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与生命教育

流 动 不 息 , 像 时 间 永 不 停 息 ; 一 去 不 回头 , 像 时 间 就 水 就 不 可逆 转 ; 养育 万物 , 如所 有 事 物都 存在 于 时间 的流 水 就
动 之 中 . 与 生命 整体 相 同 。然而 水 又与 个体 生命 不 同 , 水
关 键 词 : 典诗 词 古
典型意象
生命 教 育
审 美价 值
狭 义 的生 命 教 育 引导 学 生对 生 命 本 身进 行 关 注 , 而 广 义的 生命教 育还 包括 生存 能 力的 培养 和生 命 价值 的提
升等 方 面。 命教 育是 指导 学 生认识 生命 的价值 . 其尊 生 使 重 、 惜 生命 , 解 生 活 的 意义 , 自己 的生 命 融 入 到社 珍 理 将 会 发 展 大 潮 之 中 . 分 发 挥 个 体 生 命 的 潜 能 古 典 诗 词 的 充
识 的养成 。
忧 民的爱 国情怀 。 然 , 象不 是对 客 观存在 物 的简单 模 显 意 仿 , 是 诗 人 情 感 、 意 的 物 化 。 古 典 诗 词 中 的 意 象 除 了 而 心 具 有 鲜 明 的 个 人 风 格 的 意 想 之 外 , 还 有 一 些 有 特 定 意 义 的 典 型 意 象 , 是 在 中 国 文 化 中不 断 沿 袭 、 淀 形 成 的 固 它 积
有 : 大 江 东 去 , 淘 尽 , 古 风 流 人 物 。” 有 李 白 : 君 不 “ 浪 千 更 “
创 作 与 人 的 生 命 活 动 和 精 神 活 动 有 着 天 然 的 联 系 .应 是 语 文学 科 中生命 教育 的重 要 资源 。
意象 是诗 歌 的基本 组成 成分 和 审美单 位 。中国古 典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1中国古典诗词是优美的、是智慧的,是有生命力的。
爸爸的书架上有很多书籍,我在翻找喜爱的书籍时,发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今年暑假,我在这本书作为我的暑期课外读物,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古诗词中蕴含了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蓄积了古代诗人的所有灵性、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是一位研究古诗词的专家,书中共收录作品二百一十八首,其中包括一百七十七首诗和四十四首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这里面的一些诗歌我以前也读过几首,比如说《春晓》、《回乡偶书》等等。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一些好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另外在读古诗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字的读音平常都没有注意,比如,饮酒二十首中“而无车马喧”的“车马”要读ju马;还有“飞鸟相与还”的“还”要读huan;“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读xian;过故人庄的“青山郭外斜”的“斜”念xia,还有很多字的诗中读音和现在读音都是有区别的。
在读了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只要是有感觉。
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有灵魂的,是可以传承的`。
我还发现了《给孩子的古诗词》是个系列丛书,其他系列还有对散文、地理、历史等知识的介绍,我决定要把这些书一本本的认真读一读,一定会增加的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的。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2成长路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蓝天,自己的一方乐土,在这片蓝天中翱翔,在乐土中寻觅真正的自己。
也许拥有着那样一份宝贝,便有了心的归宿。
而你,诗词,便是将我心牵住的那样神器。
小时呀呀学语,在奶奶的推车里,总是念着奶奶手中小小的册子中的类似儿歌的古诗词,那一首《江南》,让年幼的我随着鱼儿的嬉戏,游东逛西,观南赏北,将那一幅有着水乡清墨韵味的荷中图,在那朗朗上口的`诗歌中展现给我。
美从悲中来——古典诗词悲壮的凄美

美从悲中来——古典诗词悲壮的凄美【摘要】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尤其是表达悲苦情感时更显凄美。
悲苦中的诗意之美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相比浅薄的欢乐,悲壮之情更能触动人心。
古代诗人通过悲苦描绘出美的景象,将悲壮主题在诗词中凸显出来。
古代诗词散发着独特的魂韵,悲壮情感诗词更是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美正是从悲中来,悲壮情感在文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通过古典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到美从悲中而来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古典诗词、悲壮、凄美、情感表达、诗意之美、悲苦、美的景象、主题凸显、魂韵、永恒魅力、文学价值。
1. 引言1.1 古典诗词的魅力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历史传承。
古代诗人们通过诗词这一形式,将自己的故事、感情、思想融入使作品充满感染力和感情共鸣。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每一句诗句都可以让人产生共鸣,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人们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无限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短短几行诗句中体验到人生的酸楚和悲欢离合。
古典诗词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诗人们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使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融入了普世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观。
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享受文字的美感和音韵之美,更可以感悟其中隐含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受益匪浅。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首诗词都是时代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体会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魅力。
古典诗词如一座座文学瑰宝,永远闪烁着诗意之美的光芒,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和魅力。
1.2 古代文学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古代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悲苦之中展现出的凄美之感。
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痛苦与哀伤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郭杰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8)006
【摘要】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郭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古典诗词伦理精种与现代人格修养——张岳伦《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美研究》评介[J], 刘再华
2.在古典诗歌和现实生活间作文化的引渡——《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美研究》阅读感言 [J], 廖君湘
3.在古典诗歌和现实生活间作文化的引渡——《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美研究》阅读感言 [J], 廖君湘
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情怀"的内涵解读与外化思考 [J], 贾婷
5.强化生命意识,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关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践性探究 [J], 梁造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里的中国风读后感

古诗里的中国风读后感第一章:唐风宋韵 (1)1.1 (1)1.1.1 唐代风华 (1)1.1.2 宋代风韵 (2)1.1.3 唐代山水 (2)1.1.4 宋代山水 (2)1.1.5 山水与人生 (2)1.1.6 山水与情感 (3)第二章:古韵今风 (3)1.1.7 追寻古韵之源 (3)1.1.8 古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3)1.1.9 古韵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3)1.1.10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3)1.1.11 古典与现代的互补 (4)1.1.12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4)第三章:诗意画卷 (4)第四章:诗韵悠长 (5)第五章:文化传承 (6)第六章:情感世界 (7)第七章:哲理之光 (8)第八章:诗韵中华 (9)第一章:唐风宋韵1.11.1.1 唐代风华走进《古诗里的中国风》,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唐代的独特风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描绘出一幅幅诗意的生活画卷。
唐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他们崇尚文化,热爱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唐代,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诗的熏陶下,过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1)文人墨客唐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充满了浪漫与传奇。
他们以诗会友,饮酒赏月,畅谈人生哲理。
如李白“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放,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都展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
(2)市井生活唐代市井生活同样富有诗意。
繁华的长安城,人们熙熙攘攘,商贸繁荣。
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了唐代市井生活的繁华景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1.1.2 宋代风韵继唐代之后,宋代诗歌同样独具风韵。
宋代诗人在继承唐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形成了独特的诗意生活。
(1)宋代文人宋代文人生活在一种更为宁静、内敛的环境中。
他们追求平淡、自然的生活,注重内心的修养。
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论古典诗词鉴赏对人的精神生态构建

活 动 , 一个更 高 的层 面 上 对 地球 生 态 系统 发 挥 在
《 尚书》 出“ 提 诗言志”被朱 自清称为中国诗歌 的 , “ 山纲 领 ” ( 诗 言 志辨 》 , 汉 代 《 诗 序 》 开 。 《 )至 毛 提 出“ 心为 志 , 言为 诗 , 动 于 中 而形 于 言 。 在 发 情 ” 情 志 融 为 一 体 。及 至魏 晋 , 机 提 出 “ 缘 情 而 陆 诗
正因为古典诗词表现情感最集中强烈和深厚所以当人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就可以略过生活中的许多叙事过程撇开日常人生的外在活动和情景直接或间接地集中地体验古典诗词传达出来的丰富而又纯挚的情感
昌吉学 院学 报
论 古 典 诗 词 鉴 赏对 人 的 精神 生 态构 建
曹章庆
( 江师 范学 院基 础教 育 学 院 广 东 湛 江 5 4 3 ) 湛 207
摘 要: 古典诗词鉴 赏, 从人 的精 神生态构建来说 , 主要 表现为提升情感质量 , 感受生命意识 , 展诗 性空 拓
间。 增强诗性 智慧 , 分享诗 意情调 等五方面。长期 鉴 赏熏 陶, 有利 于培 育人 的 良好精神 生 态, 建优 雅健 康的 创
美好 人 生 。
关键词 : 古典诗词 ; 赏 ; 鉴 精神 生态; 构建
合 在一 起 , 表 现其怀 才不 遇 、 来 理想 成空 的 伤感 和
、
能高 度集 中地体 验诗 人 丰富强 烈 的情 志 。
培 养人 生情 感的丰 富性 和纯 洁性 , 提升 情感 质量
中国五千 年的 艺术史 , 为发 达 的就是 诗歌 。 最
收稿 日期 :00—1 0 2 1 1— 2 作者简 介 : 曹章庆(9 5一) 男, 东化州人 , 15 , 广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 育学院 , 教授 , 究方向 : 研 中国古代 文学、 古代 文学理论 和 美学。
中国古典诗词中老子思想

中国古典诗词中老子思想: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
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
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
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
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我国诗歌艺术受到哲学智慧的启迪,主要来自儒、道、释三家,其中尤以中国本土文化的儒、道为主。
关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发展的作用,人们多从哲学对艺术的沾丐这一角度阐发,而忽略了《老子》作为哲人理趣与诗人想象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摘要】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古诗词对生物概念的表达,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和实践进行深入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传递生命哲理,学生可以培养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古诗词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生物教学的吸引力,还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为生物教学增添魅力。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还能让生物教学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概念、生物实验、学生兴趣、生命哲理、自然热爱、重要性、思维方式、魅力1. 引言1.1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古诗词凝练精巧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使得它们在生物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生物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古诗词中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象和生物的形态特征,这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古典诗词还可以在生物实验中发挥作用。
通过引用诗词中的相关内容,可以使实验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
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生物知识。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古典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诗词之美,感悟生物学知识之奥妙。
2. 正文2.1 古诗词对生物概念的表达古诗词在生物概念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古典诗词,可以生动地描绘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时间:2007年11月24日地点:越秀区图书馆主讲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广东省人文学会、羊城晚报【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可以与读者见面。
我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写《诗词小札》的初衷,就是想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
我的《诗词小札》的写作方法与前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的写作方法稍微有些不同,刘逸生先生对古典诗词本身的美学韵味揭示得非常深刻,而我则更偏重于以现代视角去领悟和解读古典诗词的内涵,着重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生命精神和它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并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词,同时也对诗词当中的中国文学意象有所揭示。
当年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与同学们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背唐诗,手上拿的就是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
前年《羊城晚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该报开一个类似刘先生那样的诗词鉴赏专栏,开始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想到本人承担的教学和党政工作繁重,开专栏每个星期都要写一篇,压力比较大,后来尝试着写了几篇,竟写出了乐趣,也就一直写下来了。
但是要在一千来字的有限篇幅里把一首诗词讲透,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想跳好的确要动很多脑筋,要查看很多资料,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还真是不容易,但是在《羊晚》编辑部和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总算坚持下来了。
今天在这里我把写作的心得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将来把它进一步修改好。
我今天讲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理论的东西我不想讲得太多,我还是想讲得通俗化一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从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或者说零距离的接触。
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是最充实的,它们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映衬。
生命精神中透露出哲学智慧,而哲学智慧反过来又充实了生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的诗性智慧,也就是说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
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
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生命悲情、生命激情和生命抗争。
诗起源于哪里?《礼记》的《乐记》和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诗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
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种起源。
钟嵘的《诗品》就讲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发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感受,有冲动,就有了诗。
生命的悲情很重要,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就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就要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很多诗都是从古人的生命悲情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对时间的思考开始的。
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
动物也会感受到时间,植物也有时间,但它们不会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故中国有二十四节气。
人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
尤其是想有所作为的人思考时间,更会感觉到事业未成而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
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样的感叹。
为什么啊?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晒就没有了。
时间飞快,人生也把握不住,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大业未成,故而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
另外就是悲秋。
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还有伤春,也是对时间的感受。
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剧。
我们的哲学大师孔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抒发了对时间的感慨,面对流水哗哗而去,他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饱含了生命的悲情。
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于是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也就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
对于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古人往往从一种悲的角度去体会,从而充满了一种时间的焦虑感,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就有悲伤感。
个体对于时间的伤感,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觉醒,并由此进入到对于历史的思考。
所以对于时间的感伤和人生的感悟,往往是跟历史结合在一起的。
唐代有许多诗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大家可能很熟悉,它首先是从花写起,因为春天的花开花落引起对于时间的思考,到最后进入到历史层面的思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也有这种感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也就是从此袭用而来的。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你看,这就有了哲学的思考了,从生命的思考开始进入到哲学。
年年岁岁花是一样的,但是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这就是有了物是人非之感,有了人生的思考。
最后两句讲得更有悲情,“但看古人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是一种凄凉之景,就有了历史的感伤。
在一些古典诗词里,这种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过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叹。
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觉得人生太短暂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
这在咏史诗中最为明显。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个愁是什么愁啊?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
因此,咏史诗也就与感叹时空的变化连在了一起。
如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
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
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枝芦苇在寒风当中摇曳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起。
到了明清还有人继续着对时间的咏叹。
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表达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受,他说,“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词人写到斜阳,写到东风吹来,枫叶几度变红又几度返青,就有了一种沧桑感。
“千古意,君知否?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
”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几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
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到他的房子里,也就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
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思考。
像蒋捷的诗词也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简单啊,不过是写出一种自然景象,但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却包含着很深刻的生命悲情。
从伤时进入到咏史,往往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把握。
由此而来的就是伤离别,因为时间不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于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
另外,就是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
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
古人就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从大处看人生,看时间,充满空幻感。
所以客游他乡,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一种人生的沧桑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故乡产生了陌生感。
这个时候家乡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是一种精神家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家,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
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所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是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人生的悲叹。
对此,黄庭坚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
“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朋友再聚已不可能。
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而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和沧桑感。
由思乡而起,就有了“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意象,它几乎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一想到杏花春雨江南就有了一种宁静、安宁、幸福的感受。
所以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写到了对江南女子的难以忘怀,这也成为后来的文学意象,垆边的江南女子跟杏花、春雨、江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的美感贯穿其中。
正是在人生的漂泊当中,故乡才变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才有如此强烈的魅力。
因此,伤时、伤史和伤离别、伤故乡,都是会相互牵连的,并引发出一种生命的悲情。
当然还有哀悼生命,进入到这种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
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得太多,长寿者很少。
《古诗十九首》里就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
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他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悲情油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