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古代师生称谓是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古代社会中的称谓规范和礼仪规定。
古代师生称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至今一直延续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师生称谓中,教师可称为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学生可称为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师德师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师生礼仪规范和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精神。
一、古代教师的称谓古代教师的称谓包括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
这些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1. 师父“师父”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对佛祖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教师。
在古代社会中,很多手艺人、医生都是自学成才,通过拜师学艺,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教师称之为“师父”。
同时,“师父”也常用于尊称高深的学问或技艺的人。
师父是对技艺的继承者,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者,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师父”是一种被尊崇的称呼。
2. 老师“老师”是一种民间较为普遍的称谓,用来尊称教育工作者和有一定学识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老师”是对年长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它既具有对长辈的尊敬之意,也具有对知识分子的敬重之情。
3. 先生“先生”是文官、士大夫的尊称,用于对有一定学问、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社会中,“先生”是对有学问和品德的人的尊称,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敬,也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4. 师傅“师傅”一词源于佛教用语,代表佛教导师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技艺高超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师傅”是对技艺高超的技工及各种行业中的资深从业者的尊称,它兼具对技能的尊重和对传统工艺的珍惜。
二、古代学生的称谓古代学生的称谓包括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敬意,同时也彰显了古代社会中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1. 弟子“弟子”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佛教门下弟子的称呼,后来才用于对学生的尊称。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学官学校称谓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学子们在前辈、 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 【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 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 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 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四、 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
•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 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 “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 的典型。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 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 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 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 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 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生、国子生。 • 7、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 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 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 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三、中国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弟子】【门人】【门生】【门下】门,意为师门。 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后汉孔宙碑 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 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1、《论语· 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2、《礼记· 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古代学官、教师、学生、学校的称呼

一、古代学官和教师的名称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名称有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二、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廪生有廪米,增生无,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附生又次之,【例生】例生或饷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
【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老师,从古至今,都是受人尊敬和爱戴,都有着不同的尊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师的十个称谓,供大家学习。
先生———最悠长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尊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现在,“先生”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准确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
”为表扬优秀教师,许多地方都设有“园丁奖”。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我国从古到今,对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下面选取部分介绍给大家。
夫子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教师。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师傅老师的通称。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先生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面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
者。
”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
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设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
所属生员。
教授学官名。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设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路:宋、金、
元地方区划名)的州、县学均设教授,设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设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开始设立助教,协助国子博
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设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
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路、州、县及书院
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
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
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末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
祭酒汉平帝时始设六经祭酒。
后设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
老师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摘自《少年百科知识报》2004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