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古代师生称谓是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古代社会中的称谓规范和礼仪规定。
古代师生称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至今一直延续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师生称谓中,教师可称为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学生可称为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师德师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师生礼仪规范和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精神。
一、古代教师的称谓古代教师的称谓包括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
这些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1. 师父“师父”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对佛祖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教师。
在古代社会中,很多手艺人、医生都是自学成才,通过拜师学艺,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教师称之为“师父”。
同时,“师父”也常用于尊称高深的学问或技艺的人。
师父是对技艺的继承者,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者,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师父”是一种被尊崇的称呼。
2. 老师“老师”是一种民间较为普遍的称谓,用来尊称教育工作者和有一定学识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老师”是对年长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它既具有对长辈的尊敬之意,也具有对知识分子的敬重之情。
3. 先生“先生”是文官、士大夫的尊称,用于对有一定学问、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社会中,“先生”是对有学问和品德的人的尊称,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敬,也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4. 师傅“师傅”一词源于佛教用语,代表佛教导师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技艺高超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师傅”是对技艺高超的技工及各种行业中的资深从业者的尊称,它兼具对技能的尊重和对传统工艺的珍惜。
二、古代学生的称谓古代学生的称谓包括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敬意,同时也彰显了古代社会中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1. 弟子“弟子”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佛教门下弟子的称呼,后来才用于对学生的尊称。
教师在中国的地位分析

教师在中国的地位的分析教师,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被誉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数的美名加在它的身上。
现实却不容忽视,在当代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却相对较低。
在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有“师傅”、“少父”、“夫子”等。
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地位之高和人们对他的尊重。
像老子、孔子那些大圣人就不必说了,即使是一个小县里的教师,其地位也相当高,受到了县令甚至知府的礼待。
到了当代中国,对教师的美名还是很多的、很华丽的、很生动的,表面上看还是很尊重教师的,暗地里却遭到了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群众的讽刺和不尊重。
学生越长大就越不尊重教师,家长教育孩子长大了千万别当老师,认为没出息,社会群众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低。
那么为什么教师在中国的地位那么低呢?首先,从恢复高考开始,教师的地位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那时当老师是件很光荣的事,学生考上大学也是非常光荣的,因为国家急需人才。
后来,高校逐渐扩招了,教师资源却没能跟上去,造成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下滑,竞争力下降,工作也难找了。
此时教师地位开始下降了,从这些来看,我认为教师社会地位降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贬值。
古代中国教师地位高就是因为当时当官是地位最高的,而当官最大的途径就是读书。
现在代,中国官员的地位还是最高的,但当官的途径已不是那么单纯了,官位出现了培养和垄断,关系才是王道,没关系的学生几乎断了官路。
学生地位降低了,教师的地位也跟着降低。
其次,是政府的治国策略产生的。
中国表面上很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振奋的口号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中国在教育这一块投入的资金却低的可怜,远低于西方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在我看来,从为培养人才来看,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建立在制造业上,也还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七大块中的最低端,而最低端是最不需要人才的,只要不是白痴就能够做。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制造业还没有转型,甚至根本就不想转型,还一直被西方国家的嘲讽式夸耀搞的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真的是制造业大国了。
有关教师的十个称谓

以 伦 比 ;二 是 对 老 师 的 尊 敬 和 爱 戴 ,因 为 “ ”的 词 义 解 释 其 中之 老
一
是 “ 辞 ” 因此 “ 师 ” 称 谓 敬 。 老 的
仅 要 把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传 授 给 学
充分 体现 了中华 民族 “ 师重 教” 尊
生 ,而 且 以 “ 人 师 表 ”的行 为 将 为
业 。春 秋 时 的 《 书 》云 : 天 降 下 会 上 , 果 被 人 称 作 “ 师 ” 那 将 大 胸 怀 一 直 成 为 老 师 的 楷 模 。 我 尚 “ 如 老 ,
国 现 代 的 教 育 家 蔡 元 培 、陶 行 知 、
叶圣 陶 、 胡适 、 贻 琦 、 斯 年 、 梅 傅 闻
人们 最崇 敬 的人物 当 代那 些 教育
界 的 元 老 、教 授 也 被 人 们 尊 称 为 先 生 , :季 羡 林 先 生 、 秉 林 先 如 顾
生 、 杨 先 生 等 。 因 此 , 先 生 ”的 柏 “
称谓 是对老师千古 传唱的美称 , 它将 被永 久 地传 下 去。
也 就 是 人 类 灵 魂 工 程 师 。”从 此 , “ 类 灵 魂 工 程 师 ”成 为 老 师 特 定 人
“ 生 ”成 为 社 会 上 最 流 行 的 尊 称 先 口语 , 已 经 远 远 超 出 教 师 的 范 畴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各 种 人 群 。然 而 , 在 教 育 界 “ 生 ”的 传 统 称 谓 仍 在 沿 先 用 , 是 它 的 规 格 被 提 高 了 , 们 只 人 往 往 把 资 深 的 、德 高 望 众 的 老 师
言 ,而 “ 师 ”是 现 实 生 活 中 流 传 老 最 广 泛 、 用 频 率 最 高 的 称 谓 。有 使
古代学官学校称谓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学子们在前辈、 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 【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 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 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 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四、 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
•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 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 “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 的典型。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 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 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 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 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 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生、国子生。 • 7、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 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 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 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三、中国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弟子】【门人】【门生】【门下】门,意为师门。 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后汉孔宙碑 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 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1、《论语· 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2、《礼记· 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
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
《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
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
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
”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一、师长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二、博士
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三、祭酒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四、司业
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
五、学官
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六、教习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新办近代学堂,也称教师为教习。
七、教谕
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八、西席
又称西宾、讲席。
古代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时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坐西向东,故教师称为西席、西宾、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