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举例说明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1. 介绍主题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塑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作家可以将故事中的情节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
在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往往与典型环境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2.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他们往往是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其形象的塑造,作家可以向读者展现出具体的人物性格、情感和行为。
典型人物形象的特点多种多样,有的具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忠诚、勇敢、善良等;有的则具有消极的形象,如自私、懦弱、狡诈等。
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可以向读者展现出不同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典型环境的描绘除了典型人物形象外,典型环境的描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部分。
环境不仅包括具体的地理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等。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营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而典型环境的描绘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4. 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通常体现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典型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举止和情感体验,环境的压力、限制和诱惑都会对人物的成长和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另典型环境中的具体事件、社会背景和生活条件也会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定的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
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情节和主题,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意义。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范例简析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范例简析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范例简析一部叙事作品的艺术成就如何,关键取决于是否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也就是说是否具有高度典型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然而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放在典型的环境中来完成的,这在典型环境中又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形象呢?我们说,环境与人物是紧密联系是,人是在环境中行动的,环境也紧紧围绕着人。
例如,莫泊桑在他的《小说》一文中阐述说:"…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
作家在整个作品中使他的人物都按照这种方式,以致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其内在的本性、思想、神态或犹豫的反映。
"因此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了自己的主张和风格。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
他好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
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
小说绘声、绘色、绘形地塑造了在法国那种典型环境下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这足以证明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之高和作家因此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所在了。
无独有偶,同一个国家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在其《伪君子》中,也塑造了不朽的艺术典型答丢夫,这是作者从生活环境中,借鉴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艺术成果而成功塑造出来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我们不难看出,答丢夫首先有各种伪善行为,但除了伪善之外,他还有无耻、卑劣、贪婪、阴险、狠毒等特征,这些都与他伪善的主要特征统一为一个完整的生动的艺术形象。
其次他有真实性、现实性,也有生动的个性特征。
第三,答丢夫并非脱离生活的概念图解,而是有比较生动个性的。
因此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统一的。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采用典型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来塑造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典型人物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人物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才思过人而又孤高冷傲、多愁善感的弱女子。
但她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却是她性格中的瑕疵,但正是有这一点瑕疵使我们感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可信性,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她的可爱。
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我认为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有三个:一是她处在清朝康、雍、乾封建时期,二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除了两个丫鬟外,孑然一身,二是贾府和大观园。
总的来说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在她所处的整个大环境下形成的。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首先,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还逼迫着人物行动,制约着人物的性格发展。
林黛玉所处的大环境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
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
而她自小就读很多的书,才思敏捷,这使得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诗是最多的,如《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
她作诗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
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
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她只想到父母早亡,无人作主;只想到自已体弱多病,不能久待。
这使得她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较少,最终成就她的叛逆性格。
但她却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早已笼罩在她的头上,当她与宝玉的感情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个魔网也在一步紧一步地慢慢收缩了。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摘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一部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可以表现出更鲜明的特征性。
莫怀戚的《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很好地诠释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在长江边,一群师兄弟肆无忌惮的爱恨、生死,其中,八师兄是莫怀戚最浓墨重彩的一个角色。
本文着重分析八师兄血液里的沸腾的浪漫与狠厉因子,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八师兄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他那随性洒脱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典型形象;浪漫;狠厉《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是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
与散文相比,小说创作用复杂变幻的笔调,为小说研究带来了一个更具张力的阐释空间。
这一部小说把对当世人们生存趋向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白沙码头》中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也不等同于“与正统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秘密社会”,莫怀戚独具匠心,选择了八十年代的白沙码头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着重讲述了八师兄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勾勒出一个浪漫的音乐家和狠厉的赌徒相融合的人物形象。
一、浪漫的音乐家:痴情与滥情白沙码头人物构成复杂,主要是当年的孤儿,他们有工人、学者、音乐家、木匠、工会主席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用原文来讲,“白沙码头是一个收养之地,没有什么人安放不下来。
”莫怀戚聚焦在这样一群颠沛流离的人身上,本身就是通过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发展传递出一种重庆江湖的意味。
八师兄也是这些孤儿中的一员,他是一个有着学琴天赋的儿童,被一个右派教授发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就这样,八师兄在教授的引导下踏上了音乐这条道路。
及至十岁,八师兄引发了一场动乱,在那场动乱中,他得到了一把名琴——史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长大后的八师兄成为了重庆第一剧院的首席小提琴,在那时,八师兄恋爱了,他的初恋叫“公主”——也是当年的女孤儿。
然而,命运弄人,当民众抛弃了艺术,女朋友为了金钱出轨,这个音乐天才只好背着那把绝世名琴远走他乡,四处流浪。
杂乱的边塞小镇,充满着异域风光,八师兄以琴为盾,以弓为矛,与马匪们斗智斗勇,最终在一个旅店停下脚步。
论《春琴抄》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8谷崎润一郎是明治后期活跃在日本文坛的耽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春琴抄》被认为是谷崎描写“女性崇拜”与“阴翳美学”的集大成之作,自1933年发表以来广受好评,被誉为“这个时期代表所谓古典主义时代谷崎文学的力作”①。
1976年,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倾情演绎电影《春琴抄》,更是将其推向唯美主义的高潮。
《春琴抄》讲述了盲女琴师春琴与仆人佐助之间名为师徒、实为夫妻的“虐恋”。
目前,对《春琴抄》的研究绝大多数围绕着女性崇拜及唯美主义角度进行,很少有学者涉及该作品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研究。
1888年4月,恩格斯在给玛格丽特的信中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观点②,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成为探讨文艺作品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角度出发,对春琴及佐助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从语义来讲泛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典型指文艺作品塑造出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文艺形象。
这个文艺形象既可以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可以指典型情节、典型场面等。
文艺作品中可以列举出若干种典型,这些典型撑起了文艺作品的框架,是区分优质作品与劣质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然包含着若干典型,在这若干典型中,最具分量、最为重要且不具有重复性的是典型人物。
以文艺作品中的“人”做“典型”专用名词的对象,与用人、物、事为典型的对象相比,无论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来衡量,还是从人与艺术的关系来讲,前者的审视高度要比后者的高,其目标专一,而不像后者那样分散③。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并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分为环境共性和环境个性。
前者指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即所谓的“大环境”;后者指人物活动范围内的周遭环境,又称“小环境”。
典型环境承载着典型人物的生活与发展。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关于《水浒传》中人物林冲分析我读水浒传读的比较多,特别喜欢林冲这个人物,喜欢他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以及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而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历来被人们交口称赞。
可以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人们评价《水浒传》艺术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之点。
这也是我为什么选中《水浒传》,选中林冲的原因。
在写林冲时,借情节的波澜起伏,展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曲折有致,摇曳生姿,最有韵味。
在《风雪山神庙》这一回中,成功的将典型的山神庙与草料场有关环境的描写,将林冲的一系列经典展现出来。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林冲的细致个性与快意恩仇的性格。
而反过来又通过林冲反衬出环境的气氛,可谓是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完美展现。
关于文中典型环境草料场与山神庙的分析首先,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
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风雪”渲染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了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同时,暗示陆谦之流的阴谋已经开始实施,象征高俅之流构成的社会环境如刀风剑雪,极其恶劣。
其次,“风雪”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
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了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1)

浅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林黛玉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而被国内学者竞相研究和推崇,“四大名著”如此之高的声望并不在于《红楼梦》被多少学者所爱戴和其描绘的美轮美奂的措辞流转;而更多的是在于《红楼梦》本身所蕴含和折射的文学艺术美感和作者曹雪芹想要通过人物来反映现实与现实衬托人物进而着重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关系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的诠释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本文首先从《红楼梦》的主人公林黛玉本身的性格入手,从反叛者,多愁善感以及孤高冷傲三个方面的性格特质来浅析林黛玉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又从社会背景,贾府、大观园等林黛玉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次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融合在一起,综合阐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辩证关系与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美感及其特点。
最终到达更好理解整部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林黛玉;红楼梦前言在文学创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形象与环境。
但是一般的形象与环境不足以衬托出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内涵,那么典型环境与典型形象就此应运而生。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典型形象既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形态。
通过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
作为清代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
之所以《红楼梦》有着这么高的荣誉和称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作者曹雪芹将当时正处在清,康、雍、乾三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回光返照式的中国大地上所反应出的种种社会现实和残酷完全浓缩在了一部《红楼梦》中,浓缩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线的人物在贾府和大观园中的日常琐事,恩恩怨怨以及感情纠葛中。
这种以小见大的文学展现手法,无疑是《红楼梦》最大的亮点之一。
另一方面,《红楼梦》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在于作者对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可以说看透了整部《红楼梦》,就可以看透人生。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叙事作品和戏剧作品中,作家要深刻地描写人的种种生活情景,反映现实的各种关系,就要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在这些作品里,创作的中心就是创造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形象是叙事性作品和戏剧作品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又称“文学典型”、“艺术典型”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从剖析中外文学史上典型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艺术创造上的共同点就是,首先都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
以人们熟知的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阿Q来说,他就有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个性。
他质朴勤劳,但也沾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对地主阶级的人物和“假洋鬼子”之流有一个本能的敌视,却自卑自贱;他愚昧无知却又很自尊自负;他忌讳缺点,却很能忘却和自我开解所受的侮辱和迫害;他不理解革命但却强烈地向往革命……这些性格特征,在“精神胜利”这种心态的胶结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独特性格整体,贯串在阿Q形象发展的始终,成为他与其他典型人物不相同的个性。
这一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突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生活内容,发人深思。
这是典型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是典型人物形象与一般人物形象区别的基本点。
鲁迅小说《药》里的夏瑜,《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都是表现了高贵思想品德的人物形象,但人们并不称它们为文学典型,就因为作者并没有在它们身上着力刻画独特完整的个性。
因此,个性的塑造是典型人物形象的生命。
没有它,人物形象就不能生动感人,就不能宛如雕像一般竖立在人类文艺的殿堂里。
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旧人和新人》时,称赞她在作品里用“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出来了,认为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就是指出艺术典型的这一方面性质。
典型人物形象的另一个审美特性在于,它的独特完整个性总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历史必然性,因而同时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以阿Q形象来说,他那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个性,就反映着我国辛亥革命时代,贫苦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深重政治经济压迫和精神奴役的历史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塑造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一个戏曲艺术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终的艺术要求。
作为演员要想塑造好舞台形象,仅仅依据剧作家笔下的角色和依靠导演的说戏去照葫芦画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塑造;环境;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6)05-0076-01
演员创造角色,塑造形象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巧和诸多文化艺术素养,包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
那么,我所饰演的?{莲――一个卖茶女子该如何从基点开始塑造呢?我以为,应该先从生活着手。
我想,一个演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
虽然我没有采茶卖茶的经历,没有这方面的体会,可这不妨碍一个演员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因为生活中不乏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深入体验乃至模仿这个过程,了解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多种形态表现。
?{莲是《烟雨杏花村》这本戏中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她身世凄凉,自幼失去双亲,无依无靠,是她的婆婆将其收养,抚养成人,她和婆婆的儿子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谁知刚刚准备成亲,丈夫却不幸涉水南湖丧了性
命,剩下寡母孤女,生活没有着落,是当时的池州太守李方玄爱民如子,为她婆媳在茶田上盖了一个小小茶亭,聊以糊口,另外又免除了她家的赋税,这让?{莲感激不已,谁知好
景不长,李大人被人陷害,罢免官职,下落不明,?{莲为报
深恩,轻信小人之言,被其利用,幸遇新上任的杜牧杜太守解救,这才没有铸成大错。
那么对于?{莲(如图)这个人物
的塑造我写两点心得体会。
?{ 莲
一、准确理解角色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前提
精研剧本,分析角色,乃是创作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在接受角色之后,要先精读剧本和有关资料,了解角色所处的背景和特定环境,准确地把握、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你逐渐进入“角色”,以致你的一颦一蹙就是角色
的一颦一蹙,这时角色就成了你自身,成了你艺术创造的“对象化”,至此,演员的艺术创造力才能从角色扮演过程中自
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我在饰演“?{莲”时,是先从熟读剧本开始的,通过对
剧本的反复研读,了解到在这本戏中,?{莲是一个涉世未深
年仅十八九岁的卖茶女子,她勤劳,自立且坚强,又善良,大胆,正直,淳朴,待人接物热情真诚,丧夫后心疼婆母,不愿再嫁,对婆婆不离不弃,对父母官李大人知恩必报,为
救大人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敢作敢当。
但因年轻幼稚单纯善良,以至于被人利用而毫不知情。
既然有了生活依据和人物的行动线,对于演员来说,则有了心理依据,也就有了创作表演的依据。
在此基础之上,我结合自己的舞台实践,借鉴吸收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利用戏曲程式化的技巧把握人物性格的内心分寸、尺度,把人物背景的支撑作为重要依据,运用准确适度的眼神,身体动作的幅度大小,以及呼吸的深浅来真正做到真听,真看,真思考。
二、唱腔上的技术处理是演员角色创造的需要
作为表演艺术,黄梅戏的唱腔是影响和制约戏剧舞台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论及戏曲声腔时说过:“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
在“中计”这折戏中,我对唱词唱腔反复推敲、仔细揣摩,在舞台演唱时根据剧情表达的需要,对唱腔作了各种特定环境下的不同的演唱处理。
如:在?{莲知悉婆母把自己当做亲生女儿,并求她不要管年迈的自己而再出嫁时,?{莲悲从心起,在高潮音乐过门时喊出痛彻心扉的“婆……婆……”扑到婆婆的怀中,泣不成声的演唱“我的好心的婆婆呀……”我在演唱这一句时处理成:在一句撕心肺裂的喊白“婆婆”过后,我要求乐队老师给我自己清唱,全场鸦雀无声,我先屏住呼吸,轻发“我的”两字,强调“好”字,“心的”两字用喉头哽住的哑音发出,在第一个“婆”字发出时,立刻
把音休止掉,再把气息往下一压,再发第二个“婆”字,然后慢发波音,再大吸气,哭发最后的“呀”字突出爆发情绪。
力求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以此表现和婆婆之间真挚的母女深情。
经过多部戏的打磨和塑造,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演员在舞台上最终展现的是角色的突出性格和真情实感,塑造的是人物的独特形象与灵魂。
作为一个热爱并终身从事黄梅戏艺术事业的演员,就应该秉承传统而又要不囿于传统,要在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基调与其微妙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敢于通过对唱腔、眼神、身段、表情等表演方式、技巧上的借鉴、吸收、融合与创造,呈现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七仙女”角色塑造的几点感悟[J].池州学院学报,2008-8-28.
[2]综合艺术更需要综合素质[J].黄梅戏艺术,20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