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推拿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60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 编号 :02— 322a )5 06— 2 10 29(0r 0 —02 0 7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 日常生活
牧稿日期 :07—0 —0 20 6 5 修回日期 :0'—0 —1 20 7 9 0
一
,
方面 , 传统医学多以针刺为主, 现代医学则以康复训练 为主 , 前低频神经电刺激在调节神经功能方面取得 目 进展。本研究人选 6 例分别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 , o 中 西药常规治疗。2 例针刺组无论是吞咽、 8 言语功能的 改善 , 还是并发症的发生率都 明显优于对 照组 ( P< OO)提示电针治疗对于改善真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 .1 , 和言语障碍有明显优势 , 此法体现了传统针刺与现代 康复相结合这一先进的康复理念 , 探索 了中西医有机 结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新方法。 目 , 前 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 的大规模、 多中 心具有指导临床治疗此病 的标 准方法 , 亦缺少循证医 学对此疗法疗效的确切评价。国外 已把 “ 针灸治疗与 功能训练” 称之为“ 新趋势疗法”我们今后应把治疗重 , 点放在传统针刺学和现代康复学相结合 , 规范化、 标准 化地深入探讨其治疗作用 的确切机制 , 提高治疗卒 中 后真性球麻痹吞咽和言语 障碍的改善水平 , 努力把传 统针刺与康复训练治疗这项中西医结合的新兴治疗学 发扬光 大 。 参考 文献 :
虚阳亢、 肝风 内动、 气血逆乱于脑 , 遂致 中风病发生 ; “ 肺主气”“ ,咽喉为肺之门户” 。故足厥阴肝经 、 手太阴 肺经及任脉与 中风、 失语 、 吞咽困难 的发病有直接关 系, 因此治疗以此三经取穴为主取风池、 翳明、 供血 、 治 呛、 吞咽、 廉泉、 外金津玉液。 从神经解剖看病理机制为延髓的疑核和迷走神经 背核病变, 导致舌咽、 迷走、 舌下神经失去支配咽、 喉、 舌肌的正常功能, 而出现语言障碍、 吞咽困难。在治疗
以推拿为主配合普通针刺(体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以推拿为主配合普通针刺(体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任红梅【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1【总页数】2页(P35-36)【作者】任红梅【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262700【正文语种】中文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又名“冻结肩”“凝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
本病症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明显受限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常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50岁左右最为常见,女性比男性为多,非体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多见。
如不施以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肩关节经常疼痛,甚至关节结缔组织粘连,严重的可丧失关节活动功能,推拿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41~50岁30例,51~60岁54例,61~70岁20例,70岁以上16例;处于急性期54例,恢复期66例。
疾病分期:①急性期:起病1个月以内,以疼痛为主,活动时疼痛加剧,难以忍受;患侧上肢无力,不能持物;夜间疼痛加重,常会在半夜痛醒,影响睡眠。
②恢复期:起病1个月~1年,此时疼痛逐渐减轻,但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小,活动时仍有疼痛,肩关节外展时呈典型的“扛肩”现象,一部分患者有肌肉萎缩。
1.分期治疗:①急性期:推拿配以普通针刺(体针)和低频电针仪。
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推拿肩关节周围,不做肩关节被动运动。
取患侧肩井、肩三针、曲池及合谷等穴,平补平泻后,加低频电针仪,给予1.5~3 Hz连续波电针治疗,时间约20 min。
也可同时应用红外线肩周局部照射治疗。
上述方法1次/d,连续2周。
②恢复期:以推拿治疗为主,辅以功能锻炼。
2.推拿疗法:以患者右肩关节周围炎为例。
①医者先用大拇指在患者肩关节上前后按揉,重点是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等处,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重复3~5遍。
②医者面对患者,以左手托起患者右上肢,右手用法滚患肢肩关节前缘3~5 min,然后医者右手托住患者上肢,左手用法滚肩关节后缘3~5 min,一边滚一边使患者肩关节作前后运动,可逐渐增加活动幅度。
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00例的效果观察

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00例的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效果。
通过对100例患者的治疗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该治疗方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患者特征分析显示,该疗法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均有效。
治疗效果观察表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感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
并发症分析显示,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并发症较少。
综合评价认为,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成为肩周炎治疗的有效手段。
仍需进一步研究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的优势与局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肩周炎、局部封闭、功能锻炼、治疗效果、并发症、疗效评价、优势、局限、效果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患者特征分析、治疗方法介绍、结论、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肩周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有效性参差不齐,且容易出现复发和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00例肩周炎患者进行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治疗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肩周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的疗效。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通过本研究对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100例患者进行综合观察和评估,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经验。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局部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抱肩旋肩等手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

抱肩旋肩等手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目的探讨抱肩旋肩法等手法结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抱肩旋肩法等手法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做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并坚持在家做,1~2次/d。
结果通过33例疗效观察,效果显著。
结论抱肩旋肩法等手法结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在临床实践中有良好的效果,是治愈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标签:肩周炎;抱肩旋肩法;插肩提拉分离法;肩关节功能锻炼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诊断标准。
其中女22例,男11例;年龄在42~60岁;右肩19例,左肩14例;病程1~3个月的8例,3~6个月的21例,6个月以上的4例;不确定病因者24例,明显感受风寒者6例,有扭伤病史者3例。
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周围疼痛;局部有散在的、数目不一的、程度不同的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其中有27例患者,难以独立完成日常的梳头、穿衣等生活动作,不能做叉腰动作,这其中还有9例,做肩关节外展时,出现耸肩“扛肩”现象。
所有患者均称在他处经X线等相关检查,已排除肩周炎以外的其他病变。
1.2方法33例均采用抱肩旋肩法等手法结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
1.3具体操作患者俯卧,术者立患侧,做掌推、揉患侧背上部、肩胛区至上臂部3~5min,滚上述部位3~5min,拿揉斜方肌上缘1min,揉点肩井天宗肩贞及阿是穴等各30s。
而后做如下手法。
1.3.1插肩提拉分离法俯卧,将患肩后伸旋内屈肘,术者一手托其肩关节前方,另一手多指,沿肩胛骨内侧缘插入至肩胛骨与胸壁之间。
轻轻向上提拉肩胛骨3~5次。
1.3.2抱肩旋肩法俯卧,将患肩后伸旋内屈肘,术者一手经患者前臂背侧,置于肩关节的后方,另一手托其肩关节,呈双手环抱肩关节,做向前向后转动肩关节各5~7圈。
1.3.3握腕扶肘摇肩法患者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其背后。
一手握其患侧腕部,将手搭扶于同侧肩部,另一手托扶其肘部,做以肩关节为中心的环转正反各5~7圈。
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S e pt .2023,V o l .31N o .17:许电,E -m a i l :2308546737@q q.c o m 第一作者:林波,E -m a i l :284488267@q q .c o m 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林 波陈慧珍,蒋 励,许 电(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海南琼海571400)ʌ摘要ɔ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功能锻炼干预,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㊂6d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M c G i l l 疼痛量表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度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现有疼痛状况(P P I )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与疼痛分级指数(P R 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组P P I ㊁V A S ㊁P R 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0.05),治疗组肩关节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可以缓解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㊂ʌ关键词ɔ 肩周炎;粘连期;浮针疗法;功能锻炼;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五十肩;老年肩;痹证中图分类号:R 684.3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710肩周炎是一种排除器质性损伤,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并逐渐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㊂研究显示,肩周炎的发病率在肩关节疾病中占50%以上,超过50岁的女性为本病的好发群体[1]㊂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使其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肩周炎分为急性疼痛期(早期)㊁粘连僵硬期(中期)及缓解恢复期(恢复期)㊂粘连期肩周炎患者起病时间多超过3个月,由于肩关节及肩部的肌肉㊁肌腱㊁韧带等慢性劳损产生无菌性慢性炎症,导致肌肉组织发生粘连㊁瘢痕㊁挛缩等病变,在此期,患者的疼痛感大多较急性期减轻,但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急性期缩小[2]㊂肩周炎归属中医 痹证范畴㊂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风㊁寒㊁湿邪阻滞于经络,或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经络有关,故治疗上注重补益气血㊁舒经活络㊂目前,西医治疗肩周炎常用的方式包括口服药物㊁局部注射类固醇㊁理疗㊁麻醉下手法松解㊁关节镜下松解及神经阻滞等,但上述方法长期使用存在不良反应大㊁费用高㊁远期疗效欠佳等缺点[3]㊂中医药治疗肩周炎具有明显优势,常见的疗法有中药内服㊁针刺㊁艾灸㊁针刀㊁推拿等㊂功能锻炼是一种常用的康复训练方式,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粘连,缓解疼痛,较好地改善关节功能,但肩周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单纯使用功能锻炼治疗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㊂本研究探讨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 12月在琼海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7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29~73岁,平均(55.64ʃ7.43)岁;病程3.9~7.1个月,平均病程(5.84ʃ0.96)个月;单侧患病25例,双侧患病10例㊂治疗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25~71岁,平均(52.31ʃ8.23)岁;病程4.1~7.5个月,平均(6.27ʃ1.09)个月;单侧患病29例,双侧患病6例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经琼海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012021)㊂1.2 诊断标准 ①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肩周炎的诊断标准[4]㊂患侧肩关节的前侧㊁后侧㊁外侧均存在明显压痛,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形有 扛肩 现象;存在肩周部位肌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发病近1个月肩关节X 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㊂②参考‘中医骨伤科学“确定分期为粘连期[5]㊂粘连期判定标准:肩周炎发病时间3~6个月以上;未经治疗肩部肌肉疼痛情况较前减轻,肩关节肌骨超声检查可见肩峰下滑膜增厚㊁肩关节积液等肩关节粘连9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9月第31卷第17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S e p t.2023,V o l.31N o.17期病理表现;患者日常肩部肌肉活动受限,活动度明显缩小;双上肢外展活动及向前活动时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上抬现象,肩关节会不受控制出现 耸肩 表现㊂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可以耐受浮针治疗;既往血常规㊁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未发现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㊂1.4排除标准合并锁骨外侧骨折㊁肩关节肿瘤及结核等肩部肌肉严重器质性病变导致疼痛的疾病者;有颈椎病㊁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其他引起肩部肌肉损伤的疾病者;合并严重心㊁肝㊁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者;合并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者;有精神类疾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参与本研究前3个月因参加其他临床类研究导致无法评估本研究疗效者;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内采取过其他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并且该方法可能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进行功能锻炼㊂①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手指沿墙壁向上摸高爬行,标记患者能触及的最高点,次日从标记点再次尝试向上爬,切忌用力过度㊂②后划臂:患者功能位站立,微微前屈身体后双手自然下垂,双手做向后划水动作,反复多次㊂③旋转:患者正常站立,双上肢由前向后㊁由后向前做旋转运动,范围由小到大㊂④双手背伸:患者双手向后,让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向上提拉直至轻度疼痛为止㊂每日1次,上午约10时进行功能锻炼,每次20~30m i n,6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㊂2.2治疗组在对照组功能锻炼基础上加用浮针治疗㊂针刺取穴方法参考‘浮针医学纲要“[6]㊂针刺用具选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号一次性浮针㊂医者采用食指㊁中指㊁无名指触摸患者肩关节肌肉周围,确定患者的病变肌肉及病变范围,在肌肉中对应3个肌筋膜触发点,分别设定为P1㊁P2㊁P3㊂P1点为肩关节前方结节间沟;P2点为肩峰下,肩髃与肩髎之间;P3点为肩胛骨外侧角外上方,肩贞周围㊂针刺方法:患者取正坐位,针刺部位采用碘伏消毒两遍后于进针点下5c m处进针㊂针体与皮肤成15ʎ角刺入,进针深度约30mm,刺入后将针身倾倒,使针身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留针30m i n,沿皮下持续刺入后退出,放置在针座上的卡槽内㊂医者在针刺部位周围做水平扫散,扫散后左手配合患者进行肩部抬臂㊁水平后伸及肩关节内旋后伸的抗阻力活动,每组两次,每次持续15s㊂每日1次,上午约9时进行浮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㊂治愈:肩部疼痛感完全消失,肩关节无活动障碍;显效:肩部休息时无疼痛感,过度劳累时肩部肌肉出现酸胀感,休息后肩部肌肉酸胀感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检查正常;有效:肩部疼痛较治疗前稍有减轻,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稍有增加;无效:肩部疼痛感与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减轻,或较治疗前加重[7]㊂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②M c G i l l疼痛量表评分㊂治疗前后采用M c G i l l疼痛量表分别对患者的现有疼痛状况(P P I)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与疼痛分级指数(P R I)进行评估㊂P P I评分采取5分满分制原则,V A S评分采取10分满分制原则,P R I评分采取45分满分制原则,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㊂③肩关节活动度㊂治疗前后使用角度尺测量患侧上肢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㊂3.2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3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 (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2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541612391.43һ对照组35210131071.43注:与对照组比较,һP<0.05㊂(2)M c G i l 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P P I㊁V A S㊁P R 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P P I㊁V A S㊁P R 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P P I㊁V A S㊁P R 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0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9月第31卷第17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S e p t.2023,V o l.31N o.17表2两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M c G i l 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疼痛分级指数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现有疼痛状况评分治疗组30治疗前28.72ʃ3.117.08ʃ0.292.51ʃ0.76治疗后5.71ʃ1.46әһ1.75ʃ0.33әһ0.48ʃ0.17әһ对照组30治疗前27.54ʃ2.777.12ʃ0.412.43ʃ0.26治疗后14.89ʃ1.38ә1.03ʃ0.12ә1.16ʃ0.09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3)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治疗组肩关节前屈㊁后伸㊁外展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两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ʎ,xʃs)组别例数时间前屈后伸外展治疗组30治疗前39.05ʃ7.8613.79ʃ2.6751.15ʃ3.74治疗后136.52ʃ8.69әһ41.89ʃ4.62әһ145.48ʃ5.28әһ对照组30治疗前37.54ʃ5.7514.65ʃ1.1755.33ʃ7.90治疗后97.64ʃ7.78ә35.18ʃ2.52ә97.26ʃ8.78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4讨论肩周炎又称为 五十肩 老年肩 ,归属中医 痹证 范畴㊂‘素问㊃痹论“曰: 风㊁寒㊁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㊂ 风㊁寒㊁湿邪侵袭肩部,阻滞经络,导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㊂此外,肩周炎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㊂中老年患者年老体衰,气血亏虚,不荣则痛㊂故肩周炎患者可见肩部疼痛㊁重着㊁麻木及活动不利等症状㊂治疗上需注重行气活血㊁补益气血㊁舒经活络㊂肩关节的组成结构复杂,肩关节中的肌肉㊁韧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㊂肩关节的频繁活动会使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受到摩擦㊁挤压,造成磨损,发生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形成粘连㊂肩部的急性损伤㊁骨折等需长期固定肩关节,亦会使关节囊发生粘连㊂颈椎病及心㊁肝㊁肾等脏器疾病影响血液循环,使肩关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㊁肌肉痉挛,日久局部发生炎性反应,导致肩周炎发生[8]㊂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疼痛较急性期有所缓解,但此时炎性渗出明显,肩关节周围肌肉及组织粘连加重,呈 冻结 状态,使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缩小,活动受限[9]㊂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可自愈,但如果不及时干预,患肩关节活动范围能够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较小[10]㊂功能锻炼需患者主动进行肩关节活动,可有效减轻肩部肌肉粘连,促进渗出液吸收及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肩部疼痛㊂然而,因功能锻炼是主动活动,患者常因锻炼过程中出现的疼痛㊁劳累或因生活㊁工作等难以坚持,影响治疗效果㊂因此,在功能锻炼的同时需联合其他方法治疗㊂浮针疗法是运用浮针在肌筋膜触发点或病变周围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及再灌注活动的针刺疗法,常用于治疗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具有操作方便㊁留针时间长㊁痛感低的优势㊂浮针疗法将 患肌 作为治疗靶点,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活动,疏松结缔组织具有传导生物电的功能,浮针扫散时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疏松结缔组织将生物电传导至病变组织,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整人体的抗病机制㊂浮针扫散的作用是松解紧张的肌肉,使血液流通至缺血部位,恢复肌肉的功能[11]㊂再灌注活动以牵拉肌肉为主,通过肌肉的收缩与舒展,使血管舒张,加大血流动力,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灌注到缺血的部位,有效改善患肌的缺血状态[12]㊂有研究认为,疼痛是肌肉一定程度缺血㊁缺氧产生能量危机,神经末梢捕捉到信号后传输至大脑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肩周炎的发生与肌肉缺血㊁缺氧有关[13]㊂浮针疗法可以改善患肌缺血㊁缺氧状态㊂王瑞安等[14]通过M e t a分析得出,浮针疗法是有效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其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灸治疗㊂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每日上午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患者在上午约9时进行浮针治疗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㊂上午阳气升发,万物舒展,人体也应进行适当运动,使形体舒缓㊂在上午进行功能锻炼符合中医养生理念,两组患者依从性较高,均积极配合完成治疗㊂治疗后,两组患者M c G i l l疼痛量表评分㊁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㊂其原因可能是功能锻炼可松解肌肉粘连,改善患肌及附近的血运状态,进而改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㊂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M c G i l l疼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㊂其原因为浮针作用于肩关节周围患肌疏松结缔组织,刺激肌筋膜触发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进一步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15]㊂1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9月第31卷第17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S e pt .2023,V o l .31N o .17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可有效减轻粘连期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㊂本研究存在病例数少㊁缺乏客观指标及观察时间短等不足,今后的研究中将加大样本量㊁增加客观指标㊁延长观察时间等,以期探明浮针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作用机制,为该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玲花.肩关节周围炎的蒙医外治法概况[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4):46-48.[2]张安桢,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3.[3]钟红霞.肩周炎的治疗进展[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4):2047-204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5]黄桂成,王拥军.中医骨伤科学[M ].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46-247.[6]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1-235.[7]李远峰,姜益常,杨雪.浮针扫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7):1219-1222.[8]崔丽君,孙海友,张亚兰,等.肩周炎的解剖学发生机制[J ].饮食保健,2015,2(22):31.[9]涂敏芳.热敏灸结合经筋松解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10]贝剑宏,杨雪梅,钟娟,等.电针结合贾氏点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1):36-38.[11]卫其华,许淑颖,王伟伟,等.浮针结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40-42.[12]盘晓颖,谢泓智,何新芳.浮针联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8):1808-1813.[13]孙玉波,仲梅,赵金秋.浮针联合磁振热治疗海勤人员颈肩部肌筋膜疼痛效果及其对不良情绪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22,31(9):954-957.[14]王瑞安,蒋学余.浮针与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比较的M e t a 分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2):305-309.[15]范曼琪,孙健,许能贵,等.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思维及作用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21,16(5):835-839.(收稿日期:2022-07-04)作者:殷英,E -m a i l :q156********@163.c o m 温针灸结合B o b a t h 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殷 英(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中医院,山东济宁2776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B o b a t h 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㊂方法:将7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㊂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B o b a t h 技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温针灸㊁B o b a t h 技术治疗㊂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肢体痉挛情况㊁表面肌电图(s E MG )的均方根值(R M S )㊁肢体运动功能㊁日常生活能力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指数(C S I )㊁改良A s h w o r t h 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s E M G 的R M S 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F u g l -M e y e r ㊁改良巴氏指数(M B 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温针灸结合B o b a t h 技术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明显的作用㊂ʌ关键词ɔ 缺血性脑卒中;中风;肢体痉挛;温针灸;B o b a t h 技术中图分类号:R 246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711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表现为刻板运动模式㊁肌张力升高㊁运动协调性降低等,可致肌肉萎缩,阻碍患者康复㊂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治疗㊁热疗㊁B X T -A 注射㊁B o b a t h 技术等,其中B o b a t h 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但单一使用B o b a t h 技术无法满足临床预期㊂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以温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特色疗法在治23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9月第31卷第17期。
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2 13 结束法 .. 以上各种手法做完后 , 让患者 坐位 , 在肩 背部及上肢反复进
行 搓 、 、 等手 法 , 患 侧 肩 关 节 处 施 擦 法 , 攘 揉 在 以透 热 为度 , 搓 上 再
2 治 疗 方 法
2. 治疗 组 1
采用推拿手法治 疗。
2 11 缓 解 常 法 ..
右 , 将 1 长 艾 段 置 于 针 柄 上 施 温针 灸 , 续 3— 或 寸 连 4段 , 次 选 每
④ 肩关节 内旋 障碍 明显 者 , 医者站于患者健侧后 方 , 用一手
扶住健侧 肩部 , 防止 患者 上身前倾 , 另一 手握住 患肢腕 部 , 从背
2— 3个穴位。配穴交 替使 用 , 至肩部肤红热透为度 。 因气血不足 , 筋脉失 养 , 痿而 不用 , 日久 导致关 节及 局部 软
组 织 粘 连 。 现代 医 学 认 为 是 局 部 无 菌 性 炎 症 所 致 , 在 针 灸 治 故
后将患肢 向健侧牵拉 , 紧一放 , 一 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 ⑤ 医者站在患者侧前方 , 用双手握 住患肢手腕部 , 慢慢 向上
提起 , 同时做牵 拉抖 动 , 并 提抖时要 求患 肢充分放松 , 抖频 率 提
一
3 ; 6例 年龄最大者 6 。对照组 4 2岁 6例中 , 1 , 2 男 7例 女 9例 ; 年 龄最大者 6 8岁 。两 组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无 显 著 差 异
(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P> .5 ,
样滑润 自如, 明粘 连已经 完全松解。 证 此法因刺激性较强 , 对体 质不 同者应选择性慎用, 切忌盲 目。
要高 , 幅度 逐 渐 增 大 。
2 12 松 解 粘 连 法 ..
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肩周操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78·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大医生 2021年第 6卷第 4期 2021 Vol.6 No.4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肩周操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林定华 周小敏 (瑞安市中医院,浙江温州 325200)【摘要】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肩周操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瑞安市中医院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肩周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9例。
对照组传统推拿治疗配合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法松解结合肩周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马利特评分 (Mallet )、视觉模拟评分 (VAS )及肩关节旋转角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5.5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Mallet 评分、VAS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肩关节旋转角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 (均P <0.05)。
结论 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肩周操能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关键词】肩周炎; 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 肩周操; 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2665.2021.04.078.03作者简介:林定华,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难治性肩周炎。
通信作者:周小敏,大学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颈椎病,E-mail:******************。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临床表现多为肩关节活动受损、压痛、肌肉痉挛、萎缩、怕冷与肩部疼痛等,不仅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且肩周炎产生的疼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
推拿是常用的治疗手法,其通过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来舒缓神经,但长期的推拿可使患者出现局部皮出血、局部肌肉损伤、水肿、身体疼痛等反应。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2例临床疗效观察

推 拿 配 合 功 能锻 炼治 疗 肩 周 炎 7 2例 临床 疗 效 观 察
福 建 省立 医院 康 复 科 ( 州 3 0 0 ) 陈华 桥 福 5 0 1
最 短 7天 。
1 2 临床 表 现 :早 期 逐 渐 出 现 肩部 有 疼 痛 点 或束 . 缚感 ,一 般 位 于 肩 关 节 前 外 侧 ,此 时 一 般 活 动 尚 可 ,若未及 时进 行诊 治 ,随病 程 延 长 ,疼痛 范 围扩 大 ,伴有 肩部 活动受 限 ,可牵 涉 到 上臂 中段及 肩 胛
【 键 词】 心 脏 瓣 膜 置 换 术 ;体 外 循 环 关
【 图 分 类 号】 R6 4 1 【 献 标 识 码】 B 【 章 编 号 】 1 0 — 6 0 2 1 ) 2 0 4 — 2 中 5 . 文 文 0 22 0 ( 0 2 0 — 0 20
点按 肩 周 有 关 穴 位 ,如 肩 髑 、肩 髂 、肩 贞 、天 宗 、 中府 、 曲池 、阿是 穴 等 ,以疏 通 经 络 、畅 通 气 血 。 接着 医者用拇 指 尖端垂 直 紧贴 肱 二 头肌 长 头腱 ,在 肱 骨结 节 间沟 内 ,沿肌 腱走 向横 行 弹拨 ,在 大 结节 处沿 冈上肌 、冈下肌 、小 圆肌 的走 向进 行 弹拔 ,由
于 此 处 被 三 角 肌 覆 盖 ,手 法 要 深 透 有 力 ,然 后 再 提
爬墙 :面朝 墙壁 ,用单 手 或双 手沿 着 墙 壁慢 慢 向上 爬动 ,使 上肢 尽 量 举 高 ,保 持 此 姿 势 2mi n左 右 , 再缓缓 向下 回到原 处 ,重 复 1 5次 ; ( )展 翅 :双 4 臂尽量 平 展成 飞翔 势 头 ,上 下 扇 动 3 O下 ; ( ) 拉 5 手 :双 手置 于身 后 ,由健 侧手 拉 住 患侧 腕 部 ,向上 缓慢拉 动 ,重复 1 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