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答案:D
随堂练习: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 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 原 B.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 化 C. 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 被还原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思路导航:对选项A、C可用反应过氧化氢分解来否 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包括电 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故D错。 答案:B
答案:
失 6 2e (1) 2KClO3
MnO2
2KCl 3O2
得 2 6e
得e
(2) Cl 2 2 NaOH NaClO NaCl H 2 O 失e
例题 (福建)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发生电子 转移的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导航: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 以在置换反应中一定存在电子的转移。例如:CO2 与H2O化合,NH4NO3的分解,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 应,这三个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中一 定有单质参加,有单质生成,故一定属于氧化还 原反应。 答案:C
例题2 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 是离子反应的是( ) A. 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 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C. 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思路导航:A项:2Al+6H+=2Al3++3H2↑是氧化 还原反应也是离子反应;B项:CH4+2O2 点燃 CO2+2H2O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C项: C+CO2 高温 2CO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 D项:H++OH-=H2O是离子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 应。 答案:A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 的数目无关. (2)比较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依据化学反应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与强弱比较 [感受· 鉴赏] 1.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 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
A.F2、K、HCl
C.NO2、Na、Br2
B.Cl2、Al、H2
D.O2、SO2、H2O
[解题指导] 选 A F没有正价,故F2只具有氧化性;K为金
C.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 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A项,由第一个反应判断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 由第二个反应判断H2O2的还原性比Fe2+强.B项,在H2O2 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保持不变.C项,把上述两个方程
式合并,可以看出FeSO4为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
一、氯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1)概念:有元素 化合价升降 的化学反应.
(2)实质:反应过程中有 电子的得失 或 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2.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 对于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
(1)MnO2在反应中 得到 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 降低 ,被还原 , 发生 还原 反应,作 氧化 剂. (2)HCl在反应中 失去 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 升高 ,被 氧化 , 发生 氧化反应,作 还原 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二)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
自我 认识
自我 意识
自我 意识 自我 评价
1.自我认识
(1)通过研究自我认识、防御性行为和行为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①凡是被试的自我意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愈相接受,他所表现的知觉 防御现象愈少。 ②凡是被试的自我意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愈相接受,他的行为适应愈 良好。 ③凡是被试的行为适应愈良好,他所表现的防御性现象愈少。 (2)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途径: ①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 ②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 ③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 当儿童对自己的人士被歪曲时,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方面,个体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 己,还要根据环境的作用促进原有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有创新,以适应和改造 外界环境的变化。 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又善于在各种动机冲突或挫折情境中调 整自己的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这样的学前儿童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 性,保持心理的健康。
2.罗杰斯的观点 (1)自我概念包括个体的知觉、意见、态度、价值观等,它是主
观的,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向符合。 (2)个体时时都以自我概念作为评价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如若 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符,就会产生焦虑和情绪困扰。 (3)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 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体的适应就越好,心里就越健康。
(3)对挫折的适应和调整 ①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
困扰和不安。 ②使人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 现的境界。 ③主体对环境的改造,克服不 利因素。 ④正视现实,承认挫折,以积 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挫折。
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 第三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一、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具体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性别、财产状况、贡献大小、资格、业绩等,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1、定罪上的平等;2、量刑上的平等;3、行刑上的平等。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含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重的罪,就应承担多重的刑事责任,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所以又称之为罪刑均衡、罪刑相称原则。
•公众所关心的不仅是不要发生犯罪,而且还关心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尽量少些。
因而,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贝卡里亚•无论谁一旦看到,对打死一只山鸡、杀死一个人或者伪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为同样适用死刑,将不再对这些罪行作任何区分;道德情感就这样遭到破坏。
这种情感是无数世纪和鲜血的成果,它们极为艰难地、缓慢地在人类心灵中形成;为培养这种感情,人们认为还必须借助最高尚的动力和大量威严的程式。
——贝卡里亚•如果说,对于无穷无尽、暗淡模糊的人类行为组合可以应用几何学的话,那么也很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
有了这种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我们就有了一把衡量自由和暴政程度的潜在的共同标尺,它显示着各个国家的人道程度和败坏程度。
然而,对于明智的立法者来说,只要标出这一尺度的基本点,不打乱其次序,不使最高一级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级的刑罚,就足够了——贝卡里亚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以适应各种不同犯罪的处罚。
•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如对预备犯、未遂犯、主犯、从犯等。
•3、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规定了不同的情节。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体现•1、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观念。
•2、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观念,追求量刑公正。
第二章 第三节阳离子聚合反应

3.4 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阳离子聚合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及链转移四个 主要基元反应所组成。其特点为:快引发、快增长、易转 移、难终止。 3.4.1 链引发 阳离子聚合引发速率很快,活化能Ei=8.4~21kJ/mol, 远低于自由基聚合引发(Ed=105~125kJ/mol)。
3.4.2 链增长 链增长是通过把单体分子连续地插入单体的活性中心 的正负离子间而发生。 1. 单体的反应活性 双键上取代基的给电子性越强,双键电子云密度越高, 越易受亲电试剂进攻,单体活性越高; 但一旦生成链碳阳离子后,给电子取代基分散碳阳离 子的电正性,降低链碳阳离子的活性,起稳定链碳阳离子 的作用,即单体的反应活性与其形成的增长链活性相反。
c. 立体规整度以及立体规整性(全同立构亦 或间同立构)随溶剂极性不同而改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立体规整度的提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全同立构的生成,而 极性溶剂有利于间同立构的生成。
4. 阳离子聚合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 在阳离子聚合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3-甲基-1-丁烯的阳离子聚合:
3.5.3 添加某些链转移剂或终止剂(往往是主要终止 方式)
HMnM+(CR)- + XA → HMnMA + XCR
除碳阳离子外,通常硫、氧阳离子活性都较 低,添加水、醇、酸、酐、酯、醚等,实际上都 能使链终止。 在阳离子聚合中,真正的动力学链终止反应 比较稀少,但又不像阴离子聚合,很难生成活的 聚合物,主要原因在于体系难以做到完全除尽上 述杂质。
ii/ 酸根的亲核性 酸根的亲核性过强,与碳阳离子的离解程度较小,则 不利于单体向离子对插入增长。 如卤化氢的X-亲核性非常强,与碳阳离子之间可以形 成稳定的共价键,所以不能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使用。 超强酸由于酸性极强,离解常数大,活性高,引发速 率快,且生成的抗衡阴离子亲核性弱,难以与增长链活性 中心成共价键而使反应终止。
第二章_第三节_河道和湖泊课件(1)(1)

长江流域水系
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二滩水电站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水电站位于湖北宜昌,是世界第一 大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度
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6月至8月,长江流域中上游干流 、支流都发生较大洪水。持续的暴雨、 大暴雨,造成山洪爆发,江河洪水泛滥 ,堤防、围垸漫溃、外洪内涝及局部地 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给长江流域造成 了严重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 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 顷,死亡13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
四、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河流与湖泊,面对我 国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们 应该怎样来保护家乡的河湖呢?
①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循环再用的水就循环再用。 ②要买污染少的洗衣粉,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 ③要十分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 ④不要随便扔垃圾到河里。 ⑤看见有工厂排放污染物到河中,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凌汛
断流
探究
这些问题多发生在黄河的哪些河段? 是自然还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黄河下游“地上河 ”
含沙 量大
地势低平 河道变宽
流速 减慢
泥沙 淤积
河床 抬升
地 上 河
遇暴雨
泛 滥 成 灾
上游:荒漠化、凌汛
忧 患
黄 河 的
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 下游:地上河、洪灾、凌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众多的河湖
★我国长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 流有20多条。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 的河流有1500多条。
★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 湖泊2000多个。
第二章 第三节 函数的单调性
解析: 上为增函数, 解析:∵f(x)在R上为增函数, 在 上为增函数 ∴2-m<m2, 2- ∴m2+m-2>0, - , ∴m>1或m<-2. 或 - 答案: - ,- ,-2)∪ ,+ ,+∞) 答案:(-∞,- ∪(1,+
【解】 (1)当a= 当 = 联想到g(x)=x+ = + 联想到
时,f(x)=x+ = +
+2, ,
的单调性,猜想到求 的最值 的单调性,猜想到求f(x)的最值
,+∞) 在(-1,+ - ,+
∵x1>x2>-1,x2-x1<0,x1+1>0,x2+1>0, - , , , , ∴ ∴y= = <0,即y1-y2<0,y1<y2. , , ,+∞)上是减函数 在(-1,+ 上是减函数 - ,+ 上是减函数.
求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的方法 1.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定义法:先求定义域,再利用单调性定义. 定义法:先求定义域,再利用单调性定义 定义法 3.图象法:如果f(x)是以图象形式给出的,或者 的图象 图象法:如果 是以图象形式给出的 或者f(x)的图象 是以图象形式给出的, 图象法 易作出,可由图象的直观性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易作出,可由图象的直观性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4.导数法:利用导数取值的正负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导数法:利用导数取值的正负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导数法
3.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x2-x1的符号,确定差 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 的符号, 定号 f(x2)-f(x1)(或f(x1)-f(x2))的符号 当符号不确定时, 的符号.当符号不确定时 - 或 - 的符号 当符号不确定时, 可以进行分类讨论. 可以进行分类讨论 4.判断: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判断: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判断
第二章 第三节 交代作用
交代矿物具有被交代矿物的假象,矿物的原生部分已 被交代,但其结晶习性仍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被溶解和所 形成的矿物没有化学组分不同
三、常见的交代矿物
1、碳酸盐矿物 方解石 铁方解石 白云石 铁白云石 菱铁矿
2、石膏、硬石膏 3、石英 4、粘土矿物
四、砂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
1、方解石交代石英
流体为碱性(pH大于9.8) 流体温度升高 孔隙水对石英不饱和但对方解石饱和
石英表面首先溶解 溶解的氧化硅水化为H4SiO4分子 薄膜溶液H4SiO4的浓度运移 Ca2++2HCO-=CaCO3+H+HCO-
2、方解石交代粘土矿物
pH=8 Ca离子浓度较高
3、氧化硅交代粘土矿物(硅化) 玉髓或隐晶石英的小颗粒散布在粘土基质中
5、硅化作用
当pH相对较低,且孔隙水为SiO2所饱和时,碳酸盐常常发 生硅化 CaCO3+H2O+CO2+H4SiO4 —SiO2+Ca2++2HCO3-+2H2O
生物组分最易发生硅化
海岸泻湖的强烈蒸发作用使海水浓缩 石膏的沉淀,把Ca2+从水中移走 富Mg2+的残留卤水比泻湖下沉积物中的正常海水要重
向下渗流 富Mg2+的大量水体就流经了先期沉淀的碳酸盐沉积物 引起白云岩化作用
2、去白云岩化作用
3、石膏化和硬石膏化
石膏和硬石膏交代碳酸盐矿物或组分的现象叫石膏化或 硬石膏化
4、去石膏化 硬石膏或石膏被碳酸盐矿物交代的作用叫去石膏化作用 去石膏化常与地表淡水和细菌的作用有关
二、交代作用组构
1、部分交代
交代矿物沿被交代矿物的解理、裂缝或边缘部分地 占据了被交代矿物的位置,被交代矿物的结构和成分仍清晰可见例如, 方解石交代长石、方解石交代石英等
第二章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第11课时)
新人教版 2018级初二 地理 导学案NO.11 编制人:朱峰 备课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刘明 时间:10月12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USER 志于道 据于德 游于艺 成于学第二章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第1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找到并记住出黄河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水利工程等基本内容。
2、 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隐患及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归纳黄河的利与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河的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 分析黄河水害的由来。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5分钟读课本49-53页并完成预习案,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
【预习案】。
1.黄河的支流A 、B 、水利枢纽C 、城市D 是黄河 游与 游 的分界点,城市E 是黄河 游与 游的分界点。
2.黄河发源地F 高原、全长 千米向东注入G 海,是我国第 长河。
3.黄河流经的地形区L 高原M 高原N 平原。
4.在图上填出黄河流经的9各省份。
【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点:黄河上中下游的隐患及采 取的措施。
1. 黄河各河段的隐患上游: 。
中游: 。
下游: 。
2. 各河段采取的措施上游: 。
中游: 。
下游: 。
【针对性练习】1、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 )A.流速缓慢B.含沙量大C.结冰期长D.水流急,水能丰富 2、“九曲回肠万里沙”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 )A.上游、青藏高原B.中游、内蒙古高原C.上游、塔里木盆地D.中游、黄土高原 3、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 )A.上游和中游B.中游和下游的水电站C.中游D.上游、下游 4.下列不属于黄河隐患的是( )A .水污染B .泥沙淤积C .缺水断流D .湖泊众多5、黄河下游出现“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的景观,这段河被形象的称为“地上河”,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①结冰期长 ②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变慢、泥沙沉积 ③水流含沙量大 ④人类向河流中倾倒大量固体垃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6、下列反映我国图中河流水量的,其中表示黄河的是(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章 第3节 离子键、配位键和金属键[选修3]鲁科版
第3节 离子键、配位键和金属键银光闪闪的精美银器会令居室内熠熤生辉,玲珑晶莹的银制饰物也会让你变的光彩照人。
你当然应清楚: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银制品来装点人类的生活,原因是金属银是可以被改变形状的,可以被压成薄片,也可以被拉成细丝。
构成金属银的微粒能发生相对滑动但又不容易被分开而断使银断裂。
说明微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这就是金属键。
金属键是化学键的一种。
这一节我们主要来学习几种重要的化学键。
一 细品教材 一、离子键:1、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2、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成键原子所属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原子间越容易发生电子得失。
一般认为,当成键原子所属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原子间才有可能形成离子键。
如:电负性较小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价电子形成阳离子,电负性较大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当这两种原子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
镁与氧气在通电情况下生成氧化镁,同时发出强光。
在这一反应过程中,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成为Mg 2+,氧分子中的每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成为O 2-,带正电的Mg 2+和带负电的O 2-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氧化镁。
以NaCl 为例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例1】现有七种元素的原子,其结构特点见下表:原子 a b c d e f g M 层电子数12 345 67元素的原子可以形成离子键的是( )(双选)A.a 和bB.a 和fC.d 和gD.b 和g总结:电负性小的金属元素和电负性大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一般来说,活泼的金属元素(ⅠA 、ⅡA )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 、ⅦA )易形成离子键。
3、离子键的实质(1)实质: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2)静电引力:根据库仑定律,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F )与阳离子所带电荷(q +)和阴离子所带电荷(q -)的乘积 成正比,与阴、阳离子的核间距离(r )的平方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补糖的类型 需及时动用能量的时候补充葡萄糖,因其吸 收速度较快。 需增大体内糖原贮备量用果糖或者果葡混合 糖,因果糖可避免胰岛素反应,体内肝糖原 的量是葡萄糖的3.7倍。使用浓度控制在35克 /升。 耐力性需要大量补糖时,可使用低聚糖,其 渗透压低(为葡萄糖1/4),吸收也快。
養素的主要功能:
1.吸收速度 葡萄糖的吸收速率为100,半乳糖为110,果 糖为43,甘露糖为19。 2.甜度 以蔗糖为100,果糖175,葡萄糖75,半乳糖 33,麦芽糖33,乳糖16,淀粉的甜度最低,几 乎尝不到甜味。
二、营养功用
(一)供给热量 糖是人体主要的热源物质,也是运动员从 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最佳能源物质。 (二)维持中枢神经机能 (三)维持脂肪正常代谢 (四)节约蛋白质作用 (五)保护肝脏 (六)构成机体的一些重要物质
四、糖与运动
运动员体内贮备的糖约500—600克,肌糖原占 350—400克,肝糖原100克,血糖约10克左右。 供长时间运动至力竭时间约为90—120分钟。 糖的补充过程中须避免产生胰岛素低血糖反应。 训练后即刻摄入果糖对恢复肝糖原的效果较好, 摄入葡萄糖与蔗糖使肌糖原贮备在24小时后保 持较高水平。
第三节 糖类与运动
一、分类与性质
(一)糖类的分类 1.单糖: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6个碳原 子的糖。 2.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失去一分子水而 形成的化合物。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 须水解成单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3.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构成的大 分子化合物。
(二)糖类的一些性质
三、供给量与来源
我国目前一般人糖的供给量标准:占总热量 的50—70%。 摄入过少的糖易致体能不足,增加消耗体内 蛋白质;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 肪。 摄入糖的种类以淀粉为主,在必要时辅以葡 萄糖、果糖、蔗糖等补充。 主食(大米、面制品等)是摄入糖类的主 要来源,淀粉是最经济的热源质。
56.2
15.3 35.6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肝糖原
代 表 符 號
血糖吸收
肝糖代谢
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
升糖激素的作用:升高血糖
一日中肝糖量的变化趋势
常见食物的含糖量
食物
机米 标面 大麦 小米 高梁 玉米 黄米
含量
79 75 66 77 77 73 76.3
食物
红豆 豌豆 蚕豆 粉条 甜薯 土豆 芋头
含量
55.5 53 49 85 29 16 17
1、供給能量:
由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質所供應,三者合稱 為「熱量營養素」
2、建構、維持與修補組織:
3、調節代謝與生理機能:
蛋白質、脂質、礦物質如鈣與磷
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等
名稱
蔗糖
乳糖
麥芽糖
分 子 結 構 代 表 符 號
名稱
葡萄糖
半乳糖
果糖
分 子 結 構
代 表 符 號
名 稱 分 子 結 構
食 物
羊肉 鸡肉 鸡蛋 黄花鱼 带鱼 鲤鱼 鲫鱼
含量
0.5 0.7 1.6 0 1.7 0 0.1
食物
香蕉 柿 西瓜 桔 海参 干红枣 干蘑菇
含量
20 10 4.2 12 13.2 72.8 24.5
绿豆
糯米 黄豆
59
76.3 25
藕
牛肉 猪肉
20
1.7 1.0
苹果
梨 葡萄
15
12 10
海带
花生 牛奶粉
五、运动训练与比赛糖的补充
补糖不仅适用于运动时间45分钟至2小时 的耐力项目,且对高强度持续3—6分钟的运动 及间竭性运动也有帮助。 1.补糖目的 运动前补糖是增加体内肌糖原、肝糖原和 血糖储备;运动中补糖主要是提高血糖水平; 运动后补糖是为了加速肌糖原的恢复。
2.补糖的方法与措施 (1)运动前:数日前增加高糖膳食(占总热量 60—70%);赛前1—4小时补糖1—5克/千克; 赛前1小时主要采用液态糖。 (2)运动中:每隔15—2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易 吸收的含糖食物,补糖量不宜大于60克/小时。 (3)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理想的是运动 后即刻、头2小时以及每隔1—2小时持续补糖。 运动后6小时内,肌肉中糖原合成酶含量最高, 补糖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