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匹配效应文献综述
亲社会行为综述

一
l0 8 —
出亲社会行为?助人为乐的人有什么人格特征 霍夫曼 等人 的研究指出 : 有着强烈亲社会 6 总结 吗?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 行为和道德责任感 儿童,其父母 的惩罚常带有 当今社会 , 在社 会节奏 日 益加 快 。 人们 的 31 部 环境 .外 情感性 , 并伴有合理的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 紧迫感 、 压力感 日 益加强的情况下 , 亲社会行为 又可以分为 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当时的 林特( B UMRN 女 ) D.A /D 的研究表 明: 权威型的 的培养 和增加 , 无疑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 天气越好 , 助人行为的发生要高一些。 城市的大 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 积极影响 。 对于营造和谐 的社会氛 围, 弱化社会 小也影响着助人行为的发生 , 城镇越小 , 助人行 倾 向; 宽容型家庭的儿童 , 缺乏独立性 ; 专职型 矛盾等方面也会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 , 但 为发生率越高。这也许与人们之问的关 系更密 家庭 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 亲社会行为并不总是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感 切有关 。从社会环境来说 , 是否有人旁观 , 是否 5 得 到 亲社 会 行 为 的感 受 受。 在我们对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 , 要注意以更 有榜样带头 , 助人者的时间是否紧迫, 助人者对 得到亲社会行 为, 即获得帮助会使人们产 平等 、 更温和的方式进行, 以使对方在感受到社 自己的行为如何评价等都对助人 行为的发生有 生 两 种 截然 不 同 的感 受 : 恩 的 、 暖 的 、 极 会支持的同时 , 感 温 积 没有负担, 使你的支持成效更大 影 响。 心理体验 和屈辱 的、 沮丧 的, 甚至带有愤恨 , 混 参考文献 3 求助者的特点 . 2 合着敌意的消极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接受他 【 美】 E Ty r A Pl D0 Sa 1 s . al L . e u .. e s著. Ⅱ . o a r 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的社会形象 、 求助 者的 人 的帮助并不总 能给人们 带来 愉快 的心理感 社 会 心理 学( 十版 ) 0 49 第 ’ o ’. 2 性别 、 与助人者的共 同性三方面 。 求助者的外表 受 , 获得帮助的体验是复杂的。对这一现象 , 有 f 时蓉华. 2 1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更有吸引力 ,与助人者属 于同一团体 、同一种 几种理论对此分别做 了解释。 f] ̄ 3g- 会心理学. 国 l 高校编写组[ . 全 3所 MI 天津 : 族、 同一国家、 持有同样的态度等都可以增加他 51 因理 论 : 自尊 的威 胁 .归 对 南开 大 学 出版社 . 人 的 助人 行 为 。同 时 , 大 多 数 情 况下 , 性 比 在 女 依据归因理论 , 人们会想要 了解为什么他 f 中荷永. 4 1 社会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们需要帮助 , 为什么他人会 帮助他们。 如果人们 [寇残滁 华女_ 5 ] 青少年 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33助人者的个人特征 . _ 将他们的需要归因为极端 的、 不可控的力量 , 而 作者简 介 : 李春 华( 90 3 , , 用心 18 ,~)女 应 E Md r y 17 年 的研究 表明, . ia k 9 2 ls 社会 责 不是个人力量的不足 ,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 自 理 学硕士,哈 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学生处教 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后来许多实验 尊。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 , 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问 师 也都证明 了这一点 。 E S u 99 . t b 17 年的研究 题是 由困难 的情境 而不是 个人 能力 不足引起 a 发现 :. 有强烈的社会 动机 ;. a 具 b相信 自己对事 的, 他们更可能寻求 帮助。 对提供帮助动机的归 情有影响力 ;. c 有适合 于情景需要 的特殊能力 因也很重要。 如果我为 ;. d 同情 和理解 l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 为( rsca b hvo) a o p00il e air, t n认 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亲社会行 Bs e . 为,它包括任何类型 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 为受到人际关 系类型的影响。 _ ut TL H s n等在 o 91 行为 , 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 么, 如助人 、 合 1 8 年 的研究 中发 现 ,助人的旁观者身 体更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亲社会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采取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比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合作、关心他人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来源于道德观念、同理心、社会认同和合作的需求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竞争。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境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人格特质中的一些因素,如同理心、道德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关。
同时,情境因素,如紧急情况、社会规范和奖励机制,也会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亲社会行为受到文化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Eds.). (200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social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是一篇针对3至6岁幼儿在园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3至6岁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文章将首先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亲社会行为对幼儿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介绍研究目的和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制定、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3至6岁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包括行为类型、发生频率、影响因素等。
文章还将探讨幼儿园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3至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其定义、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多个方面。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安慰等。
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被证实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交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也会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媒体等也会通过影响幼儿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来影响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在培养策略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方法。
父母和教师应该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来引导幼儿。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利他的情感和意愿,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支持或者关爱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能够深入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幼儿期就具备了一定的亲社会倾向。
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加敏感,并愿意主动提供帮助。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的亲缘关系。
亲属选择理论认为,进化过程中,个体对亲属的生存和繁衍具有更高的利益关注,因此会倾向于为亲属提供帮助。
这种亲社会倾向随着进化逐渐扩展到其他非亲属的关系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受到社会化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亲社会行为的态度和实施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竞争性,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注重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合作关系,因此对亲社会行为的态度和实施方式略有不同。
这种文化差异对于理解和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
情感性共情理论认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来源于共情,即个体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或者需要时,能够感同身受并产生关怀和帮助的意愿。
研究表明,共情能够激发个体的慷慨性和善良心理,促使其愿意帮助他人并获得内在的满足感。
同时,亲社会行为也受到道德和道德情绪的影响。
良心道德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能够驱使其进行亲社会行为,而道德情绪则在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一种调节和激励的作用。
除此之外,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还关注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个体特质、社会认同、外部奖励等都可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个体的性格特质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孩子们的社会行为问题。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一种对环境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其涉及儿童与他人互动,也包括儿童对情绪及表现形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及其他权威着如家长、老师的认同,通过日常互动学习社会行为规则,从而在社会环境中安全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首先,部分研究认为,社会Huang(1994)的研究表明,当今儿童的社会行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儿童失去了传统家庭支持,由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同时,也有人认为,儿童与家庭成员及他人之间的互动状况在其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变儿童的情绪反映,从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此外,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也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很大。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不同要求,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此外,家庭、学校成员共同教育、表扬及引导也会伴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塑造。
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他者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基本形成(Adams&Kerpelman,2003)。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个体心理特征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方面,社会性的婴儿会表现出与他人沟通的兴趣,而不安分的婴儿则可能不太健谈,更不容易与他人相处,从而出现社交行为问题(Kochanska,2000))。
最后,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发展对家人和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发展与家庭特征及婴儿本身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家长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互动环境来帮助儿童,而专业人士则需要洞察婴儿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情况,以广泛的视角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社会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述评

2 0 1 3年 第 7期 ( 总第 l l 5期 )
亲社会行为也称助人行为,它是一个相对宽泛 的行为范畴,是人们在共 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 出来 的, 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 的行为 ,主要包 括帮助、分享 、合作 、安慰 、捐 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行为。 【 t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研 究溯源 及发展
麦独孤认为亲社会行为是 由父母本能所产生 “ 慈爱的情感 ”的结果 。 [ 2 】 1 9 6 4 年心理学家对蒂・ 吉诺维 斯被 杀事件 的关 注这是对 亲社会行 为 的科学 研究的开端。到 2 0 世纪 7 0 年代 , 拉塔涅和达利提 出了旁观者干预的决策模型并提出亲社会行为要作 出 五个 决 策 步 骤 :第 一 步 ,是 否 注 意 到事 件 的发 生 ;第二步 ,确认是 否是需要帮助 的事件 ;第三 步 ,决 定是 否承担个 人 责任 ;第 四步 ,选择 帮助 的 方式 ;第五步 , 实施行动。后来 ,皮里尔文提 出了 成本一收益分析模型,他将旁观者干预的决策模型 与经济学的视角相结合 。2 0 世纪 7 0 年代中期至 8 O 年代 ,研究重心从转移到人们助人的动机。研究者 主要研究三个机制 : 学习、社会和个人规范 、唤起 和情感。前两者是认知机制 ,后者是情绪机制。另 外还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强化可以提高 儿 童 亲社 会行 为 ,亲社 会 行 为是 观察 学 习 的结果 。 还包 括一 些生 物学理 论研究 ,认为 亲社会行 为是 人 性 的一种本 能 。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是对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友善、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也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一领域有助于改进教育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现有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改变、以及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手段。
在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方面,研究者常常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来量化和评估亲社会行为,如友善行为、合作行为、共情行为等。
此外,也有研究借助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儿童及其家庭的角度探寻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中,主要关注儿童和他人(如家庭、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家庭环境的温馨与支持、教师的教育方式等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现出正向相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在3-6岁阶段有显著增长,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存在差异。
这为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认知、情绪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联。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在学术成绩、自尊、心理健康等方面呈现出正向关联。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支持儿童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晕轮效应对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社会(身份)匹配效应1.亲社会行为1.1利他主义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等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但总体上均从亲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在概念上要比利他主义广泛,而利他主义(altruism)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沙莲香将利他行为定义为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并概括了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①利其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的私利;②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面压力;③不求任何回报的;④具有自我牺牲性,需要个人付出一定代价,但个人并不计较。
石里克从纯度、程度、广度三个维度来衡量利他行为1,从纯度上可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可称作“软”利他行为,即以寄希望于受惠者日后将施惠于己为动机的利他行为。
其二,可称作“硬”利他行为,即行为者并不指望从受惠者的回报中取得满足,只是单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取满足。
从程度考虑,“硬”利他行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有限的(或适度的)“硬”利他行为何无限的(或彻底的)“硬”利他行为。
1.2亲社会行为由于对于利他行为,研究者时而从行为角度考,时而又结合当事者的行为动机考虑,难有定论,所以本研究将采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是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好处。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大部分文献都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2,它是一个连续体,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被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
归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其一,在研究视角上,许多研究者从亲社会行为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出发,探讨其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其次,在研究被试上,为了避免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研究者大都选择婴幼儿、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以及成人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甚少。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多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假设情境测验法、评定法、同伴提名法、问卷法和自我报告法,也有采用实验室实验;卡利罗斯基采用由一些小故事构成的“不完全投射测验”来编制“亲社会行为动机调查表”,这其实类似于假设故事情境,即在某些亲社会行为场景故事后,附有被选的动机及其他社会认知选项。
2.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任何一个行为,其行为主体本身具有某种动机,而处在“事外”、作为知觉者的人们对其动机也会形成某种知觉、判断——这正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归因理论的研究领域。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知觉和判断。
原先的归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领域的自我归因和个人动机方面,Weiner将归因从总体上分为两种:其一是自我归因(intrapersonal attribution)或个人归因,即对自身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其次是人际归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或他人归因,即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
本研究的“动机归因”主要指第二种,即对他人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的知觉。
由于归因和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论述中,不将它们做出区分。
研究者主要动机归因的理论、模型、偏差进行研究,也有对其类型进行的研究。
目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有两种研究取向:一是利他取向的亲社会动机理论, 包括基因决定论模型、移情利他主义假设、消极状态缓解模型、移情式快乐假设;二是利己取向的社会交换理论3此不具体展开。
(附表一中有部分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罗列) 巴塔尔(Bartal)根据行为的目的不同,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
斯陶布(E•Staub,1984)用亲社会价值取向来表示人们帮助他人的动机和目标,认为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了三种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第三种动机源是移情。
克雷布斯(Krebs,1994)将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朝向。
在这个连续体中,行为的利他成分的量由两个标准来决定:(1)行为的方向性是直接朝向有利于他人而背离自我利益的方向;(2)在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对于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划分,有人根据个人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这一根本动机,将行为分为利己但不损人、损人利己、利他不损己、舍己为人的行为四类。
Carlo把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分为六类: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依从亲社会行为、情绪性亲社会行为、公开亲社会行为、紧急亲社会行为和匿名亲社会行为。
有研究者依据具体情况,将城市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主要归纳为四种,分别是理想奉献型、互惠利他型、回报倾向型、盲目跟风型4。
本研究将借鉴以上对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分类,结合自身观察及前期访谈,对日常中人们在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进行社会知觉、归因时的常见类型,进行梳理。
3.归因偏差、晕轮效应与社会地位(身份)一个社会行为的产生必然受社会认知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也不例外。
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认知,必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按起作用的方式,研究者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两大类, 即直接因素( 助人者和情境因素) 和间接因素( 环境因素)。
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并可能成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环境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动机归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归因偏差或知觉偏差,如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晕轮效应等。
本研究将主要考察存在于人们对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中的晕轮效应,揭示这一现象,并对其中的机制做尝试性解释。
3.1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依据被知觉为“好”或“坏”,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可分为光环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但在实际研究中,光环效应在概念范畴和内涵上等同于晕轮效应,本研究对此两者也不做区分。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三方面特点5,当某行为的涵义模糊不清或是具有道德寓意、观察者对其不熟时,最易出现晕轮效应6。
由于晕轮效应的产生都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关趋势,因此,多数研究采用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晕轮效应的指标7目前存在诸多光环效应的定义。
Borman认为,光环效应是由于评价者更关心各个测量属性的整体印象或综合结果,而不仔细区分这些测量属性具体特征所导致的一种评价偏差。
Bernardin认为,光环效应是将不同维度上的被评价变量放在同一维度上评价的一种趋势。
Murphy和Jako认为,在评价中出现的光环效应,是由于吸收了不同属性之间的同质内涵,平滑了被评价对象的整体轮廓,从而削弱了不同属性之间评价差异的一种趋势。
1990年,Fisicaro和Lance将光环效应分成三种类别: 总体印象光环效应(General Impression, GI) 、显著维度光环效应( Salient Dimension, SD ) 、非充分区分光环效应( Inadequate Discrimination, ID) 。
具体而言,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指的是,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总体印象会使他对被评价者具体属性的评价出现偏差。
显著维度光环效应指的是,评价者受被评价者某个显著属性的影响,会使他对被评价者其他属性的评价产生偏差,即重要性较高或显著特征较大的属性对重要性或显著特征相对较低的属性产生的影响。
非充分区分光环效应指的是,由于某些评价属性之间的内涵区别不够明显,导致评价者对这些属性的评价相互产生影响。
由于存在定势性,晕轮效应(尤其显著维度光环效应)与刻板印象存在很大关联。
刻板印象即定型效应,指人们对某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固定看法。
在以后的知觉中,将按照预想的类型进行归类,然后按这些类别贴上固定特征的标签。
本研究将定型效应归入到显著维度光环效应,将具体考察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显著维度光环效应对人们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影响。
3.2社会地位(身份)近来议论纷纷的“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使我不得不直面:在今天的社会,存在社会分层与阶层板结的事实。
因此社会地位或身份是对个体进行界定的重要维度。
在日常中社会地位也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它经常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社会学家French和Raven提出5中权利的来源,如奖酬性权力 (reward power)、强制性权力(coercive Power)、合法性权力(legitimate power)、专家性权力 (expert power)、参照性权力(referent power)等;韦伯的以“市场机遇、权力、声望”作为阶层划分的三维度,也有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的划分框架8。
同时,可借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SES)的相关指标;或参考借助于教育、职业和收入来定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由声望、尊敬、对群体的影响程度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社会群体地位”。
本研究将主要研究基于社会地位(身份)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显著维度光环效应,探讨其对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影响;同时借鉴上述划分,并寻找影响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晕轮效应的具体维度。
4.研究内容综上,本研究对晕轮效应的研究是基于Fisicaro和Lance的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显著维度光环效应、非充分区分光环效应这三种区分。
如前所述晕轮效应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那么在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动机归因时,影响人们判断的“点”是什么,是其社会、经济地位,还是其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其影响维度有哪些?身份、阶层、社会地位?在日常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件事,由不同人做,带来的社会评价不一样;同一个人,做不同的事,带来的社会评价也不一样。
Brewer(1986)的研究认为,较低权力和较高权力者社会行为的归因有所差异;那么人们对于较低权力和较高权力者的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是否存在差异呢?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其行为主体间是否存在某种匹配关系?具体而言,在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过程中,人们是否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因与行动主体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相匹配(适应)的关系进行知觉?如此而来,凡是匹配的亲社会行为,才能被归因为利他倾向;而凡是不匹配的亲社会行为,将更易被归因为利己倾向。
实际上,有公众评价认为:对于“在超越自身财力的条件下参与公益事业”,四成的消费者不赞成,甚至会怀疑其动机。
除社会地位这一维度,是否存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归因的“身份匹配”效应的其他维度?总之,对本作研究作以下说明:1)本研究的“动机归因”指Weiner归因分类中的“人际归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或他人归因,即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它是一种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