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秋
诗词鉴赏《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比较赏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比较赏析《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所创。
原词以佚。
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有此作曲,多朝的文人墨客有所题咏。
其中由张若虚所题,惊艳诗坛。
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用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秋窗风雨夕》便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拟写。
从体裁,所孕情感,哲思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两诗有着一些可堪比较的异同之处。
从体裁上看,两诗都是乐府七言歌行诗体。
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其典型特征“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步骤驰骋,疏而不滞”。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春花”、“春月”数个意象,描绘出春夜的幽美恬静。
相对应的,《秋窗风雨夕》则从风雨肆意的秋夜写起,将“秋花”、“秋灯”、“秋窗”的意象进行组合,写出秋夜的萧瑟凄凉。
从诗题上来看,《秋》诗对《春》诗逐字进行了模仿,“秋”对“春”,“窗”对“江”,“风”对“花”,“雨”对“月”,“夜”对“夕”。
甚至于是工整对仗。
此外,诗歌的部分句式也有着相像的结构,如《春》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和《秋》诗中“谁家秋月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春》诗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与《秋》诗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几句结构相似,如出一辙。
从情感上来看,两诗皆为以景陈情。
《春》诗中,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起句,进而铺叙花月迷人,江水悠悠的良辰美景,由眼前的滔滔江水和空中孤月,诗人感到人事的无常,个体的渺小,并皆扁舟、镜台,鸿雁等意象描绘游子的乡思,闺妇的离愁,整首诗显示青年人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一种莫名的惆怅。
《秋》诗则写出风雨飘摇的凄惨光景下,一位青春少女内心无以言说的哀愁。
黛玉一人枯坐,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起自己凄凉的身世与迷茫的未来,愁思来袭。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故都的秋作文篇一故都的秋是美丽的,也是宁静的。
我最喜欢一个人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看着。
一大早我又来到了这里,脚下枯黄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早晨的空气好清爽!故都的秋天里,最美丽的是这蓝蓝的天空,放眼望去是那么纯真无瑕,好像一块碧蓝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又好像是一块大玻璃,挡住了宇宙的黑暗。
蓝天下是无边无际的碧绿的湖水,蓝天上的白云在湖水上悄悄游走,我揉揉眼睛,分不清朵朵白云是飘在天上,还是浮在水中。
这里的天像水一样透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中有水,水中有天。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呼出,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近处的湖水被四周渐渐染成了各种层次的黄色:金黄、橙黄、淡黄、橘黄。
.。
.。
.我睁大眼睛,想数数究竟有多少种黄色,一阵秋风吹过,湖面上丝丝薄薄的晨雾夹杂着点点寒意,我不禁轻声吟诵起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
.”一群大雁划破湖水的宁静,我想它一定是一群游侠吧!广阔的天空任他们自由的翱翔,它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地飞着、飞着。
.。
.。
.我多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拍动翅膀,在层林尽染之中,在碧水蓝天之间自由飞翔。
夜,悄悄地来了。
寒月当头,流星数点,一切都淋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黑影,声声虫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适与安宁。
天也是可爱的,星星在这块蓝黑色的幕布中玩耍,月亮如同一位慈爱的老奶奶,在一旁安闲地看着,微笑着。
啊,多美的星空!多美的圆月!我愿意一直都醉在里。
我爱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篇二“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
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爱老婆就是爱自己

爱老婆就是爱自己作者:赵春山国内知名礼仪金牌专家金正昆有句名言:“男人要足够聪明的话,一定要爱老婆,男人爱老婆就是爱自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爱老婆就是爱自己,投入和产出绝对成正比,投入愈多,产出愈多,获得好效益。
你投入了爱,就收到了爱,你爱老婆,老婆就爱你,爱投入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夫妻愈恩爱,家庭愈美满……。
岁月悠悠,转眼我们就到了生命之秋,春梦无痕,秋月如霜,秋叶变黄,岁月急跑,我们一天天地在变老。
牵着老婆的手在岁月的跑道上,走过了二十余载,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爱,也不明白,不知道给予与奉献,不懂得讨老婆高兴与喜欢,而是自私地计较家务的多做与少干,考虑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想着自己的享受与愉快……。
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享受,两个人的浪漫,而是一家人的幸福与美满,老婆高兴,自己高兴,孩子快乐,自己快乐,家人幸福,自己才真正幸福。
其实,爱就是给予,爱就是奉献,无私的付出才无愧于亲情、孩子、爱人,他们的幸福,才会使我享受到无穷的快乐,他们的成功,使我感到无比的光荣。
中年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栋梁,是社会的中坚,身上肩负着许多责任和重担,因此身体健康最关键。
夫妻就像是两匹驾辕的马,拉着家庭的车急急地前行,奔向人生的终点。
我们要赡养老人,养育孩子,只有辛苦工作,拼命挣钱。
我们拉着家庭的车一路走过,还有好多站还没有走到,我们离终点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如果倒下了一个,这架车就会倾斜,我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把“家庭快车”送到终点站。
我想对我的爱人说一句:爱老婆就是爱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背负着家庭所有人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夫妻同心协力才能把“家庭快车”送到目的地。
我们有缘做夫妻,我们就应该感恩对方为我们半生的付出,珍惜我们相伴的日子,我们有缘过上如今幸福的日子,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
有人说,拉着老婆的手,好象自己的左手摸右手。
从这句话里,有人悟出了婚姻的悲哀和苍凉,爱情已没有了感觉,生活也就象死水一潭,婚姻真的成了爱情的坟墓。
古诗行香子·秋与翻译赏析

古诗行香子·秋与翻译赏析《行香子·秋与》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前言】《行香子·秋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
上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对于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
全词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注释】⑴“浑无处”二句:是说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
衰容,衰老的面容。
⑵不语书空:《世说新语》载,晋殷浩被罢黜后,整天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
咄咄,头意后的感叹,此处暗用这一典故。
⑶飞英如霰(xi àn):落花宛似飘雪。
霰,飘雪。
⑷慵(yōn):困倦。
⑸侬:我,吴地方言。
⑹千钟:千杯,此处指酒而言。
⑺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⑻眼花:这里指视线。
⑼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翻译】昨夜秋风吹入梧桐林,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让秋风看到了。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醉有时病有时慵懒;早上来到院子里,感叹落花宛似飘雪,催我老并且一身病。
如今万念俱空,饮酒度日。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以此残念度日吧。
【赏析】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
上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对于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
全词基调哀伤悲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写景抒情: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问公究竟为何事,默然“不语自书空”,只是一时沉醉,一时抱病,一时倦慵。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并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苏轼《行香子-秋与》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行香子·秋与苏轼宋代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译文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默默催人老身患一身病。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释行香子: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霜风:刺骨寒风。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慵(yōng):困倦。
侬:我,系江浙方言。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
钟,酒器。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这里指视线。
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赏析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叙事议论。
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
接着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早上醒来,来得庭院,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
光阴似箭,强烈地表现出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此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
词中描述了两幅衰容,一是霜风昨夜入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冷落;一是词人病后意慵懒、酒后眼花乱的潦倒颓放。
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总要写作各种各样的文档,优美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甚至升职都有可能,可问题是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那怎么办?那我们就走捷径,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写得好的文笔,学以致用,我相信你自己自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滴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
郁达夫先生在阴郁低沉的格调里抒写了自己以及这个正面临危机的国土在某种意义上的悲凉与落寞。
他说,北方的槐树有一种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槐花落蕊铺满地的柔软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里还有点儿落寞。
我觉得从他对于花的凋零中看到的更多的本质是生命的流逝,祖国、人类在岁月、历史潮流中的悲凉感,人不是一成不变的,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曾有两段婚姻失败,经历两次丧子之痛,再加上祖国外交上受外国侵略,必然面临着对未来的担忧。
但那种落寞仿佛是可有可无的,落寞是一种心境,然而相对当下悲惨的境地,有时什么都不想的忘却何尝不是可以受人支配的吗?生命之秋也许就像槐树的落蕊随处漂泊,可是谁又知道衰亡的尽头将归向哪里?可假若谁都不知道,谁也不关心,那生命到最后也许会愈来愈荒谬,人性便丢失了。
《故都之秋》描绘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很像是作者人生半路上坎坷艰辛的写照,但本文的意义好像还不止出于此,它更多地暗示了作者当时对祖国的忧愁,对北平的怀念和忧思,那是一个民族岁月之秋的清静与悲凉。
我想,一个人在自身困境中依旧能冷静下来并关注生活,将故都之境地写下来并给予深刻思考的也许就是一个真正有坚强内心的人,秋是落寞的,人心更是,面对物是人非,面对历史的沧桑,郁达夫没有痛斥生命与命运的无情,而是淡然的用轻轻的笔调在书写历史、人与命运的衰败的感觉。
[+高+中语文]《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dc3d1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c.png)
视觉 长江(滚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 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 露》)你能读出几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
古代有个成语叫“依人作客”【靠人家吃饭】。他说“厚禄故人 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长期靠别人吃饭,有段时间他是比较幸 福的,他在成都杜甫草堂做工部员外郎的两三年间,他有固定的收入,这 一时期是他成年后最幸福的时刻。杜甫是个非常真诚的人,他生活安定的 时候,诗歌里的沉郁顿挫与悲凉就少多了,他开始写优美细腻的小诗《春 夜喜雨》,写夫妻感情《江村》“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 去 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 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题探究
思考:在首联与颔联中,诗人还运用了多种景物描写角度,请结合已学 知识,分析首联、颔联有哪些描写角度?
视仰
触觉:冷
视觉:开阔
风(急) 动景 天(高) 静景
听觉:悲凉 猿(啸哀) 动景
视俯
色 视 渚(清) 静
彩 觉 沙(白) 景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衬托:风急
视觉 鸟(飞回)
听觉 落木(萧萧)
动 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之 二悲:常年漂清 三悲:永景荒凉 四悲:远离校上
五悲:小无助 六悲 :无依
七悲:病缠身 八悲:身己意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 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 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心得体会-秋天的况味读后感 精品

秋天的况味读后感
秋天的况味读后感一
八年级三班王明月
秋风轻吹,枯黄的树叶飘起又落下。
偶尔的雨滴洒落脸颊,凉凉的一激,心底突然空透,如这秋日的天空般明澈
起来。
凄凉的,但林语堂笔下的秋天却又有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所以才起名叫《秋
天的况味》吧。
这是一篇用词精炼,语言优美的散文。
写于1941年1月,后被收入《我的话·行素集》。
文章主要是在描写秋天,感受秋天。
从而引发作者对自己人生的秋天的感悟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寂寞,凄凉。
生命的积淀浓缩沉实,厚积薄发,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收获还会不辉煌,
不精彩吗?
积累
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
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邓肯。
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庄子庚桑楚》。
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大肆渲染秋天之美景,而是通过一段香
烟烟气的描写,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
在作者笔下春是娇媚的,夏是热情的,冬是冰冷的,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
的。
之后作者又把文章回归到开头的意境,慢为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
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文章最后感叹到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之秋
姜龙飞
不再为花事迷乱而效颦蹙眉,不再有哈姆雷特式的患得患失,面对刺心的白眼无须凭双拳来为自己壮胆,一次踏青郊游后的疲乏整整二十四小时也难以消除??
这,便是生命已交立秋的滋味了。
犹如炎阳逞尽了威势渐渐冷却,浆果蒸馏了酸涩终于醇厚,生命之秋充实而宁静,淡泊而辽远。
她引逗人时常地堕入回忆的网里,“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使人在悔悟交作并会心的微笑中,揉搓着自己的悲欢冷暖、甘苦辛甜,咂吮着天、地、人、神这四重结构的荣枯、盛衰、有无、生灭之机理,营养余岁。
她不像春天那样充满生机,到处催红绽绿、鸟语花香,勃发着未来的诱惑;也比不上夏天那般威猛雄健、热烈无边,骄奢得好似一幅浓艳欲滴的彩画;当然也不同于日薄崦嵫的凛凛冬日,僵手僵足,非围炉拥衾不能温护自身。
秋天是生命力的沉稳,是曲调高昂后的迂缓,是江河奔泻之后的开阔,是窖藏经年的陈酿,是远山如黛、含蓄深邃的好时光。
不惊不咋,不愠不火,徐疾得体,洞明练达。
虽熟悉世路的纷歧,而未能蜕尽往昔的清纯;幻梦已醒,却并不张惶失措。
生命之秋是人类进化的颠峰。
她的前额饱满,造型优雅,蓄足巨大的思维能量;她的侧影是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棱角分明,秩序井然,和谐流畅;她的双手精巧结实,腿脚稳健有力,神经系统是一丛开放的藤蔓、一架恒久的水平仪、一面猎猎迎风的旗帜。
进入秋天的人生,很少被人击败,除非倒在自己的脚下。
(摘自《人到中年》)冰洁水仙20:57:13
那老师发来的
冰洁水仙20:57:26
我们一起评价一下
诗苑品茗20:59:02
我现在在保存你发的作文刚才你胡更打电话
冰洁水仙20:59:36
哦
冰洁水仙20:59:40
没关系
冰洁水仙20:59:42
你忙
冰洁水仙21:03:51
生命华实
王蕤
女孩子们是否渴望倾诉?是不是都有着蓝色的忧郁与柔情?花开的季节有多少美丽的春梦,还是说我们梦样的青春有多少美丽?我听着英文歌,怀着一种优柔的执著,记录下前人的生命华实。
你寂寞。
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你自卑。
“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只是因为你跪着。
”你痛苦。
牧师悄悄告诉你:“人比神伟大,因为神不懂得痛苦。
”你违心。
知道吗:“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意义。
”你懊悔。
聂?鲁达《太阳颂歌》中说:“过去我不了解太阳,那时我过的是
冬天??”你焦急。
大仲马讲:“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与希望。
”
你受伤。
罗曼?罗兰用他巨如椽、细如针的笔在你心上写着:“是爱,使他们恨得那么深。
”你明白了:爱是一个债,恨是一个债,我们无债却都爱。
你哭泣。
小女孩,只要有眼泪,就还有希望。
不是吗?你无奈。
连骨头最硬、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论鲁迅都说道:“人最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你彷徨。
因为契诃夫曾言:“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
”而你可知:“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剑。
”最后让“世界之所以有了我们,是因为它需要更美”做结束吧。
(摘自《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