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教案必修4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采用“”连接,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由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2)特点: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保持不变。
②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体系中的反应并没有停止,只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新知探究]1.2H 2+O 2=====点燃2H 2O 和2H 2O=====电解2H 2↑+O 2↑是不是可逆反应?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反应条件不相同。
2.以前学过的可逆反应有哪些?举出4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SO 2+H 2OH 2SO 3 (2)N 2+3H 22NH 3(3)2SO2+O22SO3(4)Cl2+H2O HCl+HClO[名师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对点演练]1.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①H2+Cl22HCl与2HCl H2↑+Cl2↑②H2SO4(浓)+2HBr===2H2O+Br2+SO2↑与Br2+SO2+2H2O===2HBr+H2SO4③2NO2===N2O4与N2O4===2NO2④2SO2+O22SO3与2SO32SO2+O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_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共价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极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共价键的极性》是选择性必修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具体如下:1.内容要求(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2)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学业要求(1)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2)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第2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第3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极性,能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的角度认识键的极性的实质是成键原子分别带正电和负电。
掌握分子极性和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微观辨识的科学素养,通过键的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鲁科版教材中内容的编排顺序与人教版中不同,在鲁科版中共价键的极性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的分类中,而分子的极性安排在第三节,两个内容的学习较为分散。
在鲁科版教材中安排了分子极性的实验:用带静电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流和四氯化碳,观察流向,给学生认识分子极性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直观感知。
三、学情分析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共价键、电负性、酸的电离常数等知识,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做好了知识铺垫。
能力方面,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宏观性质的能力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强化。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课件 :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

-1
-1
(4)2 min末Q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5)试判断在2 min内v(正)__________v(逆)(填 “>”、“<”或“=”),在2 min末~3 min末 v(正)__________v(逆)(填“>”、“<”或“=”)。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化学反应速率与方程式中物质系数的关系。 (2)结合化学平衡的移动判断v(正)和v(逆)的 关系。
例
浓度/(mol· -1) L 时间/s 0
c(N2O4) 0.100
c(NO2) 0.000
20
40 60 80 100
c1
0.050 c3 a b
0.060
c2 0.120 0.120 0.120
试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 算。解题时明确化学反应速率与系数的关系 以及化学计算的方法。对比X的起始量和2 min末的量,可知反应逆向进行。 Δn(Q)=v(Q) · V·Δt =0.075 mol· -1· -1×2 L×2 min=0.3 L min mol
对反应过程作“三段式”法分析如下:
变式训练 甲、乙两容器中都在进行A→B 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4 mol A,乙 容器内每分钟减少2 mol A,则甲容器内反 应的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反应的反应速率 ( ) B.慢 D.无法判断
A.快 C.相等
解析:选D。反应速率快慢要在相同条件下、 同一反应中进行比较,否则无可比性。 虽然进行同一个反应,但甲、乙两容器的体 积、温度等条件不确定,则反应速率快慢无 法判断。
2019_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课时1氧化还原反应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_失_去__电子,被氧__化__,发生_氧_化__反应。 (2)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_得_到__电子,被_还__原_,发生_还__原_反应。
微点拨:氧化与还原同时进行,不分先后。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得氧和失氧的反应,得氧物质发生氧化
5.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高效安 全消毒剂,而且与 Cl2 相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有机氯代 物。制备 ClO2 有下列两种方法: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方法二:2NaClO3+H2O2+H2SO4===2ClO2↑+O2↑+Na2SO4 +2H2O
3 . 在 Fe + H2SO4===FeSO4 + H2↑ 反 应 中 , Fe 的 化 合 价 ________,被________,发生________反应,H2SO4 中的 H 化合价 ________,被________,发生________反应。
[答案] 升高 氧化 氧化 降低 还原 还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C.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D.反应物要么发生氧化反应,要么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 C
3.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B [A 项,得到与失去标错;C 项,Zn 失去 2e-;D 项,Cu 失 去 2e-。]
[解析] 2.24 L NO 的物质的量为 0.1 mol,故转移电子的物质的 量为 0.1×3 mol=0.3 mol,其电子数为 0.3NA。
[答案] (1)0.3NA(或 1.806×102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 mol氧
错误,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是氧原子、氧分子还是氧离子,改为 1mol O
(B)1.5 mol O2
正确
(C)2 mol H2
正确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错误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才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 mol 大米
错误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 围是微观粒子
12 1.993X10-23
= 6.02X1023个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定义值:0.012k1g212gC所含的C原子数。
2)符号:NA
3)数值:6.02×1023 4)单位: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一个纯数,它是有单位的, NA = 6.02×1023 mol-1
感受阿伏加德罗常数大小
n
微粒数
6.02×1023 物质所含微
2×6.02×1023 粒数
10×6.02×1023
N
N = n × NA
练习: (1)1mol O中含有 6.02 × 1023 个O;
(2)1mol H2O中含有 6.02 × 102个3 H2O; (3)1mol H+中含有 6.02 × 1023 个H+;
【交流•研讨】 1 mol微粒到底有多少个,其衡量基准是什么?
堆量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堆量思想的应用,如: 一打(12支)玫瑰 一盒(50支)粉笔
一箱(12瓶)啤酒
微粒 个数(N)
1摩尔 1堆的量
物质的量 堆数(n)
1 mol指含有多少个微观 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与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 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 g , 计算12g12C含多少个碳原子?
高中化学第2章 第3节物质的量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__摩尔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近似性:由于电子的质量非常微小 ,所以粒子的摩尔质量以 g·mol-1为单位时,其数值近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 质量,如Na和Na+的摩尔质量都为23 g·mol-1。
点拨:(1)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与1 mol微粒的质量在数值 上相等,但单位不同,分别为g·mol-1和g。
( C)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 氢中含有 2 mol 氢原子和 2 mol 电子
C.1 mol H2O 的质量等于 NA 个 H2O 分子质量的总和(NA 表示阿伏
加德罗常数的值)
D.SO24-的摩尔质量为 96 g
解析:“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是对的,但物质的量不是表 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而是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 体”的多少,A 错误;在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1 mol 氢”指代不明确,B 错误;1 mol H2O 中含 NA 个水分子,1 mol H2O 的 质量就等于 NA 个 H2O 分子质量的总和,C 正确;SO24-的摩尔质量为 96 g·mol-1,D 错误。
新课情境呈现 课前素能奠基 课堂素能探究 课堂达标验收
新课情境呈现
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它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约0.05 mL)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地去数,即使分秒不停, 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 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物质的量的 单位——摩尔。
(3)标准:1 mol的微粒集体所含有的粒子数与____0_.0_1_2___ kg12C所含 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____6_.0_2_×__1_0_2_3___。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4化学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解析:起始NO2与SO2的体积比与化学(huàxué)方程式中NO2与SO2的化学计量数比相 同,则该可逆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NO2和SO2的转化率始终相等,故不能以NO2和 SO2的转化率相等作为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A错误;SO3与NO的体积比 始终保持1∶1,C错误;消耗SO3和生成NO2为同一方向的反应,D错误。
|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dò衡ngt,à即i)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进行,即 v 正=v 逆≠0
| …在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 不变
| …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会 发生移动
,达到新的平衡
12/11/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思考〛 若一定条件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A(g)+ B(g) 3C(g)。当①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②B的浓度不再变化。能否 (nénɡ fǒu)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B)=5v逆(C)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C的同时,消耗x mol A,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A)=3v正(D)
解析:4v正(B)=5v逆(C)能证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达到了化学平衡
2.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
时,相反等应体系中所
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
或
保质持量恒定(hé浓ng度dìng)的状态。 (xiāngděng
)
12/11/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B.2NaHCO3==△===Na2CO3+H2O+CO2↑ C.Cl2+2NaOH===NaCl+NaClO+H2O D.NaBr+AgNO3===AgBr↓+NaNO3
解析 只有C项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1)反应:CuO+H2==△===Cu+H2O ①铜元素化合价__降__低___,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被还原 ②氢元素化合价__升__高___,发生__氧__化___反应,被氧化 (2)反应:2Na+Cl2=点==燃==2NaCl ①氯元素化合价__降__低___,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被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__升__高___,发生__氧__化___反应,被氧化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关系图示
即: (1)置换反应___一__定____ (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下同)是氧化还原 反应。 (2)复分解反应__一__定__不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__不__一__定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①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__一__定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__一__定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目标
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 原反应。 3.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 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核心素养建构
[知 识 梳 理]
一、从不同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
反应:2CuO+C=高==温==2Cu+CO2↑ (1)CuO 失去氧,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 (2)C 得到氧,发生__氧__化___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被__氧__化___,另一种物质被__还__原___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2 还原 CuO 的反应只属于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3CO+Fe2O3=高==温==2Fe+3CO2 既是置换反应 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电火花 C.3O2 ===== 2O3
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整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反应中, 在 H2+CuO==△===Cu+H2O 的过程中,对 CuO 而言是失去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 应,对 H2 而言,则是得到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但 CO 与 Fe2O3 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所以 B 错;复分解反应只是反应物互相交换成 分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没有电子转移,所以,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5)当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 (6)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 (7)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 (8)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一定是还原剂。(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2.特殊实例
值得注意的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所有的反应,例如: (1)4HCl(浓)+MnO2==△===MnCl2+Cl2↑+2H2O 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任何一种反应类型,但却__属__于___氧化还原反应。 (2)3O2催==化==剂= 2O3___不__属__于____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自主思考】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和失电子的可以是同一种物质或元素吗?
提示
可以。如
2H2O
电解 =====
2H2↑
+
O2↑(
同
一
种
物
质
)
,
2H2O2
=M=n=O==2
2H2OΒιβλιοθήκη +O2↑(同一种元素)。
[效 果 自 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 (2)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而无元素化合价的降低。( ) (4)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得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失电子的原子被还原。(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B.发生氧化反应的是得到电子的物质 C.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D.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发生电子的转移。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就 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同时发生。 答案 D
结论:反应前后有电子__转__移__(_得__失__或__偏__移__)__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自主思考】 1.(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1)不能。因为在化学反应中,有失去电子的原子,就必然有得到电子的原子。 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就必然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须 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化学反应里,不可能单独存在。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看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结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__升__降___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
(1)反应:2Na+Cl2=点==燃==2NaCl ①氯原子__得___电子,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被__还__原___ ②钠原子__失___电子,发生__氧__化___反应,被__氧__化___ (2)反应:H2+Cl2=点==燃==2HCl ①共用电子对__偏__向___氯原子,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被还原 ②共用电子对__偏__离___氢原子,发生__氧__化___反应,被氧化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质
1.基本概念和实质
(1)基本概念
得到
失去
偏向
偏离
氧化 还原 (2)实质: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的__得__失___或__偏__移___)。 (3)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___化__合__价___发生变化。
2.反应中概念间的关系 (1)氧化剂在反应中化合价_降__低___→__得__电子→发生__还__原___反应→生成__还__原___产物。 (2)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_升__高___ →_失___电子→发生_氧__化___反应→生成__氧__化___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