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
1、道和人的关系
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
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2、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
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
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
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
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
3、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
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
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
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
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
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对生死观有所阐述。
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要抗拒生死。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万物,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接受。
2. 重视生命:老子主张珍惜生命,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要珍爱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
3. 生死轮回:老子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日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说明生死也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4. 超脱生死:老子主张超越生死的境界,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的“谷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味着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地。
老子的生死观强调顺应自然、珍爱生命、生死轮回以及超脱生死。
他认为,人们应该正视生死,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得更好。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下篇德经注译之七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 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 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 性。
下篇德经注译之八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 ——五十八章
关于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长江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记者部
——张许加
老子简介
•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 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 “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 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 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
上篇道经注译之五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 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下篇德经注译之六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 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上篇道经注译之一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八章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 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 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 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 那样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十一章
道教始祖老子的生平简介

道教始祖老子的生平简介老子,是道教学说的创始人,后世追奉老子为道教始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老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生平简介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本名叫李耳,字聃,唐朝的李姓王室认为老子是李姓的始祖。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尊其为教祖,是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道生万物,即道是世界的根本,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在朴素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老子很多思想都比较精辟,但他的历史观却比较落后,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的哲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
老子很长寿,活了整整一百零一岁,老子死后,他的街坊邻居都哭得很伤心,只有老子的朋友秦佚来吊唁的时候,不跪拜,只拱手表示致意,然后哭号了三声就打算走了。
邻居们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秦佚说:“老子生前说过,活着没有什么值得欢喜的,死了也没什么好悲伤的。
生死都是顺应天命,合乎情理,所以没什么好悲伤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也有很多,相传,玄妙玉女理氏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从河中捡到一个李子,吃下之后便有了身孕,怀胎八十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白眉白发白胡子,由此得名老子。
据说老子一出生就会讲话,还指着李子树说自己姓李。
一般认为,道教的创始人是张天师张陵,而老子是道教的道祖,称“太上老君”,《列仙传》开始,老子被列为神仙。
老子的智慧世人常认为老子具有其他人没有智慧,是因为他拥有了常人不具有的眼睛。
这双眼睛看过了世间的丑态,洞悉了世间的世情。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他人所不具备的智慧。
老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淹没,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在时间的打磨中越发亮眼。
领越老子的智慧,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事智慧,让人能保持心的宁静和生命的禅意。
老子的智慧在于他遵循事物本来的发展轨道,不强求改变,只要我们遵循世间万物,并且让它们自然生长。
以无为来实现有为。
其实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着原来的轨道,自由发展,干预事物的发展,往往与事物的发展背道而驰。
老子的弱为思想

老子的弱为思想摘要:老子认为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和根本目的。
人类应该选择适合生命存在的生存方式。
在老子看来,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根本任务在于确立能够善待生命的生存方式。
老子以其道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以无为作为其道的根本法则。
老子认为人类作为道的产物应当效法道的无为方式。
无为即是做事处弱为或柔弱,柔弱方式符合人的生命特性,有利于生命安康长存。
关键词:老子无为守柔弱为“《庄子·天下篇》在评述老子思想时说:…以谦弱为天下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在老子看来,柔弱既是符合其道的无为法则又适合人类生命的生存方式,能够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康持久。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法则,以柔弱为生存方式。
在老子的深邃思想中的认识方面,老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反面,弥补人们通常认识事理的单向度和肤浅性;实践方面,老子旨在以此论证其无为的主张,使人信奉其“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既有哲学上的根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因任自然且不恣意妄为。
弱为,则是子思想中无为方式的基本表现。
一、老子思想中的强、弱辩证观点。
老子从维护人类生命生存着眼,对人类在生存当中的有着强弱辨证思想的现象及其观点与人类的生存关系进行论述。
柔弱与刚强并不是绝对的,说明柔弱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坚强作为一种与柔弱对立的生存方式不利于人类生存。
(一)老子对“弱为”的形而上意义的诠释在常人来看,弱者是强者的征服对象,弱者屈服于强者是一条恒古不变真理。
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所强调的“弱”并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弱,是要通过表面的“弱”的表现来达到自身的修身养息,而以柔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通过逆向思维的思考,得出了强与弱的辩证结论,认为弱和强是一对对立的但又有联系的辩证概念,强和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正就如阴阳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一样,相互克制但又相互依存。
道家生命观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生命观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1、关于生命本位道家生命观奠基于老子,老子生命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确立了生命本位意识。
老子生命本位观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是其生命崇拜意识,这种生命崇拜是老子生命本位观得以建立的基础。
老子生命本位观的基本内容是贵德、重身、珍生意识。
德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其基本内涵是指万物尤其是人得之于道的生命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特质。
贵德的实质是珍贵人的生命力和生命特质。
老子不仅珍贵生命内在特质。
也看重生命外在形体,这体现在其重身意识中。
老子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
在身与名、身与利、身与天下的价值对比中。
老子的价值尺度是指向身的。
人的生命存在在于其生存状态生上。
对此,老子认为,生是生命的动态过程,德与身是生命的静态结构。
真正的生命必是结构与过程的有机结合。
他主张要珍借生的状态,要摄生,追慕长生。
老子之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生命本位观。
一是确立了贵生、尊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认为名利、家国、天下均是身外之物,真正内在于人的、人真正能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因此,人应该珍重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身外之协,二是主张全生尽年。
就是要善待生命以尽其天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道。
基于此,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三是主张养生以至长生。
他提出了一整套养生方法,包括养形、养神、节食、寡欲等等。
2、关于自然关怀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家生命观是一种生命自然观,其中充满了自然关怀。
这种自然关怀表现在道家将生命的本原本质、存在方式和最终归宿都归结为自然,体现了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联为一体的思想特征。
道家生命观的自然关怀主要体现在:(1)生命来源于自然。
老子将生命本源归结为道,道在老子那里指存在于宇宙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己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在展现自身的过程中就显现为宇宙万物,万物产生的过程就是宇宙生命力所包含的阴阳两种力量逐步展开的过程。
人的生命是道化为气,气聚成形的结果。
以道为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以气为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本源观,将生命产生与宇宙自然本身紧密联结在一起,使生命与自然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是道家生命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与此对应,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特质。
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走向超越,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命精神真和静朴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
老子五千言的主旨就在于从道的理论视角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
道的流程即是生命的流程,生命源于道,又复归于道。
在道的观照下,生命的内涵表现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的精神呈现为"真"的精神、"和"的精神、"静"和"朴"的精神。
生命经由"和"到"真"到"静"和"朴"的精神境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持守和执着,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实现生命的终极理想--道的超越境界。
一关注道的生命内涵,关注生命是老子哲学的宗旨。
生命是什么?在老子哲学里,生命是"道"大化流行的现实终结,是宇宙自然从无到有的必然演变: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1](《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章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子无。
(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万物得一以生。
(第三十九章)这个化生万物的"道"就是"无",就是"一"。
"道生一"即"道"自我生成自我决定,道蕴含着生命,是万物的母体。
生命源于道,也就体现着道的法则和意志,生命从一开始便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道不仅自生,而且化生万物,世界也产生了,整个宇宙一片生机盎然,生命赋予了这个世界的意义,也为终极的道找到了它的现实支点。
道化生万物,并不居功自傲,并不主宰万物,而是听任自然,任由生命自由发展: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十四章)可见,生命的发生发展只是"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
然而,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着四个发展阶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第五十一章)在老子的视野里,生命的第一阶段是道的转化和生成,第二阶段是依靠自身本性即"德"来维持其存在,第三阶段就是凭借物质赋予生命以形体,最后再通过它所处的环境来完成生命,成就生命。
在这里,作为灵与肉的结合,生命是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物)的统一,是有形(物、势)与无形(道、道)的统一,是现实(物、势、德)与超越(道)的统一。
同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也就因此获得了三重内涵:自然生命(物)、社会生命(势)和超越生命(道)。
[!--empirenews.page--]所谓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质形态而言,是剔除了精神性生命和社会性生命的一种纯粹的生命形态,它无知无识,自得自足,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
身体是构成自然生命的物质载体,自然生命的满足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欲望的基本满足,它从不奢求过分的欲望,处于一种本真状态。
老子认为,人的自然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柔弱是自然生命的基本特征。
在自然界中,柔弱是生命力的象征,刚强则是死亡的先兆,柔弱能够战胜刚强。
老子指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七十八章)正因为如此,对自然生命的守护,必须坚守"柔弱处上"这一生命原则,保持了生命的这份柔弱,也就保持了生命的这份活力。
最好是让生命回归到生命的最原初最柔弱的状态--无智无欲的"婴儿"状态,生命保持其原初的质朴与本真,而不要为外界的名利、色货等各种欲望所戕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四十四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只有生命才是最可爱最珍贵的,过度地追求名利和财富只会破坏生命的质朴与本真。
而那些缤纷的色彩、铿锵的音乐和鲜美的滋味只会带来人的物欲膨胀,其结果必然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的生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第三章)所以,圣人所要做到的就是,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自然生命的基本需求,填饱他们的肚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第八十章);另一方面,还必须保持生命的本真,掏空他们的心思,削弱他们的意志,经常使人处于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状态,以返朴归真,让生命回归到最原初的现实形态--自然生命中去。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生命只是相对而言,社会生命才是人生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所在,这也是人与万物生命的根本分歧所在。
所谓社会生命,顾名思义,是指个体走出自我限制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是个我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必然延伸,具体表现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个现实过程。
一般观点认为,道家并不注重社会生命,在强调个体自由精神的庄子那儿尤为突出。
其实,在老子眼里,生命的存在还必须以社会生命为依托,老子断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在这里,老子强调道的原则是生命的首要原则。
在道的指引下,个体生命伴随着"德"的扩充和完备而由身走向家、乡、国、天下,即由自然生命走向社会生命,与儒家的修齐治平的路径颇为相似。
只不过老子的"德"与儒家的"德"有着根本的不同,老子的"德"是道所赋予事物的根本属性,是让事物成为事物本身的本质特征。
正如张松如先生所云:"德者,道之功。
体道之人,谓之有德。
"[2]儒家的"德"是上天赋予的人伦之德。
儒家的修身是为了成圣,道家则是为了成道。
老子通过对道的修养和持守来完成生命的本体化过程,通过不断地突破自身,走向大我,走向大道的归依,道的功用也通过生命的扩充而得到显现。
[!--empirenews.page--]人的社会生命往往表现为在某种特定关系中的存在。
老子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民"与"上"处于阶级对立的两级。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是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第七十五章)如何调节"民"与"上"的紧张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使每个人的社会生命不受伤害呢?老子把希望寄托在能"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的圣人身上,因为圣人有一种仁爱之心,他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二十七章)正是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圣人与百姓之间、人与人之间才能保证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种无私的爱也是把个体生命扩充为社会生命的根本原则,故老子主张"爱民治国"(第十章),"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三章)然而,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仅仅局限于生命的现实层面,人的生命还应有其超越性的一面。
生命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肉身的精神性的存在形态,我们称之为超越生命,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境界,一种精神的超拔与解脱。
老子认为,"道"是人走向超越的必然归宿: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命复命曰常。
(第十六章)"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
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但最终还必然回归道的本体,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
由是观之,道是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生命回归于道,也就获得了它的超越性的生命形态。
生命源于道,仅仅意味着生命与生俱来便有了超越生命的潜质,但并非所有的生命都能实现自身的超越。
老子清桓地认识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因此,只有守护着自然生命的柔性本质,守护着道,才能实现道的超越,才能进入那种永恒的超越生命状态。
这种超越的生命状态,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永恒的、完美的"道"的境界。
对生命的主体而言,"道的境界就是人与宇宙本体的合一"[3],它体现为现象世界和世俗智慧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本体世界的回归和对道的智慧的执着。
这种得道体道的超越生命,其超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能超越时间,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第十四章)这也是道的总的纲领。
其二,它能超越空间,得道的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第四十七章)与世俗的智慧相反,谁走得越远,谁就知道得越少。
然而圣人何以能够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呢?老子道出了其中的微妙:"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原来,老子是以修道之身、家、乡、国、天下来观察未修道的身、家、乡、国、天下,即以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道来观察世界,故无所不知。
其三,它能超越肉身,走向永恒。
生命是时空的存在,超越生命既然能够超越时空,它就内蕴着超越肉身的可能。
老子把肉身看成优患的根源,在《老子》第十三章中,他指出:"大患若身......及吾元身,吾有何患?"要使终生不受罪惩,只有执道才能久远,故老子又云:"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然而,生命最终还会回归到本体之"道",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同上),就是说,万物最终回到了它的根本,这就是静,静就是回复本性,回复本性也就达到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