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季度药物不良反应汇总分析

合集下载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总览

药物不良反应总览

药物不良反应总览1. 引言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条件下,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的、没有期望中的作用或效果。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供参考。

2.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2.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由于患者对某种药物生理上的异常反应而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药物热尤因森-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2.2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期望的药理学效应。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2.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影响了其他药物的效果或药代动力学。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增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2.4 药物滥用和误用药物滥用和误用是指患者或使用者在用药过程中不遵守医嘱或药物说明书的规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滥用和误用包括过量使用药物、长期滥用药物等。

2.5 药物依赖和成瘾药物依赖和成瘾是指患者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对药物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渴求。

药物依赖和成瘾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3. 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医生、药师和患者共同努力。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充分的告知。

患者应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药师应提供药物咨询和指导,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4. 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潜在的风险。

了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生、药师和患者共同努力,可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

以上为药物不良反应总览的内容,仅供参考。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一、前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是指在药物正常使用过程中,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本总结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1.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3. 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类似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

4.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5. 药物依赖性: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性或心理性依赖。

三、常见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药品及其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1. 抗生素类- 青霉素:过敏反应、皮疹、腹泻、恶心等。

处理措施: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严重者需抢救。

- 头孢菌素:过敏反应、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等。

处理措施: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监测肝功能。

2. 心血管药物- 降压药:低血压、头晕、心悸等。

处理措施:调整剂量,监测血压,告知患者站立时缓慢起身。

- 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头晕、乏力等。

处理措施:停药,观察心电图,给予对症治疗。

3. 抗肿瘤药物- 烷化剂: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等。

处理措施:停药,给予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

- 紫杉醇:过敏反应、肌无力、关节痛等。

处理措施:预处理(如使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等),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4. 消化系统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头痛、腹泻、便秘等。

处理措施:调整剂量,注意饮食,监测肝功能。

- 胃黏膜保护剂:恶心、呕吐、腹泻等。

处理措施:停药,给予对症治疗。

四、预防与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1.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

2. 合理使用药物,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关于二〇一七年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

关于二〇一七年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

关于二〇一七年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
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上半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的通报
各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17年二季度全市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084份,其中新的一般报告164份,占报告总数的15.13%、严重的报告154份,占报告总数的14.21%份;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218份,其中严重的报告为30份,占报告总数的13.76%;上半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37份。

详细报告统计情况见附件1、2、3。

为及时总结全市药械化安全性监测工作现状,反馈监测工作进展,督促和提醒各单位努力完成今年工作目标,现将二季度各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附件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情况统计表(附件2)和上半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附件3)予以通报,希望各单位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找出工作的不足,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完成年度目标。

附件1.2017年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
2.2017年二季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情况统计表
3.2017年上半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
枣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17年7月26日
附件1
2017年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
(4月1日-6月30日)
附件2:
2017年二季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情况统计表(2017-3-26至2017-06-25)
注:市直单位报告14例,未统计在表格中。

附件3:
2017年二季度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表(2017-1-1至2017-06-30)。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引言在医疗实践中,药物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导致的。

2.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或系统的影响产生的。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效果可能被减弱或加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或者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和处理策略为了预防和处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给患者开具对其过敏的药物。

2. 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频率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 监测不良反应: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了解可能的相互作用,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5.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教育,包括正确用药的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减少滥用或误用药物的风险。

结论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处理策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17年发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17年发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发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的公告(2018年第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为全面反映2017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全部142.9万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汇总,形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附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4月1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为全面反映2017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2017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药品安全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继续扩大监测覆盖面,优化预警体系,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着力防范药品潜在的安全风险。

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扩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面,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基层网络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有34万余个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注册用户,可在线实时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 7年全国98.0%的区县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较2016年增长0.3个百分点,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1068份。

2017年继续拓展监测技术手段,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哨点监测,已建立60余家哨点监测平台。

进一步增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评价能力,及时采取风险管理措施。

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工作机制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深入挖掘药品风险信号,并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

二季度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汇总

二季度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汇总

本季抽查处方6100张存在如下问题:一、重复用药重复用药的老问题增加多。

⑴重复用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或小儿退热片+速效伤风胶囊或小儿速效颗粒,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 散利痛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重复超量用扑热息痛可致肝损害。

⑵重复用扑尔敏:速效伤风胶囊+扑尔敏片。

⑶曲克芦丁针+曲克芦片。

(4)脑得生片+脑脉宁片+脑纳松胶囊+尼莫地平片。

⑸胃复安针+吗丁啉片;⑹雷尼替丁针+奥美拉唑胶囊;减少胃氢离子浓度作用类似,用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不宜同时再服用其它抗酸剂或抑酸剂。

⑺小儿退热片+臣功再欣颗粒,臣功再欣含布洛芬即退热药重复。

⑻银丹心泰+活心或速效救心丸,均含冰片⑼双黄连+银黄均含金银花⑽仕乐生+香砂养胃丸均含木香⑾止血药包围战如止血敏针+安络血针+止血芳酸针+云南白药+雷尼替丁针;雷尼替丁针+泮托拉唑针+止血敏针+维生素K1针+止血芳酸针+云南白药+奥美拉唑胶囊。

二、不注意用药禁忌和配伍问题⑴氟哌酸胶囊+次碳酸铋片氟哌酸可被铋螯合影响治疗效果。

⑵环丙沙星针+氨茶碱针,合用时可引起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

⑶普鲁卡因青霉素针+复方新诺明片,两者相互拮抗,禁伍用。

⑷环丙沙星片+碳酸氢钠片,碳酸氢钠等抗酸剂可降低氟诺酮类的吸收;尿碱化药可减低其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应避免同服。

⑸氟哌酸胶囊+西咪替丁片,西咪替丁减少胃氢离子浓度,影响氟哌酸的吸收。

三、抗生素或贵重、滋补药品滥用1.同类抗生素重复如头孢呋辛钠粉针+头孢克洛胶囊;头孢他啶针+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头孢他啶针+头孢克洛胶囊+头孢呋辛钠粉针。

头孢他啶针+头孢克洛胶囊;头孢他啶针或头孢呋辛钠+头孢他美酯干混悬剂。

2.不按照分线分级联伍多用⑴头孢噻肟钠针+克林霉素针+银黄胶囊+金熊炎必克胶囊;⑵头孢噻肟钠针+丁胺卡那针+阿莫西林胶囊+金熊炎必克胶+清开灵针;⑶头孢噻肟钠针+青霉素针;(4)头孢噻肟钠针+甲硝唑针+阿莫西林胶囊+金熊炎必克胶。

药物不良反应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总结简介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是指药物在合理使用剂量范围内,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重要的安全问题,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医疗机构和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

本文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的例子。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和详细内容,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分类:剂量依赖性反应剂量依赖性反应是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药物在相对较高的剂量下可能导致恶心和呕吐,但在较低的剂量下则几乎没有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非剂量依赖性反应非剂量依赖性反应是指药物在任何剂量下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不受药物剂量的限制,常常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药物的特殊性质有关。

例如,某些人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无论药物剂量如何都会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多靶器官反应多靶器官反应是指药物可以对多个器官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多见于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可以同时影响多个器官或系统,造成严重的生命危险。

例如,某些抗生素药物可以对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产生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反应特殊人群反应是指某些特定人群对药物的反应明显不同于一般人群。

这些人群可能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例如,某些药物在儿童体内代谢较慢,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药理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直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可能出现不同的反应。

这与遗传、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3.药物相互作用:同服多种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二季度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情况
汇总分析
本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小组按照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共计收到科室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

分别为外妇科病区2例,预防保健科3例,康复科住院部1例。

分析:
1、本季度科室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均通过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同时按照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填报处理。

2、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涉及山莨菪碱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以及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3、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

3例为儿童。

4、6例不良反应中,5例分别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面部潮红以及全身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1例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5、ADR报告填写仍需进一步规范,科室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信息上报工作,按照我院年初下达指标完成工作任务(内儿科病区6例、外妇科病区4例、康复科病区3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