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概念题.doc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类型例析

考试研究
2 ,则表明结构失衡 、过度集中。根据所学知识 ,我们 知道 ,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市体系完善 ,
2 0 1 3年 第 7期 黑 |
: 堡 垒 鲎 ■ l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 向数值低的地方凸起 ,表 示
甲处属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即玉米气候生产潜力
较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凸起部分为东北平原 ( 地形
城 市首位度一般小于2 ,发展 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 , 由于城市畸形发展或者过度膨胀 ,城市首位度一般大于
2 。全面把握 了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后 ,这组试题解答起
平坦 、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故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 凸出的主要 因素是地形 ,所 以第5 题应选C;再从等值 线的变化规律看 ,大致是向北递减 ,且平原地区数值较 大 ,这与东北地区的 ≥1 0 ℃积温等值线分布差不多 ,故 第6 题应选A 。
最 可 能是
A. 甲 B.乙 C.丙 D . 丁
【 答案 】 1 . D
2 . A
D. 政策优 惠 ,集 中发展 首位城 市
3 . 造 成从8 4 年到9 7 年的 1 3 年 间 ,广 东的城 市首位 度
大 幅 度 降 低 的原 因
解析 :该题提 出的两个新概念 “ 人 口算术密度 ”
1 9 9 7 丘
人 口生理 密度 ( . , K . / k m2 )
3 5 3 5 0 3
中部 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l广东 平均值 I 湖北 平均值 I青海
丙
丁
1 2 9
2 4 1
9 3 4
9 6 3
3 3 I 5 . 2 2 2 . 5 1 l 7 . 6 2 4 . 9 6 I 1 0 2 6 9 9 I 3 . 8 5 2 . 3 2 l 5 . 8 8 4 l 7 l 8 3 9 1 . 下列 国家城 市的首位度 与青海省情 况最接近 的是
安徽省淮南市新概念中学2021年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淮南市新概念中学2021年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中M代表的农业生产类型是A.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 B.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C.津巴布韦的烟草种植业D.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小麦—牧羊带参考答案:C2.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7~28题。
27.图中A处的地形为()A.山谷 B.山脊 C.盆地 D.裂谷28.下列描述与图示区域地形特征相吻合的是()A.东西高,中间低B.南北低,中间高C.三山夹两盆D.两山夹一盆参考答案:A D3.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相比A.两地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B.中小河流众多而密度大,形成许多小流域C.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间接经济损失小D.进行人口外迁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参考答案:A4. 下列平面一定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A.晨昏圈所在平面B.经线圈所在平面C.赤道面D.黄道面参考答案:A5. 下图是某区域图及水库洪水径流调节图示,读图回答右图是左图中A湖洪水径流调节图示,A湖对其下游B平原生态环境的作用是A.发展水产养殖B.加剧下游平原洪涝C.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D.调蓄洪峰,防止下游平原洪涝参考答案:D6. 北京时间2009年3月20日19:43春分。
这天,我国某中学的学生,测定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基本方法是:在校内选择一块平坦空地,用一根细直竹竿垂直插在地面上,并在地面绘一半径短于竹竿的圆,当竹竿影端落在圆周上时,做两个标记,并记录下时间,如图所示(O为竹竿的位置,P、Q为12:20和15:40时影端在圆周上的位置)。
读图回答关于P、Q的分析,正确的是A.P对应的时间是12:20B.Q对应的时间,拉萨太阳高度在减小C.(劣弧,与相对应)为50°D.Q对应的时间为学校所在地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参考答案:C7. 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指标,值越大说明地位和作用越高。
下图为2016年圣彼得堡城市土地利用区位熵值空间分布图。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
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题及答案(共22页)

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题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20xx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绝密★启封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xx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A.离原料产地较近 B. 离消费市场较近C. 劳动生产率较高D. 劳动力价格较低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原料价格B.劳动力价格C.投资环境D. 市场需求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A.原料使用量B.劳动力使用量C.运输量D. 设备费用【答案】【解析】3.从在越南/巴基斯坦建厂,使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转移到美国建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说明我国纺纱业已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考点:产业转移的因素与20xx年相比,20xx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word文档可编辑青海省西宁市新高考地理经典100选择题含解析.docx

[word 文档可编辑】青海省西宁市新高考地理经典100选择题精选新高考地理单选题100题有答案含解析1.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
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 平均降水量约200 mmo 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A.①一春季B.②一秋季C.③一冬季D.④一夏季2. 与其他季节相比,①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量小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C.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D.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3. 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测该地区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B.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D.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答案】1. B2. D3. B【解析】1. 贺兰山东麓夏季为夏季风迎风一侧,降水多,植被生长好,为图中①;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内陆地区, 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分较缺乏,而秋季降温快,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相对较 多,所以秋季植被覆盖度高于春季,故春季为图中③,秋季为图中②。
冬季寒冷干燥,植被覆盖度最低, 为图中④。
故本题选择B 。
2. ①季节为夏季,夏季植被覆盖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加上气温高,植被生长好, 植被覆盖度高,D 正确。
A 选项气温低,蒸发量小,季节为夏季表述错误;B 选项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 融水量多是春季的特征,排除B ;该地主要为山地降水补给,不是雪山融水,排除C 。
故本题选择D 。
3. 读图可看出,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总体是下降的,说明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B 对。
生态环境形式变得严峻,A 错;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多为流水沉积作用,故侵蚀表现不明显,排除Bsiiz 迩注C;因为植被减少,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D错。
故本题选择B。
2.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的首都,人口约1200万,城市问题突出。
高考地理新概念:“沙波”及其考题

高考地理新概念:“沙波”及其考题前言本专栏,主要讲解高考地理试题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地理专业术语,这些地理专业术语并不是新创的,而是原本就有的,只不过对于一些高中生来讲,却可能是全新的一种概念——课堂上老师们讲得少抑或不曾讲过——学生们碰到这些地理术语时,经常被搅得云里雾里的。
所以,在这里特别汇编一些高考试题(含各地模拟题)中出现地理专业术语及对应练习题,命名之“高考地理新概念”,供大家参考、训练。
今天的要介绍的是——沙波。
△沙波一、概念解析:定义一:沙波,又称“波痕”。
是指广布于河滩、海滩、湖滩及风成沙地表面的波状微地貌。
定义二:沙波,亦称“床面形态”。
是指河床表面在水流作用下形成的形态较规则且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泥沙堆积体。
按照发展的状态,可分为沙纹、沙垄、沙浪、急滩和深潭等。
△沙波地貌二、形成原理对于沙波的成因,至今仍无公认的理论解释。
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沙波的形成是河床组成的不均匀性与水流的不稳定性(脉动)的综合结果。
由于河床组成的不均匀性以及河底流速的脉动,在瞬时流速大的地方,细颗粒泥沙被掀起,在瞬时流速小的地方,这些被掀起的泥沙又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沙波的雏形。
这种雏形的沙波形态,进一步加剧水流的脉动,从而形成沙波。
另一种是:认为“沙波”与“交界面失去稳定形成波动”有关。
水流底部推移质泥沙,所在流程和上层水流含沙量不同,可以看成两层密度不同流体做相对运动,当相对运动达到一定程度,交界面就会失去稳定而产生波动,从而形成沙波。
这与水面风成水波、沙漠中风成沙丘等现象类似。
——上门的论述是不是有点拗口?难以理解?不用担心,请看下面的“学习要点”→三、学习要点:作为中学生,关于沙波及沙波运动,我们只需记住:(1)沙波是一种流水地貌。
它的形成与形态与水流的脉动息息相关。
流水脉动的不稳定性,带动泥沙运动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了形态各异的沙波地貌。
(2)沙波有顺行沙波、逆行沙波之分。
要注意区分这是考试最喜欢考的地方→(3)沙波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则为顺行沙波。
安徽省淮南市新概念中学2022年高三地理模拟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南市新概念中学2022年高三地理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为我国某湖泊表层水温7月9、10日的日变化状况。
完成下题。
若两日水温变化状况不同由天气引起,则A. 9日阴天,l0日晴天B. 9日晴天,l0日阴天C. 9日阴天,l0日雨天D. 9日晴天,l0日雨天参考答案:A【详解】湖泊表层水温受天气影响大。
图示9日湖泊表层水温日出0时前后达到30℃,中午前后达到最大32℃,温度日较差小。
根据表层水温变化判断9日为阴天,白天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强,表层水温升高幅度不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度下降慢,所以表层水温日较差较小,排除BD。
10日表层水温在日出前后达到最低30℃,在17时前后达到最高36℃,日较差较大,推测天气晴好;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表层水温升温幅度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小,降温幅度大,温度日较差大,故A对C 错。
2. 在右面局部日照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NS是90°E经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若N是北极点,NM和NH都是经线,且M、H和S三点都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时间可能是2点B. 南极正发生极昼C.华北进入春旱D. 淮阴昼长夜短14.若该图是以南极(S为极点)为中心的局部日照图,且M的N都在赤道上,那么地球上两个日期分界线是A. 东经90°经线和180°经线B. 西经90°经线和180°经线C. 东经120°经线和180°经线D. 0°经线和180°经线参考答案:C D3.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
完成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参考答案:D4. 下图是全球昼夜分布图(AB是昏线),A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46°,读图回答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是A.120°E,23°26′N B.60°W,23°NC.60°W,23°S D.120°W,23°26′S参考答案:B5. 2007年3月4日起至3月12日,北京、杭州等地受到“日凌”的袭击,广播电视、通信信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

高考地理复习新概念试题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
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龄结构特征。
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后,据所学知识作答1-2题。
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B.表中各国,日本是人口最老的国家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
下图中左图示意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等值线,右图示意其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读图后完成3-4题。
3.甲地的值可能为A.4.6 B.5 C.3.1 D.3.84.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A.十字路口B.绿地C.卫星城D.商业区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2),回答55.下列国家城市的首位度与青海省情况最接近的是A.德国B.澳大利亚C.日本D.阿根廷6.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7.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新概念试题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 2 的得数。
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龄结构特征。
下表示意2010 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后,据所学知识作答1-2 题。
国家日本巴西瑞典尼日利亚中国韩国世界平均年龄中位数44. 6 28. 9 41. 7 15. 2 35. 2 37. 9 28. 4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 岁,属年轻型人口B.表中各国,日本是人口最老的国家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 岁)比中国的多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
下图中左图示意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等值线,右图示意其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读图后完成3-4 题。
3.甲地的值可能为A. 4.6 B . 5 C.3.1D. 3.84.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A.十字路口 B .绿地 C .卫星城 D .商业区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 ( 表 2), 回答 5~7 题。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平均值广东平均值湖北平均值青海1984 年2. 33 5. 22 2. 51 7. 62 4. 96 10. 261997 年1. 99 3. 85 2. 32 5. 884. 17 8. 39 5.下列国家城市的首位度与青海省情况最接近的是A.德国 B .澳大利亚 C .日本D.阿根廷6.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 B .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 .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7.造成从 84 年到 97 年的 13 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A.①③ B .①②C.②④ D .①④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
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使资源富集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
有学者将此悖论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下图为中国能源资源诅咒分区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8、9 题。
8.资源诅咒高危区A. 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活动强烈B. 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业为主C.依靠资源深加工技术,收入高D. 边境贸易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资9.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A.上海应主要引进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更快发展B.青海省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建立完整工业体系C.广东省将钢铁工业向贵州省转移,促进其产业升级D.山西省应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谋求全方位多元发展下表是我国主要流域河流径流年际与年内分配情况表。
据表回答10—11 题。
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珠江流域甲河流域乙河流域极值比2-5 3-6 2-4 2-3 5-7 1-2丰水期 4 个月60-70 50-60 50-60 80-90 70-80 50-60占全年百分比注:极值比表示河流年际径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0.下列说法能正确反映表中内容的是A. 表中所列河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C. 表中各河均可能有地下水补给B. 乙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D. 甲河补给以季节性冰雪融水为主11.乙河流域最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 土地荒漠化B. 土地沼泽化C. 森林锐减D.水土流失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下表我国1998 — 2004 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回答12— 13 题。
年份1998 1999 2002 2003 2004能源消费增长率- 4.1 - 1.6 9.9 15.4 15.2GDP增长率7.8 7.1 8.3 9.3 9.5 12.上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1998年 B . 1999 年 C .2003 年D. 2004 年13.几年间,引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①我国单位 GDP能耗逐年下降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⑤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A.①②B.②③ C .②④D.③⑤区位指数是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区位指数是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据此及下图(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 14-15 题。
14.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B.乙地区位指数很小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C.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D.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15.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A.老工业基地基础好,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C.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农业历史悠久D.科技水平最高16.“绿色 GDP”是指从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绿色 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我国引入“绿色 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A.与国际惯例接轨,便于国际比较 B.使 GDP与国民收入趋于一致C.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D.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据此回答 17— 18 题.17.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D.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18.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图中是昆明附近河川径流系数( 年径流量/年降水量) 等值线图,图中数值为百分比。
据此回答 19— 21 题。
19. A、 B、C、 D 四点中,河川径流系数 <30%的是A.A B.B C.C D. D20.与贵阳相比,昆明附近河川径流系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C.喀斯特地A.降水量偏多B.蒸发旺盛形D.地表平坦21.根据河川径流系数分析,昆明附近地区发展种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B.耕地面积少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65 岁及以上人口数)/ ( 15~64 岁人口数)×C.地表缺水,人口负担系数即( 14100%,完成 22— 24 题。
D.气温偏低岁及以下人口数22.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 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 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A.1970 年前后B.1990 年前后C.2010 年前后D.2030 年前后23.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A.20 年左右B.40 年左右C.60 年左右D.80 年左右24.“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 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D. 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25— 27 题。
国家生态足有效生态生态赤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生态赤字迹承载力字承载力新加坡6. 9 0. 1 -6.8 冰岛7. 4 21.7 14. 3 比利时5. 0 1. 2 -3.8 新西兰7. 6 20.4 12. 8 美国10. 3 6. 7 -3.6 秘鲁1. 6 7.7 6. 1英国5. 2 1. 7 -3.5 澳大利亚9. 0 14.0 5. 0日本4. 3 0. 9 -3.4 巴西3. 1 6.7 3. 6 25.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1.2 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 0.8 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A.0.4 B.— 0. 4 C. 2.0 D.— 2.0 26.根据计算, 1993 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 . 7 公顷/人, 1997 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0.8 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27.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
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开花日期)。
据此完成28- 29 题。
28.关于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及影响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南向北推移—-—气温B.东部早于西部—-—降水C.由南向北推移—-—光照D.西部早于东部—-—湿度29.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A.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大B.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C.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D.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日较差大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
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
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