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主要发生在绝经后的女性,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变化。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腺癌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90%。

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异型性增加: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规则,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也呈现出多样性,细胞排列紊乱。

2.细胞核变化:癌细胞的细胞核常常呈现增大、增多的特点,核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3.腺体形态改变: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癌组织中的腺体形态表现出分支增生、复杂和扭曲。

4.浸润性生长:癌细胞通过浸润性生长方式扩展,不仅累及子宫内膜,还可侵犯子宫壁、子宫颈和邻近组织。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腺癌的癌细胞可以侵犯周围的淋巴管和血管,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和血液转移。

黏液性癌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变化与腺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产生大量胶样黏液的能力,造成肿瘤组织内黏液含量增加。

2.胶样黏液团: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周围有大量的胶样黏液团。

3.细胞异型性增加:癌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4.腺体形态改变:黏液性癌的腺体结构扩张、肿瘤细胞的团聚和分离。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黏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浆液性癌浆液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其病理变化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细胞异型性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细胞核变化明显。

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2.腺体形态改变:浆液性癌的腺体形态复杂,不规则,腺腔扩张,常见囊性变化。

3.细胞外浆液分泌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大量的细胞外浆液分泌,使得肿瘤组织内充满了浆液。

4.淋巴管和血管侵犯:浆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

目前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及崭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收集近几年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中国女性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1]。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样)和II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组织学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不相同。

由于子宮内膜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分子表型,本文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并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特点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它有两个亚型[2]: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和雌激素不相关的II型子宫内膜癌。

1.1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类型,占所用病例数的75%~80%。

多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时会伴有鳞状细胞的成分。

I型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过量造成的,由于孕激素的拮抗,这些雌激素的作用不完全(或根本没有)。

子宫内膜增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学前病变[3]。

目前的WHO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癌变风险小于1%),复杂性增生(癌变风险约2%),单纯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8%),和复杂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30%)[4]。

1.2 II型子宫内膜癌10%~15%的子宫内膜癌是II型子宫内膜癌,它的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多被认为是中低分化的癌。

这类癌特征性的来源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它们不表达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5T07:25:19.22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金玉梅[导读] 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癌,通过刮宫活检可可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

(吴忠市人民医院宁夏吴忠 751100)摘要: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分析病理结果。

结果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经过病理活检,得到子宫内膜样腺癌136例(90.67%),8例(5.33%)为浆液性癌,5例(3.33%)透明细胞癌,1例(0.67%)癌肉瘤。

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癌,通过刮宫活检可可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效果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临床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是一种上皮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每年约有20万的新发病例,同时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三位妇科恶性肿瘤之一[1]。

其发病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肿瘤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本文现将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经量异常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经期显著延长;临床资料完整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实验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者;理解及语言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年龄(34-61)岁,平均年龄(51.15±4.61)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5±0.11)年;学历:45例中大专,50例高中学历,5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

浅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浅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将 患者 的 年 龄 、 临床 表 现 、 合并 症 及 病 理 的 变 化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过 以 上 几 点 的分 析 来 了 解 子 宫 内膜 癌 的 分布 趋 势 和 病 理特 通 点 , 而 得 出相 应 的 理 论 结论 。 患 者 的病 理 诊 断 均 依据 W HO子 从 对 宫 体 肿 瘤 组 织 学 分 类标 准 。 本 均采 用 常 规 石 蜡 切 片 …, 标 H—E 染 色 , 镜 诊 断 。 用S P 步 法标 记 E 光 采 —两 R和 P 采 用 门 诊 , R。 电话 以及
暖固

临床 医 学
浅 析 子 宫 内膜 癌 的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及 预 后 分 析
徐 伟 莉 ( 南省 新 乡 市第 二人 民医 院病 理科 河 南新 宫 内膜 癌的病理 学特 征 与临床 及 预后 的关 系 。 方法 对1 0 1 例子 宫 内膜 癌患 者的 临床 病理特 点和 5 年随 访结果 进 行 回j 性分析 。 | i 结果 年龄 分布主要 以5 ~6 岁年龄段 居 多, 0 8 主要 症状 为无痛性 隅道流血 , 织学分级主 要 为高分化腺 癌, 91 ; 组 占5 .% 组织 学类型主要 为子 宫 内膜样腺 癌者 , 6 4 I 占7 .% 肌层浸 润主要 为浸 润深度 <1 2 , 2 7 ; / 者 占6 .% 子宫 内膜样 腺 癌中E , R R P 均阳性者8 倒 , 7 占8 .% 结论 子 宫内膜 癌的预 后与其组 织病理 学分 型和分 组 , 88 。 手术 一病理 分期 , 肌层 浸润深度 及 受体 是 否表达 密切 相关 。
8 .%; 液 性 腺 癌 4 , .%; 明细 胞 癌 者 5 , 4 5 粘 91 浆 例 占3 6 透 例 占 .%, 液 腺 癌 2 占 1 8 未分 化 癌 1 , .%。4肌 层浸 润 : 润 深 例 .%; 例 占0 9 () 浸 度 <1 2 共 5 例 , 0 浸 润 深 度 ≥ l 2 共 1 例 , 1 .%I /者 5 占5 %l /者 2 占 09 无 肌 层 浸 润 者 者 共 1N , .%。 o ]占9 1 2 5 手 术一病理 分期 . I 7 例 , 0 I o ]I 5 ,Cl例 )I 9 , 8 2 期 7 占7 %(A1N ,B5 例 I 2 ; 期 例 占 .% I ( A8 , B 例 )I 期 l例 , 7 3 ( I 2 , I 例 , I 6 ; I 例 I 1 I I 9 占1 .% I A1例 I B1 I C 例) I I I I I I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引言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理类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据了大部分病例。

腺癌可分为不同亚型,包括内膜型(endometrioid)和浆液型(serous)等。

内膜型腺癌生长较为缓慢,一般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型腺癌则具有更为侵袭性的特点,预后相对较差。

腺泡状癌(adenoid carcinoma)腺泡状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其病理特点是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结构。

腺泡状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与内膜型腺癌类似。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少见亚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产生大量黏液。

黏液性癌常常具有较低的分级和分期,预后较为良好。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腺鳞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由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组成。

腺鳞癌的预后较差,一般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之一。

浆液性癌的细胞形态与浆液性卵巢癌相似,预后较差。

浆液性癌常常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其他病理类型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亚型,如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等。

由于这些亚型病例较少,其预后和生存率的研究相对有限。

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而言,内膜型腺癌和腺泡状癌这两种相对较为良性的病理类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性癌和腺鳞癌这两种高度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则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患者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XX岁
临床病史:
患者于XX年X月X日因阴道出血、下腹胀痛等症状来我院就诊。

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方附着物,行宫颈活检术后确诊为
子宫内膜化生。

治疗及随访:
患者于XX年X月X日行子宫内膜刮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子宫内膜腺癌。

患者随访至今,生活与工作正常,未出现异常症状。

病理报告:
标本号:XX2020X
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组织
镜下所见:见少量不规则的腺体增生,部分腺体间伴有不规则形态的核,细胞有破损和坏死现象,核染色体呈现不均质性和增多性。

同时见少量淋巴管侵入。

诊断意见:
子宫内膜腺癌
备注: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内膜上皮细胞,随着病程进展,可能还会累及到子宫肌层、卵巢等周围组织。

早期子宫内膜癌多数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者是经期结束后继续阴道有血性分泌物,需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1. 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它通常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细胞会浸润至更深层次的组织中。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子宫内膜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80%。

它通常由腺体内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病理形态学特征是腺体的不规则增生和变异。

腺癌可以进一步分为分化良好、中度分化和分化差的三个亚型。

2.2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较为恶性的一种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20%。

其病理形态学特点是癌细胞的高度异型性和分化不良。

浆液性癌具有快速生长和侵袭的特点,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2.3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在子宫内膜癌中相对较少见,仅占5%左右。

它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是癌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黏液,细胞核通常较小,胞质丰富。

黏液性癌的侵袭性较低,但往往表现为较大的肿块。

2.4 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

它是由子宫内膜的内分泌细胞发展而来,通常形成多个小腺体。

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形态规则,并且较为缓慢生长。

3. 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对于评估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根据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级系统,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三个不同的分级:•G1级:肿瘤分化良好,癌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轻度异型,细胞分裂率低;•G2级:肿瘤分化中度,癌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核中等至重度异型,细胞分裂率中等;•G3级:肿瘤分化差,癌细胞形态高度异型,细胞核重度异型,细胞分裂率高。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概述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概述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概述1 、子宫内膜癌的肉眼表现子宫内膜癌多来自子宫体的底部和宫角附近, 后壁比前壁多见。

生长方式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性生长。

局灶型多为单个的结节、斑块、息肉或外生的乳头突向宫腔内, 表面可见糜烂或溃疡, 其下为灰白、质硬的肿瘤, 可以或浅或深地侵犯下面的肌层。

早期病变可因刮宫使病灶消失, 对切除的子宫标本应注意宫角处寻找病变和取材。

晚期病例肿瘤可穿透浆膜或向下扩展到宫颈管。

肿瘤也可以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而无明显的肿瘤结节, 瘤组织灰白、质脆、缺少光泽,常伴有出血、坏死和溃疡。

2、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不是单一的肿瘤,它是由生物学和组织学各异的一组肿瘤细胞组成,包括了不同的亚型,每一亚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学表现以及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因此,准确的分型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至关重要,临床医师将依据病理组织学类型来判断患者的预后,并且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然而,不同教科书所给出的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并不相同,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第4版WHO女性生殖道肿瘤分类所给出的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方案(表1-1)(Kurma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新版WHO分类在子宫体肿瘤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子宫上皮性肿瘤及子宫间质肿瘤中。

表1-1 子宫内膜癌分类(WHO,2014)类型 ICD-10编码子宫内膜样腺癌 8380/3伴鳞状分化型8570/3绒毛腺型8262/3分泌型8382/2绒毛细胞型8383/3黏液腺癌8480/3浆液性腺癌8441/3透明细胞腺癌8310/3混合性腺癌8323/3鳞状细胞癌8070/3移行细胞癌8120/3小细胞癌8041/3未分化癌8020/32.1子宫内膜增生分类:将以前的分为四类简化为两类,同时将非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与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endemetrioid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并列,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腺癌:占80%~90%,Ⅰ级(高度分化腺癌):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5%,常局限于子宫内膜;Ⅱ级(中度分化腺癌):分化稍差,腺体轮廓欠清晰,部分为实性癌,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占6%~50%;Ⅲ级(低度分化或未分化癌):分化差,腺体结构消失,实性癌块为主,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50%。

2.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包括腺癌中含分化良好的良性鳞状上皮及鳞癌两种情况。

3.透明细胞癌:呈管状结构。

内衬透明的鞋钉状细胞,恶性度高。

4.浆液性乳头样腺癌: 1/3含有沙粒体,易广泛累及肌层和脉管,恶性度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