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描述田园生活的诗。

诗中描绘了农村四季的变化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内容围绕这首诗的理解、欣赏和感悟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田园生活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诗中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 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3. 将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田园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介绍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境。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5.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纠正错误。

6. 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者创作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小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2. 诗歌全文3. 重点词语解释4. 诗的背景和意境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这首诗的理解、背诵、默写以及诗歌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欣赏。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3. 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和欣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背景资料、图片及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范成大及其创作背景。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2.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描绘。

四、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继续欣赏田园风光,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范成大春夏秋冬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

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材简析:本课前两首是七言绝句,第三首是词。

三首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范成大所作,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

《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杨万里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春日美景。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所作,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

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导语页,谈话:同学们,当这样一幅图画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感受到一股怎样的气息?让我们走进纯朴的乡村,一同欣赏一道独特的风景,领略一幅和谐的画卷吧。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3.质疑:从课题中大家可以发现,不仅包括古诗,还有词。

猜猜这三首哪首是词?二、词的常识1.读题目。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指导“乐”的发音。

2.词牌名及题目。

观察词的题目谈发现。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3.初步了解词。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分为上下两阙。

而且句子有长有短,又被称为“长短句”。

4.简介辛弃疾。

三、初读正音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茅檐翁媪亡赖卧剥4.指导书写:茅、檐、剥。

5.强调剥的读音。

三、理解词语1.运用所学方法自己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强调“亡”的读音。

四、品读赏析,感悟词境1.配乐诵读。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2.抓关键词感悟作者内心。

①当作者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五口日常生活的场景时,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四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难点名称初步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意,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了解田园诗的风格,从本首诗中通过捕捉作者描写的夏季南方景物特点,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方式,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接触乡村生活机会并不多,需要引导与想象结合,欣赏独特风光、感受喜爱之情,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观念。

难点教学方法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抓住景物特点分析。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揭题。

通过解读单元导语的短诗,揭示本课所学诗歌内容为田园风景。

引导学生从内容方面了解诗歌类型。

(请同学和老师一同有感情地诵读小诗。

)2.看视频,了解田园诗短暂发展(请同学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简介诗人,拓展阅读(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初读诗歌,感受韵味1、配音乐诵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

2、根据注释,了解大意。

二、解读诗歌,体会情感1.突破重点词语,理解诗题。

(“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四声。

“杂兴”根据课文注释意为:随兴而写的诗。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不同的田园景色有感而发,随兴而写的诗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共60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

这是一组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包含了梅尧臣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并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教师的描绘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难点: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读感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中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出示农村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农村的生活,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想象农村的四季景色。

3.品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4.朗读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全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描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2.难点:诗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的图片、音乐等;2.参考资料:关于诗的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春、夏、秋、冬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气。

接着,教师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一、教学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习诗中的生字词,如“篱落”、“蜻蜓”等;
3.分析诗中描绘的田园景色,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针对词汇运用的准确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如用“疏疏”和“密密”造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词汇的用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田园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
-古诗吟诵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吟诵节奏和情感表达,使学生在吟诵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味。
-诗人情感的体会:学生可能难以从字面上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诗句中的细节来体会。
-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生字词,学生可能知道字面意思,但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如“疏疏”与“密密”的区别,需要教师举例解释。
举例说明: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理解诗句含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图解、实际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疏疏”是指篱笆间的空隙较大,“一径深”则形容小路深入田园,让学生能够形象地把握诗句描绘的画面。
-在教学难点中的“古诗吟诵技巧”,教师可以示范吟诵,讲解平仄、停顿等基础知识,并让学生模仿练习,逐步掌握正确的吟诵方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首先,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上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描绘性较强的诗句。在讲授过程中,我通过图解、情境模拟等方法,尽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田园景色。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教
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1)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

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3)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4)生齐读诗题。

4.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

(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5.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

(出示课件)
6.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蜻qīnɡ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7.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

(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

(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

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

(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

(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

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

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

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

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

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

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

(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

(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

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