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合集下载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成公主,是唐朝睿宗李旦的第七个女儿,她出生在唐玄宗年间,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妹妹。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文成公主被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王妃。

这段婚姻不仅促进了唐蕃两国的友好关系,也为文成公主的后来的一段传奇经历埋下了伏笔。

在进藏之前,文成公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精通文学、音乐、舞蹈和书法,还懂得医术和卜算。

她聪慧美丽,深受父母的宠爱。

然而,她的一生却并不平坦。

文成公主进藏后,她在吐蕃的国土上建立了自己的府邸,开始了她在异国的新生活。

她努力适应异国的风俗习惯,学习吐蕃的语言和文化,与吐蕃的人民相处融洽。

她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还在文化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将唐朝的文化和艺术带到了吐蕃,同时也将吐蕃的文化传播到了唐朝。

然而,文成公主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

在吐蕃,她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她需要克服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的障碍,努力融入吐蕃的社会。

她还要应对各种政治斗争和宫廷阴谋,维护自己和唐朝的利益。

在这一切的背后,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展现出了作为一位公主应有的风范和胆识。

文成公主在吐蕃度过了长达40年的时光,她以她的智慧和胆识,成为了唐蕃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使者。

她还在吐蕃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和吐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一生,是中华文化和吐蕃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文成公主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她的故事感动着世人。

她的坚韧和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愿文成公主的故事,永远在人们心中流传,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一、公主嫁给吐蕃王子盛唐时期,唐玄宗的女儿文成公主被册封为吐蕃王子松赞干布的王妃。

这一联姻不仅是两国友好交往的象征,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开始。

吐蕃地处高原,文成公主进藏踏上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二、公主的旅程公主在嫁给吐蕃王子松赞干布之后,顺利地进入了吐蕃。

可是她心中充满了对这片陌生土地的好奇和期待。

公主从长安出发,穿越了山河峻岭,颠簸了几个月才到达吐蕃。

一路上,公主目睹了广袤辽阔的大草原、壮丽雄伟的雪山和汹涌激流的山河风景,更加坚定了她要融入这片土地的决心。

三、公主的文教事业进藏后,公主不仅要履行世俗的婚姻责任,还积极投身于吐蕃的文化事业中,开创了一段杰出的“文成公主时代”。

公主在吐蕃王宫中设立了唐学堂,为吐蕃贵族培养文化才子。

她还利用自己在唐朝学习的历史、文学、建筑等专业知识,设计修建了一座壮丽的佛塔,促进了吐蕃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四、公主的善举与仁德公主在吐蕃期间,不仅关心着吐蕃民众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她组织修建了许多道观和庵堂,供民众修行。

同时,她还设立了慈善基金,救助流离失所的孤儿和贫困百姓,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公主的善举和仁德深受吐蕃民众的爱戴和尊敬。

五、公主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成公主作为一位具有卓越才华和思想的公主,给吐蕃和西藏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她将唐朝文化带入了吐蕃,推动了吐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公主在吐蕃建设了寺庙、佛塔和寺院,促进了吐蕃佛教的传播,为西藏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的贡献被后人铭记,并广泛流传至今。

六、公主的离世与传说公主在吐蕃生活了数十年后,因年老体弱而离世。

据传说,公主去世后,她的遗体被遵照佛教传统进行了火化。

火化后,公主的舍利骨被分成五部分,分别埋葬在西藏的不同地方。

这些舍利骨分别成为了吐蕃历史上重要的寺院和信仰圣地,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祈福和朝拜的地方。

七、公主的精神永存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不仅是吐蕃和西藏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文成公主进藏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故事《文成公主进藏的那些事儿》嘿,咱今天就来讲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哈。

想当年啊,唐太宗时期,吐蕃的松赞干布可仰慕咱大唐啦,一心想着能娶个大唐的公主回去。

这松赞干布也是挺有毅力的,多次派人来求亲,唐太宗最后终于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啦。

文成公主那可是个勇敢的女子呀,她知道要去那么老远的地方,一点也没退缩。

带着一大帮子人,还有好多好多的嫁妆,就踏上了去吐蕃的路。

一路上啊,那可真是不容易,又是翻山,又是过河的。

文成公主带的那些嫁妆里可有不少好东西呢,什么种子啦、丝绸啦、书籍啦,把咱大唐的好东西都带到吐蕃去啦。

这一路上,文成公主还遇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呢。

比如说遇到一阵怪风,吹得大家东倒西歪的,文成公主就笑着说:“哎呀呀,这风是来给咱送行的呀!”大家一听都乐了。

终于到了吐蕃,松赞干布那叫一个高兴啊,对文成公主那是百般宠爱。

文成公主也把在大唐学到的东西都教给了吐蕃的百姓们,让他们学会了种庄稼、织丝绸啥的。

吐蕃的老百姓们可喜欢文成公主啦,都把她当成自己人呢。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得也挺快乐的,虽然有时候也会想家,但是一想到自己做的这些事儿能让大唐和吐蕃友好相处,她就觉得很值得啦。

你看哈,文成公主这一去,可不只是嫁了个人那么简单,她可是为大唐和吐蕃的友好做出了大贡献呢。

她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让我们后人都知道了这段美好的历史。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咱再回到开头。

想想文成公主当时的决定,那是多么的勇敢和伟大呀。

她的故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

咱可得好好记住文成公主进藏的这些事儿呀,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呢!好啦,今天就讲到这儿啦,下次再给你们讲别的好玩儿的故事哟!。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

以下是网分享的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少数民族非常向往,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

许多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求亲,以能够与唐朝宗室联姻为荣。

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也制定并推行和亲政策。

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从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bō)政权。

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长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很有文化素养,会写诗歌,吐蕃人十分爱戴他。

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吐蕃贵族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

年轻的松赞干布镇静地面对复杂的形势,凭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一方面是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向唐皇室求亲。

但唐太宗没有马上答应。

吐蕃使者担心回去后会被松赞干布怪罪,便撒了个谎,于是闹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仗,又坐下来和平谈判。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由聪明能干的大论(宰相)禄东赞带队,准备了许多金银珍宝,再次到长安求亲。

禄东赞在唐太宗接见时,转达了松赞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巧妙地提出了年轻的国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赞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

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选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确实很不容易,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当禄东赞胜利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后,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美丽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导语: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300多年了。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文成公主作为历史中颇有盛名的一位公主,最为出名的事迹就是进藏。

文成公主名李雁儿,并非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是在被派去和亲时封的公主称号。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灭了东突厥,一时意气风发,又派李靖前去西南,李靖不负圣恩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自此开始,正式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

西域各国在了解到唐朝的强盛国力后,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唐朝与其交往。

甚至连远在天边的吐蕃,都派使者前来拜访。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藏族人心中的英雄。

他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之才。

他年仅13岁的时候就精通射箭,骑马等各项武艺。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写诗,喜爱民歌,受到了很多吐蕃人的爱戴。

他的父亲死去时也曾经发生了一场叛乱,许多有贼心的吐蕃贵族都想把他拉下马来,好让自己登上那无比尊贵的位置。

但年轻的松赞干布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他们全部镇压了,叛乱自然也很快平定下来。

年轻的松赞干布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松赞干布特地派人长途跋涉地前往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表达自己想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而唐太宗听到吐蕃的名声后也欣然同意与其建立友好关系,还派遣了使者前往吐蕃回访。

几年后,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而这次的目的是想向唐太宗求取一位美丽的公主和亲,唐太宗却没有答应松赞干布的要求。

使者在知道唐太宗没有答应时十分害怕,他害怕松赞干布责怪自己办事不利,于是他向松赞干布撒谎道:“本来唐太宗都快要答应我们了,已经在考虑和亲的公主的人选了,但由于吐谷浑王又正好也派人前来求亲,于是我们求亲的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而当时吐蕃与吐谷浑本来就有一些小摩擦,生长干部在听了使者的汇报后就更加厌恶吐谷浑了。

气愤之下,他认为吐谷浑是在挑衅他,于是他立即派兵20万人前去攻打吐谷浑。

而吐谷浑王见吐蕃军来者不善,攻势太猛。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讲讲文成公主进藏那传奇的故事呀!
文成公主啊,那可是唐朝的一位了不起的女子哟!她要远嫁到那遥远又陌生的吐蕃去,就好像咱现在突然要去一个完全没去过的地方生活一样,那得多勇敢呀!
你想想,那一路上得有多艰难。

要翻山越岭,走过荒无人烟的地方,说不定还会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呢!可文成公主一点儿也没退缩,带着大唐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就这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

到了吐蕃,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呀,啥都不一样。

但文成公主厉害呀,她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那里。

她把咱大唐的纺织呀、农业呀这些好东西都教给了吐蕃人民,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这就好比你有个超厉害的朋友,突然来到你家,给你带来好多新奇又有用的东西,那得多开心呀!
吐蕃人民对文成公主那也是敬重得很呢!她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

她在那儿生活,不就是融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家庭嘛。

而且呀,她还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让两边的人民都能和平相处,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儿呀!
咱再想想,如果是咱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能不能像文成公主一样做得那么好呢?说不定早就想家想得不行了吧。

可文成公主不仅没哭鼻子,还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就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呀,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伟大精神的故事。

她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闪耀着光芒,让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有智慧,不管到哪儿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都能为人们带来幸福和美好。

难道不是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西元1846年,现今的西藏当时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但大清帝国的一位叫桂妃的公主(徐文成公主)因为种种原因而进入西藏,并最终成为西藏大藏传法会的一员。

徐文成公主被西藏佛教接纳,进入藏传佛教修行为宗法上使,任佛教永恒之妻,于是接受了西藏文化,学习了达赖喇嘛的法理,和当地普通佛徒一样生活,在整个西藏都深受爱戴。

直至今天仍有汇集至西藏受其戒指的喇嘛和藏众,并把他惦记,称其为“文成公主”。

徐文成公主据说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遗体运往西藏,葬于青城山的薰衣草原,山顶上经常会飘起一朵白色薰衣草,象征着文成公主的灵魂。

29.文成公主进藏

29.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到了西藏以后,松赞干布见她知书达礼,端庄文雅,对她又敬又爱。 开始鼓励藏族人民学习中国的耕种、养蚕、造纸、酿酒、制墨等技术。同时学习 中国的诗文礼仪。那段时间,吐蕃的变化非常大。
可惜,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后第九年,松赞干布就去世了,否则文成公主还能 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这个历史故事以后,你问
一下你自己,你是更喜欢历史
公元634年,吐蕃的国王松赞干布开始派使者向唐朝进贡。同时向唐朝求婚, 希望娶一个唐朝的公主。唐太宗刚开始拒绝了,后来为了双方能够和平相处,答 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让文成公主嫁给他。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许多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 和各类书籍进藏。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 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很容易迷路。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 原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 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历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 吐蕃是唐朝在西方的强敌。吐蕃的根据地就是今天的西藏。当时的吐蕃,没
有文字,用刻木结绳记事。刑罚十分严峻,犯个小罪就要挖眼睛、削鼻子,或者 把人关在深达数丈的地牢之中,过个两三年才可见天日。
西藏一带天气寒冷,不能种植稻米,以小麦为主粮。由于技术落后,直接用 动物皮毛做衣服。因为环境恶劣,又缺医少药,人的平均寿命很低。 吐蕃人随着放牧生活到处居住,是典型的畜牧生活。贵族人家也最多住大毡房, 住处非常污秽,而且一辈子不洗澡,用手直接抓东西吃,其脏可知。
松赞干布,西藏家喻 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像 佛祖和高僧大德一样为 藏族人民世代供奉。
松赞干布 青藏高原 吐蕃 路纳 达尤龙真 拉萨
乃巴山
❖这是一个困难型的藏族的民间 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

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

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

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100匹小马放在中间,100匹母马拴在四周。

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

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

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

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

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

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

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

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

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500
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

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蜜蜂在头上飞。

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5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

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

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

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

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

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

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

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神话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提坦神普罗米修斯(英文:Prometheus/希腊文:Προμηθε??)创造的。

(普罗米修斯含义是深谋远虑)他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

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

但最高的天神领袖宙斯(Zeus)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

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

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

但机敏的伊阿珀托斯的儿子普罗米修斯,马上想出办法,补救这个缺陷。

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走到太阳车那里,当它从天上驰过,他将树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直到树枝燃烧。

他持着这火种降到地上,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即刻第一堆丛林的火柱就升到天上。

宙斯,这发雷霆者,当他看见火焰从人类中间升起,且火光射得很广很远,这使他的灵魂感到刺痛。

[1]
于是,宙斯大怒,他吩咐火神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

但是火神(Haphaestus)赫淮斯托斯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宙斯他饶恕你。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火神不敢违背宙斯的命令,与两个仆人暴力和强力,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
火在飞舞
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

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

此外,宙斯还派一只可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白天肝脏被吃完了,但在夜晚肝脏会重新长出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便没有尽头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屈服。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

直至一位著名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aclus)用箭射死神鹰,用石头砸碎铁链,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这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

现在我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为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1936年,奥林匹克历史上首次举行了激动人心的圣火接力仪式。

火炬穿越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50公里,共有3331人参加了火炬接力。

火炬所经过的城市都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设立专门的祭坛点火。

声势浩大的火炬接力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仅唤起了世人对奥林匹克的热情,传播了奥林匹克的精神,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典范。

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

相传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

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

现代奥运会创立后,最初并没有沿袭这个传统,直到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们,主办者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不过既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也没有从古奥林匹亚采集火种。

193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奥运会期间,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且火种必须采自希腊的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并以火炬接力的形式传到主办城市。

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