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幼儿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和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就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1.缺乏合作意识不少幼儿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愿意分享物品、玩具等,也不愿意与别人一起玩耍,表现出一种孤立、自私、顽固的态度。
2.攻击、打架幼儿时期,一些孩子缺乏忍耐心和容忍心,容易对别人发生攻击行为。
他们可能会推、打、抓、咬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伤害他人。
3.缺乏同理心幼儿时期,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成人的同理心,无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求。
于是,有些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好奇心的作用,在不了解控制的情况下,捏别人的皮肤或骨头等。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
如果父母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或不当,会引发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各种问题。
比如,父母不注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礼仪,或家庭暴力等都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有负面影响。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变化,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稳定性会导致幼儿感到不安全和恐惧,从而影响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3.父母婚姻关系父母婚姻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父母婚姻破裂,会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学校环境学校是幼儿接触新事物和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教育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若学校环境混乱,师生关系不良,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如何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培养合作精神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团队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定 风 险 的行 为 。Esneg 把 亲社 会行 为 看作是 个体 自愿 提供 的 、 益 于他人 的 、 i br e 有 能促 进人 际问 关系 协
调的行为。T eg 等人 指出, wne 个体 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具有促进群体工作 , 进而为个体带来 巨大益处 的行 为 。 心 理学 家认 同亲社 会 行 为 的复杂 性 , rc N l OlkMc al i y等把 亲社 会 行 为看 作 是任 何 与 他人 分享 、 帮助他 人、 亲呢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亲社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 : 一是身体上有感情 的接触 。二是合作完成 任 务 的行为 。Musn提 出亲 社会行 为 指 旨在增 加 或保证 他人 利益 的行 为 , 括助 人 、 se 包 慷慨 、 牲 、 牺 保卫 、 无
l ¨从 16 e 98年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 了一系列研究 , y 并提出“ 责任分散” 也叫“ ( 旁观者冷漠” 等概念来解 ) 释这 种行 为 。此后 亲社会 行为 的研究 受 到心 理学 家重 视 , 关研究 成果 大 量 涌现 。 有 H e hre at on 在对 1 0 s 1 0名学 龄儿 童 的观察 和调 查研究 中 , 0 确定 了利 他 、 自控 、 忠诚 等 三类 3 亲 社会 3种
摘
要: 亲社会行为被看作是人们在社会生 活过程 中表现 出的符合社 会期 望和要 求 , 并对他人 、 群体 和社 会有利 的行
为。在 亲社会行 为的研 究领域 中, 儿童亲社 会行 为的研究 受到极 大关注 , 取得 了非 常显著的成 果。此文对儿童亲社会行 为
的 内涵界定 、 测量及其影响 因素等方面的研 究成果进行 了梳理 , 最后 对儿童 亲社 会行 为研 究存 在 的问题 进行 了总结 , 并且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与 帮助 、合作 、安慰 和分 享 行 为呈 正 相关 ,其 中羞 愧 的 理 解 对这 些行 为 有 显著 的 预测 力 。 【 2 1 】
3 . 智 力。认 知 发展 学派 认 为 认 知技 能 和智 力发 展 水
平 影 响 儿童 的亲 社 会行 为 能 力 。他 们 认 为在 儿 童关 于 亲
技能 ,是影响 亲社会 『 生 的一个 重要因素 。贾蕾和 李幼穗 的
研 究表明 , 认 知观点 采择对实 际分享行 为有影 响 ,认知观 点 采择 水平越 高 ,儿童越可能 做出实 际分享行 为 。I 1 亲社 会性 是人 格 中的 道德 成 分 ,因 而 道 德判 断 水 平
查 也 显 示 ,学生 亲 社会 倾 向 随 年级 升 高 而 增加 。f 1 1 但 张 金 荣 的 人 格 追 踪 研 究 发 现 ,小 学 生 亲 社 会 性 特 质 在 6 , - . 1 1 岁 间持续 发展 ,但 到 1 1 岁后 出现 下降 趋 势 。 【 1 】
女 孩 比 男孩 表 现 出更 多 的 利他 性 。n 4 】 但 当分 享 大 多倾 向 于 “ 公 平分 享 ” ( 即遵 循 平 等分 配 的原 则 )时 ,男孩 会 做 出更 多的分 享 行 为 。【 8 1 也 就 是说 ,在 男 孩 的 同伴 交 往 中出现 更 多的是 “ 平 等互换 ” ,而 女 孩 可 能 更会 做 出 “ 利他 分 享 ” 。 总 体 来 说 ,女 孩 的亲 社 会 水 平 可 能 高 于 同龄 男孩 ,
( 二 ) 童的 第一 生 存场 所 ,对 儿 童
社 会 化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而 家庭 环 境对 儿 童亲 社会 性 的 影响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方 面 : 首 先 ,家 庭 教 养影 响亲 社 会 性 的 发 展 。研 究 表 明 , 温 暖 、深 情 和接 受 的态 度 会 帮助 孩子 建 立 亲社 会性 ,而 批 驳 和 否定 的 态度 会给 孩 子 树立 一 个否 定 的行 为 引起 孩 子 不 自信 和 不 好 的 自我 认知 。㈣在 母 亲有 更 大 的沮 丧 情 绪和 使 用更 多惩 罚性 教 养类 型 的家 庭里 孩 子具 有 更 多的 身体 攻击 ,更少 的 亲社 会 性 。相 对于 其 他 兄弟 姐妹 ,平 均受 过 更 多母 亲敌 对倾 向的 孩子 更 是如 此 。当然 ,亲 社 会性 与 教 养 类 型 之 间 会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 因 为母 亲 的 惩 罚 ,儿 童亲 社会 性 减少 ,反之 ,由于 孩子 攻 击 较 多亲 社 会较 少 ,所 以母 亲 才 对他 们 实 施惩 罚 。 但 李 丹 的研 究 表明 ,到了 小学 和 初 中阶 段 ,教 养 类型 对 儿童 亲社 会 性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孩子们的社会行为问题。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一种对环境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其涉及儿童与他人互动,也包括儿童对情绪及表现形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及其他权威着如家长、老师的认同,通过日常互动学习社会行为规则,从而在社会环境中安全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首先,部分研究认为,社会Huang(1994)的研究表明,当今儿童的社会行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儿童失去了传统家庭支持,由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同时,也有人认为,儿童与家庭成员及他人之间的互动状况在其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变儿童的情绪反映,从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此外,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也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很大。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不同要求,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此外,家庭、学校成员共同教育、表扬及引导也会伴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塑造。
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他者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基本形成(Adams&Kerpelman,2003)。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个体心理特征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方面,社会性的婴儿会表现出与他人沟通的兴趣,而不安分的婴儿则可能不太健谈,更不容易与他人相处,从而出现社交行为问题(Kochanska,2000))。
最后,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发展对家人和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发展与家庭特征及婴儿本身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家长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互动环境来帮助儿童,而专业人士则需要洞察婴儿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情况,以广泛的视角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社会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是对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友善、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也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一领域有助于改进教育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现有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改变、以及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手段。
在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方面,研究者常常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来量化和评估亲社会行为,如友善行为、合作行为、共情行为等。
此外,也有研究借助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儿童及其家庭的角度探寻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中,主要关注儿童和他人(如家庭、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家庭环境的温馨与支持、教师的教育方式等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现出正向相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在3-6岁阶段有显著增长,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存在差异。
这为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认知、情绪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联。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在学术成绩、自尊、心理健康等方面呈现出正向关联。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支持儿童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一、本文概述《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轨迹,同时分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目的在于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建议,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原始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本研究还对比了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
本文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将回顾国内外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部分将详细介绍本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结果部分将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揭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讨论部分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能的解释和建议结论部分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同时,本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幼儿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分享、合作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人格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方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亲社会行为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幼儿通过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内化,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学者、家长以至整个社会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在不断提高;第二,近年来出现的抢劫、谋杀及反社会行为等案例日趋严重,引起了学者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关注。
另外,从作者研究的视角方面分析,把检索到了论文分为社会学、五大领域、心理学、国内外比较方面进行比较,发现研究最多的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多数为寻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方法介绍、评价等;五大领域研究视角,幼儿游戏的研究占多数,作者通过介绍幼儿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建议幼儿园工作者和家长注重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重大作用,其中角色游戏尤为关注;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移情、心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心理学相关实验的研究判断移情、心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分析;国外比较研究,主要有日本和澳门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状况以及与国内研究进行相关比较以促进相关研究。
研究者通过综述的撰写分析相关理论的运用和研究状态以及趋势发展和不足之处。
从作者研究视角的论文分布情况如下表二(统计数据不包括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综述及其它论文)所示:(表二:1990-2010年幼儿亲社会研究视角一览表)二、目前国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特点我们从中国知网上对检索到的文章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从论文运用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大多集中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移情训练法等。
其中,文献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
如王红娜、李姗泽的《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李丹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等就是运用文献法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
检索到的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下表三所示:研究方法列举文章比例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 心理科文献法57% 学.2001(2)杨心德.幼儿的社会戏剧性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实验法23%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周芳名,李伟. 影响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问卷法17%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观察法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儿童3% 发展与教育.2006(7-8)(表三:国内关于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方法统计图)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少。
所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文献法、实验法及问卷法。
研究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二)对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因素的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对检索到的论文分析来看,许多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移情、同情心、心境)、自我意识、父母的教养方式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游戏等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
例如李幼穗等的《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典型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徐华女的《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宗爱东和李丹的《2 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趋势是将向更为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如李丹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如吴育红在《游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价值思考》强调应该重视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教育者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儿童进行教导;黄岩、牟群英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又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因此倡导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的游戏中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反复实践和巩固,让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通过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 使人们认识到哪些因素制约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并以此为依据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 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训练移情能力、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正确的归因、及时表扬鼓励、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等, 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如下表四所示:(表四: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三)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研究从对检索到的论文分析来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苏丽的《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陶亚萍的《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培养的一些思考》等。
这些论文虽然都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但从其内容来看,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强调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第二,对亲社会行为培养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就是幼儿自身不断主动参与外界建构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建构就是不断解决每个阶段的矛盾的过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获得还需要创设外部环境,因此,作为成人必须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运用心理发展理论的视角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第三,从对普遍意义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获得是幼儿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
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亲社会行为的建构就不同。
以前研究者较多关注大多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的增多,对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李静的《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等。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依据理论的研究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
目前支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社会行为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移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及发展生态学理论等。
但是从对检索到文章进行分析来看,依据一定的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是较少的。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只有两篇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甘琳琳等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等。
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趋势。
(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作者来源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检索到论文的作者来源进行分析后发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研究生、幼儿园教师两种类型为主。
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作者来源如下表五所示:(表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作者来源)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比例如下图1所示。
图1: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教师来源所占比例另外,从对检索到的核心文章分析来看,高校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2。
这说明目前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前瞻性和理论深度是以高等院校的研究者为重点。
从这两个方面说明,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高等院校,幼儿园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等院校学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强,第二,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及对新知识理解、接受及运用能力较低。
(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出处(来源)方面的研究从对检索到的文章出处看,文章类型大概分为三种,即教育类期刊、心理类期刊及其它期刊等。
这三种类型期刊所占比例如下图2所示。
3%30%图2:文章出处(类型)所占比例从图2所示,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中,教育类期刊所占比例为67%,心理类期刊所占比例为30%,其它类期刊占3%。
这说明目前对幼儿请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和教育两种视角进行研究。
这种现象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亲社会行为养成的规律。
从图2还可以发现,在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研究中,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这说明我国目前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重点是从教育视角进行研究。
(六)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价研究赵章留、安桂玲在《4~6 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中从衡水市随即抽取小学两所,被试358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与预期行为、责任预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角度进行调查。
儿童对自己亲社会行为的评价高于对同伴的评价, 评价自己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而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评价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生评价自己和同伴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高于男生, 特别是在分享和安慰行为上。
三、当前国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对检索到的论述分析情况来看,当前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一)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从对检索到的论文的分析来看,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