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失败: 1871年5月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带有明显的无产 阶级性质
【本课小结】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随之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 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 勃展开;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的第 一次伟大尝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历
理论基础: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觉醒: 19世纪30/40s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主观: 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益暴露。
(2)这两股社会主义思潮的最突出特点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是空想性;科学社会主义则具有科学性。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之所以具有空想性,是因为: 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未看到工人阶级是改造旧社会的主力军,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③不能从理论上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
(1)盛行时间:19世纪初 (2)兴起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日益暴露。
(3)代表人物:
[法] 圣西门 傅立叶 [英] 欧文
(4)认识(基本思想及局限):
他们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 实行公有制和比较公正、平均的分配。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提 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但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图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创始人的精深思考和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构成、意义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

然而,工业革命对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工人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奋斗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无数革命者和思想家努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之途。

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矛盾与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3.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不仅要支付给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还要占有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本质。

4. 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1. 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解释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以系统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工具。

它不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

2. 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它教育人们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规范和改进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探究这些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背景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的问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

工人阶级在新产业关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1.2 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受到了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1.3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成为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必然走向灭亡。

二、社会背景2.1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对于他们的利益保护和权益争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工人运动的支持和传播,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2.2 哲学界的发展与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当时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等思潮在19世纪盛行,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与传统哲学观念的斗争和剖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2.3 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扩展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 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 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 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 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 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 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 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 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 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 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 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 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 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 权的垄断……。 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 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 律。
西里西亚起义
1844年 6月普鲁士王国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 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 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40年代,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 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 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 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 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 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 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 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深刻意义。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巨变之中。

英国先发制人,率先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工厂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崛起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马克思本人是德国的一名哲学家,但是他长期生活于英国,体验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这也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理论就是在工人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就是剥削和压迫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

它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过批判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提出了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改变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虽然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误区和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在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2. 为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政权仍在封建贵族手上
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阶段
1、产业革命后
2、机器大工业
3、经济危机(英国1825年)
4、工人阶级自我觉醒、政治斗争开始
5、斗争屡遭失败
哲学发展状况
英法唯理论、经验论
法国战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状况
配第(英)《赋税论》
法国重农学派
斯密(英)《国富论》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状况
莫尔(英)《乌托邦》
康帕内拉(意)《太阳城》
(想象、期盼)
梅叶(法)、摩莱里(法)、马布利(法)
(理论探讨、论证)
圣西门(法)傅利叶(法)欧文(英)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尝试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6-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地理大发现
2、资本原始积累
3、工场手工作坊
4、阶级分化(资产阶级新贵族、富农、破产农民)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6、雇用劳动者地位卑微、自我主体意识弱
1、工业革命
2、法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3、工业资本家大发其财、雇用工人生活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