白芍12g,阿胶12g(另炖冲服),鸡子黄2枚(后入药汁内服)。
服药3剂,即可入睡5个小时,但时有尿热感,加入知母10g,黄柏5g。
继服10剂,每晚可睡6个小时;上方续服12剂,睡眠可达7个小时,兼症亦见减轻。
栀子豉汤《伤寒论》29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本条乃系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证。
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
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反复颠倒”形容心烦之甚,身不宁也。
“懊忄农”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毒药之状也。
”这种感受绝大多数人不曾经历过。
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难受感多数人则有过。
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轻浮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和胃气。
使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
《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
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
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
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笔者每用栀子豉汤时,多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合用,治疗热病后肺胃阴伤,虚火上炎所致的失眠症,取其清养肺胃,收敛虚火之功。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妇人病》篇云:“妇人脏躁,善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属神志病变,意谓心肝血虚,神不安宁,以致神志躁扰不宁。
临床见证多为发作性,情绪容易冲动,知觉过于敏感或迟钝,心烦失眠,时而哭泣,时而郁闷不语,大便燥结等。
有人指出,本方对于严重的神经衰弱、癔病、舞蹈病、癫、狂、痫、小儿多动症等,凡呈现阴虚阳亢,而表现为口干、心烦急迫难忍之状者,多服此方,自然取效。
笔者曾治疗一女青年,因失恋而情绪异常,时而默然少言,时而哭泣不止,夜难入寐,病发月余,仅作针灸治疗。
脉弦细数,舌质红赤,苔少。
属脏躁病。
拟生甘草30g,小麦10g,大枣15枚(切),炒枣仁30g,竹叶10g,灯心5g。
煎服3剂,未再哭泣,夜能入寐4~5个小时。
仍郁郁而闷,表情淡漠。
上方加石菖蒲10g,麦冬30g。
继服10余剂,夜寐安然,诸症告失。
是方小麦养心气,护心阴;甘草、大枣甘润缓急。
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
此方亦治男子。
岳美中先生在青年时期,曾治一男子,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如“巫婆拟神灵”,投甘麦大枣汤,药尽7剂而愈。
百合知母汤及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有治疗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类方。
虽然原文并未言及治疗失眠症,但历代医家用于治疗失眠症者不乏其例。
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的一种症状就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躁不得卧”症(成无己语);二是百合味甘性平,本是一味清心润肺,益气安神良药。
这样,药证合拍,用于失眠症的治疗,自然顺理成章。
何任先生认为“余遇患热性病之后阶段,有口苦,尿黄或赤,并有某些神经系统见证者,往往先考虑分析其是否符合本病。
”(《湛园医话》)笔者曾治一产妇,32岁,由于出血过多,产后体质虚弱,低热半月,热退后,遗患口苦咽干,五心烦热,入夜难眠,并有手足汗出。
舌质嫩红,舌尖赤,苔少,脉细数。
脉证合参,显系心肺阴虚,热伏阴分所致。
拟方:生百合30g,知母10g,生地15g,青蒿30g,地骨皮30g。
初投3剂,汗出已止;又服1周,夜眠5~6小时,且口苦咽干已无,舌上布津。
恐其药物过凉伤气,遂去青蒿、地骨皮,加入生山药30g,继服10剂而安。
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篇记载了一首治疗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汤。
其形成是因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形成阴虚,故夜间不能合目而失眠。
并说此方对于新发之病,有“覆杯而卧”的效果。
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汤?伯高仅用交通阴阳几字概括之。
后世医家虽多论及,但切中要害者莫如清代吴鞠通。
他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特设条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卫气何以不能下交阴分而形成阴虚?是由“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
”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胃和,寐可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